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家庭教育講座心得體會

小學家庭教育講座心得體會

  當我們備受啟迪時,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透過寫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積累經驗。那麼心得體會該怎麼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家庭教育講座心得體會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家庭教育講座心得體會 1

  學校能為我們構建這樣一個好的家長與學校交流與學習的平臺,作為學生的家長,非常感謝學校!對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作為家長的我有很多的時候都是隻能用無奈兩個字來總結,孩子就是隻聽老師的,在家和學校就是不一樣,為什麼?因為老師在孩子心目中的神聖地位,老師是最愛他們的,老師是無所不能的,老師說一不二。老師是最會激勵孩子的,孩子什麼時候需要表揚,什麼時候需要幫助,作為孩子的第一位老師的父母,我們就沒有學校老師那麼有經驗,那麼有耐心。我覺得當孩子入校的時候,我們的家長也應當入學,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學習,一起畢業……

  根據這次講座內容,結合我們家庭教育中好的做法和存在的不足,經過認真的反思,在今後的家庭教育中我會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一、關心愛護,讓孩子在幸福的環境中成長

  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我們雙方不注意各自的情緒控制,在家裡是典型的慈父嚴母型經常出現一些不必要的爭吵、衝突,給孩子一種爸爸在家就可以放肆地感覺,也導致學習成績上不去,這一教訓是極為深刻的,也是無法彌補的。教育最大的特點是不可逆轉性。對此,現在我們得做到及時的糾正,首先,雙方做了溝通,彼此理解對方,解除相互間的誤解,多抽出時間陪伴孩子,要想孩子茁壯成長,必須創造一個幸福的環境,讓孩子感到家的溫暖,和父母在一起的幸福。

  二、以身作則,培養孩子良好的品行

  首先是雙親一致。夫妻二人在教育原則和思想上要高度一致,不能各自為戰,使孩子無所適從。其次,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好的習慣使人終身受益。

  三、尊重孩子,健全孩子的良好人格

  在對待孩子的教育上,要把孩子看作具有獨立人格的主體,尊重孩子,不能一切包辦,更不能溺愛。遇事要和孩子商量,讓孩子參與家庭管理,學會處理一些基本的事務,不要因為孩子小,就認為他的意見可以不重視,這是不可取的。人的心理健康的核心是自尊、自信。只要做到了自尊、自信,很少會出現心理問題。不把孩子當回事,就根本談不上培養孩子的自尊。要幫助孩子處理好人際關係。在現階段,孩子的人際關係主要是夥伴關係。良好的同伴關係,可以使孩子在同伴中受到尊重,有愛的歸屬感,對培養孩子的自尊、自信至關重要。同時要培養孩子謙虛的品格,把自已放低,學會寬容。

  四、鍥而不捨,強化孩子的素質教育

  要強化自立教育。讓孩子學會自已的事情自已做,從小樹立“吃苦”的`精神,學會生活自理,懂得生活的艱辛,因此,我們要從小刻意地培養孩子應對挫折的能力。可以從一些小事做起,比如,對孩子的要求先不要急於答應,要讓孩子在“逆境”中成長。要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和愛好。這本身就是熱愛生活的表現,可以促進孩子積極向上的心理發展,也是提高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每週末我們都會帶孩子去克拉瑪依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參加各種科技活動,從小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和愛好。提供各種條件培養孩子的興趣,特別是讀書的興趣,要選取一些有思想深度的書,培養孩子“深讀”的習慣。

  由於我的專業知識有限,以上這些體會非常浮淺,建議學校定期組織開展系統的家庭教育專題講座,從整體上提高家長的家庭教育水平,配合好學校的教學工作實現協調持續發展。

小學家庭教育講座心得體會 2

  首先,非常感謝邱老師每週發在QQ群的家庭教育影片。每次我都會抽空認真觀看,並自我檢視反思,受益匪淺。

  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嘮叨讓孩子情緒化;威脅使孩子學會撒謊;過分聽話不會變得自律;強迫孩子聽話、過度控制,會讓孩子沒有思想自由。

  尤其是,孩子上初中進入青春期後,更有自己的主見,討厭被掌控。我們要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相處及有效溝通呢?分享一下我的教育心得:

  一、從權威型父母轉換成民主型父母:

  記得小學中低年級時,我對孩子要求較嚴格,規定,晚上八點半後不可以做作業。有一次,孩子沒按時做完,我讓他停下反思為什麼沒做完,孩子當時會有些牴觸,雙方當時很不愉快。然而,第二天早上5點多,孩子自己起來做完了。慢慢的,他也養成了回家先完成作業的習慣。

  隨著孩子的長大,用強迫命令的方式孩子不一定接受。到了高年級,需要轉換成“教練”的角色,並做好榜樣。因此,我時常提醒自己:我正在做示範。

  當孩子有錯時,給他一些空間,更多的是理解、包容。先與孩子溝通商量,定期開家庭會議,一起制定規則,互相監督提醒並遵守。

  當自己有錯時及時跟孩子道歉,讓孩子知道父母有時也會犯錯。

  我和孩子一起成長,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也接受孩子的不完美。當遇到事情會想幸好沒有更糟,用積極心態去看待每件事,每天睡前感恩總結,並自我反思,面對孩子謹言慎行,用行動去影響孩子。

  二、有效陪伴:

  孩子上小學後,我基本取消了應酬,每天晚上和週末都儘量在家陪孩子。

  剛開始的陪伴只是在家看電視,後因太太愛學習,在她的影響下,我家沒交電視費,也就不看電視了。我開始看家庭教育的書,並在喜馬拉雅聽了近五年的教育相關音訊。這讓我知道高效陪伴的重要性,並在睡前和孩子一起親子閱讀,讓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

  晚上孩子完成作業後,我們一起在小區散步,和他一起聊聊時事,聽他說天馬行空的想法等,週末儘量帶孩子們一起去郊外遊玩。

  現在回想起來,這真是一段快樂的親子時光。

  三、有效溝通:

  以前孩子做錯事時,我的情緒有時會控制不住打罵孩子。自從學習瞭如何有效溝通,瞭解ABC理論(A、表示事件,B、對此事件的看法,C、自己產生的情緒和行為的結果。決定C的,是A還是B呢?事件A只是引起情緒及行為反應的間接原因,而我們對事件的看法B才是引起行為反應結果C。),讓我學會遇到事情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傾聽,用心聽孩子說話。80%時間用於傾聽,20%用於引導,不敷衍孩子,讓孩子感覺受重視。每次和孩子在一起基本是他說我聽,我會用提問的方式多問,不否定他的觀點。有時也會跟孩子分享自己工作、心情感受,或新聞等,讓孩子感受真實的社會。

  這次考試,孩子有科成績不理想。我跟他說,我理解你,你頂著壓力,我相信你也想考好,只是暫時沒找到方法或興趣,沒調動起來。你找出原因調整好,下次一定會有進步。

  他自己心態好,說,下次有更大的進步空間。但我感覺到他也有壓力。在國慶期間不願出去玩,在家用心學習。雖然我希望他能多出去走走,但想起講座中說的過份聽話不會變得自律,所以還是尊重他自己的決定。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這樣讓他養成自律的習慣。

  溝通的前提是尊重,非暴力溝通是一種生活態度,會讓尊重、理解、欣賞、慈悲融入生活中。讓我們理解、尊重他人和自己。

  四、和諧的家庭:

  家是孩子溫暖的避風港,和諧的家庭生活是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

  我和太太都很重視家庭,若有不開心的事,會透過寫信的方式來溝通,儘量給孩子創造有愛的家庭,並經常會把學習的收穫一起交流。

  其中《愛的五種語言》讓我很有感觸,它們分別是:

  1、肯定的言詞(多認可和讚美)。

  2、精心的時刻(雙方共享的美妙時刻,在這段時間裡面,放下手機,把你的全部注意力都給予對方)。

  3、接受禮物(重要的節日交換禮物是一件很有儀式感的事情)。

  4、服務的行動(做對方想讓你做的事,透過生活中的服務使對方高興)。

  5、身體的接觸(擁抱)。

  以前覺得家人生日時簡單的祝福就可以,現在我會訂蛋糕、買花、寫祝福卡等,讓家人有儀式感。

  正如,我常和孩子交流說到:“無論您學習如何,我們都愛你,家永遠為你留門。”

  這就是我的一些心得與見解——用愛陪伴、仔細聆聽、為孩子營造民主、和諧的家庭關係,這在家庭教育中尤為重要。同時,希望我們的孩子都能沐浴在有愛的家庭環境中,並能成為一位溫暖、積極、向上的陽光少年。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