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老人自我狀況主觀評價及其相關因素分析彙報體會

高齡老人自我狀況主觀評價及其相關因素分析彙報體會

  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是老齡研究領域中得到較多關注的話題。中華醫學會建議對老年生活質量的評價應考慮11個方面,即:健康狀況、生活習慣、日常生活功能、家庭和睦、居住條件、經濟收入、營養狀況、心理衛生、社會交往、生活滿意度、體能檢查(於普林等,1996)。各種相關研究顯示,老年人、尤其是高齡老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健康方面的問題或日常活動需要別人的幫助。有學者提出,僅僅用一成不變的健康人的標準來評價所有人的生活質量是不妥當的,這種評價忽視了人群的多樣性和異質性。例如,有人雖然帶病或有殘疾,但他已學會了如何帶病生活,具有良好的自我感覺,而且還能在社會生活中發揮作用 (Koch,2000)。作者由此得到的啟發是,當年齡增高後,老人們或多或少地都會有一些疾病或症狀,一些高齡老人雖然帶病,但他們可能已經在長年的帶病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從而對健康狀況和生活狀況都比較滿意。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評價他們的生活質量,如何有針對性地制定對策和開展工作改善他們的生活質量,值得深入研究和商榷。

  資料來源

  本研究使用資料來自1998年對中國80歲以上高齡老人的健康長壽基礎調查(“中國高齡老人健康長壽研究”課題組, 2000)。本研究使用了80~105歲老人的調查結果,樣本量為 8805人,其中男性佔40.3%。調查內容中包括老人對自己生活和健康的評價,共有兩個問題:“你覺得你現在的生活怎麼樣?”“你覺得你現在的健康狀況怎麼樣?”提供給老人親自選擇回答的有:很好、好、一般、不好、很不好5種評價。

  關於老年人生活質量的評價,大多研究者採用了主觀與客觀相結合的指標。但因為主觀指標容易受到外界干擾和內在偶然因素的影響,而且每個調查物件都是從個人的角度做出評價,身處不同地區、時代、環境的個人,評價標準必然不同。因此這些主觀指標的效度和信度往往在分析研究中受到質疑。如1998年中國高齡老人健康長壽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高齡老人認為自己目前的生活“很好”或“好” (69.7%),只有2.86%的老人認為生活“不好”或“很不好”(“中國高齡老人健康長壽研究”課題組,2000,244頁)。對這種結果可以有不同解釋: (1)事實確實如此;(2)這些高齡老人能夠存活到如此年齡,顯然是一個選擇性的群體,他們對生活的樂觀與知足是長壽的一個因素,因此會對生活質量的評價過於樂觀;(3)這些老人往往會將過去艱苦的生活做為對照,因此得出現在生活“很好”的結論;(4)這些老人的回答受到調查環境的干擾,如家人或地方領導的在場等,但實際上他們很多人的生活質量相當差(董人錚,2000)。後面的三種解釋都基於一個假設,即對生活滿意的高齡老人如此之多是不可信的。不過,據四川省1990年對823例百歲老人的調查結果,有75%的調查物件感到生活幸福,比例也是相當高的 (袁鴻江等,1999);根據1992年中國老年人供養體系調查結果分析,在9889名60歲以上的老人中有幸福感的佔81.92%(姜晶梅等,1998);根據1998年對1000名上海城市高齡老人的調查,生活滿意度為“差”的老人只佔2.2%(林茵等,2000)。由此看來,這些調查的結果比較一致。此外,1998年高齡老人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調查物件的性格特徵具有明顯積極樂觀的傾向;老人的樂觀態度必然會使得他們對生活的自我評價趨向較好,這從另一個角度說明雖然老年調查物件對生活狀況的自我評價偏高,但還是可信的。

  同一調查中的自評健康狀況則與自評生活狀況的分佈稍有不同,評價自己健康狀況“很好”和“好”的.老人佔53.95%,認為不好的有7.89%,明確認為“很不好”的只有0。56%(“中國高齡老人健康長壽研究”課題組,2000,248頁)。與調查員的觀察相比較,被訪老人、尤其是身體比較虛弱的老人有高估自己健康狀況的傾向,甚至在看來體弱多病的老人中還有10.2%認為自己的健康狀況屬於“好”(見表1)。但總的來說,自我健康狀況評價和調查員的觀察比較一致(兩變數的相關係數Gamma =588)。

  雖然健康狀況和生活狀況自我評價高度相關(如果將兩種評價都劃分為二分變數,即“好”和“其他”,兩變數的相關係數 Gamma=0.729),但還是有區別的。有45.7%的老人認為自己的生活和健康狀況都好,有23.0%的老人雖然認為自己的健康狀況不算好,但生活狀況還好。因此本文將對生活自評和健康自評分別分析,探討對生活和健康狀況的主觀滿意度與老年人當前生活習慣、身體狀況、以及個人性格特徵的關係,並探討如何改善患有疾病或日常活動能力有困難的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高齡老人自我評價的相關因素分析

  本研究假設調查物件的性別、民族(漢族/少數民族)、受教育年限、婚姻狀況、現居住地(城市/農村)、居住方式(與家人同住/獨居/住養老院)、經濟狀況(主要生活來源)、年齡、性格特徵(樂觀/悲觀)、是否經常進行體育鍛煉、目前參加活動情況、日常活動能力(ADL評分)、患有幾種慢性病以及患病是否影響日常生活等變數與生活和健康狀況自評有關。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根據調查結果分析,大部分老人都趨向於認同樂觀積極的性格特徵。圖1為樂觀特徵與悲觀特徵的平均認同分佈,認同程度從“很像”到“很不像”,取值範圍從1至 5,取值越低的認同程度越高。本文綜合了“不論什麼事都想得開”、“自己的事情自己說了算”、“與年輕時一樣快活”三項為樂觀特徵,“感到緊張、害怕”、“覺得孤獨”、“越老越不中用”三項為悲觀特徵,兩種特徵的平均分佈如圖1所示。顯示出大部分老人認同樂觀特徵而不認同悲觀特徵。雙變數分析發現,樂觀性格與較好的生活與健康自評高度相關,因此被作為主要的相關因素考慮。

  為了考察可能與老人自我評價相關的多種因素的作用,本文采用了多元邏輯斯蒂迴歸分析,但需要說明的是,在此僅僅是借用該分析方法考察在控制了其他變數作用的情況下,某個變數與自評變數的關係,不涉及任何因果關係的假設。因為個人對自己生活或健康的評價既受外界因素的影響,如人們普遍認同的健康標準、家人的態度等,也與每個人心中的相對標準有關;既受個

  人性格特徵的影響,同時也是性格特徵的一種表現。所以本文的分析類似於各變數與自我評價變數之間的偏相關關係分析。

  表2列出了對自我生活評價和自我健康評價有影響的變數,以及其迴歸引數估計和顯著性。表中的應變數為二分變數,“1”代表自我評價為“好”或“很好”, “0”,為其他各級評價結果,包括“無法回答”(關於“無法回答”的趨勢當另文分析)。迴歸分析中應用反向剔除法進行了自變數的篩選。

  迴歸結果顯示,較有可能對自己的生活狀況評價好的調查物件特點為:女性、少數民族、住養老院者(參照組為與家人同住者,而獨居老人的生活狀況自評傾向於最差)、90歲以上的老人 (參照組為80—84歲)、自評健康狀況好的人、具有樂觀性格的人,這些變數的影響與我們的常識一致。但是,日常活動需要人幫助和至少患有一種疾病的調查物件也更傾向於對生活狀況有好的評價,這種關係如何解釋還有待進一步探討。另外,有時做家務勞動(如做飯、帶小孩等)的老人更傾向於有好的自我評價,而幾乎每天做家務則恰恰相反,是與好的自我評價顯著負相關。同時,看電視或聽廣播有顯著的正面影響。

  第二個迴歸模型顯示,較有可能對自己的健康狀況評價好的調查物件特點為:男性、農村居民、沒有退休金、95歲以上、自評生活狀況好、具有樂觀性格、經常進行體育鍛煉、幾乎每天做家務、幾乎每天打牌/打麻將、看電視/聽廣播、日常活動不需要幫助、沒有疾病或即使有病,但也不會嚴重妨礙日常生活。

  討 論

  從以上分析結果可見,老年人對自己生活狀況的評價是與家庭、性格特徵、參加活動以及透過電視廣播與外界的接觸密切相關的,它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的一種反映,比如孤居獨處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的不利影響,說明了家庭在老年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在日常活動中需要藉助別人的幫助和患有慢性病與老年人生活狀況自我評價沒有負面的相關作用。這說明多數老人已經能夠以自己的方式對待所患的慢性病(多數是老年病),學會了帶病生活,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已經習慣了而不覺得那是個主要問題,他們對生活質量的測量標準是隨著自身的健康狀況而進行調節的。此外,生活的豐富多彩有助於老年人對生活採取積極態度,但是過多的勞動和職責會起相反的作用,如幾乎每天做家務的老人反而更傾向於不好的生活狀況自我評價。有些被認為是關聯比較密切的變數,在分析中被篩選出去,說明這些變數與生活狀況自我評價沒有設想的關係,如是否有配偶(Liu Guiping,2001,曾經也指出這一點)、受教育程度、城鄉差別、經濟狀況等。看電視和聽廣播可能與經濟狀況有間接關係,有些老人不能看電視和聽廣播可能是因為家裡沒有條件。

  多數老年人對自己健康狀況的評價看來比較清醒理智,因為該評價與日常生活能力和患病狀況高度相關。與生活和健康狀況評價都高度相關的是老人的樂觀性格,而年齡組的高度相關則顯示了高齡老人這個群體的選擇性。

  根據對高齡老人生活質量自我評價的分析結果,作者認為,進入高齡的老年人不可避免地會有這樣那樣的疾病或活動上的不便,有些老年疾病或失能甚至是不可逆的或難以治癒的,而與此同時,很多老人們都表現出對自己生活的積極樂觀態度。鑑於這種特定狀況,改善高齡老人生活質量的重點應當是加強社會和家庭的人文支援和關懷力度。如公共設施和社群環境應當考慮方便帶病老人的出行和生活,使他們感覺到社會對他們的支援和體諒,而不是因為年老而受到各種限制。還應當創造條件,積極引導、組織、支援和鼓勵高齡老人多參加社會集體活動,並對老人及其親屬進行諮詢和培訓,使高齡老人能夠相對愉快、平安地渡過帶病的晚年。

  參考文獻

  1.董人錚.關於高齡老人生活質量現狀的思考[J].中國人口科學,2001增刊:中國高齡老人健康長壽研究專輯.

  2.姜晶梅等.我國城市老年人幸福感的主要影響因素探討[J].中國老年學雜誌,1998(3):132~134.

  3.Koch T. Life Quality vs the‘Quality Of Life’:assumptions underlying prospective quality of life instruments in health care planning[J].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2000(51):419~427.

  4.林菌等.維護高齡老年人的生存質量IJ].中國老年學雜誌,2000(2):65--66.

  5.Liu Guiping.Marital Status and Self-rated Health Of Chinese Oldest-old.In: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Healthy Aging Studiesinchina.Beijing,October 2001.

  6.於普林,楊超元,何慧德. 老年人生活質量調查內容及評價標準建議[j].中華老年醫學雜誌,1996(5):320.

  7.彭鴻江等.四川省1990年823例百歲老人的調查報告[J].中國老年學雜誌,1999(4):193~195.

  8.中國高齡老人健康長壽研究課題組.中國高齡老人健康長壽調查資料集(1998)[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