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兒童家庭教育中的四個問題

特殊兒童家庭教育中的四個問題

  過去的認識裡,家庭教育通常認為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其中首先是父母)對其子女實施的教育。即家長有意識地透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和家庭生活實踐,對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響的社會活動。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特殊兒童家庭教育中的四個問題,希望有所幫助!

  特殊兒童家庭教育中的四個問題 篇1

  一、如何理解孩子的特殊

  僅僅從字面上說,所謂特殊就是不同,就是不一樣。也就是說,特殊僅僅是一個描述性的詞彙,本身沒有評價意義。

  那麼,兒童的特殊也是這樣,特殊兒童僅僅具有描述的意義,本身並不具備評價的功能。當某個孩子特殊時,僅僅是說和其他孩子比較,有些不一樣,並不是說他不好或者好。

  當然,我們承認,有些特殊的孩子是我們非常不希望出現的,如智力有問題的孩子、聽力有問題的孩子、視力有問題的孩子以及情緒行為有問題的孩子等;相反,有些家長卻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另外型別的特殊的孩子,如智力特別好的孩子、長相特別漂亮的孩子、有藝術才能的孩子等等。

  可是,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在很多情況下並不總是能夠控制著使我們想要什麼樣的孩子就有什麼樣的孩子,即使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也沒有杜絕殘疾兒童的出生。

  不管我們是否承認,在目前階段,特殊兒童的存在是客觀的。或者說,就現實來看,從可能性上說,無論哪個人,只要是想做父母,就有可能和特殊兒童有關係。

  因此,如何看待特殊兒童是每一個人必須關注的問題。

  1.承認特殊兒童的存在是客觀的

  我們所說的特殊兒童實際上包含了兩大類。

  一類是包括智力超常兒童和有特殊才能的兒童。

  一類是包括智力落後、盲、聾和情緒行為異常等等在內的殘疾和障礙兒童。

  不管是哪類特殊兒童,從宏觀上、從學術角度說,他們的存在是客觀的。有特殊才構成了普遍,特殊是事物存在的一種必然的方式。

  我們有了各種各樣的超常兒童,僅僅說明我們在選擇配偶、優生、優育等方面做得比較好;相反,如果我們有了殘疾或障礙兒童,也僅僅是我們在選擇配偶、優生、優育、生活方式等方面做得不好,並不是老天爺對我們的懲罰。

  2.用平常心看待孩子

  因此,無論我們有哪種特殊兒童,都應該和有普通兒童一樣,用平常心來看待。有了超常兒童,可以短時間內欣喜若狂,但絕對不能長時間地沾沾自喜;相反,有了殘疾或障礙兒童,也可以短時間的痛苦、傷心,但絕對不能感覺是一生的痛。

  不管是什麼兒童,都是兒童。我們都需要用平常心來泰然處之。

  超常兒童是鮮豔的花朵,一般兒童是普通花朵,殘疾障礙兒童是蟲子咬了的花朵。但他們都是花朵,不同的花朵,有不同的美。我們沒有理由不一視同仁地用平常心來看他們。

  3.知道每個人都可能有特殊教育的需要

  每一個特殊教育工作者都知道,所謂的特殊兒童,從某種角度說,就是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

  實際上,每一個人,在人生的某個階段或某些事情上,都可能有特殊的需要。這時,就可能需要用特殊的方法去幫助他們。如對於剛剛生產的婦女來說,由於體內激素水平的變化,就可能引發生產抑鬱,這時,就可以透過喝公雞湯的方法進行干預。在這裡,抑鬱就是特殊的症狀,喝公雞湯就是特殊的需要。

  特殊兒童的特殊需要更多的是體現在教育上,或者,我們更關注的是教育上的特殊需要。對於特殊兒童的家長來說,在明白用平常心看待兒童的同時,還要清楚在教育上,可能需要一些專門的或特殊的、或普通兒童不怎麼使用的方法、內容或措施。

  二、醫學的結束就是教育的開始

  相對於超常兒童而言,殘疾或障礙兒童的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可能面臨更大的挑戰。無論是原發性還是繼發性的殘疾、障礙兒童的家長,在發現孩子是殘疾或障礙時,往往經歷了下述心理路程:

  1.震驚

  當一些家長髮現孩子有問題時,往往表現出震驚,並且問題越嚴重、震驚就越嚴重。他們往往不相信、也不願意承認眼前的事實,反而懷疑是不是搞錯了。這是許多家長在面對殘疾、障礙兒童時都經歷過的一個過程。

  2.絕望

  當確認問題確實存在時,一部分家長就開始絕望了。大有呼天天不應,呼地地不靈的感覺。一些諮詢的家長在孩子都幾歲了、甚至上初中了,還時時流露出絕望,說不了幾句話就哭泣。

  3.亂投醫

  絕望之餘,一些家長像突然醒悟一般,旋即踏上為孩子求醫問藥的投醫之路。

  應該說,求醫並沒有錯。但是,對於大多數殘疾或障礙兒童而言,症狀一旦確定,許多醫生或醫院,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但是,一些家長卻不理智地常年奔波在求醫路上,甚至是亂求醫的路上,不僅浪費了大量的精力、錢財,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寶貴的教育孩子的時間和機會。

  這些求醫問藥,不僅包括去醫院,還包括去其他機構,甚至求神拜佛,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4.放棄

  一部分家長在確定了孩子的問題或求醫無望後,就選擇了放棄。這樣的例子在大城市、在鄉村;在發達的和落後的民族地區都屢見不鮮。

  應該說,在孩子的症狀發現後,震驚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絕望、亂投醫和放棄,就是錯誤的和不可取的行為了。

  特殊教育界有一句行話,叫醫學的終結就是教育的開始。就是說,當醫療工作結束的時候,最有效的就是教育了。

  因此,我們的任務就是使家長明白,儘早跨過這些誤區,儘早從不良的體驗中解脫出來,儘快走上正確的對待孩子的道路。在這裡,除去正確的教育與訓練之外,沒有更好的對策和方法。這是每一個殘疾障礙兒童的家長必須清楚的。

  不要相信某種營養品甚至藥物,能夠把智力落後變成正常;不要相信,練氣功就會使孩子恢復聽力。

  三、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特殊兒童的教育更需要因材施教,可謂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冬瓜苗結冬瓜,辣椒苗結辣椒,這樣,就能天遂人願,遺憾不再。

  當然,具體的教育過程可能是艱苦的。但是,家長應該明白,這種有意識的教育越早,對孩子的發展就越有利。

  遺憾的是,我國的殘疾和障礙兒童的早期教育沒有普通兒童和超常兒童的早期教育那樣被重視,在許多情況下,還要家長自己多努力。

  這裡有三個問題必須引起家長們的注意。

  1.廣泛使用行為改變技術

  行為改變技術對所有人都有效。但是,對於年齡幼小的孩子或者殘疾、障礙兒童,有意識地使用行為改變技術,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當然,行為改變技術,並不僅僅限於在培養孩子的良好行為時使用,在進行語言訓練、生活能力訓練、文化成績的提高以及孩子的缺陷行為的矯正等方面,都會有非常顯著的效果。

  2.一般發展和特殊發展的結合

  要對殘疾障礙兒童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或因材施教,就必須開展有針對性的訓練。

  如對聾孩子進行聽能、語言訓練、進行手語訓練,對盲孩子進行早期的方向辨別和定向行走訓練、進行盲文的訓練,對智力落後兒童進行生活能力訓練,對情緒行為異常兒童進行異常情緒行為的矯正等,都是專門的訓練。這些發展我們也稱之為特殊發展或專門發展。

  但是,孩子首先是兒童,然後,才是特殊兒童。因此,我們在進行專門的特殊訓練時,一定不要忘記,孩子還需要一般的發展,即需要一般的訓練。

  如需要發展良好的個性,需要有健康的體魄和精神,需要一般的文化科學知識等等。這些訓練就是一般的訓練或教育,相應的發展就是一般的發展。

  殘疾障礙兒童的教育也罷,超常兒童的教育也罷,都需要把一般發展和特殊發展結合起來,即把一般教育和專門教育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是正確的教育,孩子也才能從中受益。現實中有太多的偏廢教育的例子,到頭來,孩子痛苦,對社會也無益。

  3.要與學校密切配合

  孩子一旦去了合格的學校或幼兒園上學,家長就應該和學校密切配合。

  可是現實中,有一些遺憾的例子。一些家長和學校不僅不能配合,而且還相互抱怨。這對孩子的發展極為不利。

  當然,學校和家長沒有配合好,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上述家長的心理路程,使一些家長對自己的孩子有了一些不正確的觀點。有些人有過度保護的心態,不“承認”自己的孩子有問題,更不允許別人說——自然也不允許學校說——自己的孩子有問題。如某個孤獨症家長的行為、某些智力落後兒童家長的行為等等。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與學校有不同意見也是正常的,但是,要交流、溝通,透過協商解決。否則,影響的是孩子的發展。

  四、團結起來共育特殊兒童成長

  對特殊兒童有了正確的觀點,並且儘早開始了正確的教育或訓練等,還需要廣大家長團結起來,共育兒童健康成長。

  1.開放的心態

  首先,家長們要有開放的心態。不要認為有一個特殊兒童尤其是殘疾兒童是丟人的,要有平常的開放的心態,儘量為孩子提供廣闊的活動和教育空間:儘量為自己尋找更多的同盟者。

  在國外、在中國臺灣、香港、甚至上海,都有人帶著自己的殘疾孩開會,這種開放的心態,對孩子有好處。

  2.交流的行動

  還要有交流的行動,中國的家長本來在教育孩子上的公開交流就不夠,特殊兒童尤其是殘疾兒童的家長交流更不夠。大家應該組織起來,為了孩子的發展,為了家庭國家的利益而組織起來,就廣泛的內容進行廣泛的交流。

  3.合作的措施

  還要採取一些措施,如建立家長聯誼會、家長聯合會等,定期開展活動,共享兒童發展的樂趣、溝通好的方法、共爭兒童的權益等等。

  相信,我國特殊兒童的教育在廣大家長的參與下,會有更加燦爛的明天。

  特殊兒童家庭教育中的`四個問題 篇2

  一、加大社會關注和支援力度

  跟現有的義務教育不同,特殊兒童的家庭教育在某一層面上來講,更加關鍵。改善特殊兒童的家庭教育情況,必須加大社會的關注和支援力度。為了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作為社會的代表,殘聯、民政、康復機構等部門的工作必須改進,加大對特殊兒童家庭教育情況的重視程度。特殊兒童由於先天的不足,受到的不公平本來就更多。因此對他們給予更加特殊的照顧也是理所當然的。其次,政府和教育部門應該加大資金的投資力度,專門用於特殊兒童的康復治療。

  二、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

  缺少健全的早期家庭干預的相關法律檔案或法規,也是制約特殊兒童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一些規定只在其他領域的法律或規定中略微提到,但內容不夠詳盡,界定也相當侷限,遠遠不能適應形勢的發展。沒有法律的保障,社會支援和教育服務的提供就缺乏了系統性和穩定性,很難納入政府、殘聯部門以及相應社群的工作計劃。因此,完善特殊兒童家庭教育的法律法規,對特殊兒童的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三、倡導、尊重特殊需求人士的良好風氣

  在社會中,人人平等,每個人在法律面前享有同等的權利。對於特殊兒童,他們承受的更多,很多人對他們會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倡導特殊人士與普通個體在人格上的平等很有必要。只有在人格上平等,才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尊重,只有發自內心的尊重,才能產生有效的支援,滿足特殊兒童的成長需求。

  四、完善以社群為單位的管理體系和支援系統

  就內蒙古自治區部分地區內的特殊兒童教育機構來說,數量很少。大部分兒童只能在家中得到教育。特殊兒童在社會中是一個龐大的群體,他們需要更多來自社會各階層人士的關注。患兒家庭需要進行更多的交流和溝通,但是他們溝通的渠道和橋樑很少。為了進一步解決這個問題。政府部門應該以社群為單位,建立統一的管理體系。由每個地區的民政部門和殘聯機構對該地區的特殊兒童進行普查和登記,在瞭解情況的同時,對需要幫助的家庭給予適當的幫助。比如定期與康復機構合作進行訓練,統一請專家進行現場指導,併為不同的家庭搭設橋樑,以此開拓一個特殊家庭教育發展的新方向。

  總而言之,只有投入了、付出了才會有回報。特殊兒童的健康成長是對家庭、社會做出的一份貢獻。只有家庭、社會、和特殊教育領域的共同努力,給予適當的支援和鼓勵,才能從真正意義上促進特殊教育兒童的發展。

  特殊兒童家庭教育中的四個問題 篇3

  家庭教育是當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教育界把目光聚焦在普通兒童家庭教育的同時,也開始關注特殊兒童的家庭教育問題。早認識到特殊兒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走出特殊兒童家庭教育的誤區,接納自己的孩子,學習科學的特殊教育理論,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用正確的方式、方法教育自己的殘疾孩子,使更多的殘疾兒童能夠接受符合其身心特點的家庭教育,缺陷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補償。

  一、特殊兒童家庭教育現狀分析

  1.父母的教育觀念落後。特殊兒童的家長要承受比普通兒童的家長更為巨大的生理壓力、心裡壓力和經濟壓力,並可能導致嚴重的健康問題,這使他們往往採取消極、退避的方式,較少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來解決實際的問題。他們不願意在親戚朋友面前談及自己的孩子,寧願把孩子封閉在家中,也不願意帶孩子接觸社會、瞭解社會,這使他們喪失了與人打交道、學習與人交往的規則、與同齡小夥伴遊戲的機會,這些直接影響了兒童的社會性發展。同時,特殊兒童由於其自身的缺陷,在心裡上容易自卑、膽怯、害羞、不願與人交往,如果父母不積極引導孩子參與社會,將導致早期社會化的失敗,甚至出現反社會人格,很多家長對特殊兒童沒有形成客觀、正確的認識,有點過分誇大孩子的缺陷,認為即使對孩子進行教育也於事無補,孩子的現狀不可能得到改變;有的僅僅將自己定位為撫養者,忽視自身在兒童教育中的優勢;還有的過分迷信學校教育,消極等待孩子入學,忽視了特殊兒童的教育是教師和家長的共同責任,耽誤了早期教育的寶貴時間。

  2.父母缺乏特殊教育的專業知識。父母是兒童家庭教育的主要實施者,在教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父母專業素質的高低,將直接影響特殊兒童的家庭教育的結果,是能否成功進行家庭教育的關鍵。可以這樣說,對特殊兒童的訓練,與其說是在訓練兒童,還不如說是在訓練父母。但是,許多家長在教育特殊子女的過程中感到力不從心,雖然付出很大的努力,但沒有取得預期的結果,相反,卻使他們喪失了繼續教育和訓練殘疾子女的信心。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掌握的特殊教育理論非常薄弱,得不到系統的、專業的諮詢和指導。社群、特殊教育學校也很少開展針對家長的專業化培訓也存在很大的侷限性,這使得許多家長有學習的願望,卻苦於沒有學習的機會。

  3.家長教育方法不當。只有正確的教育方法才能夠得到好的教育結果,達到教育的目的,使孩子更好的成長。現實中,許多特殊兒童的家長沒有掌握正確地教育孩子的方法,不僅沒有教育好孩子,反倒越教育孩子的問題越多。有的家長對孩子有一種強烈的內疚心理,他們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容易對孩子過分溺愛、百依百順、對孩子提出的任何要求都無原則的答應,導致孩子自私、以自我為中心、目中無人、共情能力低、不懂得分享與合作;有的父母往往出於對殘障孩子的疼愛,或者嫌麻煩,於是就自己大包大欖,常常有意無意地以自己的決定代替了孩子的想法,代替孩子做本該他們自己做的事情,不僅養成了孩子膽小、害羞的毛病,更為嚴重的是,這種處處保護孩子安全的做法卻致命的弱化了孩子自我保護的能力,表面上看,它使兒童在身體上暫時免於受傷害,實質上它卻忽視了孩子身心發展的整體性,過分地限制兒童的活動,進而限制了兒童的發展。長此以往,將導致孩子視野狹窄、應變能力低、在生活實踐中不會選擇、獨立生活能力差、甚至出現人格的不健全發展;有的家長過分關注兒童知識的學習,把家庭教育等同於智力教育,忽視對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訓練和社會適應行為的培養,而在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和社會適應困難的情況下所進行的知識學習對特殊兒童而言毫無益處;還有的家長不瞭解兒童發展的規律,對特殊兒童的早期康復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當理想和現實產生嚴重落差的時候,家長很容易對孩子失去耐心;還有的家長過分關注特殊兒童的“缺陷”,整個家庭教育都圍繞如何“改變”缺陷進行,卻忽視了兒童其他感知能力的培養,喪失了兒童全面和諧發展的機會。

  4.父親“淡出”家庭教育。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參與程度低,缺乏對孩子的瞭解,再學習的意識薄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也不高,這一方面是由於父親工作忙,但更重要的是許多父親不想在孩子身上花過多的精力,缺乏教育孩子的耐心,缺少女性對家庭的犧牲精神,更缺少家庭教育的相關知識,他們甚至認為自己不應該參與家庭教育,教育子女只是“母親的責任”。

  二、特殊兒童家庭教育的對策

  1.一個目標:即家庭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一起,共同促進殘疾兒童健康成長,這是家庭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教育的最終目標。

  2.兩種途徑:一是家長要利用各種方式,不斷地探討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創設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環境、提供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內容,多管齊下,發揮孩子的潛能;二是家長需讓孩子儘早接受專業的治療與安排,康復與教育同時進行,學習與補救相結合,並配合學校的教學活動,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有關家校聯動的活動以及畢業的社會活動,多方面、多途徑、多角度採取有利於孩子成長的措施。

  3.關注三個方面:一是著重培養孩子積極的人生觀,重新學習以不同的眼光看人論事,珍惜最可貴的生命,以及對生命的尊重與關懷,特殊的孩子並不是他前世犯了什麼罪,今世才得到報應,也不是他的父母做了什麼傷天害理的事;二是推廣融合教育:融合教育乃未來特殊教育之趨勢,家長對融合教育應該有正向的態度,並瞭解其重要性,要在與正常兒童的融合教育的過程中,逐步實現一體化,讓殘疾兒童早日迴歸社會主流;三是關注“留守兒童”家庭教育,要透過共築平臺,真心依靠家長、培養自信,真情感染殘疾兒童、提高認識,真正加強教育等措施來填補由於家庭思想道德教育的缺失和社會環境的衝擊而產生的“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所出現的真空。

  三、特殊兒童家庭教育的建議

  一是家長要端正心態,每個家長都希望擁有一個健康、快樂的孩子。多數家長得知自己的孩子是殘疾兒童這一事實的時候,都會經歷一個漫長而又痛苦的心理路程,會表現出悲傷、悔恨、壓抑、自責、內疚的心理反應,有的家長甚至覺得是自己上輩子作孽、祖上無德、報應等原因造成自己有了一個帶殘疾的孩子。家長的這些負面心理反應,會直接影響自己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家長正確的干預、教育殘疾兒童,無形中加重了兒童的障礙程度。因此,殘疾兒童的家長首先要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坦然接受自己有殘疾的孩子,瞭解殘疾產生的真正原因,積極面對困難,尋找補救方法,用科學、理智、正確的教育來補償殘疾兒童的身心障礙,最大程度的使兒童朝正常方向發展。

  二是父母共同參與家庭教育,父母應該共同參與到家庭教育中來,家庭教育不僅是母親一個人的責任。現代社會,父親不僅是一個承擔“養家餬口”重要職責的家庭成員,更是一個孩子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他人”,為了家庭的幸福和孩子的健康發展,父親需挑起兩副重擔。“家庭參與”已經成為衡量“新父親形象”的重要標準。父親參與家庭教育,有助於兒童認知力和情商的提高,對兒童學習成績、自律性、道德發展及性別角色的認同都有所幫助。因此,父親應該意識到自己在子女教育中的角色地位,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積極參與到孩子的家庭教育中來,這不僅有利於家庭的團結,最終將有利於特殊兒童的發展。

  總之,天生我材必有用,希望每個家庭都能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特殊兒童,給他們良好的教育,讓他們在社會上也能享有平等立足的空間。

  特殊兒童的家庭教育遠非如此,作為新時代的家長應把握機遇,轉變觀念,讓家庭教育成為特殊兒童健康成長的搖籃,讓特殊兒童的生活變得更加絢麗多彩。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