天宮課堂觀後感350字(精選25篇)

天宮課堂觀後感350字

  一、天宮課堂簡介

  “天宮課堂”是為發揮中國空間站的綜合效益,推出的首個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宮課堂”結合載人飛行任務,貫穿中國空間站建造和在軌運營系列化推出,授課將由中國航天員擔任“太空教師”,以青少年為主要物件,採取天地協同互動方式開展。

  2021年12月9日15時40分,“天宮課堂”第一課開始,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在中國空間站進行太空授課。中央廣播電視總檯進行全程現場直播。

  二、天宮課堂的授課意義

  中國空間站作為國家太空實驗室,也是重要的太空科普教育基地,蘊含著得天獨厚的豐富教育資源,對激發社會大眾特別是青少年弘揚科學精神、熱愛航天事業具有特殊優勢。

  “天宮課堂”結合載人飛行任務,貫穿中國空間站建造和在軌運營系列化推出,授課將由中國航天員擔任“太空教師”,以青少年為主要物件,採取天地協同互動方式開展。

  三、天宮課堂觀後感350字(精選25篇)

  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後感不能忘了。到底應如何寫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天宮課堂觀後感350字(精選2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天宮課堂觀後感1

  太空授課在太空環境中怎麼稱體重、水如何流動、失重狀態下怎麼上廁所等全國學生最感興趣的問題入手,王亞平在遠離地面300多公里的“天宮一號”,展示了質量測量、單擺運動、陀螺運動、水膜和水球等5個基礎物理實驗,講解了實驗背後的物理原理。我國首次太空授課活動傳遞出這樣一種理念:向民眾普及科學知識、激發科學精神與創新意識,同樣是中國開展航天活動的重要任務,尤其對於今日端坐教室內觀看太空授課的孩子們,必定會在不少人心中種下熱愛科學的種子,成為他日為科學知識不斷求索的新生力量。無論在美國、俄羅斯還是中國,太空教育都是載人航天的重要任務之一。2007年8月14日,出身中學教師、隨“奮進”號太空梭登上國際空間站的芭芭拉·摩根,和她的“助教”宇航員同事把國際空間站變成了課堂,終於圓了一代人的“太空授課”夢。時至今日,我國的首位“太空教師”再一次為世人展現了浩瀚天際的神奇與奧妙,在見證奇蹟之餘,也給我們以太空並不神秘、夢想並不遙遠的感慨。

  天宮課堂觀後感2

  今天老師說神舟13號要在太空上與我們直播,我們都很開心。

  在直播中先是介紹太空艙的結構和宇航員的休眠艙,然後又是太空中的小實驗,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製作一個大水球。

  先是用一個放大鏡放到水裡面製作一個水膜,然後是用水袋往上擠水,把大水球變得很圓很圓,這樣就像一個凹凸鏡一樣,人在它的前面就是倒過來的。然後再往裡面擠一點空氣就變成了一正一反的兩個宇航員,非常神奇。再往裡面放一個泡騰片,泡騰片的泡沫不會出來,而是在大水球裡面沸騰,再來一些顏料就變成了五彩斑斕的大水球。

  然後又是乒乓球實驗,同學們先是在地球上把乒乓球給放在水面上,乒乓球會浮起來。宇航員們在太空艙裡面把乒乓球放在水面上也可以浮起來,可是他們把乒乓球一往水裡按,乒乓球就浮在了水裡,這充分說明了地球與太空的差別,地球有重力,而太空中卻沒有重力。

  看完這次直播我體會到了,一定要好好學習,做祖國的棟樑之材以後會創造出更多神奇的實驗。

  天宮課堂觀後感3

  星期四,我和同學們一起收看了中國航天“天宮課堂“,神舟十三號的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宇航員變身“太空教師”,給我們上了非常生動有趣的一課。宇航員們開展了許多太空實驗:“太空健身”、“細胞培養”、“浮力消失”……,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王亞平宇航員做的一系列關於水的實驗,水在太空中由於失重,展示了和在地面完全不同的奇妙現象。水膜張力實驗中,摺好的紙花在水膜表面轉動,慢慢綻放,簡直太美了!水球光學實驗中,水球中注入空氣後形成圓泡,水球和圓泡中的映象竟然一正一反!泡騰片實驗中,在水球中加入顏料和泡騰片後,水球中快速產生許多氣泡,慢慢變大成了“藍色水球”,就像我們的地球一樣,多麼的神奇啊!

  透過天宮課堂,我不僅學到了奇妙的科學知識,同時也感受到科學技術的力量。我國航天事業的飛躍發展,空間站的建立,飛天夢的實現,靠的就是先進的航天科技。仰望星空,我將更加努力,學好科學知識,為未來中國科技發展貢獻力量。

  天宮課堂觀後感4

  2021年12月9日15:40,“天宮課堂”第一課正式開講。“太空教師”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在中國空間站為廣大青少年帶來了一場精彩的太空科普課。

  這是時隔8年後, 中國航天員再次進行太空授課,也是中國空間站首次太空授課活動。此次“天宮課堂”是“太空授課”的延續。和8年前一樣,今天這堂課的講授者依然有王亞平老師。但不同的是,這堂課的講臺更大了——在中國自主建造的空間站內,未來還將擁有“問天”“夢天”兩個實驗艙;課程表的內容更豐富了——增添了太空細胞學研究實驗展示、浮力消失實驗、泡騰片實驗等新環節。

  航天員老師們也熱情地給同學們送來太空祝福。翟志剛:“太空科技,奧秘無窮,未來屬於你們!”葉光富:“天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希望同學們張開夢想的風帆,向無盡的宇宙遠航。”王亞平:“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

  此次“天宮課堂”第一課,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壯舉,它不僅標誌著中國已經能夠熟練的運用載人航天技術,也意味著我國的航天科學技術已經向教育領域邁出了一大步。體現了空間站為國民教育服務的理念,彰顯了我國強大的國力,激發了同學們對宇宙空間的嚮往,對學習科技知識的熱情。偉大的航天精神、科學精神在更多人的心中生根發芽!

  天宮課堂觀後感5

  太空授課重新整理了科普教育及物理教學的固有模式,具有直觀性、生動性和啟發性。這種基於太空探索實踐之上的遠端教學,是一種珍貴的教育資源。透過衛星直播、教育部網站回放,或是以課件形式供反覆教學,優質的教育資源讓舉國學生共享,亦是民生改善的一種形式。

  事實上,探索太空給予人類的回報已經深入我們的生活。我們用的GPS定位系統、太陽能屋頂,吃的泡麵、蔬菜包,穿的運動鞋等,都是在人類探索太空的實踐中發明或研製出來的。因為孜孜不倦的太空探索,我們研發出救災和氣象監測衛星技術,獲得了更加優質的作物品種,發明燃料電池獲得了清潔高效的能源,透過衛星傳輸進行移動通話告別了“通訊靠吼”的閉塞……太空探索不斷改變著人類的生活方式。

  更重要的是,隨著太空探索的深入和創新能力的提高,太空資源、航空技術將更好地為社會服務,社會民生的高度會得到有效的拓展:每一次航天發射的成功、每一次太空探索的實現,都會拓寬、深化人類對宇宙的認知,拓展人類的思維與活動半徑,為改善人們的衣食住行用提供更多可能。

  天宮課堂觀後感6

  2021年12月2日,還有一個好訊息傳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釋出訊息,為發揮中國空間站的綜合效益,中國首個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宮課堂”即將正式推出,中國空間站首次太空授課活動將於近日面向全球進行直播。

  看到這個訊息異常激動,因為又可以看到太空微重力環境下物體運動的一系列奇妙現象。這讓我想起了2013年那次太空授課。

  在僅有的40分鐘裡,航天員們卻只有用了簡單的5個小實驗來讓大家更瞭解在失重環境下,物體的變化以及它變化的原理。分別有水膜實驗、陀螺實驗……就讓我知道原來在失重的環境下能做許多不可思議的事情,其中,我最感興趣的就是水球實驗了!首先,用一個類似放大鏡大小的環,伸進飲用的自來水袋裡,拿出來時竟成為了一個水膜,再往裡面不停地注入水珠,慢慢地水膜就變成了一個晶瑩剔透的水球。如果在地面上把一隻針管插入水球裡,那不用說,水球一定會爆開來。但是,在太空中竟然可以用針管給水球注入墨水,而水球卻“毫髮未傷”,這對於我們來說,簡直是一個奇蹟!這讓觀眾們都看得目瞪口呆。

  第一位上去月球的人——阿姆斯特朗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雖然現在只能在遠隔千里的電視螢幕上觀看太空授課,但我相信,終有一天我們可以親身上太空,與授課老師面對面地交流,感受在太空中的樂趣。

  天宮課堂觀後感7

  登陸太空,一個遙遠而美麗的夢,我們實現了。

  太空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上。每一次跨越都經歷了航天人無數次的計算和檢測,以確保萬無一失,中國航天技術師借鑑前人的技術,而且自主創新,中國的太空站將成為世界科學發展進步的平臺,為人類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中國航天現有八大系統,航天員系統,空間應用系統,載人飛船系統,運載火箭系統,發射場系統,監控通訊系統,著落機系統,空間實驗系統以神七號,公一號為起點的中國空間站建設,中國的科技研究帶來了更大的舞臺。

  今天,女航天員王亞平在太空首次授課,聽著她的講解,我感到有多少科學知識是我們不知道的?在地球上,水滴難以形成水膜,而在太空上,水滴因為失去了重力,就形成了水膜。同樣是陀螺旋轉,一個不停的轉,在太空中能做出不同的動作,實在是太神奇了……

  探索、揭露太空的奧秘,作為祖國未來的脊樑,我們一定會全力以赴。

  天宮課堂觀後感8

  今天下午在教室上了一節非常不一樣的課程。因為這節課是由離我們400公里的天核核心艙中的航天員老師來授課。他們分別是王亞平、翟志剛、葉光富老師。

  王亞平老師先向我們介紹了天核核心船航中的太空家園。其中有跑步機、熱風加熱裝置、微波加熱裝置等。

  三位老師還在太空家園中為我們做了幾個實驗,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幾個。葉光富老師展示了失重狀下胞生長髮育研究。細胞在太空中變得很神奇,我看到了跳動的心肌細胞,一閃一閃的,散發出一種光,這讓我感受到天上的生活和地上的生活大不相同。葉光富老師還為我們展示了在太空中行走。二是,王亞平老師和女兒做的花在太空綻開讓我大開眼界。原來在微重力下,水膜表面漲力大顯神威,水膜注水變水球。水球中光學實驗,注入一個氣泡,水球中形成一正一反兩個像。泡騰片一放入水球中,水球中會泡出很多氣泡,這我覺得水在太空中很神奇。

  我們要感謝中國宇航員的勇敢和堅強,感謝科學家的辛苦付出,感謝國家的偉大。我們要好好學習,為中國航天事業做貢獻。

  天宮課堂觀後感9

  一聽說要開一個“天地”之間的課堂,我感到十分好奇。在宇宙裡也能上課?大空裡也有訊號?宇航員老師們會為我們講解什麼知識?我對即將開始的天地課堂感到十分期待。

  “上課鈴”打響,從北京主課堂切換到了行駛在浩瀚宇宙中的空間站,三位航天員老師向我們打了招呼,太空裡的課程開始了。

  王亞平老師先帶我們參觀了一圈空間站,然後我們觀察了在太空中一跳一跳的心肌細胞,又學習的一下空間站裡的一些裝置。我覺得最有趣的是關於失重環境下水的實驗。王老師用水做的一個水球,有點像我們吃的棒棒糖。映出來的倒影是倒過來了,這又有點像那種透明的水晶球,只不過在一閃一閃的發光。將泡騰片放入水球中,立刻起了好多小氣泡,讓我聯想到波光鱗鱗的海面下游動著的沙丁魚群。還有很多有意思的實驗,讓我體會到了太空的奇妙。然而在無邊無際,深邃的宇宙中還有更多的未知等待我們去探索,還有更多的奧秘等著我們去解答。加油吧!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天宮課堂觀後感10

  今天下午,我們觀看了《天宮課堂》,看完之後,我對此深有感悟。

  還記得以前嗎,地球人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那就是在宇宙中安家,而在今天,我們實現了這個願望。

  在節目開始前,我的心中就一直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宇宙中,存不存在其他文明?他們的等級如何?於是,我帶著這些問題觀看了這場直播。

  直播開始不一會兒,各地區的人開啟了提問問題的環節,每個人都問出一個不同的問題,宇航員們一一為他們解答,我感嘆道:我們中國人的實力如此的強大,如果在以前,中國人可能不知道外太空究竟是怎樣的,但回到現在,我們的宇航員可以對答如流,可以看出,幾十年的時間,我們中國的科技發展速度飛快,已經超越了許多國家,我為我生在中國 感到驕傲!

  最讓我感觸的還是宇航員在薄膜裡注入水時的場景,當一切完成之後,她說了一句:你看,這不就是我們的地球嗎。我忽然心一震,想起,宇航員們去外太空是沒有絕對的安全保障的,他們也許是活著回來,也有可能殉職在外太空,我感嘆他們的勇氣,他們是為了國家,他們是偉大的人民!

  最後,我的問題也沒有被解決,但是我相信,在未來的某一天,總會有一名向他們這樣偉大的人,來揭露這些未知的真想!

  天宮課堂觀後感11

  三位航天員為我們展示了太空細胞學、太空轉身、浮力消失、泡騰片實驗等,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泡騰片家驗。在太空中,水是像固體一樣,在杯子中是流不出來的,把泡騰片泡入水中,產生的氣泡並不在水的外部而是在水的內部,真神奇!因為太空中沒有引力,所以氣泡在水的內部,這與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是不同的。很多人看到的只是一堂短短的太空授課,但背後有很多人付出努力才能圓滿成功,我們做事情的時候也要團結在一起、相互協作才能成功。我們更要好好學習,將來要為祖國做出偉大的貢獻!

  探索宇宙太空是一項艱難而又偉大的事業,承載著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和中國人民的熱情與夢想。師生觀看“天宮課堂”直播,激發了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堅定了同學們努力學習、掌握科學知識、練就過硬本領、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的決心!

  天宮課堂觀後感12

  今天,老師組織我們觀看了天宮課堂,我懷著無比期待的心情去看天宮課堂,第一次近距離感受太空生活,心情特別激動。

  首先,我看到他們喝水的時候,並不是用我們那種普通的杯子,而是用一個袋子,上面有一個吸管來喝水。我還發現他們不是剛開始就喝,而是先把水擠出來。水可以在空中漂浮,只要一張嘴就可以把漂浮在空中的水喝到肚子裡。我瞭解到是因為太空中沒有重力,所以東西才都漂浮起來。

  隨後,他們利用水的張力,把水從水膜做成水球。給我們講解了凸透鏡成像實驗,讓我們懂得了凸透鏡成倒立的像原理。

  透過這次天宮課堂的學習,我學會了很多的太空知識。他們勇於探索的精神,值得我們敬佩!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將來也用自己的科學文化知識為祖國的航空航天事業做貢獻!

  天宮課堂觀後感13

  自神舟12號載人航天飛船任務完成之後,三名航天員回到了離別三個月的祖國。才過不久,神舟十三號載人航天飛船升空了。

  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三人擔任神舟13號載人航天飛船宇航員。在2021年10月16日凌晨,神舟13號火箭發射了。可惜我沒有及時觀看直播,今天下午在課上,老師讓我們看了神舟13號載人航天飛船發射過程,首先就是三位宇航員身穿宇航服坐上大巴車,向航空基地駛去,大巴車前還有交警騎著摩托車保駕護航。到了航空基地,三位宇航員進入了火箭,緊接著,話筒傳來了“十,九,八……”每一個數字都十分激動人心,最後聽到了“點火”。隨後,火箭的底座噴出了紅色的火焰,煙塵向四處擴散,火箭也騰空而起,像一隻穿雲箭直插雲霄,場面十分震撼,之後各個助推器也是分離了,神舟13號也是發射成功。

  本來神舟12號的三名宇航員在太空中呆了三個月,這本讓我很吃驚。但沒想到這次神舟13號的三名宇航員將要在太空中呆上半年,更是讓我驚訝。他們為了給國家做貢獻,放棄了和家人在一起的六個月時間,很讓人敬佩。自東方紅一號升空成功後,中國在航天事業接連取得重大發展,這一個個成功都是由無數個科學家們廢寢忘食,努力奮鬥,用無數汗水換來的。

  據說神舟14號已經準備就緒,隨時可以升空,不得不說,祖國的速度真是太快了,火箭是一個接一個的升上天空。

  天宮課堂觀後感14

  神秘的太空一直是人們研究的領域,人人都說太空神奇,那麼太空是怎麼個神奇法呢?今天我們觀看的天宮課堂,讓我大開眼界,不僅知道了很多科學知識,也讓我對太空有了更多的嚮往。

  首先登場的是宇航員王亞平、崔志剛,葉志富。他們為我們表演了許多在太空上不可思議的事。比如王亞平阿姨在一個飲水杯裡面放入了乒乓球,然後用竹筷把它壓下去,浮力自然消失了,乒乓球也沉了下去,然後王亞平阿姨把瓶子隨便一甩就被另一個宇航員給接住了,更奇怪的是水竟然沒有流出來,真是太不可思議了。

  當然最不可思議的是水球,只見王亞平阿姨首先拿出了一個像螺絲釘一樣的東西在飲水袋裡面弄出一股水,形成了一個水球,隨著不斷的加水和抽氣泡,水球越來越大,然後在裡面加入深藍色的色素和半個泡騰片,水球裡的氣泡變多了,然後水球漸漸變大,直到變得跟地球儀差不多為止。同學們觀看的已經入迷,時不時的發出一陣驚呼聲,真的太精彩了。最後叔叔阿姨們給我們分析了其中的奧秘,然後特別可愛的跟我們揮手告別。

  這個影片看得我意猶未盡,不僅明白了許多科學道理,也進一步的讓我瞭解到了太空的神奇。世界很大,宇宙更無窮大,人類在宇宙面前是渺小的,小小的我們要用知識武裝自己,不斷的探索,不斷的求知,未來是屬於我們的,未來可期。

  天宮課堂觀後感15

  在王亞平老師的說明下我們知道了對於我們來說比較神秘的內部結構。哇,真的和我們的'家裡一樣,裝備齊全,有冰箱,微波爐等各種廚房裝置。

  好玩的是我們地球上再平常不過的動作,在太空卻與眾不同了,比如說我們在地球上喝水,只需在杯中倒水,到嘴邊喝幾口便成了,可是,在太空中宇航員喝水必需使用專用的袋子,要麼就把水倒出來,大張著嘴接,因為在無重力的情況下水是會往上流的。再比如,在地球上睡覺,躺在床上,兩眼一閉就可以呼呼大睡,但是在太空中,宇航員只能用睡袋來入眠,不然會到處亂飛。

  那我們再想想,我們的宇航員平時在艙內是如何行走的呢?原來,在艙內,四周都裝滿了手把,用於宇航員走路的時候,用手去握住並慢慢移動,一步一個手把移動。

  最後我想問同學們幾個問題:人在太空最多可以住多久?人在太空難受嗎?

  天宮課堂觀後感16

  今天下午,我觀看了天宮科學實驗的現場直播,邊看我也有了許多的感受,這是一次天上與地上的科學互動直播,太空的三位叔叔阿姨在太空做了許多實驗。比如說浮力消失實驗,太空轉身,水膜張力實驗,水球光學實驗,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太空轉身,葉叔叔給我們做了示範,他先在太空中跳起來,上半身往前,下半生卻往後,不用力就浮起來了,這也是最讓我感到神奇的地方,做完實驗,來自不同地區的同學向三位宇航員叔叔阿姨提問,叔叔阿姨和諧可親,耐心地解答,使我在一次感受到科學知識的有趣,科學無處不在,無論是天上還是地上,處處都有科學奧秘。

  在感受科學奧秘的同時,我也感受到了時代在變化,祖國在進步,人民也在進步,今天我看到的'是神舟13號,相比於第一次發射神舟1號,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科學的發展與進步,感謝祖國,讓我體會到了科學的奧秘,我為祖國感到驕傲。

  天宮課堂觀後感17

  今天真是讓我大開眼界的一天,因為老師和我們一起觀看了天宮課堂。

  透過觀看天宮課堂我知道了,為什麼三位航天員的臉看上去胖胖的,因為失重環境會導致他(她)們的血液分佈和地面不同,下肢的血液會上湧,所以他(她)們的臉看起來胖胖的。

  王亞平老師做了好幾個小實驗,其中我特別感興趣的一項實驗就是“泡騰片實驗”,王亞平老師將泡騰片放入藍色水球裡面,泡騰片在水球裡面不斷的冒泡,產生了許多歡樂的小氣泡。水球逐漸變成了一個充滿歡樂氣泡的氣泡球,而且伴隨著氣泡的產生還有陣陣的香氣。哇!真是太神奇了。這個實驗把同學們看的目瞪口呆,簡直就是一個奇蹟。我不禁在心裡產生了一個念頭,我也特別想去天宮親自做一下這個實驗。

  雖然現在只能在遠隔千里的電視螢幕上觀看太空授課,但我相信,終有一天我們可以親身上太空,與授教老師面對面地交流,感受在太空中的樂趣。

  天宮課堂觀後感18

  “天宮課堂”第一課定於12月9日下午15:40開始,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將在中國空間站進行太空授課。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將進行全程現場直播。

  本次太空授課活動將採取天地互動方式進行,在中國科技館設定地面主課堂,在廣西南寧、四川汶川、香港、澳門設定地面分課堂。屆時3名航天員將在軌介紹展示中國空間站工作生活場景,演示微重力環境下細胞學實驗、物體運動、液體表面張力等現象,並與地面課堂進行實時交流,傳播載人航天知識,激發廣大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

  此次太空授課活動由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聯合教育部、科技部、中國科協、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共同主辦。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將進行全程現場直播。

  授課活動將採取天地互動方式進行,在中國科技館設定地面主課堂,在廣西南寧、四川汶川、香港、澳門設定地面分課堂。屆時3名航天員將在軌介紹展示中國空間站工作生活場景,演示微重力環境下細胞學實驗、物體運動、液體表面張力等現象,並與地面課堂進行實時交流,傳播載人航天知識,激發廣大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

  八年前,在距地球三百公里外的天宮一號中,航天員王亞平為第一屆“太空班”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太空授課活動。如今,中國人自己的空間站將迎來首次太空授課。首先,“課程表”全新升級!三名航天員將演示更多微重力條件下的物理、化學現象。

  天宮課堂觀後感19

  太空授課更在於營造出勇於探索、敢於創新的社會氛圍。正如女航天員王亞平在接受採訪時所說,面對浩瀚的宇宙,我們都是學生。科學永無止境,探索不斷前行,在一個未知的廣袤領域,只有以謙卑的姿態、勇往直前的力量才能探索出那神奇的奧妙。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是當代中國人的重大歷史責任。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需要啃硬骨頭、涉險灘。要堅持推進創新,使科技創新成為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要堅持促進創新鏈、產業鏈、市場需求有機銜接,包容創新育人才,方能廣納賢才,為創新提供堅實支撐。科學永遠是一個國家前行的基石。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歷程中,我們需要更多的人才熱愛航天、投身航天,需要全社會理解、支援這項造福人類的偉大事業。歷史的潮流在呼喚年輕一代為科學而努力探索,但鼓勵他們奮發前行卻是整個社會的責任。太空授課的深層次意義便在於此。

  探索任重道遠,多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一個民族才有希望。激發學子對於未知世界的求知慾與渴望,樹立全社會為創新而奮鬥不息的信念,讓夢想張力無限。尋夢過程,無疑體現著中華民族不屈不撓、默默奉獻、堅定頑強的民族精神。

  天宮課堂觀後感20

  中國作為一個大國,正一步一步的實現自己的飛天夢,但,航天事業,需要後繼有人。太空授課,就是要讓孩子熱愛航天,首先要讓他們走近航天、瞭解航天。進一步激發廣大青少年對宇宙空間的嚮往、對學習科技知識的熱情。透過天地對話這種授課方式,也把神秘的航天科技逐漸滲透到全民科普教育之中,讓民眾對航天與生活等各方面的關係及作用,有更深入的認知,進而更加理解和支援航天事業。

  太空授課還將演示微重力環境下物體運動的特點,液體表面張力的作用情況,加深對質量、重量以及牛頓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規律的理解。微重力環境在地球上難以取得,在地面上不能完成的搬到了太空之中,實驗現象將更加更直接更加直觀,無須運用推論等方法。現場直播這樣的科學探究值得期待。

  王亞平身處太空,面對地球,面向地球人授課,是中國太空老師的第一人,彰顯了一個航天大國的風度和氣派。

  王亞平說:“面對浩瀚的宇宙,我們也是學生,我很期待著能夠與廣大青少年朋友一起去感知、去探索神奇而美妙的太空,獲取知識和快樂。”宇宙是浩瀚的,宇宙是神奇的複雜多變的,宇宙中許多奧秘值得探究,這就是科學的態度。

  天宮課堂觀後感21

  今天老師帶我們觀看了神舟13號的課程,各個地區的人都在觀看,有北京,濟南,山東等地方。神舟13號創造了許多個第一。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個水膜因為沒有地球重力,水能飄在空中,用水衝一下又變成一個圓圓的水球。最有趣的是宇航員在裡面滴幾滴色素,從水球裡面放一個橘子形的泡騰片。不一會兒就像吃了好多好多氣泡。不一會兒就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大。以前跟乒乓球那麼大,現在都有手掌那麼大了。

  葉光富叔叔給我們展示瞭如何在太空中轉身。他首先嚐試了直接轉身,可是轉著轉著他就飄起來了。然後他深呼吸一口氣,他選擇了深呼吸這個轉身,結果他只是跳了起來,沒有轉身。他給我們展示瞭如何在太空中轉身。第1種就是藉助工具轉身。第2種就是把雙手伸開。等轉身完後再把雙手伸回來。第3種是將右手旋轉就可以轉身了。

  這個實驗太神奇了,向所有宇航員致敬。這是多少人的夢想,希望祖國越來越強大。我們生在紅旗下,長在春風裡,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目光所至皆為華夏,五星閃耀即為信仰。

  天宮課堂觀後感22

  “因熱愛而執著,因夢想而堅持”,這是執行神舟十三號飛行任務的航天員王亞平的一番話。每一次針對空間站任務的水下訓練,體能消耗都相當於跑一次“全馬”,累到手抖得連筷子都拿不穩,但他們累並快樂著。每次離心機訓練都要最多承受8個G的過載,臉部會變形、胸部會因受壓而呼吸困難,但航天員大隊成立_年來,從未有人按下“暫停按鈕”。這種身體可以“過載”,信仰和精神永遠“輕裝上陣”的狀態,詮釋的是一種信念、一種意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在今天的中國航天人身上穿越時空、力透紙背,煥發出震撼人心、攝人心魄的強大力量。

  天宮課堂觀後感23

  今天下午懷著無比激動心情,觀看課“天宮課堂”,在“天宮課堂” 中,透過乘組航天員在中國空間站的授課,我瞭解“太空轉身”,“浮力消失實驗”,“水膜張力實驗”,“水球光學實驗”及“泡騰片實驗”,其實在太空中由於沒有重力就只能在空間站中飄來飄去,如果你要在太空中走路那麼你只能在原地畫圈,所以不能在太空中行走。在太空中,航天員還可以在太空中鍛鍊身體,太空中的腳踏車既可以鍛鍊上肢,也可以鍛鍊下肢。以前的航天員回到地球只能被抬著走路,現在有企鵝服是可以對付肌肉萎縮和心血管功能下降。

  相信在未來,我們必將能創造更多的航天奇蹟,在浩瀚宇宙中留下更多精彩的中國印記。

  天宮課堂觀後感24

  八年前,航天員王亞平老師在聶海勝、張曉光老師的協助下開展了首次太空授課,在無數孩子心裡種下了航天和科學的種子。如今,她又一次踏上了太空之旅,在今天為我們帶來了難忘的“天宮課堂”第一課。

  在“天宮課堂”裡,王亞平、翟志剛、葉光富老師在空間站為我們展示了太空轉身、浮力消失、水膜張力、水球光學、泡騰片等實驗,讓人感受到無窮的樂趣與奧秘。在這麼多有趣的實驗中,我最喜歡的是水球光學實驗,當王亞平老師站在水球面前時,我們看見她的模樣是反過來的,這是因為水球相當於凸透鏡,王亞平老師透過水球呈現的是倒立。接著,當王亞平老師在水球中注入一個大氣泡時,她再次站在水球前,這時,我們可以看到她呈現出一正一反的樣子。這一現象真是太神奇了,在班級觀看的同學們不斷髮出讚歎聲,用熱烈的掌聲表達對科學的嚮往之情。還有好多神奇的實驗,我就不一一說明了,每個實驗都很奇妙,讓人感到不可思議。

  透過這次的學習,我受益匪淺,少年強則國強,我也要好好學習,爭取長大後有機會上太空旅行。“天宮課堂”向世界彰顯了我們的自信,祝願祖國愈加繁榮富強!

  天宮課堂觀後感25

  自古以來,中華大地上的人們,就對浩瀚的宇宙充滿著美好的遐想。如今,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已經升空,在遙遠的天際,神舟十三號上的三位宇航員們,為我們帶來了一次神奇的宇宙課堂。

  空間站的環境與地球大相徑庭。這裡沒有重力,宇航員無法像在地球上那樣行走,無法正常地轉身,甚至無法像平常那樣進食和飲水。在一個小時左右的課堂中,我們以宇航員的視角瞭解了空間站的構造與各種裝置,特殊的企鵝服,飲水分配器,能讓宇航員吃上鮮蘋果的食品冷藏裝置,讓人不禁嘆於它們的設計之巧妙;看到宇航員們進行科研工作時的場景,也讓人敬佩於他們忠於事業的精神。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三位宇航員在空間站中與我們進行互動交流,做了幾個有趣的小實驗,讓我們看到了在太空中有趣的物理現象:失去浮力而潛於水底的乒乓球,在太空中浮空旋轉的陀螺,晶瑩剔透的水球太空中的一切都是如此的神奇,令人感嘆不已。

  中國的航天事業,歷經幾十年的探索,從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昇天,到如今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神舟飛船、天宮空間站,這一切的成就與奇蹟,都是數代航天人的心血與付出造就的。時代的接力棒需要我們去傳承,祖國的未來需要我們去開創,在如今,我們要努力學習,想著自己的夢想奮鬥,爭取在不久的將來,為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創造屬於自己,屬於社會的光明未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