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體育新課標心得體會(精選5篇)

小學體育新課標心得體會

  當我們積累了新的體會時,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這樣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想法。那麼心得體會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體育新課標心得體會(精選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體育新課標心得體會1

  我學習了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教科書,課本所講的體育教學工作和體育日常管理使我由衷地感到欽佩,並深感自己教學的不足.為了和本單位的體育同行共勉,現將自己的一點學習心得作如下彙報:

  一、為充分調動學生個體積極性,樹立其自信力,必須按一定方式在學生中進行分層教學。

  體育教學中“吃不飽”“吃不了”是通病。按其能力素質不同我們可以將其進行分層教學,這其實也是農村中小學體育教學之必然趨勢。有一項大學學生身體素質測驗調查結果,達到及格標準人數僅佔總人數的35.06%,不及格的卻達64.94%,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到小學體育教學存在的長期積弊之所在。而分層教學的意義所在也正是為更好地達到教師教學的終期目標:學生體育素質的提高與培養學生自身在體育學習中得到創新思維與能力。

  二、必須藉助於體育的人格教育力量,培養學生創新之品格。

  教師可以結合講解教材中的集體專案內容如球類專案、接力賽等,向學生強調集體配合的重要性,不失時機地進行集體觀念和集體主義教育,同時,讓學生在戰術配合的練習中體會集體主義的精髓和集體協作的力量;在耐久跑、障礙跑教學中,培養學生堅韌之毅力,不畏艱難之勇氣,勇於拼搏之精神。繼而教育引導學生懂得無論學習、工作都需要具備這些意志與品質。從而使學生更深層次地領會到這一些,才會勇往直前,不斷進步,為自己、為集體,智慧的火種從此埋下。

  三、必須改革現有體育教學模式,釋放學生,還他們以自由的空間,培養其創新精神。

  傳統體育教學的“講解→示範→分組練習→巡迴指導→終結評價”的模式已是昨日黃花。那種以教材為中心,力求把學生加工成“標準件”的教學,必然在組織教法中忽視學法、學生個性差異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而與當今所倡導之“素質創新教育”大相徑庭。美國學者羅傑斯認為:“當學生自己選擇學習方向,參與發現自己的學習資源,闡述自己的問題,決定自己的行動路線,自己承擔選擇後果時”“就最大程度上”“表明這類參與學習比消積聽從教師學習有效得多。”這樣,以創新教學為目標的教學,釋放學生,還其以自由的空間與時間,必然地帶動了他們對創新精神的理解與執著追求。

  四、要有創新思維的學生,必須先有具有創造能力型的教師,師資是關鍵。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與全面推行,作為培養體育創新能力學生的教師也應面臨著重新學習進修的必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這是一個恆古不變的真理。目前的體育教學要求我們的教師教學過程中必須以培養學生能力(創新能力、適應能力、競爭能力等),學會學習方法為主;要求體育教學要和健身教育結合起來,和學科聯絡起來,更多地強調學生的自主選擇權與興趣和非智力因素的培養,為學生終生體育打下良好的基礎。這樣的大環境下,沒有創新能力型的教師怎麼能行。有人說,黃沙如海,找不到絕對相似的兩顆沙粒;綠葉如雲,尋不見完全雷同的一雙葉片。那麼,我們也可以說,教海無邊,教師也絕對找不到完全相同的.兩個學生,尋不見一條適合於任何學生的教學方法和途徑。走創新教育之路,讓他們在創新思維中體會成功,這樣的教學勢在必行。一點呼籲:讓天下所有關心子女健康成長的父母,讓天下所有著力學生個效能力發展的老師,都來關心孩子的教育,關注他們的創新思維與能力,讓他們在自我的學習中不斷求新、求進、求發展!

  小學低段的體育教學,應以遊戲為主。使學生在‘樂中學、學中取樂’,達到娛樂性與趣味性相結合。”要作好體育遊戲的教學,首先應懂得如何創編遊戲。娛樂性是檢驗體育遊戲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方法,體育遊戲只有具備了娛樂性、趣味性,才得以使其存在與發展,更具有誘人的魅力。如我國許多優秀的傳統遊戲(母雞愛小雞、丟手絹、貓抓老鼠),源遠流長。所以體育遊戲的創編,應從提高其娛樂性、趣味性出發。

  在以後的工作中,我將堅持不懈努力,及時總結課堂中教學的不足,做到讓學生易懂、易學、充分掌握運動技術,以促進學生的健康,增強體質,讓他們快樂地成長。

  小學體育新課標心得體會2

  體育是學校教育很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全面貫徹教育方針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體育課是訓練學生運動技能、增強體質、鍛鍊體能,促進學生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方面得到發展的重要基地。作為一名體育老師,也曾看到過這樣的上課方式:一堂課,兩個球,教師學生都自由,或者乾脆採用放養式教學。由此導致學生身體素質下降,發病率上升。那麼針對自己的情況到底要怎樣才能上好一堂體育課呢?

  《小學體育新課程標準》從課的性質,課程的基本概念,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課的目標等方面對體育課的教學進行了全面且系統的闡述,對各個年齡階段的學生所要發展的體育素質,以及發展水平目標分列得很詳細,這些基本理論給我指明瞭今後體育課程教學的大框架。

  其中提到的教學組織形式的選擇這一段使我受益匪淺。我回顧了自己先前教學的課堂情形,在學某一動作技能的時候,很多時候僅僅按性別分為男、女組,而在練習過程中經常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並沒有激發出學生的興趣和表現欲,活躍課堂氣氛。書中提到的如:選項式分組、有伴型分組、幫教式分組、按興趣愛好分組等等分組形式。一個學校,每一個班級都不同,每一個學生同樣有差異,怎樣去權衡並把握好課堂,在組織教學的靈活性上,我還需不斷從實踐中去摸索和提高。

  第一、明確要求,熟悉教材內容。教師要熟練掌握所教的技術動作,要熟知其動作要領;並能估計到學生練習時容易出現的錯誤動作及能定出行之有效的糾正錯誤動作的方法;同是也要掌握所教技術動作與前、後課的教學內容,單元教學內容之間的相互聯絡。

  第二、結合教材,學生的特點確定教學任務、重點、難點,為解決重點、難點設計好輔助性練習內容,讓學生順利掌握重點,攻克難點。

  第三、結合教材、學生的特點、場地器材的實際,確定最佳的組織、教學方法。

  我認為理想的一堂體育課,它會使學生樹立“終身體育”的信念,不會在以後的學習、生活、工作中應忙碌而淡忘體育。因為“生命在於運動”、“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在他們心中根深蒂固,這便是每一堂體育課潛移默化的結果。北京奧運會的圓滿在全國掀起又一輪體育熱,作為基層體育教學工作者,如何正確引導學生的體育學習,如何將奧運精神與體育教學結合起來,是我們體育教學工作者長期而艱鉅的任務。

  小學體育新課標心得體會3

  透過學習新課程標準,使我感覺到學校體育教育必須適應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的`需要,應在社會健康觀和體育觀的基礎上形成新的體育教育思想。所以快樂體育要從以下幾方面來實現:

  (一)教師轉變觀念

  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要了解學校體育不單純是學生在校期間體力的增強和運動能力的提高,而是終身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更要了解興趣和習慣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終身堅持鍛鍊前提。同時也要儘量地給每位學生同等的參與練習的機會,經常檢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對待不同學生上有差別,儘量公開地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結果。

  (二)改變課堂模式,啟用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個性

  1、匯入新穎,氣氛活躍

  如果利用學生好動的天性,以遊戲為切入點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孩子自由結伴按自己的練習傾向有序地進行活動,還可以利用一些輕鬆愉快的音樂作為練習的背景音樂,既對課堂氣氛進行烘托,又能透過聽覺刺激學生的感官,使其愉悅。這種形式不僅使學生在心理上得到滿足,得到心理上的快感,同時也起到了準備活動的輔助功效,也激活了課堂氣氛。

  2、改變練習形式,感受成功的喜悅

  3、利用競賽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

  4、師生共練,融洽師生關係

  在"新課標"的指引下,我認為現在的教學重要的是去"做"。怎麼做,做得好不好都是其次的,我們要使學生樂意與自己合作,不應把目光盯在道路盡頭教學結果上,要集中精神引導學生在道路上如何前進。作為教師的我,必須在實踐中學習,不斷研究、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

  小學體育新課標心得體會4

  春假期間認真學習了《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新舊版本對比來看,新課程標準強調核心素養導向。

  立足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三要素,透過課程設計、課程實施、課程評價全面全方位讓核心素養落地。這一改變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政策,更加突出了體育與健康課程的育人功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突出教會勤練常賽。新課程標準明確在基本理念中提出:落實“教會、勤練、參賽”要求,注重“學、練、賽”一體化教學。學是前提、練是保障、賽是強化、評是促進。學、練、賽、評一體化整體規劃、系統實施,有利於保障課堂教學質量,讓學習可見。注重有機融合。

  體育課程不是孤立的存在,關注體育與健康教育內容,體能與技能、學練與比賽、體育與其他學科等方面的有機融合。學生的運動能力的提升需要置身在系統化、結構化的環境中,在真實的情境中不斷地體驗、鞏固、提高,提升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強化課程的結構化建構。依據學生的特點和起點,更加尊重認知提升和技能、體能提高的進階性和連貫性,把握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深度和廣度,體現學習目標的連續性。這一改變與我區近兩年在實踐的大概念視閾下的大單元教學不謀而合。傳統的教學在構建單元的時候以技術+的基礎上進行縱向的串聯,但是體育專案往往是非常綜合性的,例如,足球,它涵蓋了體能與技能、規則、戰術等方面,所以在內容建構上還應該更加多元化,還是要從核心的目標,即學生會運用的視角考慮問題,讓學生在趣味學的基礎上,發展足球的理解力,增強足球比賽意識、判斷力、決策能力和實戰能力。

  小學體育新課標心得體會5

  小學是學生成長的重要階段,在當前小學基礎教育活動中,教師的教學目標不僅是傳授給學生相應的文化知識,還要透過體育鍛煉來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因此,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是十分必要的。

  明確教學目標,樹立學生價值觀。在小學體育教學活動中,教師以培養學生形成良好身體素質為教學目標,有效鍛鍊學生的身體素質,激發學生的學習,促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教師在體育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格,不僅有助於引導學生形成不怕苦、不怕累的寶貴精神,還能促使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和價值觀。

  貫徹新課程標準,舒緩學生壓力。教師在貫徹新課程改革提出的教學方針時,加強對學生身體素質的培養,能使學生逐步擁有一個強健的體魄,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其他學科的學習活動中。小學生年齡小,認知能力較為薄弱,其他方面的能力也處在逐步發展的過程中,繁重的學業導致學生的學習壓力比較大,很多學生出現厭學的現象。在體育教學活動中,學生出現的厭學情況比較少,有一些學生因為性格或者對體育課的認知原因,不願意積極地參與活動。教師可從學生的角度來出發,透過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構建教學模式,促使學生感知體育運動的魅力,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積極地參與到體育學習中。例如,在體育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啟發式教學、提問式教學來開展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思考,學生真正地參與到體育學習中。教師可設計一些猜謎語遊戲,例如,“雙手贊成”猜一運動專案,謎底是舉重;“金蟾戲水”,謎底是蛙泳。教師結合所要教學的體育內容設計謎語,既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又能促使學生提升學習興趣。達到寓教於樂的教學效果。這樣,教師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培養學生身體素質的教學目標。

  最佳化教學方法,促體能提升。對小學體育教師而言,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時,不僅要按照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相應的訓練引導,同時教師還要換位思考,要從學生的視角對體育運動進行設計、最佳化,要發揮出學生的主體作用,指引學生可以掌握必要的動手能力,以此提高學生的體育鍛煉積極性,促進學生體能提升。

  涉及教學方案,提高身體素質。教師重視學生的身體素質發展特點也是十分必要的。總體來講,身體素質是衡量學生體質狀況的重要體現,其中包括靈敏度、耐力速度、力量及柔韌性等多個方面。小學生缺乏鍛鍊,導致其身體各個方面都存在著下降的情況。教師更要全方位地關注學生的身體素質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方案,為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提供更多有效的支援和幫助。小學生的身體和心理都處在發展階段,學生之間或多或少地存在著差異,教師既要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又要注意學生的練習時間和練習的強度,避免學生訓練強度過大而出現不良反應。例如,在進行速度練習時,教師結合學生的年齡、運動水平來安排一些短跑運動,提高學生短跑速度的教學目標;在鍛鍊學生的柔韌性時,安排一些體操活動,使學生身體的每個部位都能得到有效鍛鍊,這樣不僅能強化學生的身體素質,還能幫助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

  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結合當前時期小學體育教學現狀,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構建體育教學模式,透過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體育素養,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身體素質,為他們今後的成長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