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宮課堂觀後感700字(通用21篇)

天宮課堂觀後感700字

  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吧,需要寫一篇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天宮課堂觀後感700字(通用21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天宮課堂觀後感700字1

  啟迪心智需要“儀式感”。“天宮課堂”的受眾主要是中小學生,好奇心是青少年階段最寶貴的財富。課本中高度濃縮而又晦澀的知識往往學起來較為枯燥,而當被這些理論支撐的科學實驗,在孩子們仰望的天空中被“太空教師”演示出來的那一刻,牛頓三定律不再是往日題海里讓人停滯的知識之錨,因為它們全都活了起來。科普知識的活力會轉化為心智未開的少年求學途中的動力,到未來,可能會有一個或多個孩子為追尋當年的太空實驗而成為頗有建樹的科學家。

  理解科學需要“儀式感”。除過那些無人不知的科學天才,沒有多少人天生對物理公式或數學推導有近乎純粹的興趣。就像科幻小說或電影的功用一般,“天宮課堂”就是一部現實中的科幻作品。《三體》三部曲的問世從感性的角度讓一代人擁抱科學,認識宇宙,“天宮課堂”則以科普教育為目的,用更理性的視角幫助青少年理解科學之美。

  對外宣傳需要“儀式感”。“天宮課堂”開播面向全球,授課內容可根據新媒體平臺向全社會廣泛徵集,切實把科普教育這堂大課上出了“國際味”。能在國家空間站做“天宮課堂”的專案,無疑是我國科技軟實力的彰顯。用航天事業“夾帶私貨”,早已是世界強國們做廣告宣傳的高階玩法,例如俄羅斯就曾在索契冬奧會和世界盃期間將奧運聖火和足球帶上太空造勢。航天工業需舉國力以成,在太空裡的任何一步都是地球上的新聞。我國打造獨一無二的“天宮課堂”品牌,象徵著科教興國戰略的又一里程碑時刻。

  搞科普教育需要“儀式感”。把課堂搬上太空並非浮於表面的科學作秀和形式主義,而是因為它同科學本身的“神秘感”相互補,用一種說服力的方式,向每一個崇尚科學家精神的孩子,提供一次驗證理想的'契機。這樣的“儀式感”值得再多“億”點。

  天宮課堂觀後感700字2

  宇宙海瀚無窮。我知道了,“宇宙的天空是神秘的暗黑”,“星星不會眨眼睛了,而是散發著耀目的光輝”……一切的一切洗革著我的認識,讓我的心裡也裝滿了星辰大海。

  蜂蜜在天上如何流動呢?宇航員在天上如何轉身呢?他們怎樣休息?有怎樣的生活呢?那些困惑誘導著我看完了他們的介紹。那是屬於中國的空間站,是祖國的天和核心艙,是泱泱華夏孕育而生。那一刻,我為自己是炎黃子孫而驕傲。從神舟一號返回艙誕生,中國的科技發展之路就在滾滾向前。

  艙內宇航員為對抗失重效應要保持健康,太空跑步機、太空腳踏車由此誕生,企鵝服用來對抗肌肉委縮。所以他們做了細胞生長髮育研究,看到了心肌細胞一跳一縮,知道了在太空的真空無引力環境下水的浮力會消失,水的表面張力大到可以製作一個水球,在水球內注入一個氣泡可以看到一正一反的像,產生的氣泡也只在水球內產生。太空上既無法像地面一樣行走,也無法像地面一樣轉身……多麼神奇啊!這是從未聽聞的寶藏,蘊含著無限的探索。當聽到他們90分鐘繞地球一週,一天可以看16次日出時,我們的眼睛瞪得大大的,無一為不之驚歎,這在短小的生命中起著驚天駭浪的意義。

  核心艙的成功發射離不開背後無數航天技術人員的奮鬥;他們能夠登上太空離不開背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堅苦訓練的汗水;一項項實驗的結論突破離不開三位航天員背後半年的辛苦研究。你問我,為什麼連線前技術員那麼胸有成竹?你看見背後的滿腔熱血了嗎?成功絕不是偶然。

  始於青春年華,滿腔熱血;醉於浩瀚星空,日月星辰。也成長在清風中,與光同在。國之棟樑唯少年,青春你我正當時!

  天宮課堂觀後感700字3

  太空授課更在於營造出勇於探索、敢於創新的社會氛圍。正如女航天員王亞平在接受採訪時所說,面對浩瀚的宇宙,我們都是學生。科學永無止境,探索不斷前行,在一個未知的廣袤領域,只有以謙卑的姿態、勇往直前的力量才能探索出那神奇的奧妙。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是當代中國人的重大歷史責任。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需要啃硬骨頭、涉險灘。要堅持推進創新,使科技創新成為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要堅持促進創新鏈、產業鏈、市場需求有機銜接,包容創新育人才,方能廣納賢才,為創新提供堅實支撐。科學永遠是一個國家前行的基石。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歷程中,我們需要更多的人才熱愛航天、投身航天,需要全社會理解、支援這項造福人類的偉大事業。歷史的潮流在呼喚年輕一代為科學而努力探索,但鼓勵他們奮發前行卻是整個社會的責任。太空授課的深層次意義便在於此。

  探索任重道遠,多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一個民族才有希望。激發學子對於未知世界的求知慾與渴望,樹立全社會為創新而奮鬥不息的信念,讓夢想張力無限。尋夢過程,無疑體現著中華民族不屈不撓、默默奉獻、堅定頑強的民族精神。

  天宮課堂觀後感700字4

  你們瞭解宇航員嗎?可能你們不知道,但我今天看了一個神奇的影片,這個影片裡就展現著宇航員在太空的生活,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影片吧!

  在這個影片中,三位宇航員老師給我們展現了太空神奇。他們已經做了一個實驗,這個實驗非常神奇,驚得我下巴都快合不攏了,這個實驗名字叫做乒乓球沉在水底。在我們地球中,乒乓球放在水裡,它會浮到水面,相反,太空就不一樣了,他們先有一個管子將乒乓球壓在水底,然後鬆開管子那一刻,乒乓球就沉在了水底。而一位宇航員老師將裝有乒乓球的水桶拋起來,結果裡面的水竟然一滴都沒有掉下來。

  宇航員老師們又做了一次實驗,而這一次實驗更加柏奇。他們首先拿出一個用來做水膜的一個模具,然後他們又往水膜裡灌滿了水,一個宇航員老師又往外面加了更多的水,結果水模就成了一個大圓球。但這並不很神奇,最神奇的是當另一個宇航員老師拿著一個注射器往裡面注小水滴的時候,小水滴進入大水滴之後,還是完完整整的一點破損都沒有,而且他那個大水泡的水一滴都沒有漏下來,於是宇航員老師又在裡面那個小水滴又抽了出去,可大水泡還是沒有裂開。

  太空真神奇呀,我也想上去做那些驚人的實驗。唉,對了,他們還做了1個實驗那就是將他們的水袋裡的水擠出來,然後還可以吃,咱們地球上的水只能喝,而且要是將杯子倒過來它就全倒了,而太空可不一樣,太空倒過來一杯子,水竟然一滴也不漏,太空真的好神奇。

  天宮課堂觀後感700字5

  我是一名初中生,對航天事業充滿著好奇。當神舟五號載人飛船重返神州,當飛天英雄費俊龍和聶海勝巡天歸來時,我的內心不僅充滿了喜悅,還對中國的航天事業更加充滿了信心。

  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的圓滿成功,是我國航天事業發展一座新的里程碑,也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的一曲壯麗凱歌。成千上萬航天人以自己的智慧、心血和無私奉獻共同鑄就的載人航天精神,隨著“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直上九天的耀眼光芒,已化作民族奮進的精神火炬,激勵人們昂然踏上中華民族復興偉業新的征程。

  我們要借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先進事蹟的東風,在廣大青少年中廣泛開展弘揚載人航天精神的學習宣傳活動,大力學習和宣傳航天精神中所表現出來的熱愛祖國、為國爭光的堅定信念;勇於攀登、敢於超越的進取意識;科學求實、嚴肅認真的工作作風;同舟共濟、團結協作的大局觀念;淡泊名利、默默奉獻的崇高品德。

  透過這次神六上天,激發了我們對祖國的愛,對黨領導下的中國航天事業的輝煌成就有了嶄新的瞭解,我們決心以航天工作者的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航天精神為動力,在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中,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發揮先鋒模範作用,以更高的標準,完成好各項本職工作,以實際行動向航天英雄們學習。

  浩瀚無際的太空,神秘遼遠的宇宙,還有無窮的秘密等待著我們去探索去發現,我們應該用航天精神去征服學習上的一個又一個星球,一片又一片宇宙。自強不息的腳步永遠向前,飛向太空的航程中所形成的“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精神,必將引領我們去實現新的夢想,去創造新的光榮。

  天宮課堂觀後感700字6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美好的夢想。你有一個夢,他有一個夢,我也有一個夢……我的夢想是成為一名宇航員,駕駛太空飛船去探索宇宙的奧秘。

  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夢想呢?因為我很崇拜楊利偉、景海鵬、翟志剛等航天英雄。他們勇敢而自信地登上太空飛船,飛向太空,探測宇宙空間,讓人類更進一步地瞭解了宇宙,更進一步地掌握了航天科技。透過他們的努力,幫助我們國家一步步成為世界航天強國。

  如果長大後我真的成就了夢想,成為一名自豪的航天員,我將時刻期盼著踏上太空旅程的那一天。我將和夥伴們一起駕駛太空飛船穿越地球大氣層,進入浩瀚的宇宙,進行勤勞細緻的科學探索。我們將在完成對月球的探索考察後,再對火星、金星等太陽系的其他行星進行探索,甚至還會飛出太陽系,飛向銀河系探索更多的星球。我們將會發現大量的有關宇宙的奧秘,比如黑洞、中子星、宇宙射線等等,甚至將會發現外星人,並和他們交流成為朋友呢。

  小朋友們,你們一定覺得我的夢想很酷吧!但是,我知道這是一個很難實現、很有挑戰性的夢想,想實現必須付出巨大的、艱苦的努力。因為很多事情都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更何況是成為航天員呢?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航天員,首先要掌握豐富的科學知識,才能駕馭太空梭,才能應對宇宙航行和探索中發生的各種意想不到的困難和危險;其次要有強健的體魄和堅強的意志,才能抵抗住失重、惡劣的自然環境等等對身體的考驗。

  為了實現夢想,我從現在開始就要加倍地刻苦學習,積累知識;也要堅持不懈地鍛鍊身體,磨練意志。當然,在實現夢想的道路上,難免也有崎嶇和坎坷,但我相信,只要自己做到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恆而不半途而廢,一步一個腳印地努力前行,就會距離實現我的航天夢越來越近!

  天宮課堂觀後感700字7

  這次“天宮課堂”授課的物件主要是青少年,採取天地協同的互動方式,由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為大家進行直播授課。這次空間站的授課,我受到了極大的震撼,這也大大增加了我對科學的興趣,在我心中埋藏下了探索宇宙的種子。

  首先是對青少年科學探索精神的影響。航天科技能夠強國,能夠振國威,能夠帶來民族凝聚力,這話過去也許有些抽象,但是,面對天宮課堂一次次、一件件和一回回的科學演示,會由衷地感嘆航天科技的威力和先進,民族自豪感會油然而生,天宮課堂不僅給青少年演示了科學的原理和奇妙,更是最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契機。

  其次是對全休國民的科學素養的影響,有趣的“大空授課”,讓平時有些枯爆的物理公式變得生動起來,看得見摸得著,一滴水珠中蘊含著幾多科學的原理,一次航天員稱重,蘊含了簡便的科技應用,不僅讓青少年興趣盎然,也讓成人觀眾更加喜歡科學,而航天科技並非是高高在上的空洞難解,航天科技最終是為生活科技化服務的,這對幹培養國民的科學素養很有裨益。

  第三是對航天科技改變生活的影響。航天科技中蘊含了諸多的民用科技,每一次航天科技的進步和發展,都會極大推動民用科技的發展,數字溫度表、幹吃麵、尿不溼、心臟泵和補充液體等等無不是航天科技的民用結晶,如今“太空蔬菜”已經廣泛栽培,服務於人類的生活,航天科技功不可沒。

  第四是對趣味教育的影響。相信看了這一堂“太空授課”,即使很不願意學習科學知識的學生也會感覺到,原來科學可以這樣有趣,這樣生動,這樣實際,從水滴到失重的單擺運動,從陀螺的軸心運動規律到液體的張力和毛細現象等,如果在平時的教育活動中,能夠多些像“太空授課”這樣的趣味性,直觀性和生動性,將學習科學知識從枯燥到有趣,不但能夠激發更多的孩子投身於科技事業,更會在學習中獲得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這是“天空課堂”第三次在中國空間站開課,我們堅信,在未來,中國空間站會繼續利用太空中獨特豐富的資源,引導和鼓勵青少們積極探索,弘揚偉大的科學精神,讓我們懷著一顆熱愛科學和探索未來的心繼續期待接下來的課程吧!

  天宮課堂觀後感700字8

  在太空有許多神奇的現象,如水可以漂浮在空中,人可以”一蹦三尺高”啦,雖然這些道理是人盡皆知的但看完今天的課後我覺得宇宙的奧秘無窮無盡的!

  今年的”天宮課堂”第二課由翟志剛叔叔拍攝、王亞平阿姨講解,葉光富叔叔則是助手。

首先是第一項太空“冰雪”實驗看到這個實驗專案不禁自言自語道:在太空怎麼造冰?不可能把帶到太空吧?帶著疑問我繼續看了下去,只見葉光富叔叔拿出一個袋子,裡面裝著一種像水的液體王亞平阿姨介紹道:“這是乙酸鈉溶液。我們今天就用它來造冰。”只見她用手擠壓乙酸鈉溶液,說:”乙酸鈉溶液過飽和時會形成液體球用結晶顆粒打破液體球的穩定狀態從而迅速結晶,看著像“冰球”實為“熱球”我心中不禁感概:真是太神奇了。

  接著又開始了第二個實驗,液橋演示實驗。葉光富叔叔拿出兩個塑膠板,又拿出一袋水,先朝其中一個擠一點水又朝另一個擠一點水、然後慢慢把兩個塑膠板上的水珠合成一個。一開始有些排斥,過了一會兒形成一個大水珠,又把兩個塑膠板輕輕拉開,形成一個短短的水“橋”,畫面轉向地球上的同學只見同學無論怎樣拉都不能形成水“橋”,我猜那是因為太空有引力可使水浮在空中。王亞平阿姨又說:”小朋友們你們知道怎樣才能把水都橋”造的更長嗎!

  沒等我思考完這個問題,又開始下一個實驗,水油分離實驗。葉光富叔叔拿出一個裝有油和水的瓶子,用力搖晃使油和水混合,在地球上油和水雖然混合卻很快就分開,在太空卻無法分離,老師提出問題後一位同學站起來說;可以繩子綁往瓶子,用力甩,利用離心力。王亞平阿姨照這個方法果然成功。真是讓我大開眼界。

  王亞平阿姨又向同學們介紹許多太空機器,如高微重力實驗櫃,無容器實驗機櫃等。還有很多實驗,和師生們天地互動這,些實驗都有一個目的,就是激發青少年探索太空的熱情,讓我乃至全中國的學生增長知識,這次課堂真是讓我收穫頗豐。

  天宮課堂觀後感700字9

  繼去年12月9日第一次天宮授課後,今天的第二次天宮授課也拉開了序幕。

  本次授課分為陸地課堂和天宮課堂兩個部分。

  首先,陸地課堂的老師為我們講述了中國載人技術的發展。中國在1992年時提出了載人技術三步走戰略:第一步:上得去,回得來。第二步:出得去,對得上。第三步:造船為建站,建站為應用。嚴格執行該戰略後,中國的航天載人事業持續發展,處於一個穩步上升的趨勢。

  隨後,兩位老師為我們做了三個關於失重,萬有引力以及向心力的實驗。比如說:將一杯裝有一半水的杯子放在繫有細繩的玻璃板上並作圓周運動,水卻不會灑出來,這是由於圓周運動需要向心力來維持軌道,而萬有引力恰好提供了這一向心力,所以水才不會灑出來,在太空中繞地球旋轉的太空站其實也是同理。

  接下來,畫面切到了在太空中的天宮課堂。由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三位老師為我們帶來課程。三位宇航員為我們介紹了許多在空間站中才會出現的有趣科學現象以及空間站內一些設施的作用。透過這些實驗告訴了我們一些太空與地面上的不同之處,傳授給我們知識與經驗。

  同時,在這次課程中我瞭解到,宇航員在太空中是需要做各種實驗的。包括醫學,物理學,材料學,心理學和生命科學等多門學科,平日工作繁忙,還有每日檢查太空艙裝置等任務,十分辛苦。

  正如王永志老師所說:“如同運動員在起跑線上晚了一步,我們就是要以比別人更大的步伐、更快的速度來追趕”。希望中國的航天事業能繼續精進,成為探索浩瀚宇宙的引領者。

  天宮課堂觀後感700字10

  康德曾說:“世界上有兩樣東西能深深地震撼我們的心靈:一件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準則,另一件是我們頭頂上的星空。”無論是神舟飛天、嫦娥奔月、天宮升騰、還是天問探火,對於星辰大海的探索,中國航天事業的一輩輩人的腳步不停。不忘宇航心,飛揚問天夢。

  我心中這顆科學與宇航的種子,也終在3月23日發芽生長。

  在太空“冰雪”實驗中,因過飽和而形成的結晶“熱”“冰球”;在液橋演示實驗中,因水面張力作用而連線起來的“橋板”;在水油分離實驗中,因離心作用而分層的水油瓶……這些神奇的現象,緊緊地揪著我的好奇心,直至結束,當時那份新奇與激動能讓我久久難以忘懷,也更加渴望揭開這神秘宇宙的面紗。

  猶記揮手告別時,三位宇航員堅定的微笑。我突然想起百年前,魯迅先生那擲地有聲的話:“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有一分熱,發一份光。”當世人都對舒適安逸的生活趨之若鶩,對冗雜艱苦的日子避之不及時,儼然,這三位宇航員,乃至他們身後千千萬萬的,為中國航天事業付出終身的人們,都做了相反的選擇——一片丹心赤誠報國,精益求精奉獻航天!如今,中國航天成就舉世矚目,在這背後,離不開一個個探路者的奔赴、求索。是他們的負重前行與默默奉獻,才讓接連的捷報托起民族新興的希望!

  每個時代終將落幕,每一輩人終將老去。不會總有人為我們負重前行,擋在前頭。在科學宇宙中拓路拓荒的重擔,終會落在我們肩頭。

  誠然,會彷徨會迷惘,但“青年者,國之魂也”!陳獨秀在青年雜誌的發刊詞上曾寫:“青年如初春,如朝陽,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於硎。新年之於社會,猶新鮮活潑細胞之在人身。”換言之,我們,處於朝陽初生,萬事可探尋的風貌年華,有何可怕?有何阻擋?

  於我,必要擺託冷氣,有一份熱,發一份光。縱使無法成為宇航事業的一分子,也要在自己的崗位上盡善盡美;縱使還未到工作奮鬥的年紀,也要將奮勇驅前、開拓創新為理想而踐行、砥礪。

  我必要迎著無上榮光,在科學宇宙中踏路拓荒。為家,為國!

  天宮課堂觀後感700字11

  本次“太空授課”繼續採取天地對話方式進行,由航天員在軌演示太空“冰雪”實驗、液橋演示實驗、水油分離實驗、太空拋物實驗。四項實驗隱藏著無數的物理知識,“太空教師”們在太空失重的環境下演示了在地面很難見到的物理現象,這種透過凸顯天地差異來教學的方式來上課非常的有趣,讓我難以忘懷。

  最讓我難忘的就是水油分離實驗了。“水油分離”實驗是用力搖晃一個裝有水和油的瓶子,讓水油充分混合,瓶中一片黃色。在我們地面上,一會兒就會發現水與油分離開了。而在太空中,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瓶中沒有發生任何變化,油滴仍然均勻分佈在水中。然後抓著系在瓶上的細繩甩動瓶子。數圈後,水油明顯分離,油在上層,水在下層。在空間戰中水和油“難捨難分”,長時間保持混合態,是由於在微重力環境下密度分層消失了,也就是浮力消失了,是一個正常現象。

  還有太空“冰雪”實驗,在太空中可以讓液體迅速結冰確實很有趣,以前我有見過飽和液體,但是不知道這種液體還有那麼大的樂趣,直接航天員們把飽和液體裝在袋子裡,再一點一點的擠出來,由於在失重環境下,飽和液體擠出來的時候就是一個球,一擠出來的時候,飽和液體就迅速結冰,變成了一個冰球,沒想到一瓶液體就可以玩那麼多的花樣。真是太不可思議了!

  透過天宮課堂,我不僅學到了奇妙的科學知識,同時也感受到科學技術的力量。我國航天事業的飛躍發展,空間站的建立,飛天夢的實現,靠的就是先進的航天科技。仰望星空,我將更加努力,學好科學知識,為未來中國科技發展貢獻力量。

  教師點評:文章開門見山直奔主題,簡要概括所見內容,抓住水油分離、太空“冰雪”實驗,進而發出感悟,思路清晰,說明認真地觀看了“天宮課堂”第二課。非常棒!

  天宮課堂觀後感700字12

  今天是一個偉大的日子,因為天宮課堂第二課就在今天上課了!

  本次的課程,還是由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配合進行授課,在3點40分的時候,天宮課堂第二課終於開播了!

  因為這一次的課程還是天上和地上配合著上課,所以開始前,地面上的老師給我們講了好多知識,終於可以見到航天員老師們了。

  本次的實驗有四個,分別為:太空冰雪實驗,液橋演示實驗,水油分離實驗和太空拋物實驗。這裡面都隱藏著無數的物理知識,等著我們去發現,去學習。這次太空授課在太空失重的環境下演示了在地面很難見到的物理現象,這種透過凸顯天地差異來教學的方式來上課非常的有趣,讓我難以忘懷。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太空冰雪試驗了,在太空中可以讓液體迅速結冰確實很有趣,以前我有見過飽和液體,但是不知道這種液體還有那麼大的樂趣,直接航天員們把飽和液體裝在袋子裡,再一點一點的擠出來,由於在失重環境下,飽和液體擠出來的時候就是一個球,一擠出來的時候,飽和液體就迅速結冰,變成了一個冰球,沒想到一瓶液體就可以玩那麼多的花樣。

  還有太空拋物實驗,連在前幾個月很火的冰墩墩也上場了,平常我們在地面上扔東西時就會掉在地面上,而在失重環境下不會,扔冰墩墩的時候就可以很自然的扔過去,這個動作讓我印象深刻,原來,在太空中還那麼好玩,我真想上天看看啊,體驗一下失重的感覺!

  這次的課程讓我印象深刻,也激發了我對航天的學習興趣,真希望在未來的時候,每一個人都可以到天上去,感受一下宇航員的感覺!

  天宮課堂觀後感700字13

  “天宮”神話故事中神仙住的地方;“天宮”新一代航天人居住的地方;“天宮”我向往的地方。今天收看了央視為學生準備的科學探索課“天宮課堂”。這是一個特別的課堂,老師是離地球400多公里太空艙裡的航天員。航天員老師為我們展示了太空生活和太空實驗。

  神奇的失重狀態下,人和物體可以平行移動,毫不費力的空中旋轉;水在眼前漂浮,沉底的乒乓球,原來在太空連水都沒有了浮力……再透過“天地對話”我對探索外太空有了濃厚的興趣,航天員們一次次的科學演示和講述讓我切實感受到了科學的奧妙。航天科技真“牛”,我們的祖國真的好強大。登上太空是我國綜合實力的集中體現,從兩彈一星到神舟飛船;從東方紅一號到嫦娥飛天;從無人飛行到太空行走……今天我們見證了中國的航天員在太空生活。

  這一切都離不開一代代航天人的努力。航天人不畏艱辛,不怕窮困,更不追逐名利,懷抱著探索未知世界的決心,默默的站在世界科技的頂端,努力尋求創新,爭取我國航天事業的更大進步。

  偉大的事業孕育了偉大的精神。新一代航天人在攀登科技高峰的偉大征程中,以特有的崇高境界,頑強的意志和傑出的智慧鑄就了載人航天精神。這就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還有特別能奉獻的精神。

這些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好好學習。我也要拿出埋頭苦幹的精神,認真學本領,腳踏實地不追逐虛無縹緲的事物,爭取在將來也為國家的科技強大貢獻自己的力量。

  天宮課堂觀後感700字14

  就在今天,我們觀看了《天宮課堂》第二課,航天員在軌演示了太空“冰雪”、液橋演示、油水分離、太空拋物等有趣的實驗,真是太精彩了,我都不想眨眼了,一刻都不想錯過。

  這些實驗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液橋演示實驗。石拱橋、獨木橋我們都見過,但“液橋”是什麼橋?是用水搭成的橋麼?是的。其實當你平時洗手的時候,它就會出現,你指間的小液柱就是“液橋”,但液橋在地球上只能有幾毫米長。而在太空微重力環境中,液體表面的張力就會大顯神威,強大的張力,足以支撐幾釐米長的液橋,真神奇。所以,王亞平老師隨手一搭,就像變魔術一樣搭出了比地球上長好多的液橋,真是太厲害了。

  還有一個油水分離實驗,也讓我記憶猶新。王亞平老師還有中國科技館的哥哥姐姐們一起搖動了裝著油和水的瓶子,一會兒,油水就混合在一起了。等過了半分鐘左右,哥哥姐姐們瓶子裡的油和水慢慢分離開了。油的密度低所以浮在了上面,水的密度高所以沉到了底下,可王亞平老師的油和水還是沒有分離開。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在太空中,重力微乎其微,油水不會自然分離。怎麼才能讓它們分開呢?這就需要藉助圓周運動了。王亞平老師請出了“人工離心機”葉光富老師,葉老師用繩子拴住小瓶子,把它甩成“水流星”,用這種高速旋轉的方式產生離心力,使得油水分離。這種人造重力,實現了油水分離,也讓實驗變得更加有趣。

  在最後的問答環節,一個姐姐說,我對果蠅非常感興趣,我希望將來能將果蠅帶到太空去做實驗。王亞平老師告訴她,現在科學家也在考慮將果蠅帶到太空做實驗,你和科學家不謀而合。還有一個哥哥說,我長大想當一個科學家,以前只知道科學家在地面上工作,看完天宮課堂後,我又知道了,科學家不只在地面上工作,還可以去太空工作。我以後要當一個可以去太空工作的科學家。主持人告訴大家:“在座的各位同學都是有遠大理想的,希望你們能夢想成真。”

  天宮課堂這兩堂妙趣橫生的科普講座,在我的心中埋下了一顆小小的種子。星辰大海永不止步,叩問蒼穹薪火相傳。我要從現在做起,好好學習,做新時代的好少年,在未來去探索有無數奧秘的神奇太空。

  天宮課堂觀後感700字15

  這次“天宮課堂”授課的物件主要是青少年,採取天地協同的互動方式,由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王亞平擔任主授課教師,葉光富和翟志剛擔任助手,為大家進行直播授課。

  三位“太空教師”為廣大青少年展示了三個有趣的科學實驗:乒乓球實驗、水膜實驗和泡騰片實驗。同學們在地上也進行了上述實驗,由於太空失重環境和地球的重力環境完全不同,呈現出了完全不同的實驗現象,引發人們的深思。

  比如同學們把乒乓球浸入水中,由於受到浮力的影響,小球會浮在水面上。但是在太空中,將乒乓球浸入水中後,小球卻懸在水中,即使在空中來回旋轉也不會下落。據王亞平解釋,這是因為在空間站內浮力會消失,所以小球不會受浮力影響上浮。

  再來說說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實驗——有趣的水膜實驗。王亞平把水注入金屬圈中,形成一個似凸透鏡的大水球,放入摺紙花,花在水球中綻放開來,令人歎為觀止。這是由於失重環境下水的表面張力大顯神威,所以水不會向下流,從而形成水球。再向水球中注入氣泡,氣泡將水球分割成兩個部分,會形成兩個一正一反的像,但是王亞平並沒有直接告訴我們,而是引發我們思考,讓我們積極去探索,發現科學的奧秘。

  這次空間站的授課,我受到了極大的震撼,這也大大增加了我對科學的興趣,在我心中埋藏下了探索宇宙的種子。

  綻放的水中花似祖國欣欣向榮的繁華,綻放著自己的光彩,熱烈而又美好。在直播中,我們不僅學習到了許多知識,同時也看到了地球表面和太空的美麗景象,太空中遨遊的每一顆星辰,大海中的每一滴海水,都承載著中國無數青少年的夢想。

  這是“天空課堂”第二次在中國空間站開課,我們堅信,在未來,中國空間站會繼續利用太空中獨特豐富的資源,引導和鼓勵青少們積極探索,弘揚偉大的科學精神,讓我們懷著一顆熱愛科學和探索未來的心繼續期待接下來的課程吧!

  天宮課堂觀後感700字16

  啟迪心智需要“儀式感”。“天宮課堂”的受眾主要是中小學生,好奇心是青少年階段最寶貴的財富。課本中高度濃縮而又晦澀的知識往往學起來較為枯燥,而當被這些理論支撐的科學實驗,在孩子們仰望的天空中被“太空教師”演示出來的那一刻,牛頓三定律不再是往日題海里讓人停滯的知識之錨,因為它們全都活了起來。科普知識的活力會轉化為心智未開的少年求學途中的動力,到未來,可能會有一個或多個孩子為追尋當年的太空實驗而成為頗有建樹的科學家。

  理解科學需要“儀式感”。除過那些無人不知的科學天才,沒有多少人天生對物理公式或數學推導有近乎純粹的興趣。就像科幻小說或電影的功用一般,“天宮課堂”就是一部現實中的科幻作品。《三體》三部曲的問世從感性的角度讓一代人擁抱科學,認識宇宙,“天宮課堂”則以科普教育為目的,用更理性的視角幫助青少年理解科學之美。

  對外宣傳需要“儀式感”。“天宮課堂”開播面向全球,授課內容可根據新媒體平臺向全社會廣泛徵集,切實把科普教育這堂大課上出了“國際味”。能在國家空間站做“天宮課堂”的專案,無疑是我國科技軟實力的彰顯。用航天事業“夾帶私貨”,早已是世界強國們做廣告宣傳的高階玩法,例如俄羅斯就曾在索契冬奧會和世界盃期間將奧運聖火和足球帶上太空造勢。航天工業需舉國力以成,在太空裡的任何一步都是地球上的新聞。我國打造獨一無二的“天宮課堂”品牌,象徵著科教興國戰略的又一里程碑時刻。

  搞科普教育需要“儀式感”。把課堂搬上太空並非浮於表面的科學作秀和形式主義,而是因為它同科學本身的“神秘感”相互補,用一種說服力的方式,向每一個崇尚科學家精神的孩子,提供一次驗證理想的契機。這樣的“儀式感”值得再多“億”點。

  天宮課堂觀後感700字17

  中國航天員王亞平在距離地球300多公里的“天宮一號”上向全國中小學生講授科普課。新穎的授課方式、直觀的物理現象等等,將給孩子們植下熱愛航天、熱愛科學的萌芽,給青少年學子開啟認知世界、追逐夢想的大門。

  浩瀚宇宙,蒼茫太空,自古以來就令全人類神往。中國古代就有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等諸多傳說和故事。太空有太多的未知和無窮的奧秘等著人類去探索、去發現。

  透過“天宮一號”授課,孩子們知道了為什麼水滴在太空與在地面會呈現不一樣的狀態、失重條件下如何測量物體質量、陀螺的旋轉有何奧秘……這是中國航天事業發展成就的直觀表現,也是人類追逐太空夢的.具體成果。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發展,人類探索太空的腳步不會停歇。仰望星空,需要一代代人前赴後繼。

  壯麗而神秘的星空吸引了無數先驅和智者。他們用超越時代的智慧和勇氣乃至生命留下了惠澤後世的壯舉。哥白尼仰望星空發表了“日心說”,布魯諾用生命和鮮血捍衛發展了哥白尼的學說……仰望星空,召喚著一代又一代人思考、探索,使偉大的科學精神在民眾間生根發芽,使思想之樹枝繁葉茂、茁壯成長,照亮人類文明進步的旅途。

  相對於深邃寥廓的宇宙,人的一生短暫而渺小。但也正因為生命和夢想的存在,才讓寂寥的宇宙富有生機和意義。追逐夢想,既需要仰望星空的科學理想和精神,更需要腳踏實地勤奮實踐。仰望星空,會讓人站得更高、看得更遠,讓人們懂得在有限的生命中,該如何認識個人和天地之間的關係,如何認識個人對國家和歷史的責任。把個體生命同國家、民族、人民的命運緊密聯絡在一起,把個人的夢想放置於集體的夢想之中,不驕不餒、不斷奮進,人生的意義必將更加深邃。

  多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一個民族才有希望。讓更多學子仰望星空,激發起他們探索世界奧妙的激情,中華民族的前途必將更加廣闊,中國夢必將更加宏闊壯觀。

  天宮課堂觀後感700字18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8年前,“太空教師”王亞平為全國6000多萬名學生太空授課時的`寄語尚縈繞在耳畔,如今她又一次踏上了太空之旅,將成為中國首位進駐空間站的女航天員,以及中國首位出艙女航天員。尋聲凝望,原本神秘遙遠的深邃太空離我們越來越近,一個個美麗的“飛天夢”正成為現實。

  16日凌晨,神舟十三號成功發射,此時距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成功返回不到一月時間。由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組成的新“太空出差三人組”搭乘載人飛船奔赴中國空間站。此次任務將實現與核心艙徑向交會對接、由救援船轉入正式任務船等多個“首次”,還將在神舟十二號任務的基礎上開展更多的空間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

  “坐地日行八萬裡,巡天遙看一千河。”2003年,神舟五號飛船搭載楊利偉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歷時21小時23分鐘成功返回地面,首次實現了中華民族的飛天夢。18年來,7次載人飛行,間隔期從以年計算到以月相隔,“出差”的頻率更快、銜接更順暢,準備更從容,展現著我國科技自立自強的能力;太空之旅從“一日遊”到“季度遊”,再到此次半年的“深度遊”,“太空出差”的時間更長,步伐邁得更大更遠更堅定,彰顯著大國自信的豪情。

  從“兩彈一星”、“嫦娥”問月,到“北斗”指路、“天宮”攬勝、“天問”探火,再到“神舟”系列傲遊蒼穹、“羲和”追日……一次次突破、一步步前進,中華民族向太空的探索已從月球、火星延伸到太陽;中國人民目光所及,正在從仰望璀璨星空到求索暗物質和引力波,甚至打量起太空中更深邃的未知區域。

  “中國航天人的浪漫是把滿天神話變成現實”。的確,浩瀚太空裡越來越多的中國航天身影,正在將中華民族對浩渺星辰的浪漫情懷,譜寫成探索太空的現實詩篇。根據安排,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們在軌駐留6個月,中國人將第一次在太空中度過春節。期待除夕守歲時,我們能夠第一時間聽到同胞來自太空的祝福。

  天宮課堂觀後感700字19

  振奮人心的那一刻,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先後進入天和核心艙,後續將按計劃開展相關工作。

  我國高科技發展突飛猛進,神舟七號發射成功,5G網際網路研究與產業化獲得重大突破,我國"首條國際一流水平的高速鐵路在京津兩大城市間開通,"首箇中國人基因組序列研究成果發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大改造工程建設任務圓滿完成,"曙光5000A躋身世界超級計算機前十。

  蛟龍深潛,嫦娥探月。我國科技實力不斷進步。重大科技成果持續湧現,科技創新日趨活躍,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千年夢想,今朝實現。去年7月23日,天問一號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成功進入預定軌道。天問一號於2021年2月到達火星,實施火星捕獲。2021年5月擇機實施降軌,著陸巡視器與環繞器分離,軟著陸火星表面,火星車駛離著陸平臺,開展巡視探測等工作,對火星的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質成分、水冰、大氣、電離層、磁場等科學探測,實現中國在深空探測領域的技術跨越[5]。深空探測將推動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全面發展,為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和增進人類福祉作出更大貢獻。

  截至2021年2月3日,“天問一號”探測器總飛行里程已超過4.5億公里,距地球約1.7億公里。

  我們正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即將開啟。征途漫漫,惟有奮鬥。我們透過奮鬥,披荊斬棘,走過了萬水千山。我們還要繼續奮鬥,勇往直前,創造更加燦爛的輝煌!

  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按計劃將在軌駐留6個月,在這6個月時間,主要工作是要進一步驗證空間站建造和運營的關鍵技術。具體來講,就是要和核心艙、天舟二號、天舟三號一起配合進一步驗證。

  科技強,則國強。自信之路成功,為中國航天點贊。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發射取得圓滿成功,又一次讓我們感受到祖國的強大。

  天宮課堂觀後感700字20

  此次太空授課在太空失重環境下向青少年演示在地面很難見到的物理現象,當這些奇妙而精彩的現象展現在學生面前時,我在地面課堂的現場多次聽到了學生們的驚呼和掌聲。離大螢幕很近的我也深受這些美妙現象的震撼。當王亞平老師進行高難度的操作,比如往水膜上貼中國結時,我感覺到現場所有的聽眾都摒住了呼吸,那個小小的圖示集中了所有人的目光,而當它被穩穩的貼在水膜上時,那種欣喜和感動簡直難以用語言來形容。

  這種透過凸顯天地差異來進行教學的方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對太空、對航天乃至對科學的學習興趣。這次授課活動在青少年頭腦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一定會伴隨學生們一生的求索過程。

  航天員作為科普教師親切地與學生進行對話,拉近了代表我國尖端科技水平的航天工程與公眾的距離,增進了青少年對航天事業的瞭解與關注,對青少年來講是一種潛移默化的中國情懷的傳遞。航天員們清晰的思路、流暢的表達和精準的實驗演示給全國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們不得不歎服他們過人的智慧,出眾的技能以及接近完美的身體素質,當然從中也能反映出他們勤奮刻苦、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精神。他們的表現為我們教師起到了表率作用,值得我們學習。

  這次太空授課實現了航天工程領域、科普界和教育界在培養青少年方面的無間協作,這對物理教師的鼓勵作用是巨大的,我和史藝老師都感受到了一種團結的溫暖。這也激勵著我們今後在教學工作中更加註重與其他社會教育力量的聯絡與合作,從其他領域聽取教學意見,擴充自己的知識面和對知識的領悟,從而提供給學生更豐富的學習資源,創造更適合學生髮展的學習環境。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訊息,“天宮課堂”第一課定於12月9日15:40開始,此次太空授課活動由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聯合教育部、科技部、中國科協、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共同主辦。

  天宮課堂觀後感700字21

  12月9日,被稱作最硬核直播課堂的“天宮課堂”開課啦!這是讓同學們從不同緯度感受祖國強大、樹立中國夢的好機會。上海市市八初級中學千帆中隊的孩子們懷著期待與夢想觀看了“天宮課堂”。

  “神舟十三號”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在中國空間站首次進行太空授課。3名航天員介紹展示中國空間站工作生活場景,向青少年演示在太空失重環境下在地面很難見到的物理現象,細胞學實驗、物體運動、水膜張力實驗等這些奇妙而精彩的現象展現在學生面前時,學生們的驚呼聲、掌聲不絕於耳。當王亞平老師進行高難度的操作時,比如往水球裡放入泡騰片,我感覺到現場所有的學生都屏住了呼吸,那個小小的“水晶球”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而當水球中的氣泡翻滾時,那種欣喜和感動簡直難以用語言來形容。這種透過凸顯天地差異來進行教學的方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對太空、對航天乃至對科學的學習興趣。航天員演示的奇妙物理現象在無數孩子的心底播下了一顆有關“星辰大海”的種子。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循聲凝望,原本神秘遙遠的深邃太空離我們越來越近,一個個美麗的飛天夢正成為現實。坐地日行八萬裡,巡天遙看一千河。2003年神舟五號飛船搭載楊利偉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首次實現了中華民族的飛天夢。18年來,太空出差的頻率更快、時間更長,無不彰顯著大國自信的豪情。從“兩彈一星”“嫦娥問月”到“北斗指路、”“天宮”攬勝、“天問”探火再到“神舟”系列遨遊蒼穹、“羲和”追日……浩瀚太空裡,越來越多的中國航天身影,正在將中華民族對浩渺星辰的浪漫情懷譜寫成探索太空的現實大片。

  腳踏實地,仰望星空。這樣難得的“天宮課堂”,對學生來說是一堂精彩有趣的科學課。這次授課活動在學生頭腦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一定會伴隨學生們一生的求索過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