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個人心得感悟

中國傳統文化個人心得感悟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因經歷的人和事不同而產生新的感悟,這時,就可以把它們都記錄在文章裡。為了幫助大家掌握感悟的寫作方法,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國傳統文化個人心得感悟,歡迎大家分享。

中國傳統文化個人心得感悟1

  屋簷上的水滴隨著時光的推流而一滴滴地掉落在那堆積了一釐米深的小水暈中,泛起了小小的漣漪,望著眼前這一雨紛紛的美景,忽然一陣粽葉香,耐人尋味。

  "菊花園,炒米餅,糯米糰,阿媽帶我去睇龍船"這是小時候奶奶抱著我,在端午節時嘴中念著的歌謠。而這種古老的氣息還能代代相傳嗎?

  走進廚房,家中還是那種老式的灶臺,有兩口大鍋,均由柴火燒製,容量十分大,我想,在爺爺奶奶他們那一代,家中要生存的人很多,所以先前的灶才會是這樣的吧。在這時,只見奶奶將用油炸蔥頭的"蔥頭油"撈起,放在一旁的小碗中。接著掀開另一鍋有拌著許多什麼蒸鹹蛋,五花肉,鵪鶉蛋,花生一切適合的東西,奶奶一樣也不錯過。因為再包之前,這些食物都未煮熟,因為害怕太油,所以我幫著奶奶一起弄。我們首先清洗粽葉,"呀"一不小心就被這粽葉的邊緣割破了手,輕微的流血,更映襯出我對這粽子的喜愛,瞧去,奶奶正眉開眼笑的哼著小曲,包著粽。

  雙手平攤,在手心先放上一個粽葉,用大拇指夾著,來一個90度的完美弧度,使粽葉上有一個圓錐形的凹形,然後以3:2:1的比例調配米,鵪鶉蛋,五花肉,一層壓一層,最後,再拿一片粽葉"封頂",用一種植物的葉子綁上,放在籃子裡,準備下鍋。一隻佈滿皺紋的手和一隻細皮嫩肉的手在一起忙的不亦樂乎。

  這細細的粽香,環繞了整個屋子,忽然,聽見弟弟對著電話機喊了一聲:"小姑,等等你回來的時候給我帶一個漢堡跟一個芝士味的'比薩,謝謝。"頓時,屋子裡的氣氛僵硬了,空氣似乎要停止了流動,奶奶在這製作著中國的傳統食物,而這新時代的小男孩卻要去品嚐外國的"快餐"。

  這份古老的傳承是否即將遺失了呢?若不是,那又能傳承多久呢?這一切的一切,是否會成為那黑白史書上的記載呢?

  在當今社會蓬勃發展的時代,人們都在物質上不斷的追求,在生活水平上不斷的提高,在工作上同時也是精益求精,但是,人們又會停下來思考那份對於文化的紀念嗎?不,不會。然而,在中國古代,有許多優秀的手藝都是因為沒有人傳承而在現在已斷絕了,我們不能讓歷史成為歷史,要讓他們成為未來,而唯一的方法就是,每個人都應該隨時接受著古老文化的薰陶,讓這種傳承成為永遠,這樣,在中國的標點上,就只有分號,沒有句號。

  我想,如此的文化傳承,勢必會為中國擁有美好的遠景藍圖。

  粽葉飄香,傳之千里。

中國傳統文化個人心得感悟2

  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這樣的一個文明古國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中國的文字也歷時久遠。從最初的倉頡造字,後來有了孔子的"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孟子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又經過李白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清照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經過多年的流傳,有了如今的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淵源流長,自然是學養深厚。

  相傳,伯牙善彈琴,鍾子期善聽琴。伯牙彈到志在高山的曲調時,鍾子期就說"峨峨兮若泰山";彈到志在流水的曲調時,鍾子期又說"洋洋兮若江河"。鍾子期死後,伯牙不再彈琴,因為沒有人能像鍾子期那樣懂得自己的音志。後遂以"知音"比喻對自己非常瞭解的人。一個"知音"裡,就有這樣一個動人的故事,可以想象,成千上萬的詞語中,包含了多少中國的歷史文化。

  "願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希望能有一個一心一意的人,就這樣,和他一起走到白頭也不分離。這樣一句家喻戶曉的詩句,沒有堆砌的華麗辭藻,卻扣人心絃,因為它飽含著真情實感。

  古語云"百善孝為先。"那麼說起美德,孝順就是中華民族薪火相繼的傳統美德。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教育我們長大,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我們應當感謝,應當報答。一篇廣告,至今讓我記憶猶新"一個小男孩吃力地端著一大盆水,笑著對媽媽說說媽媽,洗腳!"讓我記憶猶新的,不僅僅是那個小男孩的乖巧,還有他那份發自內心的感謝和至深的愛。他給了我們一個典範,一個讓年幼的孩子尚有這樣的感恩之心,我們又該怎樣做呢?

  大家應該聽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人大學畢業,到一個公司應聘。他走進大廳,看見地上有一張紙屑,來應聘的人很多,卻都只顧著自己的事,沒有一個人撿起那張紙屑。於是,他走過去撿起紙屑,扔進垃圾桶裡。就是這樣一個舉動,改變了他的命運。他並沒有很高的學歷,卻在這次應聘中脫穎而出,正是因為那一個小小的舉動。"這樣微不足道的事,但它足已顯示出一個人的品行。這也是中華民族的美德。

  身為中華民族的一員,讓我們肩負起這個責任"傳承文明,弘揚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個人心得感悟3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澱物。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中國傳統文化燦若星空,有無窮的底蘊。她源遠流長,即從中國產生人類起就有了中國歷史,也有了中國文化。中國文化是迄今世界上最久遠、最穩定、最輝煌、最豐富、最發達的文化之一。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悠悠五千載,經歷了萌生期、形成期、確立期、繁盛期和總結轉型期幾大時期。在中國文化的形成期,春秋時代,出現了諸子蜂起、百家爭鳴的千古思想文化大景觀,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浪潮。按照兩漢司馬談和劉歆的劃分,諸子主要為儒、墨、道、法、農、雜、縱橫、名家等,成為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理論的奠基石,深遠地影響著後來中國文化的發展。

  學習傳統文化可以培養文化氣質,開拓我們的人生境界,並能啟悟生命的智慧,發揮理性的功能。我們學習唐詩宋詞,我們誦讀名家經典,最重要的是我們要領悟這其中的民族精神。我最喜歡的莫過於源自《周易》的一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中化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神特質由此可見一斑。其大意是天體執行體現剛健精神,人亦效法天地而自強不息;君子的胸懷像大地一樣寬廣,德行像大地一樣深厚,所以能滋長萬物,承載萬物,容受萬物。

  在當今世界,無論是經濟發達的西方社會,還是正在崛起的中國,社會生活都面臨著過度物質化功利化的問題。作為社會精神支柱的人生理想,價值觀發生了偏差。然而人作為人的存在,還應是以智慧、德行和審美情趣為表現形式的文化存在。從這個意義上看,以注重心性,長於倫理為基礎特徵的中國傳統文化能為現代人的迷失提供多方面的理性啟迪。

  在對待思想文化上,中國傳統文化,是千方百計限制思想自由,搞一言堂。要求民眾的思想,與官方的思想,保持高度一致。否則,則視為離經叛道。這使各種新思想新觀點難以發展。在社會矛盾的處理上,中國傳統文化崇高人治。以權力代替法律。司法不公的現象十分普遍。

  在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我還深深的感受到忠孝禮儀這四個字的重要性,最近北京電視臺的一檔節目吸引了我的眼球,叫做幸福秀,昨天播出的家庭故事叫家有四鳳。幾個兒女為了爭奪老人的財產來到了這個節目,老人已經是中重度的老年痴呆。目光呆滯的老人看著幾個兒女在臺上唇槍舌劍,自己全然不知。在陌生人看來,老人是特別可憐的,可是老人的幾個兒女臉上冷漠的表情,真是讓人們寒心。難道現實的社會真的事利字當頭嗎?你有沒有想過你在和誰談利益,是你至親至愛的娘啊,你有沒有想過,你的娘是怎麼把你們四個人拉扯大的?孝順孝順,在孝順之前,是不是應該先做到順呢?

  我聽過一句話,自古忠孝不能兩全,忠是捨棄小家顧大家的大無畏精神。這個固然重要,但是,世界一直像現在一樣和平,不用我們拋頭顱、灑熱血,我們就多關心關心我們的親人吧。

  我們都知道,老人老了,是沒有多大的用處了。但是咱們不能把它們當做累贅,他們是我們的寶貝。最值得珍惜的寶貝。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