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醫生事蹟材料(精選17篇)

鄉村醫生事蹟材料

  鄉村醫生是中國醫療衛生服務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最貼近億萬農村居民的健康“守護人”,是發展農村醫療衛生事業、保障農村居民健康的重要力量。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鄉村醫生事蹟材料(精選1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鄉村醫生事蹟材料1

  xx,男,1972年11月出生,奎溪鎮言槐村鄉村醫生。

  情繫鄉村,紮根基層。在漵浦衛校畢業實習兩年後,xx懷著對農村衛生事業的嚮往和熱愛,回到自我家鄉奎溪鎮言槐村當了一名鄉村醫生。毫無經濟基礎的他,懇求父親在農村合作信用社貸款500元到安化醫藥公司購進一批常用藥品便開始了長達30年的鄉村醫生工作。

  他熱愛學習,刻苦鑽研,經常參加各類培訓,堅持向鎮衛生院資深醫師、大醫院專家虛心請教,在業務上力求精益求精。2004——2007年他在湖南省中等職業學校修完教學計劃規定的全部課程,並以優異的成績取得中醫畢業證書。

  xx是千千萬萬鄉村醫生的縮影,在這個平凡的崗位上,他默默奉獻、任勞任怨、辛勤耕耘、艱苦創業。雖然他沒有豪言壯語,沒有驚天動地的業績,可是,正是他幾十年來紮根基層,心繫群眾疾苦,關心群眾安危,才鞏固了農村醫療衛生基層三級網路的網底,保障了一方百姓的健康安全。

  鄉村醫生事蹟材料2

  xx,男,1982年10月出生,中共黨員,東坪鎮百選村鄉村醫生。

  該技術過硬,口碑極好,周邊村的病人都慕名而來。紮實的醫學功底,認真負責的態度,從業至今,未發生過一例醫療事故,從未與病人產生過一例糾紛。患者們都紛紛表示,張醫生是學歷不高水平高,年齡不大學問大,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好醫生。

  該經常在轄區內開展巡診工作,及時送發宣傳資料,將防病抗病知識普及到每家每戶。他還定時舉辦健康教育講座,向村民宣傳國家方針政策、防病治病的科學方法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等等。在他的努力下,全村建立了居民健康檔案,完善了孕產婦花名冊,及時通知他們去醫院體檢,並在產後進行訪視。

  鄉村醫生事蹟材料3

  xxx,男,1946年4月出生,xx鄉村醫生。

  古稀之年的村醫。xx二十來歲開始學習中醫,在1968年就成了名副其實的赤腳醫生,從此,風裡來雨裡去為當地老百姓看病,不管白天黑夜隨喊隨到,父老鄉親都叫他“方便人”。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前都是插雙季稻,在農忙季節,鉤端螺旋體病毒是常見病。一年,鉤端螺旋體大流行,他既要搞好雙搶,又要出診,有時還要把高熱鉤端螺旋體病人送入公社醫院,在多重工作的壓力下,他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不改為民服務本色。

  新冠肺炎暴發於春節期間,人口流動性大,且在外務工人員返鄉的較多。74歲已是古稀之年的他臨時受命,不顧天寒地凍,冒著可能被感染的風險,到返鄉人員家去登記和測量體溫,因年紀較大不能開車或騎摩托車,只能靠步行,有時腳痛得夜不能寐,但他總是能紮實完成每一項工作。

  鄉村醫生事蹟材料4

  xx,男,1969年9月出生,xx村鄉村醫生。

  自從立志投身鄉村醫生工作以來,他25年如一日,遵守職業道德規範,認真完成每一項工作任務,堅決抵制假冒偽劣藥品和執行基本藥物制度,每年考核均為優秀,無醫療事故,無醫療糾紛,無處罰記錄。

  xx雖學歷不高,喜歡思考,喜歡鑽研,喜歡讀書,習慣一邊工作一邊用心探索,所以積累了相當豐富的臨床經驗,曾及時救助心律嚴重失常,心界明顯擴大的患者;將摔倒撞破頭的空巢老人及時送醫等等。

  他熱愛本職工作,以誠信為本,患者至上為從業宗旨,兢兢業業,任勞任怨,關注重點人群,幫扶弱勢群體,只要村民有需求,不分嚴寒酷暑,或者深更半夜,都隨叫隨到,為每一位患者悉心診治。對於重點人群和殘疾人員家庭,挨家挨戶宣講健康知識,免費健康檢查,幫忙大家瞭解自身健康狀況,真正擔負起為大家守護健康的職責。

  鄉村醫生事蹟材料5

  xx,男,1965年10月出生,xx村鄉村醫生。

  身殘志不殘,鄉村醫生三十載。xx脊柱嚴重側彎壓迫右肺不張,稍微勞作便喘息,是一名患先天性二級肢體殘疾的鄉村醫生。因殘初中畢業後失學,失學期間自身疾病十磨九難,家中姐弟兩次患病險些喪生。所以,習醫救人成其心中定志,嘆當時家中困難,讀衛校只能望洋興嘆,只好在地方師承學習中醫內科,遂成為一名鄉村醫生。

  本職崗位上,力爭刻苦鑽研,勤學苦練。1999年參加全國首批中醫執業助理醫師考試一次性合格,業餘時間醫書常讀,醫案常翻,解決了很多疑難雜症,有群眾贊其“手捧醫經心懷大眾者”、“百里來求緣有術,三更出診樂無眠”。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他在村幹部的帶領下,大年三十未息,年頭初一上崗,不分白天黑夜、不分天氣寒冷奮鬥在抗疫一線,官溪村涉漢返鄉人員較多,二十多天沒睡一個安穩覺,沒吃一餐放心飯,拖著殘疾之軀,為疫情零發生盡綿薄之力。

  鄉村醫生事蹟材料6

  xx,男,1977年3月出生,xx村鄉村醫生。

  10多年來紮根農村基層,用愛和堅守呵護全村百姓健康,身殘志堅傳遞醫者大愛,贏得了群眾的讚譽。

  身殘志堅,創新建立了“流動村醫室”。高馬二溪村是一個遍僻的小山村,全村人口1890多人,交通不便,村民居住分散,年輕人多外出打工,空巢老人居多,村民缺醫少藥是常事。應對現實困境加之自我腿腳不便,xx特別理解病人的痛苦。千方百計自籌資金幾萬元配備了一輛新車,將村民常用藥和醫療器械裝入車內,專門用於日常巡診和上門治療,隨叫隨到,實實在在方便了村民,村民樂哈哈的稱為家門口的村醫室。"流動村醫室"還免費為村民取送快遞,郵件,順路時常常搭乘村民,全方位便民服務。

  不服輸,能做事,任勞任怨。作為村醫,他心裡有一本民情日記。一是為全村1600餘人參加醫保建檔立卡。二是對全村100多名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建立了隨訪制度。三是對124名貧困戶實行重點走訪,及時發現問題,及時送醫送藥上門。全村誰患病,誰需要定期上門檢查瞭如指掌。雙休日基本無休,堅宇村衛生室,流動村醫室,農戶家三點一線巡診治療,把黨的溫暖送入農戶。

  鄉村醫生事蹟材料7

  xx,男,1945年12月出生,xx村鄉村醫生。

  安化一中畢業後隨伯父學草藥、推拿、針灸治病。上世紀70年代,大隊經濟困難,無錢採購藥材,他靠一把鋤頭挖草藥為群眾治病,病號僅交五分錢的掛號費,就能免費吃藥。當時,村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他走門串戶進行預防。特別是群眾對預防的作用認識不夠,拒絕打預防針時,他就苦口婆心地做群眾的思想工作。

  七八十年代,國民經濟困難,上級無法調配防暑解毒藥物,一到雙搶大暑季節,他想人民群眾之所想,急人民群眾之所急,天天上山挖草藥,洗淨煎好後,送到各個生產隊的田間地頭,讓正在勞作的人民服用。

  在五十年的行醫歷程中,他從不怕跑斷腿,不怕磨破嘴,無論春夏秋冬,無論風吹雨打,他都堅信人命關天,職責重如泰山,鞠躬盡瘁。他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健康裝在心中,幾十年來,無一醫療事故。

  鄉村醫生事蹟材料8

  xx,男,1982年4月出生,中共黨員,xx村鄉村醫生。

  義無反顧,立志農村衛生事業。2003年畢業不久,xx放棄了婁底醫院的工作,回到眉毛村成為了一名鄉村醫生。在平凡而艱鉅的工作崗位上,他日診臨床夜讀書,刻苦學習,勤奮鑽研,這一干就是17年。

  不計得失,勇赴疫情一線。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xx從1月26日起,就積極投入到了疫情聯防聯控戰鬥之中。與村幹部一齊摸排村上的返鄉人員、上門為村民測量體溫、發放防疫宣傳單、病毒消殺、將自我的車改成宣傳車,開展村內巡查和宣傳工作,哪裡需要他,哪裡就有他的身影。

  與時俱進,積極支援醫改工作。他積極宣傳醫改政策,言傳身教給其他鄉村醫生做思想工作。堅持黨員形象,發揚艱苦奮鬥精神,廉潔自律,嚴格要求自我,認真開展公共衛生各項工作。

  鄉村醫生事蹟材料9

  xx,男,1966年6月出生,xx村鄉村醫生。

  他87年至今一向在龍塘鄉頑沙村從事鄉村醫生工作,刻苦鑽研業務,積極參加各項業務培訓,努力提高水平。

  醫者父母心,他對患者熱情,耐心細緻,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之所痛,細緻診查每一例病人,謹慎用藥,嚴格執行操作常規,避免醫療事故的發生。不管是寒冬還是酷暑,白天還是夜晚,下雨還是下雪,上班時還是下班時,隨叫隨到,無怨無悔。有時一晚要出診數次,一夜都睡不上覺,有時剛端上飯碗,吃了一口飯,就被病人叫去。大年初一也沒輕閒過,更談不上平時節假日。曾有人問,這麼沒日沒夜,圖的是什麼,即沒有高的收入,也沒有政治地位,他的回答是憑一個人的良心和一個醫生的道德。

  所在村衛生室,管理規範,制度健全,2019年被評為龍塘鄉先進衛生室,個人在公共衛生服務工作中表現突出獲得一等獎,從事鄉村醫生工作以來,多次被評為先進鄉村醫生。

  鄉村醫生事蹟材料10

  xx,男,1971年1月出生,中共黨員,xx村鄉村醫生。

  情繫山鄉,紮根基層好兒郎。20餘年來他走村串戶、無私奉獻,他的足跡遍佈新雲馬村的各個角落,誰家的人有什麼病、誰家的媳婦到了預產期、誰家的孩子該接何種疫苗了,他都瞭如指掌,被村民譽為“保護神”。他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2012年被評為益陽市首屆五十佳鄉村醫生。從事鄉村醫生工作以來,每年榮獲先進個人,所在衛生室年年被評為先進衛生室,多次被鎮黨委評為“優秀黨員”。

  德澤百姓,為民解難為己任。不論春夏秋冬,還是白天黑夜,村民的病痛是他最牽掛的。他不計個人得失,哪裡需要就往哪裡去,哪裡艱難就往哪裡闖,一個電話,他立刻上門診療或者載著患者回衛生室救治,有時遇到疑難雜症一時無法救治,他會想方設法幫忙病人轉到鎮醫院或毗鄰的漵浦縣級醫院。多年來,他累計為當地村民減免醫療費用數萬元,同時他還堅持對軍烈家屬重點關照,對貧困家庭重點幫扶。

  技驚四方、鄉土郎中美名揚。他醫術精湛,農村常見病治療信手拈來,用中醫推拿、針灸診治村民的頸、肩、腰、腿疼痛,還能將多年積累的行醫經驗加上祖傳秘方解決疑難病症,名聲遠揚,連鄰近新雲馬村的漵浦縣附近鄉鎮村民都慕名而至。

  鄉村醫生事蹟材料11

  田徑,男,39歲,中共黨員,中專文化,畢業於銅仁職業技術學院,系印江自治縣纏溪鎮方家嶺村人。

  一、義無反顧立志農村衛生事業

  醫生這個職業是光榮而崇高的,不僅是能以肉體上解除人的痛苦,而且在精神上也能給人安慰,所以選擇了這個職業必須全身心的投入,才能全心全意的為人民服務。有高度的責任心和事業心,工作認真負責,一絲不苟,所在的村衛生室轄區服務四個行政村,共服務3000人口,能愛崗敬業,紮根在農村最基層衛生服務,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嚴格執行規定的收費標準,堅持從正規渠道進藥,藥品價格,收費標準公示上牆,不開大處方,不亂收費,讓群眾花小錢,就能放心就醫。醫者父母心,對群眾熱情,關心,耐心聽取病人描述病情和痛苦。分析他們的需求和意見。時時急病人這所急,痛病人之所痛,上班時嚴肅認真,細緻診查每一例病人,謹慎用藥,嚴格執行操作常規,避免醫療事故的發生。不管是寒冬還是酷暑,白天還是夜晚,下雨還是下雪,上班時還是下班時,隨叫隨到,無怨無悔言。有時一晚能出診數次,一夜都睡上覺,有時剛端上飯碗,吃了一口飯,就被病人叫去,就是大年初一,也沒輕閒過,更談不上平時節假日,曾有人問,這麼沒日沒夜,圖的是什麼,即沒有高的收入,也沒有政治地位,回答的是憑一個人的良心,一個醫生的道德。

  二、顧全大局,完成公共衛生任務

  在防控非典,手足口病,h1n1流感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非典期間早出晚歸,整天排查從疫區迴歸人員,為他們早晚測一次體溫,不畏懼隨時被感染的可能為轄區內兒童檢查手足口病,做好散區兒童的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防控h1n1流感,做到發現疫情及時上報,認真篩查轄區內出國迴歸人員,做好登記,嚴密防控h1n1流感的發生和流行。

  所在村衛生室,管理規範,制度健全,資料齊全,去年被評為鎮先進村衛生室,個人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從事鄉村醫生工作後,多次被評為先進鄉村醫生,鎮優秀共產黨員,纏溪鎮第五屆、第六屆人大代表。

  在轄區內經常開展巡診工作,及時送發防保所下達的各種宣傳資料,使防病抗病知識普及到全村各家各戶。向村民宣傳黨的衛生工作方針,宣傳新型家村合作醫療的優越性。配合主管部門村委員會開展改水改廁工作,主動參與,當好參謀,向村民宣傳改水改廁對人的身體健康的重要性,使人民群眾健康意識不斷增強,把各種疾病控制在萌芽狀態。經常為60歲以上老人健康體檢,聽心肺、測血壓,建立了村民健康檔案,規範管理性高血壓、糖尿病慢性病人。定期為他們檢查,建議治療和康復方案。開展35歲以上測血壓,及時發現高血壓病人,提出最佳治療意見。及時通知轄區內孕婦去醫院體檢,向她們宣傳住院分娩的好處。夏秋季產後訪視的同時宣傳預防產婦中暑。做好兒童保健和計劃免疫工作,及時發放預防接種和體檢通知單,結核病督導工作一絲不苟,主動與患者達成服藥協議,發現副反應及時報告。

  鄉村醫生事蹟材料12

  在紅色革命老區湖南省茶陵縣,在井岡山根據地,羅霄山脈下,有一座三層的面積200多平方的小型綜合醫院——湖南省茶陵縣0方鄉衛生院洮水分院。在這醫院中,有一位四里八鄉遠近聞名的鄉村好醫生。他立足農村,40多年如一日,在基層的醫療衛生工作崗位上默默傾注了大半生的精力和心血,守護著當地農民的健康。他憑著崇高的醫德、精湛的醫術,為病人除疾祛病,排憂解難,贏得了廣大群眾的信賴和讚譽。在農民兄弟心裡豎起了一座無言的豐碑,成為他們生命中的一縷陽光。這位好醫生就是現年57歲的譚冬生。

  一、紮根農村,立志鄉村醫衛事業

  洮水村地處在羅霄山脈下,附近有幾個村坐落在大山深處,農民有了病要進城看病,得走三個多小時的山路,往往一些急病就擔擱在路上了。

  1968年,譚冬生初中畢業,儘管是初中生,但在貧窮落後,文盲眾多的洮水村,他卻成了為數不多的知識分子,成了重點培養物件。他面臨著許多機會:招工、招幹、參軍、做村幹部、作民辦教師,但他面對農村缺醫少藥的現狀,立志學醫。當年8月參加了茶陵縣組織的赤腳醫生培訓班。他說:“我是一個農民的兒子,農民的難處就是我的難處,鄉親們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農村看病難,看病貴。1969年8月,譚冬生在人民公社的支援下,辦起了洮水大隊衛生所。從那一天開始,不論盛夏酷暑,還是數九寒天,不管颳風下雨,還是白天黑夜,只要是患者有求,譚冬生二話不說,背起紅十字藥箱,翻山越嶺、涉水過溝,奔波在為患者解除痛苦的山道上。

  春節,正是家家團圓的好日子,而譚冬生只能在除夕到兒子家中,全家吃頓團圓飯。正月初一下午就趕回自己的小診所。他說:“每年的新年,總有喝醉酒的、感冒的、被編炮之類炸傷的等患者,我不在診所,會耽誤他們的病的。大過年的,不能讓大家高興的心情受到破壞。”就這樣,他足足40個春節都是在診所裡過的。1992年正月初一的晚上,譚冬生和往常一樣在診所為過年期間患病的鄉親們看病、抓藥,忙到了晚上8點多鐘,譚冬生正準備端起飯碗吃飯,滋坑村農民邱繼光的兒子匆匆忙忙地闖進了診所,他氣喘吁吁地告訴譚冬生,他52歲的父親因為心臟病,今天感到很難受,要譚冬生出診到家裡去看看。此時,窗外北風夾著雪籽呼呼颳著,寒冷刺骨。譚冬生聽到患者家屬的話,放下飯碗,背起藥箱,抓起手電筒就騎上一輛腳踏車,顛簸在彎彎曲曲的山路上。由於年前下了雨,路上泥濘不堪,天又漆黑,實在難走。譚冬生在路上摔了幾跤,藥箱都摔去老遠。走了近一個小時的山路,譚冬生進了患者的家。沒有顧得上喝一口水,就為患者看病、輸液;一直忙到了晚上11點。由於還有些藥沒有帶上,他和邱老漢的兒子又返回診所,譚冬生又給邱老漢配了9付中藥,讓他兒子帶回去給父親服用。一忙下來,天都放亮了。等吃完了藥,邱老漢自己下山來到譚冬生的診所說:“譚醫生,我真佩服你,我這病可是大醫院都說沒治的,吃了你的藥,看,我能自己走到你這兒來謝謝你。”

  他提來一籃雞蛋到診所,要感謝自己的救命恩人。譚冬生說“大家鄉里鄉親的,我知道你家的難處,你現在剛剛在恢復中,把雞蛋提回去自己補補身子,你的身體康復了,就是對我最好的感謝。”

  十年後,邱繼光老人因心臟病逝世。這期間,譚冬生一直堅持為他治療。他也心疼譚冬生來回的路難走,一到雨雪天犯病,他總是忍著疼痛,說:“路難走,別麻煩譚醫生,等天晴了讓他來不遲。”譚冬生也摸清了他的病因,預備了常用的藥物給他救急。他常唸叨著譚冬生的好,他說:“我每多活一天就是多賺了一天,這條老命是譚醫生幫我搶回來的呀!”

  二、醫術精湛、做醫德高尚的好醫生

  作為一名讓農民們信賴的好醫生,來找譚冬生看病的患者絡繹不絕,不僅有本村的患者,也有從鄰近桃坑鄉、嚴塘鎮等周邊鄉村慕名而來的患者。在診所裡,譚冬生基本上是又看病,又抓藥。患者說,譚醫生不僅醫術好,而且看病方便,價格也低,每次看病吃藥的錢不超過30元。

  譚冬生說,我們鄉村醫生每天面對的是農民,面對的是各種各樣疑難雜病患者,他們對大夫抱的希望很高,要求也很高。因此,鄉村醫生不僅中西醫、內外科、婦產兒科都要會,而且打針、輸液、針灸、按摩,樣樣都要精。我們不能把進門的病人往外推。作為一名初中基礎的鄉村醫生,譚冬生深知學習的重要性。為了提高醫療技術,譚冬生不顧經濟上的拮据,購買了許多醫學書籍,完成了《外科》、《內科》、《婦科》、《兒科》等20多門學科的理論學習,並大膽應用於臨床,醫術不斷提高。診病時遇到難題,他就馬上啃書本。護送病人到上級醫院治療,他就抓緊機會請教。從1969年6月開始,他多次參加了市、縣、鄉組織的鄉村醫生培訓,多次受到上級的表揚。還自費到縣人民醫院進修,學習內科、外科、婦科、兒科及衛生法規等知識。他一邊學習,一邊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臨床實踐中。40多年來,他對待患者,始終如一,從未發生過一起醫療事故。他堅持做到“五心四勤”即:診斷細心、治療精心、解答耐心、接受批評虛心、讓病人和家屬放心;手勤、腳勤、嘴勤、人勤。

  洮水村9組的周運娥,53歲時得了嚴重的肺心病,在縣人民醫院治療了2個月後,因為沒有根本好轉的希望,加上付不起高額的治療費,絕望地放棄了治療,回家等待死神的降臨。譚冬生知道此事後,立即跑到周家。主動提出要為她治病。家人也是抱著死馬當作活馬醫的態度,讓她接受了治療。經過連續1個多月的治療,病人竟有了明顯好轉,讓病人家屬大喜過望,病人自己也信心大增。就這樣,這個被認為至多能活3個月的病人,竟然活到65歲才去世。整整多活了12年。可因為病人家裡窮,譚冬生為她家墊付了3000多元的藥費,還不包括他自制的中草藥和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周老人臨死前拉著譚冬生的手說:“譚醫生呀,這輩子我是還不了你的情了,來世,我做牛做馬報答你。”多少年來,他就是這樣,精心呵護著每一位患者。

  譚冬生是一名鄉村醫生,在他的腦海中,沒有上下班時間,也沒有節假日,24小時都在為鄉親們服務。他又是一個農民,家裡還有幾畝耕地、每年的春耕夏收,譚冬生是主要勞力。可是,為了鄉親們的健康,他經常是誤了自己種田,去解除鄉親們的病痛。這樣下來,重擔都落在妻子身上,看到賢惠的妻子操勞得患了腰肌勞損、椎間盤突出等多種病症,還這樣支援自己的工作,譚冬生總是又是自豪又是愧疚。

  三、遵紀守法,做規範管理楷模

  作為鄉村醫生,譚冬生認真貫徹執行各項衛生法律法規,服從上級管理,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檢查。一是嚴格執行《執業醫師》和《鄉村醫生從業管理條例》,持證上崗,從未超範圍執業,並服從鄉村一體化管理規定。二是嚴格執行《藥品管理法》,杜絕假藥劣藥。近幾年,藥販到處推銷藥品,鄉村醫師從藥販子手中進藥現象普遍。可是他堅持主渠道進藥,不從私人手中接貨。2006年,外地一藥販子到他家推銷藥品,被他拒之門外。幾天後該藥販和譚冬生多年的好友一起上門來了,那好友對他說:“你是我的好朋友,這位也是我的好朋友。我向你保證他的藥不是假藥,看在我們多年好友的關係上,給我一個面子,他將藥低於你從正規渠道進藥的15%的價格給你。”如果接受,譚冬生這一次就可以從中獲利1000多元,但他硬是拒絕了。為此,那好友很長時間見了他招呼都不打。但從此,藥販子再也不敢進他的醫院,這就為維護農村醫藥市場秩序做出了榜樣。三是嚴格執行醫政管理規定。他給病人看病,嚴格病歷處方書寫質量,嚴格執行操作規程,嚴防醫療差錯。四是嚴格執行醫療服務價格和藥品價格,不亂收費,做到西藥一般讓利給群眾8%,中藥讓利12%,對殘疾孤寡老人實行減半收費。五是健全各項管理制度,做到制度上牆,收費公開透明。六是開展健康教育,每月在村衛生室出一期宣傳欄,普及農民衛生知識,贏得了群眾的信賴與好評。

  四、嘔心瀝血,籌建一流鄉村醫院

  作為鄉村醫生,他時刻想把自己的診所辦好辦精。40多年來,他將所有收入都投入到醫療裝置的添制上。為方便出診,他先是買腳踏車,後來又買了摩托車,現在他的醫院中有了急救車。在這些交通工具添制上,他從不皺眉頭。他說:“贏得時間就是贏得生命。我恨不得會孫悟空的筋斗雲,好不耽誤病人的病。”

  他的診所場地換了四個地方,場地越來越大,裝置越來越先進。2006年在周邊8個村莊群眾的強烈要求下,他採取借款、入股的辦法,籌資40萬元,改建村衛生室。按照衛生室建設標準,新建了200多平方米的洮水分院,配置了預防接種室、診斷室、化驗室、藥房、病房,添置了28張病床,更新了醫療裝置,為農民看病就醫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同時,從縣人民醫院請來了醫術精良的醫生來診所指導,現在他的醫院中有了12名醫護人員。日門診量至少15人,每月住院病人達25人。分院現在能作胃癌根治、子宮全切、前列腺摘除、腎盂切開取石等高難手術。這極大的方便了周圍的群眾。由於洮水分院醫術精良、服務態度好、治療費用低廉,除開附近的村民來看病外,遠到炎陵縣的患者,都慕名而來。

  走進他乾淨、整潔、設施高檔的醫務室,誰能想到,他自己的房子還是幾間土磚房呢?他說:“我沒錢改造房子,如果我有,還不如多買些藥品或裝置呢。自己的房子破點,能住就行了。土磚房就土磚房吧。”

  五、全心全意,服務社會

  作為鄉村醫生,譚冬生總是不忘自己肩上社會責任。他紮紮實實的做好了以下工作:一是設立了殘疾人康復站,每年為鄰近村裡殘疾人提供至少50人次的免費治療。二是對經濟困難戶開展資助活動。困難戶在診所看病時可以賒帳,年底視其情況進行減免。40年年來,資助困難戶600餘人次,減免費用達10多萬元。三是免費護送重症患者到上級醫院就醫。先後護送大病患者到長沙、株洲及縣級醫院就診達300多人次。四是為遠方患病者免費提供食宿。讓患者安心就醫。六是抗洪救災,不辭勞苦。洮水村地勢較低又處在米水和沔水的交匯處,經常發生洪澇災害。每次洪澇災害發生時他總是主動配合鄉政府、衛生院,組織居民,抗災搶險。洪水退後,他又主動承擔本村及消毒、防病工作,保證了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在他從醫的40年中,洮水村儘管屢次遭受洪澇災害,但即使是2007年百年未遇的大水災,洮水村也沒出現過災後疫情。

  在譚冬生擔負的全村兒童計劃免疫和婦幼保健等防保任務期間,洮水村兒童計劃免疫連續多年通過了國家、省、市的評審驗收,達到了92%的目標,建卡率、合格接種率達到95%以上。“五苗”接種的相應傳染病發病率降到最低機率,多次受到縣、市衛生防疫部門的表彰獎勵。

  譚冬生同志雖然今年57歲,長期的勞累讓他鬢角添了白髮,但是他總希望自己能為推動農村衛生事業、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添磚加瓦,發揮自己的光和熱。

  鄉村醫生事蹟材料13

  汪xx是安徽省祁門縣祁紅鄉某某村的一名普通的鄉村醫生,從醫18年來,紮根農村基層,恪守醫德,刻苦鑽研業務,積極宣傳農村病患知識,為農村醫療保健和基本醫療服務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受到了當地人民群眾的歡迎,堪稱“鄉村衛生知識的傳播者,老區人民的守護神”。

  一、堅定信念,改變家鄉卻以少藥的現狀。

  汪xx所在的村,處於我省的最南端,與江西省毗鄰,是當年新四軍活動的主要區域,新四軍軍長陳毅同志就在舍會山多次召開豫皖贛特委會議。6個村民小組,800多人口散住在叢山峻嶺之中,村民外出只能靠步行,由於交通閉塞,村民的思想觀念、衛生習慣陳舊,加上缺醫少藥,多少年來,有的村民因難產、意外事故、食物中毒或蛇咬獸傷而得不到及時救治,而遺憾地殞命,有的兒童因患麻疹併發症而夭折。

  汪xx88年6月以優異成績初中畢業後,本可以繼續升學學習,但由於當時家中兄妹較多,生活困難,他毅然選擇了就讀縣衛生技術學校,畢業後,又自費在縣人民醫院實習了一年,1991年8月回到了家鄉,在村委會所在地組建立醫療室,。受到了全村群眾的歡迎。

  汪xx在工作中邊實踐邊學習,積極參加醫療部門舉辦的各類知識、技能培訓,對疑難病症他一方面利用護送病人到縣醫院救治的機會,隨機學習,有時專程到縣醫院請教專家,不斷地提高醫療水平,1999年順利透過第一屆全國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取得了執業助理醫師資格。

  從醫18年來的鄉村行醫生涯中,在分散居住的6個村民組中來回奔波,延綿崎嶇的山道上留下了他的足跡,心中牽掛著800多村民的健康。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中,沒有怨言,好幾次鄉衛生院和縣某私立醫院聘請他去工作,但他想到大山裡的.村民更需要自己,毅然放棄了到好的地方去工作的機會,他篤定;我是大山的兒子,守護老區人民的健康,是我一輩子的職責。

  二、嚴守醫德,體現了一個鄉村醫生的高尚情操。

  汪xx,作為一個鄉村醫生,面向的是農民群眾這樣一個弱勢群體,每當村民需要時,他從不考慮個人得失,而是想盡一切辦法把工作做好,長期以來,他從未收過病人的掛號費和出診費,對村民中的困難戶、孤寡來人等患者,儘量做到少收不收。村民戴某某,是一個80多歲的孤寡老人,多年來患有支氣管哮喘病,時有發作,汪xx對老人的診治是隨叫隨到,並一有空總要去看望一下,現在老人逢人就說:不是汪醫生,我早就沒命了。

  18年來,在護送危重病人去縣、市醫院救治中,先後為病人墊付治療費數萬元,至今還有一萬多元無法收回,有的危重病人,轉院匆忙或暫時無力支付,往往面對病人家屬無望的眼神,汪xx只能透過同學、朋友或熟人借款為病人支付,使他們得到及時的治療,2003年8月他護送腦血管病患者汪偉軍到黃山市人民醫院做核磁共振時,部分小動脈破裂,生命垂危,為使患者能得到及時的治療,他透過同學借來一萬多元墊付了患者的手術費。

  1997年除夕夜,天下著鵝毛大雪,正是萬家燈火,全家團圓的時刻,年夜飯剛剛上桌,忽然門被推開,進來一個雪人,原來,在另一個村民組有個叫方春根的患者大咯血,人已奄奄一息,汪xx只說了一句:“爸媽,你們先吃吧,”轉身背起藥箱消失在漫漫雪夜中,冒雪爬行了16裡山路,新年的鐘聲已經敲響,經過救治方春根才從昏迷中甦醒過來,當黎明來臨時,山樑上咔嚓咔嚓的樹枝斷裂聲似新年的炮聲為他返回而送行。

  18年來,在醫療室的一角,總是擺放著一個備用藥箱、一把雨傘、一身雨衣、一雙雨靴和一雙解放鞋,只要聽說有病人,汪xx就會背起藥箱匆忙趕去,2008年的臘月,大雪封山,全村斷電,電話不通,中午一位村民卷著大雪來求救,他52歲的父親,突然倒地言語不清,汪xx立即判斷是腦溢血,立即隨來人冒雪去救治,一路上不斷傳來大雪壓斷大樹的響聲,經過初步治療後,病人病情一旦穩定,他把患者接到了診所,以便及時觀察治療,大年三十他是陪著患者在診所度過的。

  他的診所是接待站也是救護站,它不僅是醫護人員也是後勤人員,邊緣村組的村民來看病,它不僅要治病救人,還要監護照顧病人,還要招待病人家屬,在某某村,只要一提起汪某某,村民們都會不假思索的脫口而出:好人吶。這個樸實的字眼,蘊含著村民對汪xx的讚譽。不久前,一位姓陳的老婆婆臨終前拉著兒子的手,唯一的囑託就是不能忘記汪醫生,他是好人,是你的救命恩人。原來老人的小孫子五歲多,玩耍時從一棵柿子樹上掉下,當時頭部血流如注,正當茶葉季節,村民無人在家,老人的兒子和媳婦在外打工,汪某某迅速處理後,一邊撥打120,二話沒說,抱起老人的小孫子走了20多里山路,翻過一座大山,及時將孩子護送到公路邊護送到縣醫院救治。當孩子的父母聞訊從外地趕到縣醫院時,孩子已經轉危為安,由於救護及時,挽回了老人唯一的小孫子的生命,汪某某,一個讓人臨終前都念念不忘的好人,一個18年來以治病救人為己任的好人,他以高尚的醫德,贏得了大山深處村民的讚譽。

  三、愛崗敬業,做好父老鄉親健康的守護著。

  18年來汪xx作為一個鄉村醫生,在救護村民的同時,深深感到,許多疾病與當地村民的生活陋習有關,因此,在他診所的外牆上有一塊水泥黑板,定期出刊向村民宣傳衛生防疫知識,每年堅持訂閱衛生報刊放在診所讓村民閱讀,乙肝、心腦血管疾病原來在該村發病率較高,他認識到,這與當地衛生習慣和生活陋習有關,一方面加強監控,一方面加強宣傳,1998年,村小學連續發現幾例乙肝患病兒童,他及時與縣疾控中心聯絡,鄉衛生院攜帶檢驗裝置及時為村民進行肝功能查驗,對肝表面抗原陰性者注射了乙肝疫苗,至今,近十一年來,該村乙肝發病者僅一例,使乙肝發病率大大下降。

  在計劃免疫、非典、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防治方面,汪xx既是監督員又是宣傳員,面對村民外出務工,村中留守兒童曾多的現狀,為了使計劃免疫不漏人漏戶,一到接種的時間,都要及時通知,對漏種兒童及時瞭解去向,及時上門補種,利用出診的機會,向廣大村民宣傳防疫的重要性,在當前甲型H1N1流感和手足口病防治中,除了利用宣傳欄宣傳防疫知識以外,對務工歸鄉人員實行觀察,配合村小學對學生實行晨檢和每日量一次體溫制度,到目前為止,在某某村,尚未發現一起流入性甲型H1N1流感病例。

  汪xx是某某村村民的健康守護者,1998年4月晚飯後,他正在休息,突然,村西頭哭喊聲一片,憑著職業的敏感,他趕去一看,原來是村民陳林雲四歲多的兒子陳偉彪口吐白沫人事不知,正當他在檢查時陳慶雲自己和妻子、女兒又先後倒地抽搐,牙關緊咬,大小便失禁,看了一家人吃剩一半的飯菜,汪某某當即作出判斷是食物中毒,在撥打120的同時,迅速組織人員,一個擔架10個人,翻山越嶺16公里護送到公路接應120急救車,由於處理及時,全家4口人中有兩人被救活,且沒有後遺症,事後查明是誤食毒鼠強中毒。

  由於某某村讀出皖贛邊界,也是皖南的深山腹地,隨著近幾年青壯年勞力的外出務工曾多,國家對木材的限採和對野生動物保護的加強,深山裡人跡稀罕,時有猛獸出沒,近幾年發生多起狗熊傷人事件,2005年7月10日,汪某某在離診所近20公里大元村民組出診返回途中,當時已是夜幕降臨,他想著診所還有幾位急需自己去診治的患者,就不顧一天的疲勞,匆匆往回趕,翻過一座山樑,在一個山坳拐彎處,與一隻大黑熊相遇,大黑熊做出了撲送的姿勢,憑著多年在大山裡奔波的經驗,他迅速趴在地上裝死人,大黑熊嗅了嗅半個多小時才離開,回到診所已是晚上8點多,幾名患者還在等候,渾身泥濘的他,看到患者,將驚恐疲勞放在心裡,精心為他們治療,事後,每當提起此事,妻子總是磌怪的說:“以後晚上再不許出診”。但他只是一笑,一有病號,不管是雨雪天,還是黑夜。依舊及時出診,難怪,村民都戲稱他是某某村的120。

  四、遵紀守法,為建立和諧農村建設做出貢獻。

  汪xx,認真執行《鄉村醫生從業管理條例》,遵守各項規章制度,嚴格執行專業技術規範和操作規程。堅決抵制假、冒、偽、劣藥品,確保群眾醫療、用藥安全,未發生醫療事故,18年來未發生過一起醫患鬧事,在救治過程中,只要是能方便鄉親的事,一定盡最大的努力,無論是上門診治,還是深夜出診或是陪護轉院,都能有叫必到,並處理規範,多次受到縣市醫院接診醫生的認可。

  積極參與農村基層衛生組織建設,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中,他積極宣傳黨的惠民政策,宣講“新農合”的好處,在他的努力下,某某村村民的健康意識有了明顯的增強,全村兒童計劃免疫率達到了百分之九十九,新農合參保率達到了百分之百。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由於汪xx在從醫過程中,體現出高尚的黨性修養,2009年5月經支部全票透過選舉他為某某村黨支部書記,這樣一來,他肩上的擔子更重了。

  村中的老人生病,兒女要送她(他)們去縣市醫院治療,但她(他)們說;十幾年來,只有汪醫生知道自己的病,該吃什麼藥,這就體現了一個患者對汪xx的信賴和委託,在某某村,許多村民一有頭疼腦熱,他們說,只要汪醫生到我家一坐,我就有膽,就有靠山,病也就好了三分。

  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以後,擔子雖然重了,但是,汪xx覺得,自己可以利用出診醫治病人的機會和廣大村民交心,瞭解他們的需求,更好的為黨做好農村工作。

  村民某某,兄弟兩人為了一塊宅基地鬧的不可開交,鄉村幹部幾次調解都無法解決,2009年7月,某某患病在診所治療了一個多星期,在治療期間,汪xx多次與某某拉家常,從手足情到鄰里關係,從改革開放以來生活的鉅變到人生,當湖某某病好時,心結也解了。

  總之,汪xx這位普通的鄉村醫生,沒有豪言壯語,他用實際行動、高尚的醫德,贏得了某某村800多村民的讚許,是老區人民健康的守護者,同時又是精神文明、黨的方針政策的傳播者,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立和諧社會默默做出了奉獻。

  我們希望汪xx在今後的工作中,一如既往,為農村醫療衛生事業做出更大貢獻。

  鄉村醫生事蹟材料14

  王xx,男,33歲,漢族,是河南項城王xx明口鎮苗莊村一名鄉村醫生。十幾年來,王xx在行醫生涯中,大力弘揚白求恩精神,以真情真愛為老百姓服務,用實際行動譜寫了一曲鄉村好醫生的頌歌。

  紮根農村,矢志鄉醫終不悔。

  “我是農民,我離不開生我養我的農村,離不開我的鄉鄰,我要一輩子紮根鄉村,盡我的力,盡我的心,為村民看好病,守護村民的健康”。王xx常說這句話,也是他熱愛本職工作,不畏條件艱苦,紮根農村,為家鄉人民群眾的健康服務的無悔追求。他義無反顧地放棄了在城裡工作的機會,回到家鄉當了一名最基層的鄉村醫生,為村民提供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長年累月,救死扶傷,無怨無悔。為了改善治病條件,他千方百計建設村衛生室.在條件十分艱苦,資金十分緊缺的情況下,建成了在全市一流的村衛生室,面積達到了400多平方米,成為周口市示範村衛生室,實現了“村民小傷小病不出村”的目標,一些農村常見病、多發病基本實現了就地治療。

  愛崗敬業,心繫患者顯真情。

  王xx醫生愛崗敬業,有著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業以來,他一直堅持邊理論學習,邊臨床實踐,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和技術水平,順利地取得了、執業助理醫師證書。醫療技術日益提高,受到鄉親的信賴,吸引了周口、界首等地的患者慕名前來求診。尤其是情牽患者、心繫病人,傾盡全力服務村民的感人事蹟,在王xx的行醫生涯中多次發生,被人們津津樂道。大家都誇王xx是個“年齡不大學問大,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好醫生。

  王xx心裡時刻裝著村民的疾苦,無論風霜雨雪,無論白天黑夜,無論老幼貧富,總是隨喊隨到,不講價錢、不提條件,有錢看病,無錢也看病。2005年3月的一天,彭莊村57歲的村民張xx頭疼難忍,神智不清。王xx火速來到患者家中,初步診斷為腦出血,由於患者家庭經濟困難,當時患者血壓太高,鄉村道路不好,長途轉送顛簸對病人有一定危險。患者家屬一再要求在家中治療,待病情穩定後再去市醫院確診。經過精心治療,7天后,患者的一般症狀有所改善,神智稍顯清醒,說話也能聽清一些。應患者及其家屬的請求,王xx醫生一同將病人護送到項城市中心醫院做了CT檢查,被確診為腦出血,證實了王xx的最初診斷是十分準確的。後因住院費昂貴,患者及其家屬要求回家請王xx醫生治療。經過王xx醫生一個多月的細心診治,患者開始下床走動,半年後就可做一些家務活了。張xx一家人逢人就說是王xx醫生救活了他,挽救了他們一家。

  熱心公益,一腔熱血寫大愛。

  他把醫生的博大的愛心融入到公益事業中去,把公益事業作為自已的社會責任,贏得了社會的稱讚。王xx在行醫中有一個死規定,凡是前來就診的殘疾人都減半收費,對困難殘疾人實行免費治療,多年來,僅此一項就為殘疾人減免藥費達3萬多元。王xx明口敬老院有20多位老人,王xx醫生時刻惦記著他們,每到週末都會到敬老院免費義診,免費送藥,幾年來為敬老院免費送藥5多萬元,受到社會的稱讚。

  在公益事業中,王xx率先垂範,事事處處都走在前面。村裡道路年久失修,每逢下雨,道路泥濘,村民苦不堪言。王xx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率先捐款3萬元,在他的帶動下,村民紛紛捐款修路。此後,他又跑前跑後,指揮大家修路。不到一個月,村裡的道路就修好了,村民們高興地說,“今後下雨再也不怕了,多虧了王xx醫生。”

  村裡的學校該修了,他又拿出2萬元對學校進行了修繕,村裡的孩子再也不為上學發愁了。

  一件件實事感動著村民,也體現了王xx的`拳拳之情。

  為讓更多的村民脫貧致富,王xx把困難群眾作為自己的幫扶物件,傾注了真情真心。本村村民王xx仲敏,生活全靠他一年四季外出打零工來維持生計,幾年前,他身患腦血管病而落下殘疾,生活極其困難,屬典型的貧困戶。王xx把王xx仲敏作為自己的幫扶物件,拿出2000元幫他成立了小商店,使他重新樹立了生活信心。去年,王xx仲敏的小孩子考上大學,王xx立即又拿出2000元,讓他順利上了大學。幾年來,王xx視王xx仲敏一家為親人,把他們的困難當做自己的困難,真心關懷,真心幫助,使王xx仲敏逐漸擺脫了貧困。

  家住苗莊村67歲的肢殘苗珍香老人生活十分困難。2009年5月18日,王xx到老人家中瞭解生活情況後,給她送去了大米,麵條,花生油,洗衣粉,棉被等生活用品。從此,他一有空就去看望老人;今年春上,突降暴雨,王xx擔心老人家的房屋經受不住風雨,就去看個究竟。短短的二里路程,他走走停停,走了近50分鐘。當他滿身泥水出現在老人家門前時,苗珍香激動的說:“我躺在床上都不敢睡,你來,我心裡就踏實多了,你真是比親人還親啊!”

  汶川地震,玉樹地震、南方旱災等,王xx慷慨解囊,伸出援助之手,捐款捐物,據不完全統計,多年來,王xx助殘、救災捐款達20多次,計8000多元,捐贈衣物100餘件,便民義診服務150多次,免費義診群眾2萬多人次,幫扶困難村民6戶,幫助貧困大學生11名,資助資金6萬元。

  十幾年來,從未出現過重大差錯和醫療事故。給村民帶來了更多的方便和實惠。村民們給衛生室送來一個個錦旗,這是發自群眾內心的感慨,更是對王xx的無聲讚譽。他先後榮獲了周口市先進鄉村醫生、項城市先進鄉村醫生、項城市扶殘助殘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面對未來,王xx以“為了村民的健康”為己任,執著追求,無私奉獻,為農村衛生事業作出更大的新的貢獻。

  鄉村醫生事蹟材料15

  xx,男,38歲,中專文化,執業全科醫師,xx村人。自1993年至今擔任鄉村醫生,17年來,他立足農村,在最基層的醫療衛生工作崗位上默默傾注了很多的精力和心血,守護著當地農民的健康。他憑著崇高的醫德、精湛的醫術,為病人除疾祛病,排憂解難,贏得了廣大群眾的信賴和讚譽。曾多次受到縣、鎮主管部門的表彰。其主要事蹟體此刻以下幾個方面:

  一、義無反顧,立志農村衛生事業。

  1990年剛畢業,xx安排在鄉衛生院工作,由於工作認真出色,不計個人得失,任勞任怨,深得同事和群眾好評。對於九十年代初大別山革命老區嶽西來說,當時經濟較為落後,農村缺醫少藥現象十分嚴重。他家所在村人口二千五百餘人,地廣人稀,卻沒有一名鄉村醫生,群眾就醫十分不便,他看在眼裡急在心裡。1993年他毅然辭去衛生院工作,隻身回家幹起了鄉村醫生工作,這一干就是十七年。

  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他日診臨床夜讀書,刻苦學習,勤奮鑽研,儘可能多地學習和掌握醫學知識,在專業上力求精益求精,對一知半解的經常到衛生院、縣醫院虛心請教。由於個人的努力,先後取得了執業助理醫師、執業醫師、全科醫師資格。

  二、顧全大局,完成公共衛生任務。

  2003年正當“非典”無情的肆虐祖國大地,外出返鄉人員如潮水般湧回,他作為一名村級衛生工作人員,義無反顧,不計個人安危,每日要給一百多名返鄉人員上門監測體溫,及時將資訊反饋給中心衛生院,並自費數百元列印“非典”預防宣傳手冊,傳送到家家戶戶。在兩個多月的時間裡,行程數千公里,不計個人得失,鎮黨委和衛生院領導給予高度讚揚。

  2008年,在手足口病防治過程中,xx因交通事故右胸重度損傷,但仍然忍受劇痛每一天堅持在一線,到患兒家中消毒殺菌,督導和宣傳疾病防控,深得患兒家屬及廣大群眾的.感動。與此同時,可又有誰明白他家孩子因患手足口病正住在縣醫院傳染科理解治療呢,他自我卻沒有去探視一次,更沒有去陪護一天。

  三、情繫農村,關心廣大群眾疾苦。

  從事鄉村醫生工作以來,每一天上門就診的病人十分多,十七年共接診病人二十餘萬人次,出診近萬人次,從沒有收取一分錢診費,給當地村民直接減免診費數十萬元。他跑遍鄉村每一條小道,深知每一戶村民身體健康狀況,誰患過哪些慢性病,誰對哪些藥物過敏,誰家有幾個小孩,在他心裡一清二楚。由於工作繁忙,他從沒睡一個安穩覺,從沒過一個簡便愉快的節日。

  四、與時俱進,積極支援醫改工作

  20xx年,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工作在我縣進行試點,xx被選為第一屆村衛生室主任,他個人投資數萬元,在標準化村衛生室建設的基礎上,超標準完成了規範化村衛生室建設,實現六室分開,寬敞明亮,佈局合理,制度齊全。按照鎮衛生院的統一要求和部署,積極開展微機收費,合作醫療門診統籌刷卡,使村民在衛生室門診看病就能報銷藥費。把黨和政府惠民政策落到實處,得到廣大群眾支援擁護和交口稱讚。先後成功接待省內外領導、團體前來村室檢查指導工作達20餘次,獲得一致好評。

  xx以他崇高的醫德、良好的醫術、踏實的作風在鄉村醫療事業中做出了紮實的成績,他贏得了農民群眾的心,也贏得了組織的信任,去年11月,xx被評為全縣優秀鄉村醫生。作為衛生戰線的每一位工作人員,我想,都應當引xx為自豪,以xx為榜樣,像他那樣用高尚的醫德、良好的醫風、過硬的醫術,解群眾之疾苦,保百姓之安康。為和諧社會添磚加瓦,無私奉獻青春熱血。

  鄉村醫生事蹟材料16

  今年56歲的徐可相是山亭區店子鎮鵓鴿崖村衛生所的一名鄉村醫生,自1975年1月在滕縣衛校畢業後,一直紮根於農村衛生事業。38年來他用真情服務老百姓,用行動報答村民,始終履行著救死扶傷地神聖職責而無怨無悔。他醫德高尚,技術精湛,深得鎮衛生院領導的肯定和群眾的一致認可。2011年,按上級衛生主管部門的要求,為了改善患者就醫環境,他自籌資金十餘萬元,建設了一處面積約120平米的標準衛生室,當地村民常見病、多發病均可就地得到治療,實現了“小病不出村”的工作目標,較大程度緩解了群眾就醫難問題。

  2003年在抗擊“非典”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徐可相醫生積極響應“眾志成城、抗擊非典”的號召,投身到抗擊非典第一線。為了讓群眾早日瞭解非典,掌握非典預防知識,他透過村委會大喇叭、黑板報、張貼標語、義務印發宣傳材料等形式,進行防治非典知識宣傳。有時還挨家挨戶進行多角度、全方位宣傳,儘量做到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配合鎮衛生院積極做好外出務工人員的登記和勸阻回鄉工作,免費發放體溫表進行排查,自己配製了抗病毒中草藥為群眾免費服用。由於他身先士卒、不怕危險,終於取得了村民的理解和支援,在抗擊非典的過程中,他所負責的轄區,無一例外出務工人員回鄉的事情發生,為全鎮乃至全區抗擊非典的最終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

  徐可相認為,僅有為村民解除病痛的一腔熱情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有紮實牢固的醫療技術功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為老百姓帶來便利和實惠。行醫生涯近40年,他不斷鑽研業務,提高技術水平,經他治癒的各類患者成千上萬,深得群眾敬仰。他經常自費購買大量醫藥類書籍刻苦研讀,只要有空閒時間就仔細翻閱,從中汲取營養,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素養和業務水平。即便在最艱苦的條件下也從未放棄過。

  2009年1月26日(新年正月初一)凌晨兩點,正值數九寒天,一陣急促地電話鈴聲把他從睡夢中驚醒。原來是本村一位張姓小孩突發高燒需要治療。他放下電話二話沒說,背起藥箱就衝出家門。一路上寒風呼嘯,凍得他直打哆嗦。由於天黑道路泥滑,走著走著,他一不小心摔倒在泥地上,弄得全身都是泥,腿被刮傷兩處,但他顧不了傷痛,爬起來就繼續往病人家裡跑去。趕到時發現小孩已處於高熱驚厥,於是就急忙給予退熱、解痙、針刺人中、靜脈輸液等治療。由於病情嚴重需要輸注三瓶液體,他就一直陪護到輸液完畢,直至小孩病情好轉才放心離開。此時已是早上六點多鐘,天已經濛濛發亮,左鄰右舍都在“噼裡啪啦”地燃放著新年鞭炮,可徐可相連處理傷口都未來得及,累得他一頭倒在床上便呼呼大睡。類似這種情況,一年四季到頭隨時都可以碰到。他在衛生室上班時,跟本不分晝夜,實行二十四小時全天候診值守,就是憑著他這種過硬的醫學功底,紮實的的業務技能,優良的服務態度,得到了各位村民的普遍讚譽。

  他看病時時為困難病人著想,治療時儘量使用既便宜又能保證治療效果的藥品。上門服務時從來不收出診費,對特別困難的患者主動免除醫藥費,每年下來減免醫藥費用就達到兩三千元。他心繫村民的安危冷暖,始終奉行的宗旨是治病救人,扶貧濟困。作為一位普通的鄉村醫生,僅靠辛勤勞動創造一點微薄收入,他生活地並不寬裕,但能為本村群眾服務是他這輩子最大的夢想。從醫以來未出現過重大差錯和醫療事故,也從未接到過任何患者的投訴。

  徐可相從醫38年以來,認真執行農村衛生工作方針,積極參與防疫保健工作,預防為主是我國衛生工作的一貫方針,計劃免疫是預防傳染病的重點。他深知這一道理的重要性,始終把衛生防疫工作掛在心上。他時常給村民宣傳防疫的重要性,防重於治的方針政策。基於他的宣傳喚起了人們對防疫工作的關注、瞭解和認識。他身體力行迎難而上,一股子倔勁,使全村的防疫保健工作在全鎮處於領先水平,受到當地衛生主管部門的肯定。他先後獲得店子鎮“先進個人”、店子鎮“個人顯著貢獻者”、山亭區“優秀鄉醫”、山亭區“十佳鄉醫”等榮譽稱號,所在衛生室被評為店子鎮“先進衛生室”;2011年被評為山亭區“先進衛生室”。

  徐醫生以他崇高的醫德、良好的醫術,踏實的作風在村醫療事業中做出了紮實的成績,贏得了農民群眾的心。社會的發展進步給鄉村醫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深知成績的取得,靠的是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上級衛生主管部門和人民群眾的支援,多為國家出點力,為村民辦點實事是應該的。為構建和諧社會主義新農村奉獻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他感到無上光榮。

  鄉村醫生事蹟材料17

  xxx,1956年出生,xxx人,初中文化,中共黨員,於1978年從事鄉村醫生工作,是一名在農村醫療防保戰線上工作了近30年的老鄉村醫生,現任xxx市漢留鎮京漢社群衛生服務站站長。三十年如一日,xxx走村串戶,默默奉獻,及時解除患者病痛,被當地群眾譽為健康的“保護神”,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先後4次被xxx市衛生局評為“優秀鄉村醫生”,連續多年被xxx市漢留鎮衛生院評為“年度鄉村醫生先進個人”,多次被該鎮黨委評為“優秀共產黨員”。

  一、情繫鄉村,紮根基層,無私奉獻

  1978年底,由群眾一致推薦,應村黨支部的召喚,在xxx水利局當通訊員網的他懷著對農村衛生事業的嚮往和熱愛,回到京漢村當了一名赤腳醫生,負責合作醫療(村衛生室)籌建工作。毫無醫學基礎的他,工作熱情雖高,但工作難度可想而知,他也曾經躊躇過、彷徨過,但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最終,他選擇了堅持,他說絕不能辜負群眾的信任和組織的期望。為了儘快掌握醫藥知識和技能,他一邊工作,一邊在鄉衛生院學習中醫傳統醫學並參加臨床實踐,他購買了大量的醫學書籍,利用晚上時間挑燈夜讀,拼命地汲取醫學知識。功夫不負有心人,1980年他順利透過市衛生主管部門考核,取得了“赤腳醫生證書”,1986年參加江蘇省鄉村醫生統一考試,取得“江蘇省鄉村保健醫生證書”。xxx和許許多多紮根農村的赤腳醫生一樣,雖然“白手起家”,但是不斷自我挑戰,雖然條件艱苦,但是不斷克服困難,逐漸擔當起了“鄉村醫生”這一光榮而又艱鉅的重任。

  京漢村是xxx市漢留鎮最大的行政村,村民分散,居住在32個自然村莊,全村村民近3000人,誰家的人有什麼病,誰家的媳婦什麼時候到預產期,誰家的孩子什麼時候該接種何種疫苗,他的心裡都有一本賬。近30年來,他的足跡遍及京漢村的每一個角落、每條巷道。村民朱留黨因患慢性膽囊炎、胃病多年,每次病情發作,都請xxx出診,他從不厭煩,每次都及時趕到,為病人進行治療,一等就是幾個小時,有時候能等到深夜,直到病人病情穩定,他還要再囑咐幾句,才放心地回家。雖然是多次出診服務,但從未收過出診費和注射費。病人為了感謝他,給他送去了家禽和雞蛋,他也總是婉言謝絕。

  近30年來,不論春夏秋冬,不論白天黑夜,村民們的病痛是xxx最掛心的,他從不計較個人得失,默默地無私地奉獻著。哪家有人病了,一個電話過來,他立即上門診療,或者載著患者回衛生站救治,有時碰到疑難雜症自己無法救治,他會想方設法幫助病人轉到鎮醫院。臘月的一個夜晚,村民袁梅紅因劇烈腹痛,到衛生站急診,恰逢xxx值班,病人剛到就出現了休克症狀,根據多年行醫經驗,他判斷可能是異位妊娠引起的內出血。時間就是生命,他當機立斷,立即安排病人轉鎮衛生院治療,他一邊聯絡鎮衛生院做好準備工作,一邊聯絡車輛,並陪護病人一同前往。經上級醫生診斷,病人因黃體破裂,出血量達ml,如不及時手術,極有可能有生命危險。經過2個多小時的緊急搶救,病人轉危為安,他懸著的一顆心安然放下,默默地離開衛生院,回到家已是凌晨2點多。在醫療工作中,xxx始終把孤寡老人、特困家庭作為重點關注物件。京漢村孫吳組兩位五保老人,朱揚開患老慢支、肺心病,老伴張儉英患高血壓、腦梗塞,長年無人照顧,連基本生活也不能自理,xxx就定期免費送醫送藥上門,長達5年之久,從無怨言;村民張素珍,多年前因結紮留下了後遺症,身體一直不好,“屋漏偏逢連陰雨”,家境本來就不好的她,82年丈夫又患胃癌不幸去世,留下了兩個未成年子女,她幾乎喪失了生活的信心,xxx知道情況後,多次登門勸說、開導,並給孩子和她帶去了營養品,鼓勵她重新樹起生活的信心,併為她墊付了幾千元醫藥費。說起這樣的事情幹部群眾如數家珍,不勝列舉。多年來,他累計為當地群眾減免醫療費用數萬元。同時他還堅持對軍烈屬重點關照,每逢他們有了病痛,都主動上門,送醫送藥。他說,人都有個病痛,軍屬家庭孩子不在身邊,我做好他們的保健醫生是應該的。

  二、立足本職,愛崗敬業,任勞任怨

  除了診治農村多發病、常見病,xxx還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做好預防保健工作,積極應對各類突發事件,並取得了顯著成效。前些年,由於農村居民的文化水平相對落後,預防意識淡薄,導致計劃免疫工作在農村開展難度較大,但xxx知難而進,逐門逐戶核實做好登記和宣傳教育,改變家長們的淡薄觀念,使他們能及時帶孩子參加計劃免疫接種,得到了廣大村民 的理解、信任和支援。對於困難戶,他總是慷慨解囊。有一次,他走訪蔣慶同家庭,動員孩子接種疫苗卻被家長一口回絕,“又來要錢,沒錢”,甚至要把xxx攆出家門,並且說我孩子好好的,為什麼還要打什麼預防針?經過xxx苦口婆心,耐心解釋預防接種的益處,“再窮也不能耽誤了孩子”,xxx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並毫不猶豫地從自己口袋掏出了錢為其墊付,孩子家長感激不已,最終接受了預防接種。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該村計劃免疫工作有了明顯的提高,各種疫苗接種率都達到了100%。在計劃免疫工作中,xxx還不斷開拓,不斷創新,率先在社群衛生服務站建立了新生兒預防接種登記,兒童出生登記,流動兒童管理登記本,使計劃免疫工作有了新的起色。

  就在他日夜為百姓求醫問藥解除病痛時,一場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又把他推到了“保障人民群眾健康和生命安全,眾志成城抗擊非典”的第一線,在防治“非典”工作中,他負責疫情排查和宣教工作,為了能夠在第一時間掌握外出返鄉人員情況,他走村入戶,跟群眾溝通了解,宣傳非典防治知識,在防治非典的數十個日日夜夜,他沒睡過一次安穩覺,不知疲倦地奮鬥在一線,xxx消瘦了,累病了,人黑了,但他無怨無悔。他經常與當地群眾談心,積極配合有關職能部門動員村民進行改水改廁,現在京漢村自來水和衛生廁所普及率達95%以上。近幾年,他每年都能篩查上報疑似結核病人2至3例,全程督導結核病人1—2例。在督導病人的過程中,真正做到了“送藥到手,看服到口,服後再走”的要求。他儘自己所能,為公共衛生事業傾注了大量心血。

  三、勤奮好學,精益求精,德藝雙馨

  他在堅持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刻苦鑽研,精益求精,多年來參加培訓學習達30多次,並利用業餘時間認真學習基層醫生的各類醫學書籍,並記了大量筆記,遇到難題更是從不放過。他堅持向鎮衛生院資深醫師、大醫院專家虛心請教,在業務上力求精益求精。1992年他還參加了xxx市衛生局舉辦的中醫知識培訓班,並以優異的成績取得中醫結業證書。透過自學和理論聯絡實踐,他的醫療技術水平提高得很快,使一些常見病和多發病的處理得心應手,一般的疾病不用去大醫院,在他這裡都能得到解決,業務水平和診療能力得到了群眾的認可和滿意,成為了當地群眾信得過的好醫生。

  德藝雙馨是xxx的一貫品德。xxx常說:做人要講人品,行醫要重醫德。因此他從不為金錢所動,為錢喪德,從醫30年來,他從不做違規違紀之事,從不接受吃請,不拿病人“紅包”,進藥也嚴格把關,幾十年來從未因用藥而發生醫療事故。他還積極參與獻血等公益活動,幾年來,先後無償獻血6次,僅一年就獻血2次,可以說,他將自己的一生毫無保留地獻給了他所鍾愛的事業。

  四、思想解放,開拓創新,與時俱進

  近年來,按照中央、省、市、縣的有關政策要求,xxx市加強了對村級醫療衛生機構的規範管理和社群衛生服務功能的拓展,面對新的形勢,xxx有創新精神,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醫療需求和讓更多的人民群眾得到更好的醫療衛生服務為目標,積極投身於衛生改革中,獻計獻策,配合上級主管部門,實行鄉村衛生服務管理一體化工作。他率先主動出資5000元給衛生院,幫助衛生站建設,他的所為,一時讓人難以理解,甚至遭到了少數人的反對,認為這是衛生院的事,一體化後還會影響個人利益,而他不但不為所動,反而耐心說服其他鄉村醫生,“鄉村一體化是為了更好地服務於人民群眾,是為了把我們農村衛生事業做優做強,不但群眾受益,我們的事業也會越來越有發展啊!”。在他的影響下,其他鄉村醫生也積極籌資,有力地推動了鄉村衛生服務管理一體化工作的開展。目前,漢留鎮的社群衛生服務工作取得明顯成效,為促進鄉村衛生事業的健康發展邁出了一大步。

  xxx是千千萬萬鄉村醫生的縮影,在這個平凡的崗位上,他默默奉獻、任勞任怨、辛勤耕耘、艱苦創業。雖然他沒有豪言壯語,沒有驚天動地的業績,但是,正是他幾十年來紮根基層,心繫群眾疾苦,關心群眾安危,才鞏固了農村醫療衛生網路的網底,保障了一方百姓的健康安全。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