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學校讀後感(精選7篇)

未來學校讀後感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未來學校讀後感(精選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未來學校讀後感1

  近段時間,我有幸讀了朱永新老師《未來學校》一書,受益良多!

  現有教育體系固化思維限制了孩子的發展;未來學習將會變成終身化的學習,以課程為王,與不同年齡段的人一起學習;能者為師,各個領域的專家引領學習;父母會成為教育的參與者和陪伴者;國家調控,自主預約學習時間,用有限的時間讀最好的書;學習力將比學歷更重要;學校將是彙集美好的中心!結合朱老師的觀點,我有幾點體會:

  一、學校的辦學模式將發生改變

  未來進入追求個性的時代,必然要求學校向更個性化的方向發展,只有更加具備個性的學校,才能夠滿足人們對更好教育的要求。

  二、資訊科技應用會更加廣泛

  教育資源從單一的專業教育機構提供,將擴充套件到網際網路企業和社會教育機構。擴大優質教育覆蓋面,促進教育公平,讓更多學生同時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學校和網際網路企業合作,對接線上、線下的教學資源,讓技術和教師的教學要求能無縫對接。

  三、教師角色和作用將發生變化

  教師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指導者,陪伴著,針對學生的需要進行指導,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未來教師的角色和作用將分化和遷移。

  四、學生的培養將更個性化

  人工智慧的發展使很多工作可能被機器人所取代,同時將出現許多新職業。教育應更注重培養人的思考能力,創造能力,創新精神和創業精神,以及人機合作的能力。

  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未來教育將打破傳統,更大的解放人的學習力。未來學校的暢想,非常有可能會實現。在未來,我們有機會選擇成為一個善於學習的人!

  未來學校讀後感2

  今年我有幸讀了《未來學校》這本書,透過讀這本書,我也學到了很多,印象深刻的就是學習中心這個詞。

  未來學習中心的基礎課程體系是:生命教育課程,落腳點在“拓展生命的長寬高”。智識教育課程,落腳點在於“真”。包括大科學與人文課程。公民教育課程,落腳點在於“善”。社會公德、責任感等。藝術教育課程,落腳點在於“美”。還有超過50%的針對學生個性選擇的“特色課程”。

  學習中心就是線上線下相結合,個人與團隊相結合,時間和空間被打破。未來的學習方式:突破時空限制的泛學習。泛學習,顧名思義就是指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學習,是一種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用任何方式獲取所需的任何資訊的學習方式。也有人將之稱為無縫學習、普適學習和無處不在的學習等。

  書中也提到了未來教師會不會失業的問題。必須做到兩條,首先教師要學會做智慧機器人做不到的事情。二是學會與智慧機器人共處,讓它為我所用。未來教師,既是學生的指導者,也是學生的陪伴者;既是教練,也是陪練。因此教師也要不斷的學習來提升自己的能力,他們不以學生的導師自居,而是與學生一起成長。注重於學生的情感溝通,注重既是發現和幫助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這是未來教師的重要特點。

  未來學習中心不僅是學生與教師的事情,與每個家庭、每位父母的關係也非常密切。因為父母不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實際上也是孩子終身的老師、最長久的老師。而家庭不僅是人生最重要的場所,也是兒童最初的學校。兒童成長最關鍵、最迅速的時期,是在家庭中度過的。兒童的行為習慣、認知風格、個性品質,大多數也是在家庭中形成的。

  孩子的成長也會促進父母的成長,優秀的父母更容易培養出優秀的孩子。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將是未來學習中心的重要特徵,在一個學習中心,或者學習同一種課程的父母,彼此之間都是天然的最佳學習夥伴。父母成為學習者,與孩子一起成長,才是教育最美好的人生狀態,更是未來教育最顯著的特徵。

  透過學習《未來學校》這本書,也讓我們看到當前的教育改革和教育變化都是時代進步,大勢所趨,必然結果。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必將在未來的教學與學習中佔據重要的部分,因此作為教師的我們必須起好帶頭作用,不斷的學習各種知識來開闊眼界,提高自己。

  未來學校讀後感3

  為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整體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充分調動教師們讀書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履行未來學校創新引領職責,經過一個多月的時間,各個科組的教師們都認真拜讀朱永新老師的《未來學校》,教師們都有不同的收穫和感悟,2019年10月12日,梅沙未來學校全體教師在一起開展了《未來學校》讀書分享會。

  語文科組代表李湘林老師借傑克·凱魯亞克《達摩流浪者》中的“永遠年輕,永遠在路上,永遠熱淚盈眶”來總括她的讀書感悟。李湘林老師對朱永新先生的這個觀點感悟最深,“教育應該讓人變得更幸福,更幸福的前提應該是更有學習的自信。”她結合自己日常教學中所遇到的具體案例來佐證,例如鼓勵書寫著一筆“活字印刷體”的自閉症患兒朝著書法家的目標努力,給抗拒寫作業的“怪才”專門設立班主任助理崗位,激勵他認真聽課。或許以未來照亮現實,正是我們這一代教育人的使命,讓教育因為愛而擁有生命的溫度。

  隨後,數學組代表梁海紅老師分享了自己的觀點,她認為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教育領域發生著深刻變化,“無處不在的學習”“沒有教室的學校”“一人一張課程表”等創新實踐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傳統教育的執行規則。那麼我們的教育,在這個科技化浪潮的影響下,要怎麼走,要走向何方,要怎樣才能免“穿新鞋、走老路”的尷尬境地,這些都是需要去深入思考的。

  “一個人的力量終歸有限,但是我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就能看得更高更遠。”梁海紅科組長提到教師只有不斷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理論知識,才能對教育有更深刻的認識。當我們談論教有的時侯,不再拘泥於自己的“一前三分地",有了透過現象看本質的眼光之後,才會真正地瞭解教育、理解教育。再回頭審視那個三尺講臺的自己,才會在那些閃光的眼晴裡發現星星,發現美,發現祖國的未來。

  未來學校讀後感4

  科學老師張佳楠由《未來學校》這本書引發了無限的遐想,對未來生活姿態的炫麗充滿了憧憬與嚮往。他認為書中的未來學校完美解決了教育工業化的流水線育人的弊端囧狀。為實現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個性發展、自由發展、終身學習的至高教育境界提供了完美平臺,但是我們還一定要注意優秀文化的傳承,教師除了傳授知識引導個體走向成功的作用,同等重要的是承擔起人格典範和精神導師的作用。他確信:“此時此刻我們每個人,不管是要退休的老將,還是和我一樣初出茅廬的小兵。一定都會在心裡告訴自己要努力,不只是心潮澎湃時努力,不止是一切看似合情合理順風順水時努力。而是即使在工作中被曲解受委屈、遇到失敗的沮喪、遇到小小的不公平時,依然不忘從教初心的堅持。我們可以因疲憊而休息,但絕不能因挫折而放棄。放手一博,大鬧一場!”

  劉敏佳老師仔細讀完朱永新的《未來學校》,從剛開始的無所謂,到逐漸理解;從應付閱讀任務,到帶著書中出現的新有名詞進行教育思考;從困惑掙扎,到逐漸豁然開朗。她認為書中的大膽設想,並不是憑空想象,而是對美好生活的積極追求,對以人為本的執著堅守。

  她認為如果朱永新教授構想下的學習中心真的能逐漸成型,對我們的生活將會逐漸產生潤物無聲的影響。或許到了那個時候,我們所處的懸崖,不單是危險地帶的象徵,還是映襯優美舞姿的最佳觀景臺,而我們作為教育戰線上的一員,悲觀氣質可能已經渲染出英雄氣概,焦慮擔心鍛煉出探險精神,不斷地撬動創新挑戰的支點,推動著時代的進步。

  正如朱先生在文中所說:“以未來照亮現實,是我們這一代教育人的使命。”因為任何事業都可以不談夢想,唯有教育不可以。任何人都可以沒有夢想,但孩子一定要有夢想。夢想是希望,夢想是創新,夢想就是未來。一個擁有夢想的孩子就有了無限可能性。一個擁有夢想的事業,也就會在未來有無限的希望和創新機會。

  未來學校讀後感5

  說來也巧,上個月看了《終身幼兒園》,這次剛好有幾個朋友在社交媒體上推薦,果斷翻開了。

  且不說內容,光這字裡行間透露出的範兒,就能感受到老師作為教育者的氣度和胸懷。整本書條理清晰、內容翔實,沒有華麗辭藻的堆砌,樸素的語言所傳遞觀念和資訊量令人稱道。好的書就是這樣,有一說一,擺事實、講道理,同時基於現在對未來提出設想。對於剛進入教育行業五六年的年輕教師來說,有種隔著書頁聆聽前輩教誨的幸福感。

  書中所闡述的未來學校概念,可能因為突如其來的疫情,得到了加速實現。至少幾個月來,各種公辦、民辦、機構的線上課層出不窮。因為無法離開家中,靠網路實現了學習的連貫性實在是一種幸運。前幾天還在看一篇文章,說真正開學後,就能看得出孩子的差距。的確是這樣,一個星期、一個月不覺得,現在我們線上指導都已經第六個星期了,而且不確定還會繼續多久。作為老師,我已經開始發現了自己的不同。過去四年養成的早起、自律的生活習慣讓我在疫情期間依然有著很好的狀態。每天常規的學習內容完成之後,還參加了一些線上課程和講座,健身房不開放就改成了跑步,並且因為在家辦公有了大量時間閱讀、思考,以及自己下廚。不能說感謝疫情,但的的確確因為這場災難發現了自律的價值。

  扯遠了,說回最近在開展的線上教學。一開始手忙腳亂,還會以以往面對面的教育方式來思考,所以效果差強人意。後來主動給自己減壓,也逐漸瞭解到家庭變成教育主體的重要性,開始專注在提供資源、統籌兩個班級日常工作以及和家長單線溝通上。效果很明顯,自己也輕鬆許多。

  看這本書,感覺像開了一扇窗。以前很期待努力向前,看看未來的模樣。現在突然發現,原來未來已來,就是我們生活著的現在。

  未來學校讀後感6

  現代學校制度積弊甚深,自上個世紀60年代“去學校化運動”以來,不斷湧現各種批評與反思之聲。最根本的問題是:它強調效率優先,用工廠化的生產方式生產人才,用整齊劃一的教育模式安排教育生活,統一的入學時間,統一的上課時間,統一的教學大綱,統一的教材,統一的教學進度,統一的考試評價體系,以此來培養年齡相同但個性迥異、能力水平不一的人。

  這就像古希臘神話中的普洛克路斯忒斯(Procrustes)之床。據說惡魔普洛克路斯忒斯有一張鐵床,他熱情邀請人們到家中過夜,但只有身體高度和床一樣長的人才被允許睡覺,比床長的人要被砍掉腿腳,比床短的人則要被強行拉到和床一樣長。

  教育學者朱永新說,這張床,就類似於現代學校制度的標準。用這個標準要求學生,所以學生學習得很累、很苦,每個人的個性得不到張揚,潛能得不到發揮。這正是現代學校制度的內在缺陷。

  積弊如此之深,該如何改變?20年前,朱永新曾感慨於著述與實踐之間的脫節,發起“新教育實驗”,倡導新人文教育,力圖改變知識灌輸、分數至上的應試窠臼。今年,研究中國教育多年的朱永新又結合自己的觀察與實踐,出版了一本《未來學校:重新定義教育》,從學校形態到教師隊伍,從教育內容到教育方法,從評價體系到教育制度,全部進行了反思與重構。

  朱永新認為,在未來,傳統的學校將會消失,並被學習中心所取代。突破時空限制的“泛在學習”將逐步取代傳統的有固定時間、固定地點的學校學習。所謂的學習中心,可以是網路型,也可以是實體型,實體型的學習中心,有的是從現在的學校轉型而來,有的是從現在的各種培訓機構、社會教育機構轉型而來。未來的學生,不像現在只在一所學校學習,而是在不同的學習中心學習。未來的學習內容會改變,轉向更加綜合性、個人化的學習,班級、年級、教室等概念會進一步重構,包括高考在內的考試與評價體系也會發生變化。

  很多人覺得,這些想法是空想,是烏托邦,但其實這些構想都能在現實世界裡找到原型。朱永新一直在書裡舉例子,各種各樣現實生活的例子,透過這些講述,我們或許會意識到,未來學習中心不僅是一個“應當如此”的理想,還是一個“肯定如此”的預判。不過,也許大家更關注的問題是:這樣的未來有多遠?

  有多遠呢?誰也不知道。就像朱永新說的:我們看不見它在變,但突然之間它可能就變了。更重要的是,與其追問未來到底還有多遠,不如關注可能影響未來的每一個小小的趨勢性變化。朱永新覺得:“之所以會有未來,恰恰是因為我們現在行動上的創造。從這個意義而言,未來學校與其說是在未來存在的學校,不如說是我們現在要去努力築造的學校。”

  未來學校讀後感7

  孔子說過:“君子不器。”也就是說,君子不願意成為一個只為謀生的小用之器,而追求晚成大用之器。

  而我們今天的教育就是“成器”。能夠學有所用,是知識教育、技能教育,就是為了混口飯吃,體面地混口飯吃。今天的教育,距離孔子的“成人、立人、達人、愛人”的教育目標很遠。我們現在的教育資源不知道比孔子時候要好多少倍,但是質量卻不可同日而語。不是現在大家不好學,不會學,相反,現代人的學習效率不知比古代人要高多少倍。主要是教育目標的問題,夫子的教育目標是“君子不器”。

  君子不器,用成長性思維終身學習,並且學而時習知,這樣才可能慢慢的溫故而知新,避免能力陷阱!讀書點亮生活!

  這種模式如果推行,會出現嚴重的斷層現象:

  第一,如果從小由父母培養孩子,這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孩子天性愛玩,父母為了家庭,為了生計不得不選擇工作,對孩子只有放任自由,從古至今嚴教出才人,對知識的研究是立足於有知識的基礎上的,因此不可行!

  第二,貧富差距是國內,乃至整個世界存在的問題,如果推行教育中心,廢除學校制度,將會出現學識淵博者孩子學識淵博,文盲者孩子文盲,因此走向兩端極化。

  第三,選擇學。這是站在二代的基礎上的,父母沒有資源,相比二代,孩子會有選擇的權利?只能隨著社會發展,放任自流。

  第四,人工智慧,雲,區塊鏈,只能輔助社會發展,提高教育能力,不是取代人的觀點。從王者榮耀遊戲可以知道,如果放任自流,利大於弊,科技的帶動有利有弊,如果一個孩子天天抱著手機玩遊戲,或者隨著5G發展,有更佳的方式來替代,孩子自由誠可貴的觀點依然值得考究。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