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節有什麼習俗

火把節有什麼習俗

  火把節是我國西南地區彝、白、傈僳等等民族的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火把節是很多民族重要的傳統節日,在火把節當天,人們會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紀念這個傳統節日。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火把節有什麼習俗,希望有所幫助!

  火把節的來歷及傳說

  火把節在古代被稱為"星迴節",俗有“星迴於天而除夕”之說。火把節的由來傳說不一:一說天神與地神鬥爭,人們用火把助地神滅蟲戰勝天神;一說出自《南詔野史》及師範《滇系》,這兩書載:南詔首領皮羅閣企圖併吞另五詔,將會五詔於松明樓而焚殺,鄧賧詔妻慈善諫夫勿往,夫不從而被殺,慈善閉城死,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等民族的傳統節日。彝族、納西族、基諾族在農曆六月二十四舉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舉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舉行,節期二三天。彝族認為過火把節是要長出的穀穗像火把一樣粗壯。

  後人以此祭火驅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節慶期間,各族男女青年或點燃松木製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間活動,邊走邊把松香撒向火把照天祈年,除穢求吉;或唱歌、跳舞、賽馬、鬥牛、摔跤;或舉行盛大的篝火晚會,徹夜狂歡。現在,人們還利用集會歡聚之機,進行社交或情人相會,並在節日開展商貿活動。

  "火把節"也是白族的一個盛大節日,每年夏曆六月二十五日,白族人民就會舉行預祝五穀豐登、人畜興旺的活動。當晚,每家門前都豎有火把一柱,村口全村公立的大火把上插紅綠紙旗,書寫一些吉祥語句,村民們則高舉火把在田間遊行一週,捕滅蟲害。此外還有"繞三靈"、"耍海會"、划船、放生等一系列的文藝活動。

  火把節的習俗:“火把節”慶祝共三天

  火把節第一天:祭火。

  這一天,村村寨寨都會宰牛殺羊,集體分享,並備酒肉祭祖。夜幕降臨時,臨近村寨的人們會在老人們選定的地點搭建祭臺,以傳統方式擊石取火點燃聖火,由畢摩(彝族民間祭司)誦經祭火。然後,家家戶戶,大人小孩都會從畢摩手裡接過用蒿草紮成的火把,遊走于田邊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驅蟲的傳說。

  火把節第二天:傳火。

  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聚集在祭臺聖火下,舉行各式各樣的傳統節日活動。小夥們要效仿傳說中的阿體拉巴,賽馬、摔跤、唱歌、鬥牛、鬥羊、鬥雞。姑娘們則效仿傳說中的阿什嫫,身著美麗的衣裳,撐起黃油傘,跳起“朵洛荷”、達體舞。在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莫過於彝家的選美了。年長的老人們要按照傳說中阿體拉巴勤勞勇敢、英武神俊和阿什嫫善良聰慧、美麗大方的標準從小夥姑娘中選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夜幕降臨,一對對有情男女,在山間,在溪畔,在黃色的油傘下,拔動月琴,彈響口弦,互訴相思。故也有人將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稱作是“東方的情人節”。

  火把節第三天:送火。

  這是整個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的高潮。這一天夜幕降臨時,人人都會手持火把,競相奔走。最後人們將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歡樂的人們會聚在篝火四周盡情地歌唱、舞蹈,場面極其壯觀。故也有“東方狂歡夜”之稱。

  【拓展閱讀】

  彝族的火把民風民俗

  雲南各民族關於火把節的傳說,各有各的特色內容。彝族關於火把節的傳說,實際上是以遊牧為主轉為以農耕為主之後,新的文化形態對原有文化形態的揚棄。這個傳說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火把節來源的原始資訊,也是最接近火把節源頭的一個傳說。納西族關於火把節傳說的諺語中保留了火把節來歷的重大資訊,與《玉溪編事》、《祿勸縣誌》、《峒溪縣誌》中的記載共同對探究火把節的來歷提供了重要線索。大理和昆明一帶關於火把節的傳說,雖然遮掩了火把節的來源,但其“星迴節”的說法,一樣露出了火把節的源頭活水及深厚文化。

  民族傳說

  納西族

  天神子勞阿普嫉妒人間的幸福生活,派一位年老的天將到人間,要他把人間燒成一片火海。老天將來到人間,看到一個漢子將年紀稍大的孩子背在身上,年小的孩子反倒牽著走,他感到奇怪,細一問方知揹著的孩子是侄子,牽著的孩子是兒子,因哥嫂已死,漢子認為應該好好照料侄子。老天將為這樣的人間美德深受感動,想著人們的心地是如此善良,怎忍加害於他們,便將天神燒燬人間的訊息告訴給那漢子,要他告訴人們於六月二十五那天事先在門口點燃火把,以此免去災難。於是千家萬戶都在這天晚上點起了火把,天神以為人們早已在火海中滅亡,便沉沉地睡去,再也沒有醒來。後來,納西族人民就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拉祜族

  山上住著一個善人和一個惡人,惡人專吃人眼。六月二十四這天,善人用蜂蠟裹在山羊角上,點燃蜂蠟後叫山羊去找惡人,惡人看到火花,以為人們拿火槍來打他,便急忙躲進山洞,並用石塊堵住洞口,結果被洞裡冒出來的水淹死了。從此人們就不再擔心惡人來吃眼睛,可以安安穩穩地搞生產了。因此拉祜族人民就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白族

  在白族的火把節傳說中,還有著名的阿南(即曼阿喃)的傳說,故事情節與女性人物傳說《曼阿喃》和《火燒松明樓》大體一致,是人物傳說與火把節傳說交叉衍變的結果。

  彝族

  很早以前,天上有個大力士叫斯惹阿比,地上有個大力士叫阿體拉巴,兩人都有拔山的力氣。有一天,斯惹阿比要和阿體拉巴比賽摔跤,可是阿體拉巴有急事要外出,臨走時,他請母親用一盤鐵餅招待斯惹阿比。斯惹阿比認為阿體拉巴既然以鐵餅為飯食,力氣一定很大,便趕緊離開了。阿體拉巴回來後,聽母親說斯惹阿比剛剛離去,便追了上去,要和他進行摔跤比賽,結果斯惹阿比被摔死了。天神恩梯古茲知道了此事,大為震怒,派了大批蝗蟲、螟蟲來吃地上的莊稼。

  阿體拉巴便在舊曆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來許多松樹枝、野蒿枝紮成火把,率領人們點燃起來,到田裡去燒蟲。從此,彝族人民便把這天定為火把節。撒梅王與異族抗爭,頭被砍掉,待到星宿出現又長出一個頭來與之奮戰廝殺。最後,由於奸細的出賣,砍掉頭用尖刀草掃過脖子後,撒梅王的頭就再也長不出來了,死不復生。據說尖刀草上的紅斑就是撒梅王的血染紅的。後來撒梅人在每年的六月二十四、二十五都要打起火把紀念撒梅王,並尋找他的英靈。

  撒尼支系的《撒尼人的火把節》:

  善神阿番偷開天門,撒下五穀,使人間的幸福生活超過天上。天神見了大怒,派大力士到地上來出氣。阿潘恨大力士霸道,與他摔跤,把大力士摔倒在地上,壓出一個坑來,後來天雨把那個坑變成湛藍的長湖(路南淡水湖)。人們為紀念這位人間英雄,於農歷六月二十四進行鬥牛、摔跤、宰羊、燃火把等活動,以示悼念之情。

  阿細支系的《阿細人的火把節》:

  奴隸主那迢迢把很多的窮弟兄關在牢獄中,窮人阿真等在羊角上綁上火把,衝向那迢迢的府第,燒死奴隸主,同時也燒掉了窮人手上的繩索。為紀念這次勝利,人們舉火把遊行,相沿成俗。

  羅婺支系的《喜鵲姑娘》:

  羅婺彝家有個漂亮能幹的姑娘,與彝家小夥阿龍早就相愛了。但附近十二個部落的男子都紛紛前來提親,其中有個土官老爺兇狠殘暴地說,如果不答應,就要血洗山寨,讓全寨遭殃。姑娘無奈,答應在六月二十四相親。相親期到,姑娘穿上雪白的衣服、黑色短褂,胸前系一塊花圍裙,燒起一大堆火。十二部的頭人也趕來了。姑娘深深地看了阿龍一眼後,縱身跳入火堆中。阿龍和幾個小夥子想拽住她,可只扯下了她的衣角。四面八方的.人們趕來,可她已經以死殉情。為了紀念她,十二個小夥抬起大牛推向對方,以推倒為勝。之後,殺牛飲酒、唱歌跳舞。後來彝家就把六月二十四定為火把節,被阿龍扯下的衣角,成了彝家婦女的圍腰帶,那焚燒姑娘的青煙,化為山寨的晨霧。據說清晨喜鵲鳴叫的時分,彝山的遠處就隱隱綽綽地顯出姑娘的身影,因此人們稱她為喜鵲姑娘。

  火把節的來歷

  南詔王火燒松明樓,慈善夫人忠義殉國

  唐初的雲南境內本有六個部落,稱為“六詔”。最南端的部落蒙舍詔也稱為南詔。南詔日益強大,一日,南詔王皮邏閣邀約其他五詔首領聚會。鄧賧詔首領的妻子慈善夫人認為皮邏閣居心不良,極力勸丈夫不要前往。但丈夫不聽,臨走時慈善夫人含淚在丈夫的手臂上套了一個鐵環,以求護身。此後,皮邏閣果然火燒了首領們聚集的松明樓,五詔首領均未倖免於難。面對松明樓灰燼,慈善夫人痛哭欲絕。她撲在灰燼中,扒出了丈夫佩帶的鐵環,這才認出了丈夫的屍體並將其運送回家。後來,皮邏閣聽說了這個聰慧賢德的慈善夫人,想娶她為妻。但慈善夫人怎肯再嫁,禮葬其夫後,她就閉城自盡,追隨亡夫而去,只留下這一段令人感慨萬千的感人故事。從此以後,雲南的白族人民便過起火把節,以紀念“火燒松明樓”的歷史故事和勇敢聰慧的慈善夫人。

  郭將軍殺夫欲霸妻,貞烈夫人火海自焚

  漢朝的副將郭世忠殺死了大理的曼阿那酋長,併發覺酋長的妻子阿南夫人長得很漂亮,便要娶她為妻。阿南夫人假意答應,但提出了祭奠亡夫的三個條件。然而,在祭夫時,阿南卻點火燒著了靈堂,躍身跳入熊熊烈火中自焚而亡。阿南的忠貞勇敢,博得了人們的讚歎和欽佩。從此每年在阿南自盡的日子,白族同胞便點燃火把,串鄉遊寨,以示紀念。

  勇士摔跤鬥惡魔,眾點火把燒天蟲

  相傳在遠古的時候,有一個名叫十大力的惡魔,在人間破壞人們的幸福生活。人們發現後,紛紛上前質問。十大力蠻橫地要人與他摔跤,還示威地把一頭頭壯牛翻倒(從此,火把節時首先要鬥牛)。他的挑釁行為惹怒了一位叫包聰的彝族英雄。他走出人群,與十大力扭扯著摔了三天三夜仍不分勝負。於是人們彈著三絃,吹著短笛,拍手跺腳為包聰助威,終於擊敗了十大力。惡魔發怒,放出蝗蟲等各種害蟲來糟蹋人們辛辛苦苦種出的莊稼。於是,人們又集合起來,點燃一支支火把去燒害蟲,最後終於燒死了所有的害蟲,這一天正好是六月廿四日。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一勝利,每到這一天,都要殺牛宰羊,舉行火把節的各種活動,它反映了彝族人民不畏強暴爭取幸福生活的鬥爭精神。

  殺稅使惹怒天神,燃火把群戰害蟲

  很久以前,天上地下相通。有一年,天神思體古惹派思惹阿比到人間收稅。由於人間鬧災害而歉收,人們交不起租稅,人間一位能吃銅鐵的大力士俄體拉巴便把收稅人思惹阿比打死了。天神大怒,先發洪水想淹沒地上的人類,但洪水被人們戰勝了。天神又放出各種害蟲到人間來吃百姓的莊稼,俄體拉巴和大夥兒圍在火塘旁商量治蟲的辦法,無意中發現一隻掉進火塘裡的蟲很快就被燒死了。於是,俄體拉巴就組織大夥兒舉火把燒蟲,最終戰勝了蟲害,奪得了豐收。久而久之相沿成俗,形成了彝族的火把節。

  阿南公主的故事

  大理一帶,則有阿南公主的故事:“漢元封間,葉榆(今大理)婦阿南者,為酋長曼阿娜之妻。娜為漢將郭世忠所殺,欲妻南,南曰,能從三事當許汝:一做幕以祭故夫;一焚故夫衣,易新衣;一令國人皆知我以禮嫁。忠如其言。明日,聚國人,張松幕祭其夫,下置火。南藏刀出,俟熾,焚夫衣,即引刀自斷其頸,僕火中。時六月二十五日也,國人哀之,每歲以是日燃炬吊之,名為星迴節。

  蘊含意義

  火把節習俗和傳說的形成,與族源相同的彝語支各民族的原生崇拜有關,其中尤以對火的信仰有更直接的聯絡,在西南彝語支各民族的火把節活動中仍保持著以火燻田除祟,逐疫去災,滅蟲保苗、催苗出穗、祈求豐年、招引光明、迎接福瑞的民俗功能,其間的民俗心理和信仰觀念就是趨吉避凶。涼山彝族的火把節傳說即反映了這種把火作為具有神秘因素的超自然力的原始崇拜,仍凝聚著火把節習俗及傳說的原生態的民俗基因,屬於早期形態的火把節節俗,其文化核心是火崇拜,與氐羌系統的彝語支民族崇火尚日的文化傳統一脈相承。

  火把節傳說有很多異文,雖來源各有不同,但都大同小異,其文字結構都按人與神的鬥爭→人戰勝神→神進行報復→人再次戰勝神→慶賀勝利和奪得豐收的敘述程式來結構故事。這些不同的文字都具有強烈的人本精神,都是以宣告人的勝利、神的失敗而告終的,這與神話中以神為主導的敘事方式是不同的。隨著社會的發展、歷史的變遷,人類生存的核心問題的轉移(從自然轉向社會)及階級社會的矛盾衝突的加劇,火把節的傳說與各民族廣闊而複雜的社會生活緊密交織為一體,進而成為表現民族矛盾、階級矛盾的一種口頭敘事途徑。這類傳說是次生性的火把節習俗傳說,主題是歌頌祖先和英雄。

  後來傳統道德觀念對火把節習俗傳說的滲透,反映為女性人物傳說與火把節傳說的相互交叉。不論是早期的喜鵲姑娘,還是後來的阿南、慈善夫人,大都有一種共同的“投火自焚”的命運結局,這類傳說一方面反映了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的黑暗現實及統治階級內部的政治陰謀,另一方面更是“一女不更二夫”的剛烈女性的傳說,意在表節烈之德。從喜鵲姑娘、阿南到慈善夫人,一個個殉情、殉夫、殉國的忠貞形象,人們將這些善良勇敢的女性人物的命運與火把節傳說緊緊聯絡在一起,表達了特定歷史時期人們“進賢烈而詆淫惡”的感情和願望。這類傳說應屬後起。

  總之,從火把節傳說的形成與演變過程中可以看到不同層級的歷史累層,與這個節日在西南各民族民間長期發展是相同步的,火把節的傳說在其久遠的流傳中不斷衍變,甚至影響到了某些地區的節俗,使原生態的、“祭祀性的”火把節也附著上了“紀念性節日”的衍生涵義,如鶴慶的傳說把六月十九婦女用鳳仙花染紅指甲也歸到慈善夫人身上,說是對慈善刨夫屍把指甲都刨出血了或燙紅了的一種紀念。

  楚雄彝族火把節美食

  火把節也是一年中“吃”的節日。楚雄彝族有著獨特的飲食習俗,食譜很多,菜品豐盛,原汁原味,味道獨特。在彝族眾多美食中,“羊湯鍋”最具代表性,火把節吃“羊湯鍋”也成了楚雄人的老習慣。今年火把節期間,彝人古鎮、紫溪彝村和彝海公園旁彝海大成三處地方都開展彝族“羊湯鍋”等特色美食展示活動,屆時遊客可盡情品嚐彝家美食,感受彝族獨特的飲食文化習俗。

  彝族菜的特色就是以肉食為主,菜種必不可少的就是辣味,這大概與其民族分佈的地域也有一定的關係吧。彝族人能歌善舞熱情豪爽,而且喜歡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無論時間地域如何變化,一個民族骨子裡的特性是絕對不會改變的。不僅如此,彝族餐館的餐具和佈置還都使用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彝族漆器和飾物,因此我們也就毫不猶豫地將美味、傳統、香豔的彝族姑娘和豪放的彝族小夥一起銘印在我們的腦海裡。

  1、楚雄羊湯鍋

  楚雄羊湯鍋

  羊湯鍋是彝族人待客的一道名餚,每年楚雄州人民過火把節時就是吃羊湯鍋最熱鬧的時候。將宰殺後的肥羊所有部位全部切成塊,放在一鍋煮,煮的時候除了放鹽,不再放任何佐料,當食用的時候再放花椒、辣椒粉、薄荷等,就著蘸水吃。就這樣竟形成了一個傳統。

  2、祿豐烤小豬

  祿豐烤小豬

  元謀和祿豐羅次一帶的烤小豬,是一種具有地方風味的傳統佳餚。它選用三、四十斤重的瘦肉型小豬,宰殺湯褪去毛後,去掉肚雜和四蹄,塗上各種香料、佐料放在木炭火上烘烤,直至皮黃肉熟。看起來色澤鮮豔,吃起來外焦裡嫩,讚不絕口。

  3、雙柏麻慄樹醃肉

  雙柏麻慄樹醃肉

  原料為豬裡脊、炒米粉、花椒、辣椒等,放在缸內醃製半年後即食。味道醇厚,切一塊剁碎炒進炒飯裡非常的可口。

  4、牟定叫花雞

  牟定叫花雞

  牟定叫花雞選取味香肉嫩的珍珠雞、經過醃製後包裹上香茅草或荷葉,並將姜蔥等配料塞入雞的肚子裡, 再用錫紙將雞包兩層塞入烤箱,食用時剪開錫紙和荷葉就行,香味四溢、肉質嬌嫩。

  5、永仁宜就全羊湯鍋

  永仁宜就全羊湯鍋

  永仁宜就全羊湯鍋是宜就彝族人民傳統的風味食品,食材選用本地黑山羊,薈萃羊肉、羊頭、羊蹄、羊血、內臟等連皮帶肉用大鐵鍋一鍋燉熟,香溢數里。羊皮的香,羊肉的鮮,羊肚的脆,羊血的嫩,羊蹄的韌……,強烈震撼著你的味蕾,讓你意猶未盡。宜就全羊湯鍋不腥不羶,營養豐富,老少皆宜。

  6、元謀涼雞

  元謀涼雞

  作為正宗滇味的代表之一,元謀涼雞已有近百年的歷史。涼雞的選料考究,以未生蛋或未啼鳴的仔雞為最佳。將仔雞宰殺開膛洗淨後,整隻置於鍋中慢慢燉煮,邊煮邊放清水,待雞皮明顯萎縮,撈出冷卻後切塊,甜辣的沾水配上鮮嫩的涼雞,餘味無窮。

  7、姚安手撕風乾雞

  姚安手撕風乾雞

  雲南不少地方有民間製作風乾雞的傳統歷史,其中以滇西北的姚安縣風乾雞和滇東北的鎮雄縣風乾雞最為出名。姚安風乾雞不僅風味獨特,能烹製各種美味佳餚,而且便於儲存,食用方便,蒸、烤、燉、紅燒、黃燜均可。蒸熟後整隻雞撕著吃,可謂是大快朵頤,非常適合做團圓菜。

  8、南華涼拌松茸

  南華涼拌松茸

  涼拌松茸是野生菌生食的大膽嘗試,後成為了南華“菌子宴”中的名菜。烹飪以天然鮮松茸為食材,切片後配上家常涼拌作料,調拌均勻即可食用。這樣的做法不僅能保留松茸獨特的脂香,同時可以鎖住松茸內的水分,入口即可品嚐到濃郁芳香的菌汁。

  9、大姚菜盒子

  大姚菜盒子

  大姚石羊古鎮當地的一種特色小吃,用面在模具中裝上面糊,做成盒子,其中裝滿豆芽、酸菜、韮菜等等,放入油鍋中炸到外殼金黃,吃到嘴裡,面盒香脆,盒中菜蔬酸香,開胃助食。

  10、武定蕎粑粑

  武定蕎粑粑

  武定苦蕎粑粑的製作非常簡單,成團的蕎麵,製作成長一尺,厚有三寸,寬有五尺的條形蕎粑粑,放入沸水中煮熟即食。苦蕎粑粑微苦回甜,無論是蘸蜂蜜還是煉乳都是非常可口的。

  火把節的故事

  一、彝族火把節的來歷

  火把節是彝族人民特有的傳統佳節。一般每年在農曆六月二十四日舉行,歷時三天。按照彝族十月太陽曆的一年五季十月、每月36天、留下五日過年日(小年二日、大年三日)的年節規制,自古沿襲至今。

  彝族火把節的主要活動內容為:祭祖、祭火神、祭農神、祈福消災等系列傳統民俗活動。其中,以迎火神、祭火神、誦祭火經、贊火把歌、送火神、走村串戶、巡山繞田、撒火淨宅、火把狂歡等儀式為主要表現形式。

  二、文獻記載

  火把節風俗,在史書裡多有記載。最早見於元代李京的《雲南志略》:“六月二十四日通夕以高竿縛火炬照明。”師範《滇系·雜載》中說“農民持炬照耀田間以祈豐年,通省皆然。”《遵義府志》記載:貴州西部彝族每逢“六月二十四日,各醵錢祀山川、宰牲歌舞,或數日始罷。”明弘治《貴州通志》普安府風俗:“州志:夷人每歲以冬、夏二季月二十四日為火把節,屠豕宰牛,以祭其先,小兒各持火炬喧戲於市,如上元,除歲然。”《黔南職方紀略》:“僰人,威寧、興義縣、貞豐、普安縣、普安廳有之。男子披氈,不沐浴。六月二十四日為度歲,朔望持齋梵誦,通各苗語。”清光緒四川涼山《越嶲廳全志》卷十《夷俗》記載:“倮以六月二十四日為小年,滿山星火,名火把節;十月朔為過大年。”

  三、十月太陽曆與火把節

  火把節古代又稱為“星迴節”。按通例,“星迴於天”在臘月歲終,但早年西南民族中有以伏為臘之俗,他們以北斗柄下指與上指來劃分伏臘,從這種“斗柄指向”意義上說,臘“星迴”,伏亦“星迴”,故有“六月二十四日為年”的彝族習俗。同時,據彝族太陽曆的說法,農曆六月二十四日是太陽在執行軌道上最正的一天,正午時太陽射到人身上看不到自己的影子,所以把這一天當作喜慶的日子。六月是稻穀揚花、各種作物快要成熟的季節,也是各種害蟲危害莊稼最危險的時候,所以在這個節日裡要點火把除蟲火害,以保豐收。

  既然火把節就是星迴節,星迴節是彝族新年,而一年中有兩個星迴節,那麼,是不是說彝族一年中有兩個新年呢?回答是肯定的。直到近代,幾乎所有的彝族地區,仍在過著這兩個年節。例如《職貢圖》說,“以六月二十四日為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為歲首”。《易門縣誌》說六月二十四日為“大節”,“以十二月二十四日為年節”。《越嶲廳全志》說:“六月二十四日為過小年”,“十月朔日為過大年”。《臨安府志》也說:“六月二十四為節,十二月二十四日為年”。這些都是很確鑿的證據……因此,彝族同胞根據十月太陽曆的年節規制,在每年的火把節(夏至)過小年,十月末(冬至)過大年,俗稱“十月年”。

  四、傳說

  火把節是彝族人民一年一度最重要的節日,由於彝族人口眾多、支系龐雜、分佈地域廣,因此民間流傳著的關於火把節起源的傳說尤為豐富。

  1、慈善夫人殉節的傳說

  這一傳說源於南詔王火燒松明樓的故事,見諸《南詔野史》等史籍。大意為:南詔王皮羅閣為吞併其它五詔,在徵得唐朝中央政府同意後,以祭祀為名,通知五詔於六月二十四日到松明樓聚會。鄧賧詔之妻慈善夫人感到此舉有詐,勸丈夫不要前往,但詔主迫於皮羅閣的勢力不得不前往,慈善料到丈夫此行必凶多吉少,便以鐵鐲套在丈夫臂上送行。六詔會集祭祀完畢後,皮羅閣設宴於松明樓,至暮,皮羅閣佯醉下樓;伏兵即舉火燒樓,各詔除越西詔因路遠未至外其餘均被害,屍骨難辨,只有鄧賧因臂上有鐵鐲得以認領回家厚葬。南詔慕慈善才智,欲娶為妃,慈善堅執不從,據城自守,南詔發兵攻城,慈善自盡。此後,每年六月二十四日,人們均點火把以紀念慈善夫人,相沿成習,遂為火把節。

  2、惹底毫星燒官蟲

  相傳很久以前,天和地是相通的,天上的神和地上的人和睦相處,經常相互往來。有一年夏天,天神思梯古慈派了一個名叫耿丁有惹的天差下凡催債。耿丁有惹來到人間後,遇到人間的英雄惹底毫星(一說火體拉巴),惹底毫星說:“你們住在天上,我們住在地上,我們互不相干,為什麼我們天天給你們交租還債?今天,我們兩個來比賽摔跤,如果你贏了,我們就交,你輸了我們就不交。”於是兩人就比賽摔跤,結果耿丁有惹被摔死。天神思梯古慈大怒,放出很多煌蟲到地上,把人間的莊稼吃掉。惹底毫星帶領人們砍來很多竹校和富杆,紮成火把,舉火燒蟲,保護了莊稼。為紀念這次勝利,以後每年六月二十四日這天都要舉行火把節,相沿成習至今。

  3、阿南殉夫的傳說

  故事大意是:漢元封年間,雲南葉榆酋長曼阿奴之妻阿南夫人,聰慧美麗,被漢將郭世忠看中。郭為霸佔阿南,設計害死了曼阿奴,然後逼阿南嫁於他,阿南不從,在其丈夫火化時趁守軍不備縱身跳入火堆中,焚身殉夫。人們為她的貞烈所感動,每年六月二十四日便點火把以祭奠之,相沿遂成火把節。

  4、火把迎諸葛亮

  相傳,蜀後主建興三年春天,諸葛亮率眾南征,五月渡瀘水,六月入漢中,並七擒七縱彝族首領孟獲。諸葛亮的恩威並重的策略頗得漢中人民的擁護。當晚入城時,沿途群眾紛紛舉火把提水酒以迎之,遂成習俗,沿襲至今。

  5、牛角掛火把

  這一傳說主要在布拖縣流傳。很多年前,布拖一帶奴隸主殘酷買賣和虐待、殘殺奴隸之風盛行,廣大奴隸群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有個名叫吉地蘇呻的奴隸暗中組織了一個名叫“赤黑日爾”的地下組織,揭竿起義,反抗奴隸主的反動統治,屢屢打敗了當地奴隸主的武裝。後來,反動奴隸主勾結其它地方反動武裝,捲土重來,進行反攻倒算。起義奴隸被團團圍困,形勢十分危急。這時有人想出妙計,將火把捆在牛角上點燃,受驚的牛群倉皇奔逃,衝散了敵人的陣線,起義軍乘勝追擊,打敗了奴隸主軍隊,取得了勝利。那天正值農曆六月二十四日。從此,每年的這天,彝族人民家家戶戶點燃火把以示紀念,相沿成習,遂為火把節。

  以上是流傳較為廣泛的幾種關於火把節來歷的傳說。民間關於火把節的起源的傳說還有很多,總計不下十餘種。這些傳說,有的只在民間口頭流傳,有的見諸史載,但都從各個側面深刻地反映了彝族的鬥爭精神和生活嚮往。

  當神話與世俗相遇,碰撞出的是更為激昂的節日熱情。彝族火把節,那一把火足夠燃燒你的心。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