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能定理知識點總結

動能定理知識點總結

  動能定理是高中物理中必須掌握的一部分內容,下面就是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動能定理知識點總結的相關文章,希望可以幫到您,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可以分享給更多小夥伴哦!

  1、什麼是動能?它與哪些因素有關?

  物體由於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動能,它與物體的質量和速度有關。

  下面透過舉例表明:運動物體可對外做功,質量和速度越大,動能越大,物體對外做功的能力也越強。所以說動能是表徵運動物體做功的一種能力。

  2、動能公式

  動能與質量和速度的定量關係如何呢?我們知道,功與能密切相關。因此我們可以透過做功來研究能量。外力對物體做功使物體運動而具有動能。下面我們就透過這個途徑研究一個運動物體的動能是多少。

  列出問題,引導學生回答:

  光滑水平面上一物體原來靜止,質量為m,此時動能是多少?(因為物體沒有運動,所以沒有動能)。在恆定外力F作用下,物體發生一段位移s,得到速度v(如圖1),這個過程中外力做功多少?物體獲得了多少動能?

  樣我們就得到了動能與質量和速度的定量關係:

  物體的動能等於它的質量跟它的速度平方的乘積的一半。用Ek表示動能,則計算動能的公式為:

  由以上推導過程可以看出,動能與功一樣,也是標量,不受速度方向的影響。它在國際單位制中的單位也是焦耳(J)。一個物體處於某一確定運動狀態,它的動能也就對應於某一確定值,因此動能是狀態量。

  下面透過一個簡單的例子,加深同學對動能概念及公式的理解。

  試比較下列每種情況下,甲、乙兩物體的動能:(除下列點外,其他情況相同)

  ①物體甲的速度是乙的兩倍;②物體甲向北運動,乙向南運動;

  ③物體甲做直線運動,乙做曲線運動;④物體甲的質量是乙的一半。

  在學生得出正確答案後總結:動能是標量,與速度方向無關;動能與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因此速度對動能的影響更大。

  3、動能定理

  (1)動能定理的推導

  將剛才推導動能公式的例子改動一下:假設物體原來就具有速度v1,且水平面存在摩擦力f,在外力F作用下,經過一段位移s,速度達到v2,如圖2,則此過程中,外力做功與動能間又存在什麼關係呢?

  外力F做功:W1=Fs

  摩擦力f做功:W2=-fs

  可見,外力對物體做的總功等於物體在這一運動過程中動能的增量。其中F與物體運動同向,它做的功使物體動能增大;f與物體運動反向,它做的功使物體動能減少。它們共同作用的結果,導致了物體動能的變化。

  將上述問題再推廣一步:若物體同時受幾個方向任意的外力作用,情況又如何呢?引導學生推匯出正確結論並板書:

  外力對物體所做的總功等於物體動能的增加,這個結論叫動能定理。

  用W總表示外力對物體做的總功,用Ek1表示物體初態的動能,用Ek2表示末態動能,則動能定理表示為:

  (2)對動能定理的理解

  動能定理是學生新接觸的力學中又一條重要規律,應立即透過舉例及分析加深對它的理解。

  a、對外力對物體做的總功的理解

  有的力促進物體運動,而有的力則阻礙物體運動。因此它們做的功就有正、負之分,總功指的是各外力做功的代數和;又因為W總=W1+W2+?=F1·s+F2·s+?=F合·s,所以總功也可理解為合外力的功。

  b、對該定理標量性的認識

  因動能定理中各項均為標量,因此單純速度方向改變不影響動能大小。如勻速圓周運動過程中,合外力方向指向圓心,與位移方向始終保持垂直,所以合外力做功為零,動能變化亦為零,並不因速度方向改變而改變。

  c、對定理中“增加”一詞的理解

  由於外力做功可正、可負,因此物體在一運動過程中動能可增加,也可能減少。因而定理中“增加”一詞,並不表示動能一定增大,它的確切含義為末態與初態的動能差,或稱為“改變數”。數值可正,可負。

  d、對狀態與過程關係的理解

  功是伴隨一個物理過程而產生的,是過程量;而動能是狀態量。動能定理表示了過程量等於狀態量的改變數的關係。

  4、例題講解或討論

  主要針對本節重點難點——動能定理,適當舉例,加深學生對該定理的理解,提高應用能力。

  例1、一物體做變速運動時,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合外力一定對物體做功,使物體動能改變

  B、物體所受合外力一定不為零

  C、合外力一定對物體做功,但物體動能可能不變

  D、物體加速度一定不為零

  此例主要考察學生對涉及力、速度、加速度、功和動能各物理量的牛頓定律和動能定理的理解。只要考慮到勻速圓周運動的例子,很容易得到正確答案B、D。

  例2、在水平放置的長直木板槽中,一木塊以6.0m/s的`初速度開始滑動。滑行4.0m後速度減為4.0m/s,若木板糟粗糙程度處處相同,此後木塊還可以向前滑行多遠?

  此例是為加深學生對負功使動能減少的印象,需正確表示動能定理中各物理量的正負。解題過程如下:

  設木板槽對木塊摩擦力為f,木塊質量為m,據題意使用動能定理有:

  二式聯立可得:s2=3.2m,即木塊還可滑行3.2m。

  此題也可用運動學公式和牛頓定律來求解,但過程較繁,建議佈置學生課後作業,並比較兩種方法的優劣,看出動能定理的優勢。

  例3、如圖3,在水平恆力F作用下,物體沿光滑曲面從高為h1的A處運動到高為h2的B處,若在A處的速度為vA,B處速度為vB,則AB的水平距離為多大?

  可先讓學生用牛頓定律考慮,遇到困難後,再指導使用動能定理。

  A到B過程中,物體受水平恆力F,支援力N和重力mg的作用。三個力做功分別為Fs,0和-mg(h2-h1),所以動能定理寫為:

  從此例可以看出,以我們現在的知識水平,牛頓定律無能為力的問題,動能定理可以很方便地解決,其關鍵就在於動能定理不計運動過程中瞬時細節。

  透過以上三例總結一下動能定理的應用步驟:

  (1)明確研究物件及所研究的物理過程。

  (2)對研究物件進行受力分析,並確定各力所做的功,求出這些力的功的代數和。

  (3)確定始、末態的動能。(未知量用符號表示),根據動能定理列出方程

  W總=Ek2—Ek1

  (4)求解方程、分析結果

  我們用上述步驟再分析一道例題。

  例4、如圖4所示,用細繩連線的A、B兩物體質量相等, A位於傾角為30°的斜面上,細繩跨過定滑輪後使A、B均保持靜止,然後釋放,設A與斜面間的滑動摩擦力為A受重力的0.3倍,不計滑輪質量和摩擦,求B下降1m時的速度多大。

  讓學生自由選擇研究物件,那麼可能有的同學分別選擇A、B為研究物件,而有了則將A、B看成一個整體來分析,分別請兩位方法不同的學生在黑板上寫出解題過程:

  三式聯立解得:v=1.4m/s

  解法二:將A、B看成一整體。(因二者速度、加速度大小均一樣),此時拉力T為內力,求外力做功時不計,則動能定理寫為:

  f=0.3mg

  二式聯立解得:v=1.4m/s

  可見,結論是一致的,而方法二中受力體的選擇使解題過程簡化,因而在使用動能定理時要適當選取研究物件。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