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總結範文

鄉鎮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總結範文

  寫總結的注意事項

  調查研究

  總結的物件是過去做過的工作或完成的某項任務,進行總結時,要透過調查研究,努力掌握全面情況和了解整個工作過程,只有這樣,才能進行全面總結,避免以偏概全。

  熱愛

  熱愛本職工作,事業心強,是做好工作的前提,也是搞好總結的基礎。寫總結涉及本職業務,如果對業務不熟悉,就難免言不及義。

  實事求是

  總結是對以往工作的評價,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就像陳雲同志所說的那樣,“是成績就寫成績,是錯誤就寫錯誤;是大錯誤就寫大錯誤,是小錯誤就寫小錯誤”。誇大成績,報喜不報憂,違反作總結的目的的不良行為,我們應當摒棄。

  鄉鎮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總結範文

  一段時間的工作在不經意間已經告一段落了,經過這段時間的努力後,我們在不斷的成長中得到了更多的進步,該好好寫一份工作總結,分析一下過去這段時間的工作了。但是卻發現不知道該寫些什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鄉鎮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總結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鄉鎮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總結1

  為保障糧食生產安全,結合全國水稻螟蟲等重大病蟲害防治專案,今年我省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緊緊圍繞水稻安全生產,提高糧食產量,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積極開展技術宣傳、培訓農民,改進綜合防治技術,研究水稻螟蟲等重大病蟲害分佈和發生為害規律等,透過建立水稻螟蟲等重大病蟲害綜合防治示範區,進一步推動了先進適用技術的應用。

  一年來,在水稻病蟲害發生較重,尤其是第六、七代稻縱卷葉螟在全省範圍內大發生的情況下,由於病蟲情預報及時、準確,防治技術措施落實到位,確保了水稻的安全生產。水稻螟蟲等重大病蟲害防治專案的組織實施也初顯成效。一年來,估計全省水稻病蟲害發生面積8100萬畝次,防治面積8300萬畝次,挽回稻穀20億公斤。21個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治示範區,示範面積60多萬畝,有效地帶動全省水稻病蟲綜合防治工作的全面開展,取得了較好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為糧食生產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一、水稻病蟲害發生概況

  今年全省降雨量比正常年份少三成左右,全年無颱風無汛期是罕見的年份。由於天氣原因等因子影響,今年水稻病蟲的發生特點是:蟲害重於病害,遷飛性害蟲發生嚴重。全省水稻病蟲害發生面積約8100萬畝次。其中,紋枯病發生1800萬畝次,屬常發生性病害,發生面積與往年持平,發生程度比往年稍輕。稻瘟病發生150萬畝次,在歷史病區的晚稻個別品種發生較重,如清遠市種植秋優998,苗期出現病斑,移植後遇陰雨天,病害迅速擴充套件,8月中下旬,出現整科禾苗枯死。稻縱卷葉螟發生2200萬畝次,由於其遷入峰次多,遷入蟲量大,對早晚稻生長構成了較大的威脅,尤其是8-9月,全省稻區普遍有3-4個遷入峰,粵東地區出現5個遷入峰,一般畝蛾量600—6000頭,高的3萬頭以上,畝卵量3—7萬粒,高的10萬粒以上,為近年來少見。稻螟發生900萬畝次,以三化螟為主,臺灣稻螟和二化螟在部分地區有所回升。稻飛蝨發生1900萬畝次,早稻遷入早,遷入量不大,發生較去年輕,晚稻受乾旱天氣的影響,發生較輕。

  二、病蟲防治措施和成效

  針對農作物病蟲害發生為害的特點,各級農業部門,緊密圍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糧食生產目標,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的程序中,充分發揮植保防災減災的職能,及時、準確地掌握農作物病蟲發生動態並提出行之有效的對策和技術措施。尤其在病蟲防治關鍵時期,透過各種渠道和形式,廣泛開展宣傳、培訓工作,使病蟲害防治技術切實有效地落實到田間。

  1、領導的高度重視,確保了技術措施的落實

  今年,是高度重視糧食生產的一年,我省各級政府把糧食生產作為“三農”工作重中之重,並把植保工作擺上了重要位置,黃華華省長在全省農業和糧食工作會議上提出:“加快推廣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謝悅新廳長在全省農業局長會議上,較大篇幅地闡述了植保工作在糧食安全生產的作用。根據農業部(農明字[20xx]第57號文精神,結合我省的實際情況,農業廳發出了《關於加強晚稻病蟲防治工作的緊急通知》,省站在5月發出《關於抓好早稻中後期病蟲防治工作的通知》,9月發出《關於抓好水稻遷飛性害蟲防治工作的緊急通知》。廳長謝悅新、副廳長蔡漢雄及植保總站站長陳忠南等領導在國慶、中秋前後,針對我省晚稻遷飛性害蟲大發生的情況,多次組織有關人員研究防治對策,深入基層檢查、督促防治措施的落實,各級政府有關領導和農業局領導放棄節假日休息,到基層發動群眾防治病蟲害,揭陽市9月份稻縱卷葉螟大發生,市府召集農業局長和有關專家研究防治對策,同時組織召開了市、縣農業局長會議,部署防治工作。國慶節期間領導帶頭值班,大大鼓舞了植保人員的鬥志,也改變了人們對植物保護“豐年無功、歉年有責”的看法,保障了植保技術措施的有效落實。

  2、掌握病蟲情,制定行之有效的防治技術措施

  我省各級植保部門,積極開展病蟲害的調查監測,認真履行病蟲情彙報制度,做到病蟲情上傳下達迅速、暢順。同時根據病蟲發生特點和水稻生長季節,制定切實可行的防治技術措施,尤其是病蟲害防治關鍵時期,如早、晚稻生育中後期,針對稻縱卷葉螟、稻飛蝨等病蟲發生特點、發生量和防治適期,制定行之有效的防治技術措施,並將這些技術措施印發至農戶手中,並張貼。省植保總站將水稻、柑桔等作物病蟲防治技術印製宣傳單張20多萬份分發至各地。確保各項有效技術措施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3、建立綜合防治示範區,推動防治技術的普及應用

  結合全國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下達的水稻螟蟲等重大病蟲防治專案,我站在水稻重大病蟲重發區和主產區建立了21個綜合防治示範區,並制定了工作計劃。省站還專門召開了示範區工作會議,統一思想,明確職責,統一部署。各地成立了以分管局長為組長,技術人員為骨幹的領導小組。省領導小組根據病蟲發生的特點,加強對示範點的巡迴檢查和技術指導工作,僅晚稻中期就派出了6批次技術人員,深入到田間,開展檢查、督促和指導。示範區嚴格執行專案規定,堅持“五有”原則(有組織保障、有示範標誌牌、有示範面積、有技術保障、有技術培訓)開展防治工作。

  透過共同努力,全省示範區成立領導小組18個,樹立示範區標牌21個,示範面積60多萬畝,培訓農業技術人員15場次110多人,培訓農民56場次1600多人,帶動輻射面積120萬畝。專案的實施,極大地提高了各地開展水稻綜合防治工作的積極性,如省站下達給韶關市農業局建立一個示範區,他們從本地實際出發,在翁源建立了一箇中心示範區,還在曲江、南雄、樂昌建立了3個示範區,全市的示範面積12萬畝,佔播種面積的13%,輻射面積40多萬畝。為配合綜合防治技術的推廣,讓農民更好地掌握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今年有組織、有計劃、大規模的水稻病蟲綜合防治行動,是多年來推廣水稻綜合防治工作最成功的。綜合防治示範區的建立,改變了生產者的觀念,提升了群眾的生產技術水平,推動了綜合防治技術的廣泛應用。

  4、積極探索綜合防治技術,提升病蟲防治技術水平

  我省水稻病蟲發生種類多,頻率高,抗性強,同時受天氣等諸多因素影響,病蟲的發生多變,給防治工作帶來了較大困難。為有效地控制病蟲發生為害,我們進行了藥劑篩選試驗、螟蟲種群研究、綜合治理技術的組合等工作。

  ⑴針對稻縱卷葉螟防治難的問題,開展藥劑篩選

  稻縱卷葉螟在我省發生代數多,遷入峰次多,發生量大,對水稻生產威脅大。同時,稻縱卷葉螟對常規藥劑的抗性水平高,據有關部門監測,對殺蟲雙的抗性水平提高近100倍,對甲胺磷提高近200倍,對三磷超100倍。為有效防治稻縱卷葉螟,我站在梅州、惠州、翁源設立了3個藥劑篩選試驗點,對5%銳勁特懸浮劑、80%銳勁特水分散性粒劑、18%殺蟲雙水劑、20%三磷乳油和20%阿.三磷乳油進行藥效對比,結果表明,抓準稻縱卷葉螟卵孵高峰期用藥,均可達理想的防治效果。錯過防治適期,可選用5%銳勁特懸浮劑1000-1200倍液噴霧防治。

  ⑵開展水稻螟蟲種群研究,為制定防治對策提供科學依據

  十多年來,我省水稻品種、耕作制度和方式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引發諸多病蟲尤其是水稻螟蟲(三化螟、二化螟、臺灣稻螟、大螟等)區域間差異大,給防治工作帶來了困難。為摸清水稻螟蟲的種群動態和分佈規律,我省選擇了有代表性的螟蟲發生區和主產區進行了一次抽查。抽查了21個縣(區),每縣(區)隨機抽查300頭以上稻螟。鑑定結果表明:三化螟仍然是我省水稻螟蟲的優勢種群,佔種群數量的88.9%;依次是臺灣稻螟佔6.8%;大螟佔2.7%,二化螟佔1.7%。臺灣稻螟在個別區域所佔比例較高,如博羅縣羅陽鎮抽查螟蟲314頭,臺灣稻螟138頭,佔種群的43.9%。個別地區二化螟所佔比例較全省平均數高,如梅縣城東鎮抽查螟蟲348頭,二化螟36頭,佔10.3%。摸清稻螟的發生區域,為制定防治策略,分類指導防治提供了科學依據。

  ⑶開展稻田雜草調查,為科學除草提供依據

  我們還開展了不同生態區域的'稻田雜草調查,調查了梅州、高明、高要、英德、曲江和澄海,調查結果表明:稻田與水稻有競爭力的雜草為主要是稗草。未使用除草劑的田塊稗草草密度20-166株/m2,對產量影響一般為3%-25%。使用除草劑的田塊稗草密度甚低,基部主要是鴨舌草、矮慈菇等無競爭力的.雜草,密度一般為5-35株/m2。

  ⑷做好綜合防治配套技術的組合和推廣

  從農業生態、農業環保和經濟角度出發,我們制定了農業防治為基礎,保護利用天敵、促進生態平衡為核心,科學使用化學防治的綜合防治配套技術,並在全省廣泛推廣應用。

  農業防治:主要推廣抗病蟲良種,拋秧技術,適當密植,增施磷、鉀肥,控制氮肥,早施肥,加強田間肥水管理,淺灌,及時露曬田,減少無效分櫱。透過適時犁耙田,清除稻田菌核,人工摘除秧田螟蟲卵塊,培育無病蟲壯秧和統一栽培品種、統一熟期減少橋樑田等措施。

  保護利用天敵:拋插秧後30天內不施用殺蟲藥劑;為有益生物創造良好的繁殖生境,更好發揮天敵的控害作用。早稻收割後田埂留草把,每3米一把,創造適宜天敵渡夏的環境。

  化學防治:安全科學使用農藥,推廣應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品種。在水稻移植前3天,針對病蟲情,選用對口農藥,施用“送嫁藥”,確保無病蟲壯秧進入本田。拋插秧後5-8天結合追肥,選用丁苄、二氯苄、苯苄等除草劑防除稻田雜草。稻縱卷葉螟、三化螟掌握在卵孵高峰期,選用殺蟲雙、銳勁特、三磷等藥劑進行防治;稻飛蝨掌握在蟲口密度1500頭/百科,選用吡蟲啉等藥劑進行防治;稻紋枯病首先做好耙田時菌源清理工作,其次掌握科發病率30%時,選用井岡黴素、紋黴清等藥劑進行防治;防治穗頸瘟掌握在水稻破口期,選用三環、瘟博克等藥劑進行防治。選用殺鼠迷、敵鼠鈉鹽等配製毒谷,做好農區滅鼠工作。

  5、水稻螟蟲等重大病蟲防治經費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我省財政經費預算中,每年約安排20萬元用於重大病蟲的防治,各級也撥出專款用於防治病蟲害。今年中央財政給予廣東大力支援,安排了水稻螟蟲等重大病蟲防治經費150萬元,對控制水稻病蟲發揮了應有的作用。經費主要用於建立21個示範區,開展綜合防治技術探索,螟蟲種群研究和宣傳培訓等。其中安排給市、縣示範區135萬元,華南農業大學校開展防治技術研究5萬元,省站購《水稻病蟲防治技術彩色掛圖》和《中國植保手冊-水稻病蟲防治分冊》5.4萬元,印製圖文並茂的綜合防治技術資料4.6萬元,共30萬份分至各市縣。各示範區的經費主要用於宣傳、培訓農民,開展新技術的探索和推廣等,經費用到了實處,初見成效。

  ⑴群眾受益非淺。自從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以來,大部分群眾只是從書本、電視或農業局張貼的病蟲防治通知得到防治知識,由於缺乏與技術人員的溝通,病蟲防治存在難大的盲目性。開展綜合防治示範,加強了技術人員與群眾的接觸,讓更多的農民直接接受到病蟲害防治知識。樂昌市農民反映:辦示範區真好,有機會參加了3次培訓,每次都有新內容。耕田十多年,第一次接受科學種田的知識,希望能繼續辦下去,多學點東西。

  ⑵病蟲害得到有效控制。由於示範技術具體、培訓工作到位,群眾參與意識強,使病蟲害防治措施有效的落實到田間。據我們的調查,示範區病蟲總損失率控制在3%以內,明顯低於非示範區的6.5%。

  ⑶減少農藥用量,降低防治成本。示範區施藥2-3次,比非綜防對照區減少2-3次,平均每畝減少農藥290克,是非示範區的52.5%,達到省時省工、節約成本,減少汙染的目的。

  ⑷提高了稻穀產量和質量。據調查示範區單產為453公斤/畝,比非示範區431公斤,畝增22公斤,按示範面積60萬畝計,共增產1320萬公斤,增收1850萬元。同時透過推廣高效、安全、低毒、低殘留農藥,科學使用農藥,相信稻穀品質得到改善(我們已經在21個示範區抽取了105個樣本,在非示範區抽取了63個樣本,進行稻穀農藥殘留測定,有關資料待測定後再報)。

  三、存在問題和建議

  雖然水稻螟蟲等重大病蟲防治專案帶動了我省綜合防治技術的推廣,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我省轄區東西走向跨度大,水稻種植面積大,病蟲發生種類多,大發生頻率高,不同生態區域病蟲存在較大的差異,病蟲防治示範工作還需不斷加強。

  1、示範面積小,難以涵蓋千家萬戶

  今年我們建立的21個示範區,示範面積60萬畝,但相對全省3100萬畝,僅佔2%,計劃明年再增加10個示範區,擴大示範面積,力爭示範面積達100萬畝。

  2、螟蟲等重大有害生物多變,綜合防治技術有(本文權屬所有,更多文章請登陸檢視)待進一步改進

  稻螟、稻縱卷葉螟、稻飛蝨、紋枯病等是我省水稻的主要病蟲,由於境內跨度大,病蟲多變,年度差異大等,要求防治技術需不斷改進。計劃在原有綜合防治技術基礎上,針對稻螟等防治難的病蟲進行防治技術改進研究。

  3、藥劑篩選和合理使用必須提到重要位置

  在綜合防治配套技術中,藥劑防治是快速、有效控制病蟲的方法,正因為此,群眾往往對藥劑有較強的依賴性,引發了病蟲產生抗藥性、再猖獗和汙染等問題,群眾對此認識不清,常常加大用藥量、增加濃度、增加施藥次數,使問題越來越突出。因此,我們必需在繁多的藥劑中,篩選出高效、安全的品種,並透過宣傳、培訓,讓農民掌握合理使用方法。

  鄉鎮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總結2

  一、病蟲害發生防治概況

  20xx年,廣西遭遇50年一遇大旱,先是春夏連旱,7月份全區大部遭受洪澇災害,但時間不長,接著是秋冬持續高溫連旱,全年沒有颱風登陸廣西。早晚稻播插期偏遲、拉長,早稻普遍偏遲7~15天,區域性稻區播插期拉長至1個月左右,田間橋樑天多,苗情複雜。全區全年水稻病蟲總體中等偏重區域性大發生,發生的主要病蟲種類有常發性的稻瘟病、稻紋枯病、水稻細菌性條斑病、三化螟、稻飛蝨、稻縱卷葉螟、稻癭蚊和鼠害等。其中全年三化螟、上半年稻縱卷葉螟、下半年稻瘟病的發生程度和為害損失比上年同期偏重,區域性稻區稻蝽象、稻蝗、蟎類、稻胡麻葉斑病發生呈上升趨勢,其它病蟲基本持平。發生總面積約8300萬畝次,約佔水稻種植面積的236.6%,略比20xx年重,防治面積約8870萬畝次,佔發生面積的106.87%,總體防效86.0%,經防治後挽回稻穀損失約160萬噸,實際損失約21萬噸。

  綜觀20xx年廣西水稻病蟲發生情況,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上半年重於下半年,蟲害重於病害。上半年為中等程度偏重區域性大發生,下半年中等偏重程度發生,後期病害偏輕發生。

  2、遷飛性害蟲來勢猛,發生面廣,危害嚴重。稻縱卷葉螟遷入峰次多、面廣、量大。稻飛蝨維持中等偏重區域性大發生格局。粘蟲發生早、量大面廣。

  3、流行性病害發生流行快,稻瘟病發生呈回升態勢,在區域性出現“落窩”現象。稻瘟病桂東北、桂東及右江河谷歷史性發病區及種植感病品種較多的稻區發生嚴重,象州、博白等縣區域性出現“落窩”。

  4、鑽蛀性害蟲比上年偏重發生。桂中、桂東北稻區及桂西北稻區區域性三化螟發生期長、為害重,回升態勢明顯。

  5、持續嚴重乾旱天氣,導致三化螟發生為害期延長,下半年稻紋枯病、稻飛蝨發生偏輕。次要病蟲如稻象甲、稻蟎、稻胡麻葉斑病、稻赤枯病、稻根結線蟲的發生為害在區域性呈上升趨勢,稻蝗、蔗蝗、竹蝗等土蝗發生範圍廣,呈點、片為害。

  發生原因簡析:

  1、氣候:嚴重持續乾旱影響水稻移植和生長,也對病蟲害的發生危害產生較大影響。

  2、栽培:中稻面積較大,晚稻移植期比上年偏遲,田間水稻生育期差異大,苗情複雜,不僅利於病蟲的擴充套件蔓延,也可能使病蟲發生產生一定的差異性,尤其是鑽蛀性害蟲的發生期拉長,遷飛性害蟲為害期增多。

  3、防治:下半年開始禁止使用高毒農藥,部分農民對替代農藥的使用還不完全適應;由於乾旱禾苗長勢較差,個別農戶不重視防治工作,影響防治效果。

  二、防治組織實施及成效

  加強組織領導,規範和強化公益性防治行為

  為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檔案和自治區農業和農村工作會議精神,自治區農業廳成立由張明沛廳長、韋祖漢副廳長為正、副組長的農作物重大病蟲防治領導小組,全區各地也相應成立了由當地政府和農業行政主管部門領導掛帥的農作物重大病蟲災害防治指揮機構,切實加大對水稻病蟲防治工作的組織領導,落實“領導、組織、資金、技術、物資”五到位,紮實有效的開展水稻病蟲防治工作。年初自治區農業廳轉發農業部,以此拉開全年重大病蟲草鼠害防治工作序幕。2月下旬,自治區農業廳韋祖漢副廳長在“20xx年全區植保工作會議”上對植保部門如何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檔案精神服務“三農”,促進“三增”作了重要動員部署,具體提出了發展糧食生產植保防治工作的目標任務。根據此次會議精神,自治區植保總站及時形成重大病蟲災害控制預案制度,制訂出臺廣西水稻重大病蟲、水稻螟蟲“四蟲三病”及農區鼠害、蝗蟲等10個防治預案,以預案指導開展全年防治工作。

  根據各時期病蟲防治重點和進度安排,自治區植保總站以農業廳名義先後上報自治區人民政府、2個材料和10個防治預案。以農業廳名義先後召開“全區禁用高毒農藥農作物病蟲防治對策專家研討會”、“全區晚稻重大病蟲防治工作會議”、“全區晚稻中後期病蟲防治網上工作會議”3個會議,韋祖漢副廳長都親自動員部署病蟲害防治工作。以總站名義先後組織召開“全區上半年農作物病蟲發生趨勢會商暨早稻病蟲防治動員會”、“全區春季農區統一滅鼠工作現場會議”、“全區高毒農藥替代品種暨防治對策研討會”、“全區早稻重大病蟲防治現場動員會”、“全區下半年農作物病蟲發生趨勢暨防治會商會”、“全區晚稻重大病蟲防治現場動員會”“全區秋冬季農區統一滅鼠工作現場會”和舉辦“全區農作物病蟲化學防治替代技術高階研修班”、“全區農作物病蟲電視預報與防治指導視覺化培訓班”“全區蝗蟲防治技術培訓班”等8個會議和3個大型培訓班。先後下發全區各地、等6個檔案。先後印發全區各地、13個技術方案及“20xx年春播春種農田滅鼠技術要點”、“水稻重大病蟲綜合防治示範牌”、“農區統一滅鼠示範區示範牌”、“毒餌站控鼠技術示範牌”等系列技術應用和示範資料,組織和指導全區開展水稻重大病蟲防治工作。

  各地積極響應,採取相應有力措施,切實有效地抓好水稻重大病蟲害防治工作。尤其是自治區人民政府下發,要求各地切實做好防治水稻重大病蟲的組織協調、動員部署、協作聯動和督促落實,初步構建形成政府主導、多元投入、快速反應、高效運作和農民廣泛參與的水稻重大病蟲防災減災工作機制。通過幾次大規模防治戰役、幾個重點區域和綜合示範區建設,帶動全區面上常規病蟲防治工作的開展,除區域性稻區穗頸瘟、稻飛蝨、三化螟、稻縱卷葉螟危害造成一定損失外,水稻病蟲總體上控制在其為害經濟損失允許水平以下,未出現大面積病蟲為害減產失收事故,確保全年糧食生產安全。

  加強監測預警,明確主攻物件,打好關鍵防治戰役

  全區各級植保部門在加強病蟲調查監測,及時、準確釋出情報,科學指導防治的基礎上,切實當好各級領導參謀,協助政府組織好三水稻病蟲災害防治的各項有關工作。據不完全統計,全區各級測報站全年共釋出病蟲情報約1800期,平均每縣釋出15期以上,病蟲覆蓋鄉鎮率達100%,預報準確率達85%以上,有效指導防治工作開展。全區水稻病蟲防治仍以稻飛蝨、三化螟、稻縱卷葉螟、稻癭蚊、稻瘟病、紋枯病、細菌性條斑病“四蟲三病”為主攻防治物件,同時抓好農區統一滅鼠,重點組織實施三大關鍵防治戰役。

  一是春秋兩季農區統一滅鼠。

  全區統一滅鼠1750萬畝、420萬戶,挽回糧食損失16.5萬噸,建設完善農區滅鼠示範區78個,示範面積約90.4萬畝、32萬戶。春季農區滅鼠以農田滅鼠保春耕春種生產安全為主,秋季滅鼠重點抓好滅鼠保晚稻穗、保冬種和滅鼠示範建設。

  二是早稻重大病蟲防治戰役。

  以稻飛蝨、稻縱卷葉螟、稻瘟病為主攻物件,兼治其它病蟲。全區各級農業植保部門切實做好防治組織發動、宣傳培訓、試驗示範和技物配套服務,全區早稻病蟲防治約4500萬畝,挽回損失約90萬噸。

  三是中、晚稻病蟲防治戰役。

  以稻癭蚊、三化螟、稻飛蝨、稻瘟病為主攻物件,兼治其它病蟲。各地認真貫徹落實自治區人民政府和“全區晚稻重大病蟲防治工作會議”精神,透過技政結合、技物結合、上下結合、統分結合和點面結合組織實施,全區晚稻病蟲防治約3800萬畝,挽回損失約70萬噸。

  此外,突出抓好來賓、北海2市東亞飛蝗和隆安、合浦、全州、桂林疊彩、隆安、XX縣、銀海、邕寧、南寧郊區等地腹露蝗、異岐蔗蝗、綿蝗、竹蝗等應急防治,切實抓好靖西、德保、宜州、南丹、天峨、環江、象州、柳江、興賓等縣粘蟲歷史性發生區粘蟲,以及區域性地區如XX區晚稻胡麻葉斑病、田東晚稻害蟎等次要病蟲的應急防治工作。

  抓好重大病蟲區域治理,推動面上防治工作開展

  根據水稻病蟲區劃研究,實行綜合治理與應急防治結合、重大病蟲區域治理的策略,重點抓好全區稻飛蝨綜合治理,桂東北包括桂林、賀州、梧州3市的16縣稻瘟病、稻癭蚊重發區綜合治理,桂中、桂東北、桂西南右江河谷20餘縣三化螟重發區綜合治理,桂東南包括玉林、貴港、欽州、北海4市的15縣細菌性條斑病普發區綜合治理和桂中、桂西南約20個縣稻癭蚊重發區綜合治理,以及桂南、桂東南、桂西北稻縱卷葉螟的應急防治。透過重大病蟲區域治理,推動面上防治工作開展。

  推廣關鍵配套技術和配套服務,實行全程技術控害

  在大區病蟲治理上,按照,從稻田生態出發,推行“農業防治壓基數,科學用藥控為害,保護天敵促平衡”的防治技術模式,突出準確測報、達標防治、健身栽培、保護天敵和科學安全用藥,大力推廣水稻綜合防治規範技術,實行全程技術控害。

  在重大病蟲防治上,針對三化螟發生為害的特點、規律,普遍採取“抓秧田,保本田”、“抓1、3代、控2、4代”、“防秧田枯心,控本田白穗”的治理策略和措施,協調應用農業、人工、化學應急防治措施。防治稻癭蚊推行“一併重、二把關、三選準、四為主、五結合”的防治策略、措施及其實施模式,做到秧田本田防治並重,把好秧苗針葉及禾苗分櫱兩道危險受害關口、培育無蟲壯秧,保有效分櫱成穗,選準高效對口農藥、防治時機和田塊,藥劑防治以施保護藥為主,以水稻為主,以施顆粒劑為主,以毒土為主。防治稻瘟病實施以種植抗性品種為主體,以強化高產健身控害栽培為基礎,以科學用藥應急防治為保證的.“三一”的治理策略,挑治苗葉瘟發病中心,狠治穗頸瘟流行區域,抓住大胎破肚危險感病期施藥的配套技術。

  在應急防治用藥上,大力推廣應用高效、低毒、對口防治用藥品種:稻瘟病:豐登、三環唑、春雷黴素等;紋枯病:井岡黴素、紋枯淨等;稻飛蝨:吡蟲啉、噻嗪酮等;三化螟、二化螟、稻縱卷葉螟:抗蟲靈、殺蟲雙、殺蟲單、氟蟲腈;稻癭蚊:毒死蜱、氟蟲腈、丙線磷等;水稻細菌性條斑病:消菌靈、菌毒清、三氯異氰尿酸等。

  在技物配套服務上,全區植保系統繼續發揮自身技術及網路優勢,鞏固和發展全區14個市的50多個縣的防治技術推廣網路和試驗示範基地。在全區重點推廣應用水稻重大病蟲主導防治用藥、農藥新品種及其相應配套技術,做好試驗示範,增加防治技術貯備和增強服務能力,透過技物結合服務,實現控害與效益的統一。

  建設完善水稻重大病蟲綜防示範網路體系,促進面上防治工作開展

  根據,全區14個市分桂東北、桂東南、桂中、桂南、桂北、桂西7大區域在桂北的永福、臨桂,桂東北的鐘山、八步,桂東南的北流、XX縣、博白、合浦、防城,桂中的柳江、象州,桂南的邕寧、靈山,桂西的宜州等糧食主產縣建設14個自治區與市級水稻重大病蟲綜合防治示範區,另有52個縣也建設相XX縣級示範區。示範區統一設綜防、常規防治、不施藥防治三個處理,並樹立示範牌,公示示範內容及技術措施,印發技術資料,做好宣傳培訓,關鍵防治時期組織群眾開展現場培訓,適當免費發放防治用藥,開展統一防治行動,並透過大眾新聞媒體做好實況宣傳報道,及時指導和帶動面上病蟲大區防治工作開展。全區示範面積約82萬畝,輻射面積400萬畝以上,示範區內病蟲總損失率控制在5%以內,螟害損失率控制在1%以下,化學農藥使用量減少20%,杜絕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稻穀基本都達到無公害質量標準。同時開展水稻螟蟲災害調查和禁用高毒農藥替代品中篩選試驗,均取得一定成效。

  組織禁用高毒農藥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技術策略研討與實踐

  要求自20xx年6月1日起,全區範圍禁止任何單位及個人銷售和在各類作物上使用甲胺磷等5種高毒有機磷農藥及其混配製劑後,全區農業植保系統及時研究和調整農作物病蟲防治技術策略,圍繞“禁高”做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實踐。3月和6月,自治區植保總站先後組織召開“全區高毒農藥替代品種暨防治對策研討會”、“全區禁用高毒農藥農作物病蟲防治對策專家研討會”,區內農業植保領域科研、教學、管理、推廣及農藥生產、銷售方面的有關專家及全區市、縣植保站負責人參加會議,自治區農業廳分管副廳長及有關處室領導也到會指導。這兩次研討會從我區高毒農藥品種現狀、替代品種、農作物病蟲防治物件及防治技術、禁高後病蟲應急防治對策和中長期治理對策等方面進行研討,確定了我區高毒農藥替代品種和禁用高毒農藥後我區農作物病蟲災害應急防治技術,對禁高後病蟲害防治工作提出一系列對策建議。9月,再次組織全區市、縣植保站負責人召開“全區禁用高毒農藥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技術交流會”,總結階段性成果,部署下一步工作。南寧、桂林、柳州、玉林、賀州、崇左及柳江、靈川、灌陽、全州等市、縣取得較好實踐成效。

  創新工作思路方法,抓好農民培訓和技術普及

  一是實行品牌帶動戰略。

  廣西大型電視節目作為廣西植保系統宣傳培訓和技術推廣的科普品牌於20xx年成功註冊。在科普品牌帶動下,20xx年全區植保系統圍繞“禁高”主題開展大規模的宣傳培訓和技術推廣服務,累計培訓農民達10.8萬人次,並透過病蟲情報和防治意見張貼到鄉村,實行零距離指導防治,使“禁高”政策法規、無害化治理技術及科學安全用藥意識進入千家萬戶。6月,自治區植保總站聯合廣西電視臺在XX縣成功舉辦主題為的廣西第六屆大型電視科普活動,以XX縣水稻重大病蟲綜合防治示範樣板為平臺,向廣大農民群眾宣傳“禁高”後廣西農作物病蟲防治技術對策、高毒農藥替代品種及“禁高”的有關法律法規。整個活動實況製作成電視專題片在廣西電視臺連續播出,並將電視專題片刻錄成光碟作為宣傳培訓資料下發全區植保系統。

  二是推進防治指導視覺化、網路化。

  4月,自治區植保總站舉辦全區農作物病蟲電視預報與防治指導節目製作培訓班,全區50餘縣不定期開展病蟲電視預報與防治指導工作,XX市堅持每週一至週六定期播放。自治區植保總站在廣西衛視欄目中製作播出“病蟲預測與防治”節目11期,在廣西衛星廣播節目板塊中播出32期;在、等報刊雜誌上刊登有關防治技術稿件約30篇。同時利用“廣西植保資訊網”植保資訊交流園地和宣傳視窗。全區50餘個縣實現與自治區總站聯網,崇左、北海等市擁有率達100%。廣西以電視、網際網路為中心的集電視、網際網路、報紙、雜誌、廣播和技術資料、標語板報等傳統方式於一體的病蟲資訊釋出傳遞和防治指導體系進一步完善。

  三是以現場為主形式的大眾宣傳培訓。

  按照區域治理要求,在重點區域、重大病蟲防治關鍵時期,各級植保部門及時組織群眾開展現場動員培訓,並製作成電視節目播出,指導面上大區防治工作開展。自治區組織大規模防治動員培訓現場16場,在水稻螟蟲、稻瘟病、稻飛蝨、稻縱卷葉螟防治關鍵時期,深入合浦、臨桂、邕寧、柳江、玉林等地現場培訓和動員開展群防群治,拍攝應急防治電視指導節目播放,為及時有效控制災害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水稻重大病蟲防治技術措施及其效益

  春秋兩季稻田統一滅鼠。推行“春季農田為主,統一毒餌誘殺;秋季農田農舍並重,分割槽分類控制”的技術策略。春季推行毒餌誘殺的“統一行動、全面圍殲;選好藥劑、正確制餌;因地制宜、有效覆蓋;飽和投毒、藥餌到位;查遺補漏、掃除殘鼠;常年監測,鞏固滅效”全套滅鼠技術,大力推廣應用抗凝血殺鼠劑敵鼠鈉鹽、殺鼠醚及毒鉺站控鼠技術。20xx年全區春秋兩季稻田統一滅鼠1750萬畝次,新增純效益31500萬元。

  農業防治壓基數

  1、壓低害蟲基數和減少病害的侵染來源。

  及時春耕灌水、犁耙漚田,壓低越冬螟蟲源基數;打撈浪渣,集中燒燬或深埋,消滅紋枯病菌核;收割後,及時銷燬帶病稻草,或堆放在遠離稻草的地方,或漚制完全腐熟的堆肥;搞好種子消毒工作,用使百克等消毒,預防稻瘟病、稻細菌性條斑病等病害的發生。全區全年實行種子消毒約410畝次,新增純效益6500萬元。

  2、搞好健身控害栽培。

  ①培育無病蟲壯秧。提倡旱育秧、拋秧或直播等新型栽培技術。

  ②合理調整耕作制度和水稻品種佈局,儘量避免早、中、晚稻混栽,減少“橋樑田”,使水稻受害危險期避過螟蟲發生危害期。

  ③合理施肥,注意氮、磷、鉀的配合,多施有機肥,忌偏施、遲施氮肥,以免禾苗過於貪青,有利病蟲侵染為害。

  ④科學用水。淺水插秧,寸水回青,溥水分櫱,夠苗曬田,抽穗楊花時回淺水灌溉,後期乾乾溼溼管理。實施稻田農業防治配套技術約1400萬畝次,新增純效益22400萬元;

  科學用藥控制為害。堅持達標防治。合理選用農藥品種,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對口農藥,推廣應用生物農藥。巧用防治策略。採用“兼治”、“挑治”方法,儘量減少用藥面積和用藥次數;巧用“治小田,保大田”,做好秧田稻瘟病、稻癭蚊、三化螟的防治工作,減輕大田為害;透過“壓前代、控後代”壓低上一代的數量控制下一代的發生為害。實施以稻飛蝨、稻縱卷葉螟、三化螟、紋枯病、稻瘟病為主的早稻重大病蟲區域治理綜防配套技術約4000萬畝次,新增純效益80000萬元;實施以三化螟、稻癭蚊、稻飛蝨、細菌性條斑病為主的晚稻重大病蟲區域治理綜防配套技術約3600萬畝,新增純效益72000萬元;實施稻田化學除草技術約1900萬畝次,新增純效益30700萬元。此外,在螟蟲盛發期,推廣應用頻振式殺蟲燈、黑光燈誘殺螟蛾類成蟲,減少發生基數,全年推廣面積約8萬畝,新增純效益160萬元。

  四、水稻病蟲防治補助經費使用情況

  20xx年中央財政支援廣西水稻螟蟲等重大病蟲防治補助經費450萬元,根據經費使用要求,結合廣西實際和病蟲發生區域特點,自治區本級使用180萬元,有關市縣使用270萬元。經費主要用於重大病蟲防治組織實施、監測預警、災害調查、成災機制及持續控害技術研究、技術宣傳和農民培訓、示範區建設、應急防治藥劑發放和應急機制構建。

  五、存在問題及對策建議

  存在問題

  1、隨著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優質谷種植面積不斷擴大,雜交稻種植比例穩步上升,但缺乏抗性考慮;育秧方式的變革,“旱育稀植”、“免耕拋秧”、“拋秧”等栽培技術的推廣,使得水稻播插期不統一,田間苗情複雜;效益農業迅猛發展,栽培方式呈現多樣化;加上氣候變異,如去年秋冬以來的持續乾旱少雨天氣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使農作物有害生物的結構也不斷變化,全區遷飛性、鑽蛀性害蟲發生嚴重,區域性流行性部還發生偏早、為害嚴重,一些次要病蟲害上升,病蟲災變風險不斷增大,但相應的測報與防治技術跟不上,運作高效、反應快捷、多元投入、廣泛參與的病蟲防治機制也尚未形成,應急防治工作尤顯被動。

  2、群眾施藥防治病蟲害觀念根深蒂固對綜合防治技術的應用,尤其是禁用高毒農藥農作物病蟲防治工作有較大負面影響。

  3、全區各級財政普遍困難,業務經費嚴重不足,部分縣市工作開展難以正常保障,防治手段陳舊落後,新技術推廣難度大,工作開展不平衡。

  4、農藥市場比較混亂,地方經營政策不一,農藥監督管理缺乏力度,假冒偽劣或陳舊失效農藥時有充斥市場,坑農害農的現象時有發生,影響防治成效和新農藥、新技術推廣。

  持續治理水稻重大病蟲的對策建議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植保方針,加強病蟲監控基礎設施建設,改善防治手段,增強技術創新和貯備後勁,創新防治技術模式和以民為本工作思路,逐步構建一個政府主導、多元投入、政策保證、運作高效、快速反應、農民廣泛參與的長效實施機制,使水稻害蟲綜合治理逐步進入可持續控制新階段。

  1、加強重大病蟲監控基礎設施和體系建設,提高災害控制能力。

  總體上,廣西水稻重大病蟲的監測預警與防治技術已較為成熟、規範,但監控基礎設施和體系還有待進一步建設完善,尤其是應急防治體系和手段亟需健全改善。立足於糧食安全戰略要求,推進集重大病蟲監測預警、應急防治、農藥試驗和安全使用於一體的綜合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奠定水稻重大病蟲可持續控制的基礎。

  2、加大救災減災投入力度,創新重大病蟲防治實施機制。

  水稻重大病蟲災害危及社會公共安全和穩定大局,是國家和政府必須重視和治理的自然災害。因此,立足本職,形成重大病蟲防治預案制度、專項基金機制和資金追加制度,爭取各級財政支援,加大減災救災的投入力度,努力形成一個政府主導、多元投入、政策保證、運作高效、快速反應、農民廣泛參與的長效實施機制,是實現對水稻重大病蟲持續控制的關鍵所在。

  3、加強技術協作和攻關,提高水稻重大病蟲治理水平。

  開展國際、省際間的技術協作和攻關,深入研究新形勢下水稻重大病蟲災變與成災規律及其生理生態學機制,開展病蟲抗藥性監測和作物品種抗性監測,著力開發以生物生態調控為中心的關鍵防治技術,充分利用高新技術並與傳統手段相結合,不斷提高水稻重大病蟲治理水平。並與時俱進推進測報防治技術規範化、標準化程序,力求病蟲預報技術簡化與準確率相統一,防治技術模式更符合生態農業發展要求。

  4、切實抓好農民參與式技術培訓和推廣服務工作。

  防治工作的實施主體是廣大農戶,基於ipm理論和參與式發展思想,開展以田間學校等現場方式為主形式的農民技術培訓和推廣服務工作,是推進水稻重大病蟲可持續控制的前提和基礎,也是突破綜防技術及一切先進農業技術推廣應用頸瓶的唯一之路。

  一是繼續推進和深入實施水稻ipm的有關專案;

  二是形成水稻重大病蟲防治技術試驗示範制度,抓好示範樣板建設;

  三是以技術現場為主要形式開展農民培訓和防治戰役的發動實施,突出關鍵防治技術和安全科學用藥技術的示範和宣傳培訓;

  四是在資訊農業框架下,充分利用資訊科技手段和大眾傳媒資源,推進防治指導網路化、視覺化和諮詢智慧化程序;

  五是大力培育、發展農民組織參與防治工作,有效協調解決病蟲大區統一防治與農民分散經營的矛盾,確保防治工作取得成效。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