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課題階段性總結

小學數學課題階段性總結

  小學數學課題階段性總結

  總結是在一段時間內對學習和工作生活等表現加以總結和概括的一種書面材料,透過它可以全面地、系統地瞭解以往的學習和工作情況,因此好好準備一份總結吧。那麼如何把總結寫出新花樣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課題階段性總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數學課題階段性總結1

  一、轉變觀念,樹立正確的教學觀

  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後期以來,我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圍繞著素質教育的總體目標,進行了許多的研究和實踐,促進了課堂教學的不斷最佳化。但是,審視當前的課堂教學“重教輕學”仍然是許多教師根深蒂固的教學觀念,在多數的課堂中,教師以教材為中心,以自我為中心,學生仍然是以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在進行學習,他們的學習過程、方法、以及學習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往往被忽視。隨著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施,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是當前中小學教育改革的主題。素質教育的要求在於使全體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地獲得全面發展。為此,我們確立了本課題的研究。其目的是透過建立新型的數學學習方式,著眼於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主性,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促進學生個性得到主動地、自主地發展。

  二、深入學習,理解本課題實驗所依據的現代教育理論的內涵

  1、建構主義的學習觀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構自己的理解。學習的主體性是天然具有的,而非外界賦予的,學生是自己知識的建構者。一方面,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的接受外來的資訊,而是要對其加以主動的選擇和加工;另一方面,由於學習者本身的特點各異,因此建構活動方式及對意義的理解也不盡相同。因而,教師應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尊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為其參與學習提供有效的保證。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一種社會性的交往活動,社會性的互動能促進學生學習和發展。知識不僅是在個體與物理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構,社會性的相互作用同樣重要。因而,數學教學中,應該重視師生、生生之間的交往互動,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2、多元智力理論的評價觀

  多元智力理論認為:智力不再是傳統意義上可以跨時空用同一個標準來衡量的某種特質,而是隨著社會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的、為特定文化所珍視的能力。就現代社會的人才要求和我國素質教育的主要目標而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智力,歸根結底就是要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因而,在教學中應透過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探索意識、培養他們提出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多元智力理論認為:智力不是一種能力或以某一種能力為中心的能力,而是‘獨立自主、和平共處’的多種智力。數學教學的任務不僅僅是培養學生的邏輯-數理智力,還應該注意學生多種智力的和諧發展。因而,對學生數學學習及學業的評價,應糾正“以學科為中心”的狹隘的教育觀和評價觀,而應著眼於學生智力的全面發展。

  3、弗賴登塔爾“現實數學教育”的“數學化”理論

  弗賴登塔爾認為:人們用數學的方法觀察現實世界,分析研究各種具體現象,並加以整理和組織,以發現其規律,這個過程就是“數學化”。在現實數學教育中,應當從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開始,沿著數學發現過程中人類的活動軌跡,從生活中的問題到數學問題,從具體問題到抽象概念,從特殊關係到一般規則,逐步透過學生自己的發現去學習數學、獲取知識。再及時把它們應用到新的現實問題上去。這樣才能較好地溝通生活中的數學與課堂上數學的聯絡,才能有益於學生理解數學,熱愛數學和使數學成為生活中有用的本領。

  三、明確目標,突出本課題研究的中心內容

  本課題的研究,以《九年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的理念為指導,以改革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現狀為“突破口”,達到兩個轉變:一方面,立足於轉變傳統的單一、機械灌輸的教學方式,建立新型的學習方式。使學生願學數學、會學數學;透過數學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情感和價值觀,從而全面的提高教學質量;另一方面,要促進我縣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研究的重心進行轉移,即教研工作不應僅停留在研究教師“如何教”的層面上,而更要關注、研究學生“如何學”。

  1、明確研究主題:

  本課題所指的“新的數學學習方式”,係指《九年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基本理念中所倡導的“自主性、探索性、合作性”的學習方式。

  2、把握本課題研究主題的內涵:

  (1)自主性學習

  自主學習是相對於“被動學習”,即完全由他人做主的學習而言的。對於自主學習,國內外的理論界有多種的解釋,歸納其觀點,有以下的共識:學生明確自己的學習目的,學習動機是自我驅動的;學習內容是自我選擇的;學習策略是自主調節的,學生能夠對學習結果做出較為正確的判斷和評價。

  (2)探索性(探究性)學習

  探索性(探究性)學習是針對純粹的“接受學習”而言的。探究學習指的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地發現問題,並以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發現對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從而解決問題。從數學學習的特點看,探索性學習是圍繞著提出和解決“問題”而展開的數學活動,是學生學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關於自主性學習與探索性學習的關係:

  首先,“探究學習”是以“自主學習”為基本前提。(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地發現、解決問題,如果離開了主動性和自主性,這時的學習往往是被動的、接受式的)。其次,真正的“自主學習”往往具有“探究”的性質和特徵。(要激起學生積極的探索動機和慾望,教師往往是透過創設具有探索性的問題情境,從而使學生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的)

  我們提倡的合理的學習方式並不是在它們之間作做出非此即彼的選擇。而是使兩者進行融合,成為一體。相得益彰。

  (3)合作性學習

  合作學習是一種以異質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系統利用教學動態因素之間的互動,促進學生學習,以團體成績為評價標準,共同達成教學目標而展開的教學活動。具體而言,合作學習是以學生小組為主體的,是一種同伴之間的互助活動,是為達成一定的教學目標的,是以小組的共同成績為評價依據的,是由教師分配學習任務且調控教學程序的。

  四、探索課堂教學方法,構建自主探究的課堂教學模式

  (一)開啟問題,自主探究

  “發明千千萬,起點始於問”問是學生動腦的結果,有問題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進行研究學習的可能,學生的提問折射出同學們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花。所以問題是自主學習的基礎。愛因斯坦也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在傳統的教學中,學生要解答的問題都是教師事先設計好的,機械地提供給學生,學生的全部資訊均來自教師的講解,他們感受不到——我為什麼要解決這個問題,解決這個問題有什麼價值或意義,他們很少有機會去充分品味教師給予的資訊,很少有機會去交流自己的想法,他們只是被動地去解答老師出示的問題。長此以往,學生就會缺乏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實驗的過程中,我們透過創設問題情境,促使學生在學習中發現問題,提出學習需要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意識。如:根據圖中提供的資訊提出數學問題並解答。這樣學生親歷了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實際應用和自己推導過程,獨立自主地開展思維活動,融會貫通地掌握知識、發展能力、逐步形成“問題解決”的數學意識。

  (二)解疑導撥,合作探究。

  新課程改革強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小組合作學習作為本次課程改革積極倡導的有效學習方式之一,因其能最佳化課堂教學、體現以人為本理念,具有使學生優勢互補、形成良好人際關係,促進學生個性健全發展的優點,日益受到廣大師生的青睞。但是,我們在近一年的教學實踐及大量的聽課活動中發現,真正要將小組合作學習行之有效地開展,絕非易事。因此,在積極提倡小組合作學習之時,我們還應該對小組合作學習的精神實質有一個正確的理解。

  “小組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體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對於這個意義的理解,我們認為應該有三層含義:

  第一是小組合作分工學習。既將某一大問題或大任務分割成一定數量的小問題或小任務,小組成員各自承擔一定量的小問題或小任務,在各自完成的基礎上,再進行合作總結。比如在教學“統計的初步認識”中,讓學生統計2分鐘內經過學校門口的各種車輛數,由於多媒體課件模擬情景一閃即逝的侷限性,學生獨立無法完成,於是他們就小組合作分工,規定小組成員每人只記一種車,在全部完成之後再進行合作總結。

  第二是小組合作討論學習。即小組成員圍繞某一個問題展開討論,發表自己的意見和建議,最後達成共識,解決問題。比如在計算教學時,各種計算方法的總結都可以依靠小組的力量,在合作討論之後加以歸納、總結,並達成共識,形成方法。但在組織學生小組合作討論學習時,要善於觀察學生的合作需要,有選擇地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對於那些學生力所能及的問題,讓學生獨立解決,那些力所難及的問題,則讓學生合作解決,而那些力所不及的問題,則需要教師引導解決。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合作的熱情,才能調動學生合作的積極性。

  第三是小組合作交流學習。即針對某一問題,小組成員在各自研究的基礎上,在小組內進行交流,相互學習,互相幫助,共同發展。比如在教學“找規律”這課時,可以先讓學生自己獨立尋找圖形的排列規律,然後在小組內進行合作交流,互相學習,並幫助有困難的學生,共同發展。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與學生合作共同解決學習中碰到的困難。因此,在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應注重自身參與,一方面能及時瞭解學生的學習程序,另一方面給學生一種無形的期望,激勵學習積極討論、交流,提高合作的效率。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品質的學習方式,我們要透過不斷的指導,長期的薰陶,積極引導學生吸收、內化。教師之間也應該經常地開展小組合作式的學術探討,不斷反思、改進,使自己逐步走向成熟,適應新課程的教學。

  (三)明理強化,實踐探究

  數學有其自身學科所特有的抽象性和邏輯性,而小學生的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特徵的,二者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矛盾。小學生經常感到數學學習抽象、枯燥,難以理解,這與數學教學遠離兒童生活、脫離生活實際有很大關係。而新的《數學課程標準》十分強調數學的工具性、過程性和文化性價值。因而在內容上提出“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在學習過程中強調“從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在學習方式上提倡“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如何在方法與策略上將“培養數學家式的數學學習”轉化為小學生喜歡的“大眾化數學學習”?我們根據課程標準和小學生的年齡特徵,透過學生外顯的操作活動,再現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經歷體驗數學知識形成的過程,從而啟用內隱的思維活動,實現生活問題向數學問題的轉化,同時促使學生學會用數學的思想方法看待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從而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以期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和實踐能力。如:在教學《可能與一定》時,教師先讓學生進行摸球的遊戲,感知“可能”的含義,然後將兩個黃球和一個白球放入盒中,說一說有哪些可能,猜一猜哪種可能性大一些。最後組織學生邊摸邊統計,從而得出摸得一黃一白的可能性大一些。雖然老師沒有講到機率,但是學生透過做的活動對機率應該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這對學生數學素養的提高是有幫助的。

  (四)激勵評價,引申探究

  學生的評價是學生對學習過程進行觀察,對學習結果進行判斷與分析的過程,是一種自我審視的行為。引導學生進行評價,不僅是對知識的再現與強化,也是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自我教育的開始,有利於學生主體性的發展。長期以來,由於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言行,都給予好或壞的簡單評價,至於這個評價是否恰當,不曾細想。老師的評價變成了“聖旨”,神聖不可侵犯。以至於學生失去了主見,失去了自我,拼命地迎合老師,更談不上“主體性”。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太強調了外部條件對學生的評價,從而忽略了學生的自我評價,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及能動性的培養。這樣很難發展學生的獨立性思維,及創造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把評價的權力還給學生,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當學生完成一道練習、回答一個問題後或遇到一些難題時,教師不要急於給出正確或錯誤的評價,不要急於指出錯誤的原因,也不要急於把學生的思路引到教師或教案的思路上。而是多說說“你同意嗎?”“你有沒有不同的想法?”“你覺得這種方法對嗎?”“你覺得這個問題應如何解決?”這樣讓他們多獨立思考、判斷,讓他們就問題展開充分、自由的討論和評價,這不僅能讓學生自己想想自己在問題解決過程中的成功之處和不足之處,也給其他學生提供充足的表達自己想法的時間,最大限度地滿足全體學生參與表現的慾望。

  透過評價,可以使不清晰的思路變得清晰,不嚴謹的言語變得嚴謹;充分發揮評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互相取長補短、共同發展的功能。學生的評價不僅僅是教師評價的補充,更使評價趨向全面。而且直接讓學生參與評價,更體現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對自己進行評價,既是知識的再現,同時又是對自己的能力和方法進行全面的反省,重新認識和評價形成對自我思想行為的反思意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加強學生評價能力的培養,讓自我評價成為學習過程中的一種自發意識,促進自己的學習和個性的發展。

  五、課題研究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發展

  經過一年的實驗,實驗班的課堂狀態發生較大的轉變,民主的師生關係得到建立。由於注重良好的學習氛圍和問題情境的創設,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高;由於注重學生的體驗、探索,留給學生充分發展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在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思維得到鍛鍊,情感得到體驗,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得到培養和發展。由於在學習中重視學生合作技能的培養,學生學會傾聽同學發言,有疑問敢在小組乃至全班提出,樂於與同學、老師交流分享自己的學習收穫。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在運用新型的學習方式進行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知識技能、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和情感都得到較和諧的發展。

  六、存在的問題

  1、實驗老師的理論與實際運用還有差距,對學生能否自主學習,能否真的學會存在擔心。

  2、低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文化背景存在一定的差異,給實驗帶來一定的困難。

  七、今後的打算

  1、針對以上問題,後面研究的著重點將放在指導策略上,同時對學生學習方式進行跟蹤調查。作一定的歸因分析。

  2、由於小學生年齡結構,知識儲備,認知水平和家庭環境等方面的差異,小學生的學法指導除整體訓練外,將加強個別指導,逐步培養小學生個人獨特的學習風格,為小學生的人生髮展奠定基礎。

  小學數學課題階段性總結2

  一、我的學習情況。

  1、加強理論學習和培訓力度。我認真學習數學新課程標準,並透過對修訂前後的教材及教學用書進行對比,對教材編排有整體的認識,以促使自己更好地對教材進行駕馭、重組,落實大教材觀,促使自己能成為教材的創編者。只有對教材有個清晰的認識才能使組織的數學活動更具實效。在課題研究中,除了自己研讀以外,還與同組教師一起進行交流,記錄心得體會,以求融會貫通,對課題研究有所幫助。學校領導還為教師提供充分的條件,搭建平臺,透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鼓勵教師多學習、多思考。組織教師參加各級教研活動,在活動中,透過不懈的學習,讓教師對教學中產生的一些問題有更深一步的思考,改進了教師的教學行為,提高了數學活動的效度。

  2、互動教研促課題發展。課題實施以來,學校教研組開展了校本參與式研討,為教學進行互動教研,把在課題研究中的一些困惑拿出來一起討論,正所謂人多力量大,想出師提供經驗交流與解決困惑的平臺,促進了課題的發展。

  二、階段性的研究過程在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下,課題研究順利進行著:

  1、在課題研究中,我認真學習了“新課程標準”、“課題方案”以及有關練習設計教學的多篇文章。除了自己研讀以外,還與同組教師一起進行交流,記錄心得體會,以求融會貫通,對課題研究有所幫助。並進行班班對比的形式,用不同的練習來進行教學,並加以比較,並作好記錄加以反饋。

  2、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課堂上教師更注重數學練習的設計,注重和諧、民主師生關係的建立,激發了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積極性;讓學生學得經松,學得愉快。教師注重數學活動內涵的.挖掘,讓學生充分地體驗和探索,學生自主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得到較大的拓展;教師講究數學活動的組織。

  3、基於對理論研究和認識,能夠把理論聯絡實際,把學到的理論知識加以實踐,並根據教材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課題實驗。這一階段公開探討《分數的初步認識》、《旋轉與角》、《確定位置》等研討課,我們共同探討課內作業設計的策略和最佳方案,順利推進課題的研究。

  4、積極撰寫論文和案例,所寫的論文和案例在市級評比中獲獎。

  三、實驗成果:

  透過這段時間的摸索和實踐研究,並學習了相關的理論知識,並把理論應用到實踐當中,從教學效果看取得一定的成效。

  1、明確練習設計的6個原則,並加以遵循和應用。

  (1)科學性原則。練習是為教學目的服務的,因而練習的設計必須符合《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所規定的各年級的教學內容和提出的教學要求,要準確地把握住各部分知識結構中的重點和難點;必須符合學生思維特點和認知發展的客觀規律。

  (2)層次性原則。練習的設計要遵循: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基本到變式,由低階到高階的發展順序去安排。

  (3)針對性原則。練習的設計一定要從教材內容和學生基礎這兩個方面去考慮,要克服不從客觀實際出發的主觀主義和形式主義的作法,做到有的放矢。練習的程度和數量也要針對不同學生的需要。

  (4)靈活性原則。的設計要有利於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啟用思路,充分調動起學生內部的智力活動,練習能從不同方向去尋求最佳解題策略。透過練習要使學生變得越來越聰明,思維越來越靈活,應變能力越來越強,而不被模式化的定勢所禁錮、所束縛。

  (5)多樣性原則,練習的設計要注意到題型的多樣化和練習方式的多樣化。機械重複性的練習,枯躁乏味,不僅影響教學效果,而且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總結出數學課內作業設計應注意的幾個問題:要讓透過精心設計的數學課作業起到應有的作用,除了形式要多樣外,教師在設計時,還得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作業設計的目標要有針對性和合理性,能使學生有的放矢地學習,讓他們透過探究、操作、交流、分析,獲得成功的喜悅。

  (2)數學課作業要能促進學生自主、生動活潑地發展,根據學生年齡特點、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作業設計要難易合理,具有趣味性、可操作性,以利於學生的個性發展。

  (3)課內書面作業的時間要控制在10分鐘左右,保證絕大多數的學生能在課堂上完成,儘量不要將課堂作業拖到課後去完成。

  (4)作業的評價要有激勵作用,對學生的作業採取定性評價、定量評價、彈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法。一些作業可以透過彙報會、展覽、比賽等形式,讓學生把自己的成果用自己喜歡的表達方式告訴別人,並在交流中產生成功感,以此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

  四、存在的不足

  1、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對學生的評價缺乏針對性。

  2、教師在研究課、公開課時不能很好的處理練習的多樣性和精煉性之間的矛盾,往往量有了,質卻忽視了。

  3、教師自我評價和反思不到位,理論修養必須再加強。

  4、學生學習主動性不夠,要加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5、課題論文獲獎篇幅較少,還需深入反思與總結,勤練筆,勤思考。

  五、課題研究展望

  1.明確任務,加強考核。確保各項研究制度的落實,形成共同參與、主動研討的氛圍,使研究真正深入而有效。

  2.進一步明晰研究目標,拓展研究內容,將研究點擴充套件到一日活動中的各個環節,進行案例研究和個案研究。

  3.要求實驗教師課前集體備課,課後個體反思,加強對自身教學行為和課堂提問質量的自我反思和自主評價。

  4.強化成果意識。如課題研究課、教學案例,課堂實錄,評價體系,認真做好過程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總而言之,課題研究工作經過將近一年的實施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在後期活動中,我們將進一步鞏固此次活動的效果,及時發現研究中的問題,落實活動的計劃。把課題與教育教學工作結合起來,在前段工作的基礎上不斷反思,大膽創新、勇於開拓,進一步將研究推向深入。

  小學數學課題階段性總結3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在《數學課程標準》思想的指導下,探求適宜小學生終身發展的數學教育方面的有效教學策略,使學生透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最大效能地實現《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的多元的教育目標。

  二、本學期研究內容

  我研究的內容有三大塊:

  1、情境教學的策略

  2、活動教學的策略

  3、激勵評價的策略。

  這三個方面內容很多,如果沒有重點的話,容易造成面面俱到,卻都不深入的情況,所以現在我選擇著重的研究是情景教學的策略。為什麼先選擇這個問題,從大的方面是新課程理念的要求:“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是新課標的一個重要理念。新教材最大的特點和優點之一就是許多知識的引入和問題的提出、解決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開的。因此,情境教學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一項重要教學策略。從小的方面來講,我也期待在自己的課堂上出現“高質輕負”的教學效果。

  三、課題研究個人原則

  1、“我手寫我心”

  課題研究離不開寫作,要寫就寫下自己的真實感受。從內心裡覺得真實是課題研究的生命。不管是成功和失敗,積累這些經驗,也是教學經驗的一種積累。

  2、個人部落格作為寫作的主陣地

  平時的工作中多觀察與思考,捕捉工作中的細節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並且將自己的點滴感悟及時寫下來,發在部落格裡,做好積累工作。

  3、圍繞教材進行研究。

  教材是課題研究的根本,所以要想準確把握教材,合理制訂教學目標,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首先要領會新課標的精神,即掌好舵;然後再去研究教材教法,才能用教材這條船載著學生駛向成功的彼岸。

  四、課題研究進度

  1、創設充滿趣味的“遊戲”或“童話”情境,開啟學生“樂學”的大門。

  《平均分》情境:

  俗話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那麼如何在情境的引入又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能為後面的學習鋪墊基礎呢?情景圖的本意是為學生提供一個熟悉的具體情境--春遊前的準備活動,使學生看到日常生活中有著"平均分"和計算平均分的結果的問題.但我也意識到這個情景圖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有著出入.我校學生春遊前都是各自準備春遊的物品,學生實際生活背景與情景圖的內容有著心理上的隔膜,引不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針對這個情況,我精心創編了一個童話故事來引入:有一天,沙和尚,豬八戒,孫悟空三兄弟來到一座山腳下,口渴,肚子餓.豬八戒摸摸口袋裡只有6個桃子,"來,沙師弟你2個,大師兄1個,俺老豬肚子大就3個.""嗨!憑什麼你多吃,哪次妖怪不是俺老孫降的?我該多吃"孫悟空憤憤不平的說.沙和尚也不服氣的說:"重活是我幹,重擔是我挑,憑什麼我只吃2個?我也要多吃."三兄弟在那裡吵個不停.其實他們三個為保護師傅都立下了很大的功勞.聰明的小朋友們,你能幫他們想想辦法來分分這些桃子,讓他們別吵下去了.然後讓學生拿出6個圓片來代替這6個桃子實際讓學生來分一分,交流分法,討論:為什麼每人2個他們就不爭吵了呢?引出平均分.透過老師繪聲繪色的故事,馬上就將學生的學習引入到平均分上,為整節課奠定了好的基礎.

  《100以內的數》複習課情境:

  數字是枯燥的,數學是抽象的,數學複習課更是讓人頭疼的。俗話說“回爐的燒餅不香。”那麼,我們的複習課教學該怎樣從學生自身需要為出發點,有計劃有條理地組織學生進行復習,改革一味的題海苦戰,讓學生在興趣盎然的牽引下主動遨遊在複習活動中呢?基於以上考慮,我透過創設孩子們喜歡的美猴王孫悟空這一人物形象激發學生複習的興趣。在說,數,分,比,做,五大教學環節中,為學生提供活動的空間和時間,讓他們自覺地搭建100以內數的順序、大小、組成及數位,最終達到完成100以內數的知識點的整體構建,讓整個課堂教學飽滿、立體,也讓學生的心靈獲得愉悅,情感得到陶冶,價值觀得到提升。體現為學生的發展而教,立足學生的經驗,學生活中的數學的教學理念。

  2、創設與現實相聯絡的“生活”情境,讓學生感受“有用”的數學。

  《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情境:

  一上課,我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周長是什麼意思,有學生說:圍成一個圖形各條邊的總和,就是這個圖形的周長。還有的說:封閉圖形一週的長度就是這個圖形的周長。我接著追問學生三角形的怎麼求呢?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七邊形等周長怎麼求呢?學生說三角形就是三條邊的總和,四邊形就是四條邊的總和,五邊形就是五條邊的總和,六邊形就是六條邊的總和。我繼續問:由此你得出了什麼規律?學生回答

  有幾條邊,就是把幾條邊加起來的總和。

  師:為了表揚你們的精彩回答,獎勵你們欣賞兩幅畫。出示一張長方形的畫(4dm×3dm)和一張正方形的畫(3dm×3dm)

  師:有什麼辦法可以讓畫儲存的時間更長久不容易損壞?

  生:裝裱,做一個木的鏡框將畫圍起來。

  師:圍成長方形或正方形的木條的總長也就是他們的周長,你們猜一猜,長方形和正方形誰的周長更長?怎麼證明你的判斷是正確的?

  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板書課題“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

  《銳角和鈍角》情境:

  在很多低年級的數學課堂上,常常看見老師辛辛苦苦創設的情景並沒有起到相應的作用,有時甚至適得其反,學生不能從情境中跳出來投入到真正的學習狀態中去。

  一個有效的教學情境,必須是真情實境,這樣才能緊扣學生心絃。今年是奧運年,而現在隨著奧運會的臨近,北京奧運會成為全中國人關注的事情,是今年的熱點話題,結合這個話題來匯入新課,有新意,緊貼學生的生活實際。在課堂上,透過這個情境不僅引起了學生的注意力,更讓學生在情境中遭遇在各國的國旗上找角的問題,激發內在的學習動力。

  3、創設有效的“活動”情境,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

  《7的乘法口訣》情境

  在第二部分自主合作,創編口訣中,透過開展個人自編口訣,小組交流口訣,全班彙報口訣,評價口訣等教學活動,“7的乘法口訣”對學生而言就不再是單純接受的教學術語,而是充滿體驗的數學成果。在這個過程中,當學生所編的口訣得到組類的同學認可,全班同學的褒獎乃至“數學家”的肯定時,學生的數學學習體驗地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激發與鞏固。

  《會說話的數》情境:

  師:其實生活中像這樣會說話的數還多著呢,前些天老師佈置大家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數,你們都知道這些數所說的話了嗎?好,那就等聽清交流要求以後再說給小組內的同學聽,注意!聽好交流要求。

  ①一個一個的說,說時手拿物品,說說上面的數說的什麼話,說完以後直接將物品放在簍子內;

  ②小組內的成員認真聽,別人說過的儘量不要重複。

  2、介紹彙報

  師:好!現在如果自認為收集得特別好,特別棒的就大膽地走上臺來向大家介紹。

  五、研究後的思考:

  目前,我在上數學課時,都能有意識地創設有價值的數學情境為教學服務,為學生的學習服務,但是,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

  1、課題實施中,個別情境的創設僅僅把激發學生興趣當作情境的重要目標,使得學生在情境中“流連忘返”,要麼情境中一旦匯入新課,就急於進入後面的教學,使得學生在情境中“淺嘗則止”,情境所起的誘導作用並不大。我們逐漸地認識到,興趣的激發只是情境的一個最起碼的一個條件,關鍵的是讓情境起到幫助學生實現“問題解決”的作用,使學生在情境中能主動到發現一些問題,自主地去探索、去解決。

  2、數學課程標準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在日常教學中,“生活經驗”常常是被具體的“生活情境”所替代的。有時學生沉醉在遊戲引起的興奮之中,而把相關的數學思考拋在了一邊。面對生活情境,學生往往被豐富多彩的外在的一面所吸引,而數學思考卻湮沒其中,不為學生所關注了。

  3、創設有價值的數學情境對老師的要求比較高,教師必須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素質,才能適應情境教學的要求。

  4、思考:

  實踐中出現的偏差讓我不禁思考,該如何有效地呈現“情境”和運用“情境”,提升學生的數學思考,促進學生的發展。情境教學作為激發學生興趣、啟用學生思維的策略,更得注意它的實效性。我們呼喚一種原始的、生活的、活動的教學情境,呼喚具有生命力的教學課堂,讓“情境”在“時尚”中發揮應有的“實效”作用。一個好的情境設計最終是要為我們的教學服務;要為提高學生的數學思考服務;要為提高學生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提高應用能力服務;要為提升學生的數學眼光服務……,今後我們將繼續圍繞“如何創設有效的情境”進行深入地研究。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