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正月不能剪頭髮

為什麼正月不能剪頭髮

  正月,即為“建正”之月,在觀象授時時代,斗柄回寅為春正,春正所在的月份即正月。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為什麼正月不能剪頭髮,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為什麼正月不能剪頭髮,民間有以下兩種解釋:

  1.正月裡剃頭---"思舊"

  2.正月裡剃頭---"思舅"

  第一種解釋

  舊時民俗禁忌甚多,“正月裡不許剃頭”即為一例。夏曆第一個月裡,任憑男孩毛髮瘋長,卻絲毫不能侵犯,否則對舅舅不利。“正月裡剃頭,死舅舅。”多嚇人的一份責任,舅舅的安危全繫於外甥的頭頂之物。直至夏曆二月初二,男孩才有了剃頭的自由。

  外甥的頭髮因何與舅舅的性命有了瓜葛?實在費思索。社會學家考證人類是從母權社會一步一個跟頭鬥才到父權社會的。在女人說了算的母系氏族社會,孃家人的重要代表——舅舅,自然不可小覷。

  民國二十四年版的《掖縣誌》卷二《風俗》揭出了習俗的謎底:“聞諸鄉老談前清下剃髮之詔於順治四年正月實行,明朝體制一變,民間以剃髮之故思及舊君,故曰‘思舊’。相沿既久,遂誤作‘死舅’。”正月不剃頭,原是“思舊”。正月為一年之始,有如一日之晨。正月一個月不剃頭,以緬懷傳統。鄉老將“剃髮令”的時間記錯了,不是順治四年正月,是順治二年六月。那時候攝政王多爾袞就下令在北京的前門、地安門、東西四牌樓等主要的路口設立蓆棚,免費給來往的行人剃頭。“剃髮令”規定官軍民一律剃髮,遲疑者按逆賊論,斬!朝廷以死要挾漢人歸依滿人的髮式,使漢人驚恐萬狀。但這驚恐瞬間化作滿腔怒火,他們寧死也不剃髮,甚至高呼:“寧為束髮鬼,不作剃頭人。”但是,脖子畢竟硬不過鋼刀,漢人為了項上頭顱被迫剃髮。然而反抗並沒有停止,正月不剃頭即是一種反抗形式。1644年至1650年(順治元年~七年)間,義大利人衛匡國寫下《韃靼戰紀》,記錄了中國南方軍民為保衛頭髮而戰的情況:士兵和老百姓都拿起了武器,為保衛他們的頭髮拼死鬥爭,比為皇帝和國家戰鬥得更英勇,不但把韃靼人趕出了他們的城市,還把他們打到錢塘江,殺死了很多韃靼人。實際上,如果他們追趕過去,也許會收復省城和其他城鎮,但他們沒有繼續發展勝利,只滿足於保住了自己的頭髮。為剃頭不惜掉頭,這是義大利人很難理解的。

  漢族男兒自古就蓄髮,“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妄動。剃頭簡直就是剔命。“去發”的髡刑不在五刑之內,但也是一種刑罰。三國曹操割發代首就是明證。此習自隋、唐以後已廢止:未成丁的孩童,頭髮覆頸披肩;成年後,總髮為髻。那時候,清朝為了統一全國的服飾,強迫漢人學滿人的樣子,剃頭留辮子。滿族人原是狩獵部族,為了實用方便,從額角兩端引一直線,直線外的頭髮全部剃去,僅留顱頂發編成辮子。習俗有極強的傳承性,也會因時因地而變。滿族入主中原後,大量接納漢族士大夫參加政權,內閣大學士、六部尚書等高官顯位,都是滿漢各半。在這“滿與漢,共天下”的局面下,滿漢民族矛盾逐漸減弱,日久天長,漢人也奉“滿清”為正統了,剃髮漸成習慣。這樣,正月不剃頭以“思舊”就失去了賴以存在的文化心理基礎,由諧音訛傳為“死舅”。為了反抗滿族的統治,漢人就編造出正月剃頭死舅的說法。正月一個月不剃頭,意味著一年沒有剃頭,以此來緬懷祖宗,緬懷傳統。而舅舅在中國人的傳統中,是公正的象徵,一般家庭分家都是由舅舅主持公道。

  江蘇淮陰等地民俗說這個傳說始於秦始皇贏政,為避諱,民間就把每年的第一個月改稱為正月,也形成了不“剃頭”的習俗,否則就有血光之災。而四川建始縣人說,正月不剃頭,否則叫“正無發(法)”。

  居住在東北的滿族人正月也不剃頭,大都等二月二這天剃頭,其名曰“剃龍頭”。年年剃龍頭,長大成人定會龍騰虎躍、金榜題名有出息,他們“媽媽例兒”(也寫作“媽媽論兒”,即日常生活中的迷信禁忌和迷信言論)也認為“正月裡剃頭妨害舅舅”。可見這是人類古俗的孑遺,不過在民族矛盾加劇時卻賦予了新的內容,以舊俗假託故國之思罷了。

  第二種解釋

  相傳很久以前,有一個貧窮的理髮匠很愛自己的舅舅。然而到了正月,理髮匠卻為沒有錢給舅舅買一件像樣的禮品而發愁。串親的日子到了,理髮匠靈機一動,挑著剃頭挑子來到舅舅家,精心為舅舅剃頭刮臉。等到舅舅出現在酒席前時,親朋們無不誇讚理髮匠手藝高超,說舅舅看上去年輕精神了許多。舅舅很高興,說這是送給他的過年禮物,還約定每年正月給他來理髮,看看手藝是否有新的長進。多年後,舅舅去世了。每到正月,理髮匠對著剃頭挑子淚如雨下,他為不能再向舅舅盡孝而傷心……

  故事原本講的是正月剃頭思舅舅,不知何時以訛傳訛,‘思’變成了‘死’,一字之差,諧音“死舅”讓很多人正月裡不敢剪頭髮!

  科學解釋:正月為什麼不宜剪頭髮

  關於“正月理髮死舅舅”的說法,是民間一種以訛傳訛的結果。據清朝《禮書》記載:正月理髮的原意為“思舊”,結果後來在流傳過程中,老百姓把這兩個字給傳錯了,變成了“死舅”,這就是“正月理髮死舅舅”一說的來源。

  但亦有學者考證,其實“正月不理髮”這一說法最早源於唐朝。那時候人們把理髮叫做“消耳”,“正月”在唐朝被稱之為“金月”,如果在正月理髮,就叫做“金月消耳”。而唐朝時官府有一種特別的武器,名字叫作“金鉞”,是專門用來砍殺犯人頭顱的刑具。“金月”與“金鉞”發音相同,正月理髮也就成了“金鉞消耳”——這就有了上法場砍頭的意思。民間為了避諱,於是後世就有了正月不理髮的習俗。

  問題是以上無論哪一種說法,今天的人一眼看來都是迷信,但為什麼“正月不理法”習俗能夠千百年以來長期流行呢?上至王公大臣,下至普通百姓都恪守著這樣的習俗,難道我們的古人智商都低到如此可笑的地步了嗎?

  問題的根源在於古人和今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不同。站在西方科學的角度上,外在的物質世界與我們每個人都是彼此孤立的,之間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絡,人只是物質世界的觀察者和使用者而已。

  而站在我們古人的角度上,認為天地間的萬物,包括人在內,都是彼此相互聯絡、相互感應與相互作用的。秋天裡天地一片肅殺,這種天乾物燥的氣候與我們人體的肺經相互感應,因此秋天多呼吸道疾病;而肺經五行為金,金對應白色,因此大地上生長的白顏色的果實,例如百合等大多入肺經;金主果敢,因此秋天出生的人大多比較果斷冷靜(當然不絕對,還要看哪天和什麼時辰出生);金又與“傲慢、嫉妒、自負”等心性相對應,因此大多數患肺癌與大腸癌(肺與大腸互為表裡)的病人,大多看不起這個,看不起那個,覺得世界對自己不公平........

  現代量子物理學深入到微觀層面後看到的世界,恰恰與我們古人的這種看法完全一致。在亞原子世界裡,物質其實受我們人類的意識所影響,人的思想和物質其實都是一種能量存在,彼此息息關聯。有關這方面一些驚人的實驗,浩然準備在節後陸續分享給大家。

  在中國所有的文化典籍中,《黃帝內經》可謂是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從技術層面上看,它是一本醫書,但全捲到處都洩露著“天機”——對天地間大道的描述,以及對自然與人體相互關係的論述。從這點上看,它更像一本哲學鉅著。可惜的是,今天我們很多人看不起這本書,看的人中大多也在犯著“買櫝還珠”的錯誤。

  來看看《黃帝內經》中怎麼看待正月理髮的問題。《黃帝內經》認為:到了正月,天地間的陽氣逐漸上升,所有萬物都開始向外散發生長,根據“天人合一”理念,人也要順應自然,早睡早起,穿著寬鬆的衣服,把頭髮解開,讓它披散在肩上,要讓頭髮自由地生長,而不應該剪斷頭髮;也不能把頭髮扎得緊緊的,如此就會阻塞人的生髮之氣,也就約束了人體生機的勃發。

  不但如此,為了人能夠充分得到這種“生髮之氣”,還鼓勵人們都出去踏春(這就是自古沿襲到今天“春遊”的來歷),當我們人體置於大地上一片綠芽初生的勃勃生機之中時,我們與天地合而為一,自然界的巨大能量就能灌輸到我們人體之內。

  春天五行為木,木對應人體的肝膽與筋脈,還主我們的情志。春天正是我們養肝護肝的時間,也是我們舒展調整自己的情緒的階段。每到春天,人心就開始躁動,開始充滿激情,這時去規劃一年的發展,順應天時去積極創業就是的時機。

  人的頭髮五行屬木,而木具有“生髮”的重要特性。那麼,什麼叫做“生髮”呢?

  生髮的意思就是“生長、發育”。它指的是一顆種子破土而出,呈現出勃勃生命力的那種特徵,也指植物幼苗破土而出,不斷向上生長的那股勁兒。一個人“生髮”的能力越強,就越能更好地開創事業,並且會有很強的'生命力不斷去發展壯大。

  在易經預測的實踐中,如果一個人與肝膽對應的“木氣”,也就是“生髮”之氣不足時,這個人就會表現出較深的“暮氣”,不願去發展、創新,思想比較保守;或者人生出現了較大的阻力,事業受挫,公司經營面臨困局;或者職務長期得不到提升,學習成績無法提高等等。在看八字時,如果一個人本身具有較強的木的力量,這個人就適宜去開拓新市場,研究新產品,嘗試新的專案開發等;而木弱的人,一般適宜做一些守成、程式化比較強的工作,例如辦公室、財務等。

  “木”與我們的頭髮相應,體現的是一種“無中生有”的力量,和一種蓬勃向上的生命力,而剪頭所用的剪刀,五行為“金”,金是克木的,按照“天人合一”的原理,如果在正月剪頭,正好預示著“生機”被破壞,那麼對於我們一年的發展,可能會有不良的誘導作用,因此,小編也建議:正月不剪頭!

  為什麼正月不能剪頭髮

  一則發生在2015年正月的舊聞讓筆者至今記憶猶新,事情大致是這樣的:長春市民姜先生為了春節後能夠精神抖擻地去上班,特地剪了頭髮,結果被舅舅知道後,兩人發生衝突,親人差點因此鬧僵。舅舅氣憤地說:“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你怎麼能正月裡剪頭髮呢?”

  “正月剃頭死舅舅”,這是在我國流傳了幾百年之久的社會民俗,把“正月剃頭”和“死舅舅”聯絡在一起硬湊成因果關係,雖然非常荒謬,卻也十分深入人心,難以改變。

  那麼, “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這一民俗到底是怎麼來的呢?為什麼明明很荒謬,卻能流傳幾百年而不衰呢?

  對於這個問題,民國二十四年出版的《掖縣誌·卷二·風俗》中給出了非常詳盡的解釋:“聞諸鄉老談前清下剃髮之詔於順治四年正月實行,明朝體制一變,民間以剃髮之故思及舊君,故曰‘思舊’。相沿既久,遂誤作‘死舅’。”

  也就是說,“正月剃頭死舅舅”的習俗源自清廷頒發的“剃髮令”。不過,這裡記載的時間有誤,“剃髮令”頒佈於順治二年六月,而非順治四年正月。彼時,清軍剛剛入關,為了削弱關內百姓(不限於漢族)的反抗意識,鞏固滿清政權統治,攝政王多爾袞頒佈了“剃髮令”,規定:“全國官民,京城內外限十日,直隸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髮,遲疑者按逆賊論,斬!”

  《孝經》有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漢人不剃頭是幾千年的傳統,所以,“剃髮令”推行之初阻力極大。一方面,清廷把剃髮當作歸順的標誌,聲稱:“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另一方面,漢人百姓把留髮作為尊嚴的象徵,高呼:“寧為束髮鬼,不作剃頭人!”於是,腥風血雨,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拒絕剃髮的漢人百姓為此付出了慘痛代價。

  終究是胳膊擰不過大腿,脖子硬不過鋼刀,在清廷的高壓政策下,在反抗者血流成河後,“剃髮令”最終還是成功了。不過,強權下的妥協並非真正的心悅誠服,漢人對剃髮的反抗並沒有停止,只是形式變了,“正月不剃頭”便是其一。

  正月為一年之始,民間百姓用正月不剃頭的方式緬懷傳統,表達對明朝故國舊君的思想,是為“思舊”。“思舊”與“死舅”諧音,故逐漸演化為“正月剃頭死舅舅”。

  不過,“思舊”與“死舅”雖為諧音,但從“正月不剃頭思舊”到“正月剃頭死舅舅”卻並非簡單的以訛傳訛,而是有心人的有意為之。因為在當時的情形下,百姓不敢冒著掉腦袋的風險與清廷正面對抗,所以才想出個諧音的辦法,委婉地表達“思舊”的心情。

  筆者認為,對於“正月不剃頭”這個民俗,應該用平常心去對待。如果確實需要在正月裡理髮,完全無需有心理壓力,想剃頭就剃頭,“思舊”不是“死舅”,理髮不代表大逆不道。但是,如果可以,選擇尊重傳統又何嘗不是一種文化傳承?正月不理髮不是因為怕理了發會導致死舅舅,而是既不得罪長輩,又緬懷了歷史,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