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講座心得體會3000字

學術講座心得體會3000字

  什麼是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是指一種讀書、實踐後所寫的感受性文字。語言類讀書心得同數學札記相近;體會是指將學習的東西運用到實踐中去,透過實踐反思學習內容並記錄下來的文字,近似於經驗總結。

  學術講座心得體會3000字

  有了一些收穫以後,可以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樣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想法。那麼心得體會該怎麼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學術講座心得體會3000字,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學術講座心得體會1

  為了讓我們進一步的瞭解醫學科研選題、設計、申請有關的事項,學校特地為我們準備了一場報告。老師詳細地介紹了有關醫學科研的相關事項,讓我們從中受益匪淺。

  科研課題的形成和選擇是研究工作中最複雜的一個階段。選擇課題就是選擇確定自己的主攻方向,它關係到整個科研工作的成敗。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僅是一個數字或技術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誌著科學的真正進步。”因此,正確地選擇課題,是科學研究中具有戰略意義的首要問題。

  選題要遵循幾個原則:

  第一,要有明確的目的性。

  第二,要重視創新性。

  第三,選題更要有科學性。

  第四,選題還必須具有先進性和可行性,選擇的課題從研究內容到方法都應具有先進性。

  第五,要有競爭性。選題前必須做好充分的調研工作,準確的情報資訊是選好課題避免低水平重複的依據。

  選擇好課題後:

  如何將自己的思想充分表達出來,使同行專家和主管部門認可便成為關鍵。在課題申請中,無論對享有聲望的老專家,還是初出芧廬的年輕人,都用同一尺度衡量,優勝劣汰、擇優資助。而衡量和決定資助與否的重要依據就是申請者所填寫的申請書。因此,能否寫出一份高質量的申請書,不僅是對申請者科學研究素質的考驗,也是決定申請課題競爭性強弱的關鍵。要寫好一份高質量的申請書,這其中既有研究者的學術水平問題,也有管理知識問題,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第一,選題範圍大小要適當,主攻方向要明確。

  第二,立論論據要充分。

  第三,預期目標和研究內容要明確統一。

  第四,研究方法和技術路線要先進可行。

  醫學科研設計必須遵守以下的基本原則:

  第一,隨機化原則。

  第二,對照的原則。

  第三,盲法原則。

  第四,重複原則。

  這樣設計出來的科研專案才會更容易中標。資料的檢索也是十分重要的。文獻資訊檢索是科學研究的嚮導。要進行有價值的研究,必須依賴文獻檢索,全面獲取相關文獻資訊,及時瞭解醫學領域出現的新問題、新觀點,以確定自己的研究起點和研究目標。文獻檢索有助於掌握本課題研究的進展動態,開拓思路、避免重複勞動,把研究水平提到新得高度。

  接下來就是醫學科研論文的書寫。論文是討論或研究某種問題的文章。由於論文是以講明道理、發表議論的方式進行表達, 故又稱議論文或說理文論文的基本特徵在於理論性。論文作者運用邏輯思維, 直接表達自己對某個事物的觀點或見解, 力求以人要以理服人, 就要講出一定道理。無論是提出自己或贊同別人對某一事物的觀點, 還是分析批駁自己所不同意的某種觀點, 都要把問題上升到理論的高度。也就是說, 要求作者在一定世界觀的指導下, 去觀察和分析所論物件的本質或規律, 從中得出普遍性結論,提供了科學的理論基礎。

  論文的第一步工作, 是要選定一個適當的論文題目。題目選擇是否適當, 對論文成敗至關重要。如何選定論文題目,主要應考慮如下方面:其一, 題目的大與小、難與易。其二, 題目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換句話說, 就是題目的學術價值。要儘可能地選擇那些意義較為重要, 即研究價值較大的題目。其三, 作者自身的興趣愛好和能力基礎。由於紛繁複雜的學術物件在不斷擴充套件, 即便在所攻專業範圍內, 我們對許多問題的瞭解都是很有限的。因而在選題時就要注意避開陌生的不熟悉的論題,因為這種題目和自己平時的興趣愛好、注意力都距離較遠, 在這方面就可能缺乏必要的知識準備,如果憑一時的好奇或衝動, 盲目選定這類題目, 就只好一切從頭熟悉這樣往往是付出了過多代價卻收不到理想效果。同時, 選題時還應考慮自己的學識和能力基礎, 知己知彼, 量力而為。

  題目選定後, 就要立即著手圍繞題目蒐集和閱讀相關材料。除了指導教師提供的材料線索外, 作者應到圖書館、資料室借閱參考書籍, 查詢載於刊物、報紙上的有關文章及其他材料,蒐集和閱讀材料, 目的是為了瞭解前人、他人在自己選題方面發表過些什麼意見, 經過對這些意見的研究。提煉出或建立起自己的論點。在材料蒐集閱讀和加工提煉的工作進展到一定程度時, 論文作者就需要擬寫出論文寫作的書面提綱。材料找齊後, 即可進入撰寫論文過程中的消化階段, 首先要仔細閱讀材料, 調動一切思維細胞, 開動腦筋邊讀邊思考,看別人在有關自己論文的主題上是怎樣闡述的, 有何獨特之處, 存在什麼不足或偏頗之處, 這些, 往在是我們自己寫作的突破口‘同時, 用摘抄卡片的形式把自己覺得有用的要點記下來, 這點也是十分重要的。材料讀透後, 要理順一下思路, 形成觀點和思想, 然後寫出論文提綱。有的同志認為寫提綱是多此一舉, 應該胸有成竹, 一氣呵成, 這種看法不妥。因為學術論文和小說、散文、詩歌不一樣, 後者敘述人們的形象思維, 有時可以一氣呵成, 而前者敘述人們的邏輯思維, 強調文章要觀點鮮明, 論據充分, 層次清楚,邏輯性強, 所以很難在沒有一個總體構想的前提下寫好論文。因此在寫作時一定要擬出一份完整的提綱。

  初稿寫出後, 要在修改上下大功夫, 通常可分三步進行。第一步, 主要是進行觀點思想的充實。要檢查論文的觀點, 思想是否正確, 有無新意, 有沒有漏掉或可補充的新觀點, 然後再檢查論據是否充分, 能不能說明論點, 有無相互矛盾之處。第二步, 修改文章的題目、結構、小標題、段落劃分。檢查題目與內容是否相切,各個部分的內在聯絡是否緊湊, 有沒有更切題、更新穎的標題, 並注意文章的層次是不是合理。第三步, 修改論文中語言的運用狀況, 看文章中有無病句和含混不清的詞, 能否用更好的詞語表達文章中同樣的意思,爭取在不妨礙思想觀點的前提下把文章寫得更漂亮一些, 文筆更優美流暢一些。經過上述過程的修改後, 即可將論文送指導教師審閱, 再根據導師意見進一步修改定稿。

  最後就是成稿的發表。一篇文章質量的好與壞,往往是以科學含量多少來區分的。一篇好論文構成的五大要素是:設計合理;資料齊全;客觀標準準確;結論正確;文筆流暢。設想如果一篇論文的設計不合理,將會造成無法彌補的缺陷;缺乏可供比較的對照組,致使研究缺乏科學性,結論沒有說服力;缺乏診斷標準和療效標準,致使文章缺乏說服力;缺乏實驗室材料,診斷依據不足;樣本太少,不具有代表性,也無法進行統計學處理,其結論無可信性;缺少流行病學調查和近期及遠期的隨防資料,有較大的抽樣誤差就不能反映該項研究的總體水平,缺乏科學性。文章沒有科學性,也就失去了刊用的意義。

  透過這次的學習,我學會了許多有關醫學科研的相關問題。這也讓我懂得了學習的重要性。要進一步增強學習的自覺性和緊迫感,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克服為學習而學習的思想傾向,既要精學,又要博學;既要現在“實用”,又要今後“有用”,努力使“筆頭”成為“插頭”、“人腦”變成“電腦”,不斷擴充知識存量、豐富知識內涵、更新知識結構,全面提高自己的能力。聽了這次報告我受益匪淺,

  開拓了視野。也感受到了來自學術前沿的東西。我們每個人都要在自己的學術領域裡盡心盡力,堅持去做研究,不斷的去追求真理,才能為人類幸福做貢獻,實現人生價值。學會合作,學會與人溝通,學會學習和做研究的方法。勇於實踐,勇於創新。即使失敗,也要站起來重新開始直至成功。我們要結合自己的專業,聯絡我們的社會實際,尋找社會的.需求,為社會創造價值。

  學術講座心得體會2

  生物技術藥物與生物治療研究進展講座心得體會 20xx年11月16日,正值中國藥科大學xx週年校慶,學校開展了“中國藥科大學20xx年學術周”活動,開幕式上請到了四川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魏於全院士進行生命科學領域的學術介紹,魏院士從宏觀上講解了當前生物技術藥物與生物治療研究的最新進展以及生物技術藥物和生物治療的一些問題。魏院士的報告受到了全體人員的熱烈歡迎,透過此報告,使我們很清楚的瞭解到生物藥物的市場環境與前景。

  報告主要是圍繞生物技術藥物與生物治療研究展開,並針生物技術藥物與生物治療兩個問題進行了詳細闡述。

  生物技術藥物

  生物技術藥物發展的使命就是治療人類正在面臨的重大疾病問題如惡性腫瘤,自身免疫疾病等,然後透過一些實際的資料證明了生物治療的前景是光明的、有希望的,有利潤的。目前生物治療的分類:

  1、免疫治療(細胞、細胞因子、抗體與疫苗等),

  2、基因治療,

  3、調節血管生成治療,

  4、調節細胞凋亡及分化誘導,

  5、小分子靶向藥物,

  6、幹細胞與組織工程等再生醫學。

  1.1 基因治療

  基因治療被2009年Science雜誌評選為全球十大科學進展之一,國際上每年發表的有關基因治療的論文數目在不斷地增加。基因治療是外源的遺傳物質(DNA或RNA)匯入到患病個體中,從而達到干預或治療疾病的目的。基因治療主要有兩種方式:體內基因治療、“離體”基因治療。體內基因治療主要是透過區域性注射、超聲匯入,動靜脈注射的方式將藥物匯入到疾病組織。“離體”基因治療主要是將疾病組織細胞取出進行體外培養後進行基因修飾,最後回輸到該患者體內。為了使外源的遺傳物質能夠穩定不被分解,常選用的載體有兩大種:病毒載體(如Vaccinia virus),非病毒載體(如Lipidosome)。

  歐洲藥品管理局EMA推薦了一種基因療法藥物(Glybera),Glybera是由荷蘭一家生物技術公司uniQure研發並提交上市申請的,主要適用於那些患有脂蛋白酯酶缺乏(lipoprotein lipase deficiency)的患者,脂蛋白酯酶缺乏是一種極為罕見的遺傳缺陷病。無法承受脂肪顆粒,極易引致急性胰腺炎甚至會導致患者死亡。俄羅斯也批准上市了一種作用於外周動脈疾病的基因治療藥物。

  但是基因治療所面臨的核心問題:“如何確定安全性與有效性”,同時基礎科學問題:“靶向性如何解決”。理想的型別是採用載體與外源的遺傳物質的結合體是具有高效、靶向,低免疫原性的匯入系統。因此,載體的型別就非常重要,對於非病毒載體可以在載體表面新增靶細胞表面抗原的抗體分子,或者是靶細胞的訊號分子提高靶向性。目前病毒載體更為常用,腺病毒具有很強的優勢:腺病毒複製可顯著增加治療基因的複製數、腺病毒複製具有溶解細胞的作用,腺病毒複製可起到“旁觀者”效應。其技術關鍵問題是需要嚴格限制腺病毒只在靶細胞中複製,否則,將會產生巨大的毒性。為了提高提起靶向性,選擇合適、特有的靶點非常重要,根據腫瘤細胞具有無限複製的特點可以在基因藥物前段新增端粒酶基因,另一方面腫瘤細胞在增值速度快,在腫瘤組織含氧量少,在基因藥物前段新增缺氧調控基因。最後報告中講到發現了具有協同或互補作用的雙治療基因,可使實驗動物體內腫瘤完全消退。

  當然,基因治療不僅侷限於腫瘤的治療,在治療其他難治之症也取得療效。如HIV、遺傳病的治療(如雷伯氏先天性黑蒙LCA)。如在治療腺苷脫氨酶缺陷所致的重症聯合免疫缺陷(ADA-SCID)的治療,將患有該病的病人體內的T細胞取出進行離體培養,一段時間後用LASN刺激培養的T細胞,將人屬ADA的cDNA匯入該T細胞中,再培養一段時間,使新增的人屬ADA基因整合到患者T細胞中,從而實現對疾病的治療。

  1.2 免疫治療

  20xx年底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將免疫治療列為20xx年度“十大科學突破”之首。腫瘤的免疫治療是以激發和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以達到控制和殺滅腫瘤細胞的目的。免疫療法只能清除少量的、播散的腫瘤細胞,對於晚期的實體腫瘤療效有限。故常將其作為一種輔助療法與手術、化療、放療等常規方法聯合應用。先用常規方法清掃大量的腫瘤細胞後,再用免疫療法清除殘存的腫瘤細胞,可提高腫瘤綜合治療的效果。可以分為兩種:細胞免疫治療與抗體治療。

  1.2.1 細胞免疫治療

  細胞免疫治療療法是採集人體自身免疫細胞,經過體外培養,使其數量成千倍增多,靶向性殺傷功能增細胞免疫治療強,然後再回輸到人體來殺滅血液及組織中的病原體、癌細胞、突變的細胞,打破免疫耐受,啟用和增強機體的免疫能力,兼顧治療和保健的雙重功效。細胞因子誘導的殺傷細胞(CIK)療法、樹突狀細胞(DC)療法、CLS生物免疫治療、DC+CIK細胞療法、自然殺傷細胞(NK)療法、DC-T細胞療法等。美國FDA批准了首個前列腺癌免疫細胞治療藥物Provenge(Dendreon製藥公司研製)上市,從512名受試者參加的臨床試驗結果顯示,晚期前列腺癌患者採用Provenge治療後,3年生存提高了37%,這是腫瘤生物治療劃時代的發展事件。

  1.2.2 抗體免疫治療

  抗體治療是利用抗體特異性結合並且殺傷患病組織、細胞,從而起到治療疾病的目的。抗體是機體的免疫系統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細胞或記憶細胞增殖分化成的漿細胞所產生的、可與相應抗原發生特異性結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佈在血清中,也分佈於組織液及外分泌液中。近年來抗體ADC技術逐漸發展起來。抗體ADC是構建“抗體-化學藥物偶聯劑”,利用抗體對靶細胞的特異性結合能力,輸送高細胞毒性化學藥物,以此來實現對癌變細胞的有效殺傷。報告中講到我國抗體藥物面臨的主要問題:

  1、抗體藥物數量少,

  2、技術創新能力不足,

  3、研發投入力度不夠,

  4、產業化程序緩慢。

  1.3 腫瘤幹細胞與腫瘤治療

  腫瘤幹細胞(CSC/TSC)的概念在20xx年被正式提出。Colin R Goding在報告中介紹了腫瘤幹細胞具有四個重要特徵:

  1、自我更新的能力。自我更新能力是腫瘤幹細胞保持分化為前體細胞的能力。

  2、多分化潛能。多分化潛能使腫瘤幹細胞能夠產生不同分化程度的子代腫瘤細胞,在體內形成新的腫瘤。同一腫瘤組織中,分化成熟的腫瘤細胞惡性程度較低,而分化差的腫瘤細胞惡性程度高。

  3、高增值能力。大量實驗表明,CSC/TSC比普通腫瘤細胞具有更高的增值能力。

  4、耐藥性。多藥耐藥(multidrug resistance, MDR)是導致腫瘤治療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腫瘤幹細胞細胞膜上多數表達ABC轉運體家族膜蛋白,能夠運輸並排出代謝產物,藥物等物質,使得許多對腫瘤非幹細胞具有抑制或殺傷作用的化療藥物在腫瘤幹細胞上發揮不了殺傷作用,或作用明顯減弱。基於腫瘤幹細胞的理論,幹細胞治療藥物也已經出現,全球首款幹細胞治療藥物在韓國上市,用作急性心肌梗死後治療,左心室射血分數將得到6%改善。加拿大也上市了一款幹細胞治療藥物Prochymal,Prochymal用於治療那些對激素類藥物無反應的GVHD兒童患者,約有60%的GVHD兒童患者使用此藥後症狀得到改善。Prochymal由來自於健康的青年捐獻者骨髓中的間質幹細胞製備而成。另外美國FDA批准的首個個人化的細胞美容療法Fibrocell Science。它是以受術者皮膚纖維母細胞為基礎,該產品可商業化的用於成人受術者面部皺紋。

  5、四川大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介紹四川大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已經建立了從基因發現到藥物研發及臨床治療等一整套關鍵技術平臺,並形成高度整合及相互關聯的“技術鏈”,建立了一支醫學、藥學等多學科交叉融合、跨領域、產學研一體化、海內外結合的人才隊伍。同時注重成果轉化,積極鼓勵企業早期參與。

  個人感想

  非常感謝學校在研究生學習階段安排的此次“中國藥科大學20xx年學術周”活動,這次活動中的魏院士的講座不僅給我帶來了最新的學科前沿知識,在他講到四川大學正在建立的藥物研發中心,讓我非常震撼。也交給了我積極樂觀的心態和樂觀的生活態度,也讓我對於以後的科研工作有了一些基本的瞭解,對未來有了自己的想法。

  這樣的講座讓我受益匪淺,學到了許多書本上所沒有的知識,開闊了視野,同時讓我收穫了些人生的一些道理。所有的這些都讓我對於自己和未來有了更清晰的認識,有了自己的目標和方向,不斷的努力和前進。

  學術講座心得體會3

  本次報告是由圖書館組織的有關學習並瞭解使用最全面的的愛思唯爾 (Elsevier)資料庫,透過本次的學習,我充分的瞭解到知識如下: 愛思唯爾著名資料庫ScienceDirect,簡稱SD,是著名的學術資料庫,對全球的學術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每年下載量高達10億多篇,是所有學術類資料庫中下載量最大的,也是所有資料庫中單篇下載成本最低的,平均每篇不足一毛錢,是價效比最高的資料庫。就我們學校的圖書館而言,學校已經購買了該資料庫的部分學術資源,為了讓我們在科研領域上能夠了解到最新的學術進展以及前輩們的學術研究內容和思路。

  1、老師給我們演示瞭如何能夠快速的查到自己想要的文獻,如輸入關鍵詞、作者名以及期刊的日期等,並且可以進行二次篩選,同時也可以用圖表類比的條框選擇,從而能夠更加快速的找到我們所需要的圖形。

  2、我們還學習瞭如何利用高階檢索文獻的操作,最後可在收索的結果中透過年限、內容進行排序,以找到我們要看的文獻。更加重要的是,在每篇文獻的右下方,我們可以看到與該文獻相關的其他文獻,以及該篇文獻所參考的內容有哪些。

  3、如何更好的使用超連結。輸入我要與同學分享的文獻連結,簡單的書寫我們要分享的資訊內容和推薦的理由;同時還有批次的下載我們所需要的文獻,但是不得大於20篇。此外,我們還學了檢索語言和檢索的基本技巧,目的是高效的利用資料庫。

  4、在Top 25 Hottest Articies中可以找到當前的研究熱點是什麼。

  最後我們簡單的瞭解瞭如何在外文學術期刊上發表文章的常識和技巧。

  透過本次“怒放的青春”公益巡講活動的講座,曾經聽過新東方老師說過的“光榮與夢想”精神的再次在我的腦中起航,新東方對我而言,是我考研路上的助手,儘管只是英語方面的幫助,但是讓我瞭解到很多不同尋常的見識。而本次與全球頂尖海歸精英孔老師的零距離接觸讓我發現:名校,也不再是某些人群的專利;留學,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傳說。青春,我們要為自己做主。關於夢想,關於留學以及關於我們的未來,只要自己想要做,其實沒有想象中那麼的艱難。新東方的校訓:從絕望中尋找希望,人生終將輝煌。這句話讓我有了不斷地思考,關於自己的未來和前途。透過我的觀察,能明顯感覺出孔老師在工作中的與眾不同,有思想、有創新、有目標、有堅持,他是在實現自我,追逐自己的青春和理想,而新東方也會給他提供充分的上升空間和施展才華的平臺。對於他現在的成就,他不想只是自己分享,而是分享我們更多的大學生,讓我們這個年輕的一代人有更多勇氣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未來想要的生活。出國,或許也是一種選擇。它會磨練你,即使辛苦,卻讓自己得到了成長和鍛鍊。只有有豐富閱歷的人生,才是精彩和有意義的人生,也不會愧對停留自己這個短暫生命中。這些思考,讓我對未來又有了十足的奮進。這就是我本次報告的所學和所思。

  對於本次的報告,就我個人而言,很是喜歡。因為在學校裡,我們更多的是接觸同學和老師,沒有在職場方面的接觸和學習,更沒有職場禮儀和化妝方面的學習,使得我在這方面的知識很匱乏。而孟老師帶我進入了職場的初門檻,她也教會了我,是自己想做的事情,只要有堅持的精神和有毅力的勁頭,那麼你一定能夠做成功,譬如減肥。而在本次的講座中,孟老師主要是從兩方面給我進行簡單的培訓講解:

  一是塑造優雅的個人求職形象。

  1、外表的塑造-商務著裝禮儀。進入社交季之後,怎麼穿,你才不會成為派對上的另類或不合時宜者。

  2、形體禮儀-站姿、坐姿、行姿。打情罵俏--無論是透過電話對話抑或是與相戀同事在辦公室公然談情,鶯聲笑語都會影響旁邊的同事工作,即使你的工作再出色,在形象方面也會大打折扣。

  3、動作語禮儀-握手禮、手勢語、拱手與鞠躬禮。進行介紹的正確做法是將級別低的人介紹給級別高的人。

  4、內在的修煉-專業素養及態度。職業禮儀的培養應該是內外兼修的。

  二是注重求職面試過程的禮儀。

  1、不能遲到

  2、學會傾聽

  3、注意用眼神、表情同主考官溝通(多人同時面試時尤其重要)

  4、控制語調、語速

  5、注意細節

  6、根據情況適當發問。以上就是本次學習內容的收穫。

  饒莉,化學工程學院流體混合實驗室在讀博士,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高正明教授。饒莉曾有四年的本科生輔導員工作經驗,考取人力資源管理師(二級),心理諮詢師(二級)職業資格證書。曾獲北京市挑戰杯創業大賽一等獎,北京市三好學生等榮譽稱號。現主要研究方向是液液分散體系中液滴的動力學特性。覃懿達,化學工程學院流體混合實驗室在讀碩士,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高正明教授。現主要研究方向是多相攪拌反應器宏觀混合特性的研究。李昕晨,化學工程學院流體混合實驗室在讀碩士,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高正明教授。本科曾多次獲得人民獎學金、專項獎學金以及校級三好學生榮譽稱號;研究生曾獲國家獎學金和兩次一等學費獎學金。現主要研究方向是雙氣泡聚並的流體力學行為研究。

  本次講座讓我真的是受益匪淺。饒莉學姐的經歷,讓我更多的開始考慮自己今後的路應該怎麼走才比較合適。我個人比較喜歡在將來的時候能夠從事人力資源管理的工作,因為我覺得具有化工專業和管理的人是比較少的,所以自己會有一定的優勢。但,我從沒為自己的想法付出過實際行動。而饒莉學姐已擁有了人力資源管理師(二級),心理諮詢師(二級)職業資格證書,這些無疑是在為她在職場中可以贏得更多的加分,這促使我也有了自己為工作準備的計劃。在做好自己本職工作的同時,必須簡歷起自己核心競爭力,此外也得有自己的專業的科研能力。培養自己的學習主動性,是我們作為研究生必不可少的。覃懿達師兄也給我們講述了一些關於職場方面的經驗,尤其積累面試的經驗對我們個人有很大的幫助,他推薦我們多參加“青年成就”的活動,可以獲得很多有關職業的資訊。再者,我們必須從現在起著手寫自己的簡歷,為自己那些空白的條條框框而奮鬥。也強調了,英語六級的成績對我們將來找工作也是至關重要的一個門檻。

  職業規劃,對於研一的我們並不陌生,卻又不是很熟知。由於大四的生活中多數時間在忙於考研,對於職業的規劃,我沒有任何的頭緒。而這次的報告,又給我上了一次沉重的教育課。他,高階培訓師,24歲的背後卻是總監的頭銜。這無疑讓我震驚了許久。我也有過自己的理想和曾經對自己未來工作的各種憧憬,卻行動打敗了自己的想法。《誰的青春不迷茫》,我也迷茫過,至今都是。從他口中講述的經歷,讓我認識到:一個成功人所經歷的不是甜頭,而更多的是苦頭。當我們想要放棄的那一瞬間,只要我們狠下心堅持下來了,機會就悄悄地來到我們身邊。對於入職,我們要正確的站好自己的“隊”,要做跟著老闆走,做公司的正能量而非負能量。當我們剛剛步入工作的崗位時,多數年輕的我們都會陷入很久的迷茫期和鬱悶期,感覺做什麼都不順,更多的感覺公司不能讓我們學到更多的知識,同時也發現公司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如果我們選擇辭職走人,那麼將要降臨到我們頭上的機會就一溜煙的消失了—出現問題不可怕,當我們用心解決問題之後,我們看到的就是機會。也是因為這些存在的問題,讓公司看到了我們的價值。從而,我們的辛苦讓我們更加清晰的認識到自己在公司裡到底想要的是什麼—職業目標。除了這些,作為公司的一員,我們要做好自己的角色,當角色出現問題的時候,也是最艱難的時候。公司就像一個局一樣,在這個局裡,我們和公司就是彼此相互利用的關係,公司利用我們為它創造出更多的價值,我們利用公司得到我們理想的職位和閱歷。儘管是一些通俗易懂的語句,卻讓我對自己的未來的職業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瞭解自己喜歡的職位,多讀書給自己多一些堅持下去的理由而非輕易放棄的念頭。即使我迷茫著,但我仍在努力的學習著。

  學術講座心得體會4

  上週四,我在資訊學院聽了一場3G方面的技術講座,講座的內容主要是對3G、WLAN、Bluetooth三種通訊技術之間關係的分析,透過講座我對這三種技術的原理和關係有了更深入的瞭解,獲益良深。

  講座是由華為通訊公司的一位研究人員講授的,講座內容主要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介紹了當前通訊技術發展的背景以及這三種技術的基本介紹。

  第二部分著重介紹了三種技術的不同之處。

  第三部分介紹了三種技術當前的商用情況和業務模式。

  1、3G、WLAN、Bluetooth這三種技術本質上是互補性的,儘管它們可能在邊緣上是競爭的。WLAN目前得到廣泛應用的技術是802.11家族,它是IEEE在1997年發表的第一個無線區域網標準,而現在媒體屢屢提到的802.11b是1999年9月被批准,它也被稱為Wi-Fi(聽起來有點像音樂發燒友說的Hi-Fi),可支援11Mbps的共享接入速率;與此相似的是802.11a技術,它採用了5GHz的頻段,其速率高達54Mbps,分頻採用OFDM(正交頻分複用)技術,但無障礙的接入距離降到30-50米;去年新出現的一個候選標準802.11g其實是一種混合標準,即能適應802.11b標準,又符合802.11a標準,它比802.11b速率快5倍,並和802.11b相容。

  藍芽技術是以低成本的近距離無線連線為基礎,為固定與移動裝置的通訊環境內建立一個特別連線的開放性全球規範,工作在2.4GHz頻段,目前可支援1Mbps的資料速率,支援資料與語音業務,目前可實現無障礙的接入距離在10米左右(發射功率為4dBm時)。藍芽技術研究小組SIG在2001年年初已出臺藍芽1.1標準(通道資料傳輸速率為1Mbps),2001年年底又出臺了藍芽標準2.0版(通道資料傳輸速率為2Mbps)。由於藍芽與802.11b都工作在2.4GHz頻段上,相互之間存在干擾,文獻資料表明,使用DSSS直序擴頻的802.11b其發射功率為20dBm時,將使藍芽資料包的丟失率達到13.46%,因此去年4月IEEE的PAN(Personal Area Network)工作組提出一項議案,可使Bluetooth和802.11b同時工作,避免相互干擾。

  3G最早在1985年國際電訊聯盟提出,當時考慮到該系統可能在2000年左右進入市場,工作頻段在2000MHz,且最高業務速率為2000Kbps,故在1996年正式更名為IMT-2000(Internation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2000)。3G是一種能提供多種型別、高質量多媒體業務的全球漫遊行動通訊網路,能實現靜止2Mbps傳輸速度,中低速384Kbps,高速144Kbps速率的通訊網;但由於各國、各廠商的利益差異,產生目前三大主流技術標準WCDMA、CDMA2000和TD-SCDMA,而焦點集中在WCDMA(3GPP)和CDMA2000(3GPP2)上,隨著3GPP和3GPP2的標準化工作逐漸深入和趨向穩定,ITU又將目光投向能提供更高無線傳輸速率和統一靈活的全IP網路平臺的下下代行動通訊標準,稱為Beyond 3G。

  2、WLAN提供了高頻寬,但卻是在有限的覆蓋區域內(建築物內以及戶外的短距離)。根據大多數業界估計,即使1000個WLAN也不能在一個城域上提供足夠的覆蓋。與此相比,3G網路支援跨廣域網路的移動性,但是資料吞吐速度明顯低於WLAN。 由於3G與WLAN在覆蓋區域和頻寬上具有不同優勢和侷限性,因此這兩種技術支援不同的應用並滿足不同的需要。在這種程度上,它們沒有相互構成競爭威脅,而是相互補充。

  由於3G、無線區域網和藍芽網路在技術屬性上不同,因此在它們所支援的功能和應用上也不同。

  (1) 3G支援移動性,WLAN無線區域網支援便攜性

  3 G網路是建立在蜂窩架構上的,最適於支援移動環境中的資料服務。蜂窩架構支援不同蜂窩之間的訊號切換,從而向用戶提供了全網路覆蓋的移動性,這種移動性常常透過不同網路運營商之間的漫遊協議進行擴充套件。當然,可供移動使用者使用的頻寬是有限的。

  WLAN無線區域網提供了大量的頻寬,但是它覆蓋區域有限(室內最多100米)。它所支援的應用經常透過像膝上型電腦這類行動式以資料為中心的裝置訪問,而非透過以電話為中心的裝置進行訪問。 PDA和類似的小型裝置也開始配置具有WLAN連線性,不過這一過程還處在幼年期。 藍芽網路只適於距離非常短的應用,很多情況下它們僅僅被用做線纜的替代物。

  (2) 3G支援語音和資料,WLAN無線區域網主要支援資料

  語音和資料訊號在許多重要的方面不同:語音訊號可以錯誤但不能容忍時延;資料訊號能夠允許時延但不能容忍錯誤。因此,為資料而最佳化的網路不適合於傳送語音訊號。反之,為語音而最佳化的網路也不適於資料訊號。WLAN主要用於支援資料訊號,與此形成對比的是,3G網路被設計用於同時支援語音和資料訊號。

  雖然WLAN正在向整合電話功能發展,但是其目前的結構中缺少支援像語音、多媒體和內容這類更高水平應用所要求的必需架構:例如,適應服務質量、可伸縮性和計費機制要求的架構。 現在有少數國家大型電信運營商提供了WLAN無線區域網服務(如上海電信的“天翼通”WLAN業務),儘管目前它們在漫遊、覆蓋以及計費整合上仍不成熟。

  3、WLAN可以提供比3G網路大得多的頻寬。 雖然這種假設是正確的,但是大家同時要注意到WLAN是一種共享頻帶的技術。在共享頻帶技術中,可用的頻帶頻寬被使用者瓜分。換句話說,無線區域網可以提供11Mbps頻寬容量的事實並不意味著10個使用者同時都使用11Mbps容量。 雖然3G網路也受到容量的限制,但分組交換的蜂窩技術使它們可以以高容量支援更多數量的使用者。並且由於WLAN在無需許可的頻帶上執行,因此它們也更易受到其他執行在同一頻帶的技術(如藍芽)的干擾。

  同時,主導力量的不同也導致技術的不同發展方向。WLAN是由資料通訊而非電信廠商領導的。這裡的領導者是傳統企業網路公司,如Agere、Cisco、3Com、IBM、D-Link及其他公司。 無線區域網廠商以自己的LAN經驗(像便攜性)來定義移動性。因此,它們的定義與3G移動基礎設施裝置廠商使用的定義不同。 許多WLAN公司僅關注提供“傳輸線路”而對這些線路中傳輸的東西沒有太多的興趣。

  另一方面,3G基礎設施廠商(如Alcatel、Ericsson、Lucent、Nokia、Nortel、Motorola、Samsung和Siemens)來自傳統的電信世界。 它們的關注點是移動性,它們尋求利用可以為電信網路運營商生成更大收入流的移動資料服務來增強移動語音服務。

  移動性管理向人們提出了嚴肅的挑戰,但它也代表著巨大的收入機會。在移動環境中,電話號碼一般屬於一個人而不是一個地方,因此,網路知道你是誰,並且知道你在哪裡以及你何時在哪裡。這就使將來可以轉換成巨大收益的個性化資訊服務成為可能。

  就藍芽來說, Nokia和Ericsson等廠商尋求藍芽技術只是為向它們的裝置新增功能性,它們不一定將藍芽視為另一個純無線區域網標準。

  WLAN和藍芽的供應渠道與3G通訊系統的供應渠道有著顯著的不同。大多數無線區域網和藍芽裝置廠商利用OEM關係簡化銷售和分銷過程。也許是由於它們認為自己僅僅提供無線連線性,因此WLAN和藍芽廠商不會專門參與服務的實際提供。特別是藍芽本身在支援移動服務上不夠安全或不夠強壯,只是晶片上的技術,只能以OEM方式在藍芽廠商和具體裝置製造商之間傳遞。

  但與此同時,由於此類移動資料服務的新興世界仍沒有很好地得到定義: 在這個世界中,大家還不清楚怎樣的服務型別或提供這些服務相關的業務模型能夠成功,因此裝置廠商(特別是3G廠商)正在積極探索不同的服務提供模式,使自己可以有效地向移動運營商推銷網路解決方案和裝置。而各電信運營商也同樣都處在同一起跑線上,為將來的服務內容和業務模型苦苦思索。 但比較明顯的是,WLAN和3G業務模型有一樣重要區別: 提供WLAN服務的業務提供商(可能是大的電信運營商,也可能只是普通的ISP)只會向用戶提供基礎設施, 使用者必須購買或租用WLAN接入裝置,來接入到無線區域網中; 相比之下,3G運營商很有可能為使用者提供3G終端的價格補貼,以便吸引使用者加入到自己的3G網路中。

  不過若能很好的處理好WLAN和3G或2.5G在業務技術層次上融合,如在WLAN環境中使用基於GSM/GPRS SIM卡認證技術,也可以使電信運營商更好的建立自己獨有的業務模型,以充分利用原有的計費系統和客戶關係。

  聽完講座我感到三種技術屬性各有不同,也各有長處,對我們使用者來說是非常好的互補性的東西,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需求選擇不同的技術,它們將來的發展方向和前景也是很讓人期待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