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糧食日心得體會(精選7篇)

世界糧食日心得體會(精選7篇)

  當我們對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時,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那麼要如何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世界糧食日心得體會(精選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世界糧食日心得體會1

  現在,隨著科學技術的發達,我們的生活慢慢富裕了起來,可有些人卻鋪張浪費,不尊重農民伯伯的勞動成果。從全球角度上來看,聯合國糧農組織發表宣告,指出全世界每年浪費的糧食數量高達13億噸,倘若這些是糧食中有四分之一能夠保留,就足以養活全世界目前約為9億的飢餓人口。我國每年浪費糧食的資料也很驚人,有資料顯示,中國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費的糧食價值高達2000億元,被倒掉的食物相當於2億多人一年的口糧。在學校,浪費糧食的現象非常普遍,每天都可以看到學生飯盒裡留下吃剩的飯菜,還有未留牙痕的饅頭。他們就隨手扔在坩水桶中,坩水桶每天總是滿滿的,而同學在倒剩飯剩菜的時候十分順手淡然、毫不在乎。真是讓人感到震驚,感到痛心!

  在飯館的飯桌上,有些人為了要面子,炫耀自己有多大方,訂了一大桌飯菜請朋友吃,可到最後大量飯菜幾乎沒動筷子。這些吃不完的菜便被店老闆倒掉了。其實這種事情完全是可以解決的。我們可以少點一些,吃完了再點,或打包回家都是很好的節約方式。只要有節約的意識,其實做起來很簡單,只需舉手之勞。

  為了提醒人們節約糧食,為了避免更多人飢餓和營養不良的問題,將每年的10月16日定為“世界糧食日”,讓人們珍惜糧食不剩下一口食物,不把吃不下的食物扔掉,不挑食偏食,不浪費食物。讓每一個人都珍惜糧食。

  從古至今,勤儉節約是我們中華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根源之一。作為新世紀的我們,更要節約糧食,愛惜糧食。我會這樣做:每天吃飯時,吃多少盛多少,不剩飯菜,吃乾淨盤子裡的每一粒米飯、每一口菜;如果有剩飯剩菜放進冰箱,明天再吃;在飯店裡請客吃多少點多少,不鋪張浪費、不擺闊氣......這些都是節約糧食的好方法。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我們必須要從小處著手,從珍惜一粒米開始,從小養成節約糧食的好習慣,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從現在做起,同學們,讓我們一起來珍惜糧食吧!

  世界糧食日心得體會2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是唐代詩人李白的一首耳熟能詳的唐詩。它告訴我們節約糧食,合理用餐的文明理念。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經濟的寬裕,不愁吃不愁穿。因而很多人養成了生活大大咧咧的壞習慣,這就助長了大家鋪張浪費的生活習慣。

  有一天中午,我和媽媽在一家飯館吃飯,我們點了三道菜,津津有味的吃著,突然,隔壁的兩個人吸引了我們的眼球,他們拿著選單一下子點了十幾道菜,沒一會兒功夫,小小的桌子上擺滿了飯菜。看見這一幕,我驚呆了,心想:這麼多菜能吃完嗎?不會是大胃王吧?但是,他們竟然沒吃幾口,把錢一交就走了。滿滿的一桌子菜,就被服務員給倒了,真可惜!

  為了制止這種壞習慣,國家也制定了許多法規,提倡節約。每年十月十六日是節約糧食日,這就告訴我們應從這就做起開展節約。

  我們應該每次在飯店,點適當的飯菜,不夠吃可以在點,吃不完可以打包。不要因為沒面子而浪費,透過國家這幾年的宣傳,這周星期五我們家在小六湯包吃飯,發現人們現在都是吃多少點多少,已經有了節約的好習慣。

  浪費糧食就像給白紙上抹上了黑點,而珍惜糧食是傳統美德,我們應該從自身做起,為節約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世界糧食日心得體會3

  節約糧食也是一種美德,尤其是我們學生最需要去培養的。這一次就我學校要求學生節約糧食來談談我的體會。

  這次學校沒有要求我們節約糧食之前,我看到的是到處浪費的行為,尤其是食堂吃飯浪費的最多。都說糧食得之不易,從種子到發芽到長大到成熟,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雖然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但是在生活中真正去做到珍惜的卻很少。如果不是這次學校對我要節約糧食的要求,大概還會繼續浪費很多的糧食。以往在食堂吃飯的同學,都是大得多吃得少,一般都是會倒掉的,很少有人去真正的做到光碟,就連我自己也是這樣的,所以說說的簡單,做起來難得多。

  這次學校在食堂內貼了很多的關於節約糧食的標語,食堂阿姨也是被叮囑了的。在通知我們要節約後,我們在食堂打飯,阿姨都會跟我們說吃多少,就打多少的飯菜,不夠再去向她新增。實際上這措施是不好實施的,學生會覺得自己權益被侵犯了,會覺得學校是故意不讓他們吃飯似的。因此我在觀察了一段時間後,包括自己也按照學校要求去做的時候,是有些不習慣的。但是於我來說,其實還算好的額,畢竟我本身吃的也不多,少給我大一點,剛剛好,只是有一點不太習慣這樣而已。

  在採取了這樣的措施一段時間後,我發現除了前期大家很難適應後,後面同學們也都努力去適應了,開始知道要去節約糧食,也懂得節約的好處了。畢竟當他們沒有吃飽的時候,阿姨是會再給他們添飯的,完全不會影響他們的溫飽。只是大家原來都習慣了浪費,還沒有把節約意識建立起來,因而沒有辦法短期內得到適應。但是看著越來越多的人在努力應學校這個要求去做,浪費的現象還是得到了緩解的,沒有像以前那樣嚴重。雖然還是會有,但是不可避免,畢竟實施的時間不長,那些為了告誡對大家不要浪費糧食的標語還沒能深入人心,大家自然這種意識也就不強,還有待提升。不過我相信隨著時間的加長,大家一定會培養起這個習慣和意識,一定會配合學校做好節約糧食的行動,也一定可以真正的做到節約。透過這樣大的一個措施,也讓我明白節約糧食是我們大家必須要去做到的,因為這樣生活才會越來越好。

  世界糧食日心得體會4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唐代詩人李紳所寫的《憫農》雖然短小精練,但是意蘊深遠,耐人尋味。它告誡我們:顆顆糧食飽含著農民伯伯的血汗,要倍加珍惜。

  每次吃飯,我碗裡哪怕只剩一粒米飯,老爸都會對我進行憶苦思甜教育,滔滔不絕地講述他小時候如何跟著爺爺踏著露水除草、頂著烈日曬稻、披著星光澆水,然後說上一大堆愛惜糧食的名言: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恆念物力維艱。飲水要思源,吃飯當節儉。粒粒盤中餐,皆是辛苦換。我在老爸的諄諄教誨下,養成了愛惜糧食的習慣。

  民以食為天,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應該將這種美德發揚光大,真正做到“愛惜糧食,人人有責”。

  可又有幾人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節約呢!更多的人對節約很是不屑,幾粒米飯有什麼大不了的。或許他們不知道,全世界每年都有超過500萬人因飢餓而死,其中大部分是5歲以下的兒童。

  現實生活中更令人痛惜的是,成盤成碗倒掉糧食的現象隨處可見。我時常看見某些同學很瀟灑地將沒有吃上幾口的飯菜倒入垃圾桶,他們倒掉的不僅是那一盤盤飯菜,更是倒掉了農民伯伯的辛勤勞作的汗水以及那些在飢餓中掙扎的人們的急切期盼。

  有資料顯示:中國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費的糧食價值高達2000億元,被倒掉的糧食相當於2億多人一年的口糧,其中大學生每年倒掉的糧食可養活1000萬人,浪費糧食的人可能不知道我國還有1。28億吃不飽的貧困人口。看到這些資料,我們難道不感到陣陣心寒嗎?難道不應該為自己的浪費行為感到自責和羞恥嗎?

  前一段時間,全國掀起了“光碟熱”,倡導人們養成愛惜糧食、節約糧食的良好習慣。我們全家總動員,積極地參與了這項行動,並用我們的實際行動去帶動周圍的人減少浪費,共建我們的美好家園。

  “光碟”行動中,老爸是我的好榜樣。每次吃完飯,老爸的碗底總是最乾淨的,有時連粘在碗邊上的油都被他舔個精光,可謂“比狗啃過的骨頭還乾淨”。在老爸的影響下,我也把碗裡的飯菜全都吃乾淨。每次我們全家在小餐館吃飯,看著服務員姐姐盯著桌上那像洗過似的盤子發愣時,我總會笑嘻嘻地向服務員姐姐扮個鬼臉,打個“V”的手勢,然後高聲喊出:“光碟行動,人人參與,耶!”

  馬上就要迎來第“世界糧食日”了,我想送同學們兩句話:“一粒米,千滴汗,粒粒糧食汗珠換。倒掉的是米飯,流走的是血汗!”

  世界糧食日心得體會5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照在碧綠的玉米地時,她的身影就會出現在那地裡,遠遠看去,那身影有點矮小,有點駝背,但在我的'眼裡,那卻是世界上最為高大,最為偉岸的身影。那人是我的奶奶。

  時光荏苒,帶走了許多往事,也留下了許多回憶。現在回想起來,童年的許多事情都與那地,奶奶聯絡起來。奶奶是一個勤勞樸實的農家婦女,和那個時代大多數婦女一樣,她目不識丁,那地就是她生命的全部。

  在農村,奶奶屬於比較勤快的人。她窄小的肩膀背過糧食,背過豬羊草,也背過我的童年。每年夏天,我都會被父母送到奶奶家。那時,天未亮,夢中的我就被奶奶叫起,開始了一天的勞作。每天下地前,奶奶都要多帶上件衣服,扛著鋤頭,拿一條繩。多拿衣服是給我當“地毯”,鋤頭是用來鋤地的,繩子是用來回家給家裡的豬羊捆草的。

  每次我們踏著高低不平的地埂,到地裡時天才剛剛發亮。在地頭上,奶奶會鋪上衣服,讓我坐在上面玩,自己開始鋤地。奶奶鋤上一陣,會喊我,害怕我嚇著。快到中午了,奶奶要把鋤掉的草拾起來,捆好,揹回家餵羊,餵豬。回到家裡,奶奶又要做飯,洗鍋,餵豬,餵羊……

  那地見證了奶奶的付出,承載了一家人的希望。多少年,奶奶就在這塊地裡辛勤勞作,掙點錢,作為五個孩子上學的學費。在讀書這件事上,奶奶是做得最好的,她省吃儉用,在村上第一個培養出了兩個大學生。在那個年代,是多麼令人驕傲的事情!

  記憶的大門又一次敞開,那地,那人和那些事又一次縈繞在我的心頭。時代發展了,簡陋的土坯房變成了磚瓦房,更多的人離開了那地那個村莊,進了城,住進了樓房。奶奶依然守護者她的那塊地,守護著她的希望。

  現在,我坐在學校的餐廳裡,看著被同學們倒掉的飯菜,已經裝滿了三四個泔水桶。這些學生已經忘掉了田地,忘掉了祖輩。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眺望遠方,我似乎又看到那地裡熟悉的奶奶的背影……

  世界糧食日心得體會6

  在食堂,我總能看到這樣的情況:有的同學咬包子,只咬一兩口,只吃餡,然後就扔掉了;吃茶葉蛋也僅僅吃掉蛋白,而丟掉蛋黃。這些都太浪費了!農民伯伯辛辛苦苦一年,種出糧食,難道就是讓我們這樣浪費的嗎?不!我們應該養成節約糧食的好習慣。

  長輩們總是會為我們做榜樣:在家裡吃過飯,爺爺奶奶都會習慣性的察看我的飯碗,看看我有沒有剩飯,從小到大都是這樣。因此,我深受影響,養成了節約的好習慣。也許有人會說,這是老一輩當時物質條件匱乏不得已而為之。對,我承認有這方面因素;但是,如今我們的生活可比三四十年前優越太多了,他們依舊勤儉節約。

  勤儉節約是一種美德,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可惜,現在已經在有些人身上看不到了。

  公共場所,我們會看到“隨手關水龍頭”的標誌,可你看到了,是否真的做到?總有些人會忘記,他們邊洗手邊聊天,聊會兒,手洗好了,烘乾機一吹,可以走了,那你注意到落下了什麼嗎?一些女人會在廁所補妝,聆聽著嘩啦啦的水龍頭的“音樂”。這些現象是多麼惡劣,說勤儉節約非但沒有深入人心,反而浪費成了理所當然。他們認為這不是在家,就算浪費,花的也不是自己的錢,沒什麼大不了的。正如我在食堂看到的情況類似,學生們以為自己交了飯錢,就能為所欲為,想怎麼做就怎麼做。可大家是否知道如今全球浪費是有多麼嚴重,還有人吃不飽。

  全球每年三分之一的糧食被浪費,中國浪費的糧食可以養活3億人,有的人看到這些資料會詫異,“咦,怎麼有這麼多浪費,我平時只浪費一點點啊!”這不意外的,如果每個人都這麼想“我只浪費一點點,沒關係的”,全球80多億人,這一點點,一點點加起來,不就成了巨大的浪費嗎?糧食是這樣,資源亦是這樣。

  其實,很多浪費都是能避免的:在學校,吃包子時,一整個你如果吃不下,那和另外一位同學分一分;若遇到你不喜歡的,讓給其他喜歡吃的同學。這樣,浪費不就小了嘛!隨手關燈,節約用水,可回收垃圾迴圈使用,都能有效節約資源。所以,你看,勤儉節約也不難做到。

  杜絕浪費,那是不可能的,但減少浪費,只要我們從身邊小事做起,就一定能實現。讓我們一起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吧!

  世界糧食日心得體會7

  中國人口超過13億,人均耕地面積不到1.5畝,是世界人均值的1/4,如此寶貴的耕地,每年還以千萬畝的速度在消失。我國東部600多個縣(區)人均耕地低於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的0.75畝的警戒線。而我國由於裝置和管理落後,糧食在收穫、儲存、調運、加工、銷售和消費中的總損失高達18.2%,也就是說,我國每年的產後糧食約有850億公斤被白白浪費掉。稍微關心時政的人都知道,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糧食進口國,且進口數量逐年增加。

  在每年為此花費鉅額外匯的同時,糧食安全問題也已經成為從中央高層到社會輿論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在這種背景下,觸目驚心的浪費糧食現象,更令人擔憂。

  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還有必要從一粒米上節約嗎?有的同學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表面上看,掉幾粒米是小事,可世界上的任何財富,都是勞動者以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創造的。珍惜這種創造的成果,不僅是對社會財富的愛護,也是對勞動的尊重、對創造的尊重、對勞動者的尊重。糧食是勞動者付出辛勤勞動、大自然消耗大量資源產生的財富,浪費它就是白白丟棄勞動成果、無端犧牲生態環境,最終受害的還是人類自己。一位學者就曾指出:“可持續發展,這句話在今天的世界上首先是指糧食。”

  我們浪費一粒米,扔掉一個饅頭,實際上丟棄的是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丟棄的是對勞動人民的一片真摯情感,丟棄的是做人的一種品格和精神。我國現在還不富裕,在一些貧困地區還有將近3000萬人尚未解決溫飽問題。人皆有食,也並不是每個公民都曾實現了的夢想。世界性缺糧的狀況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內也不會得到根本轉變。因此,浪費一粒糧食也是很可恥的行為。

  節約糧食,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有了節約意識,做起來很簡單:吃飯時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飯菜。尊重勞動成果、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壓力已成為現代人的一種自覺意識。珍惜糧食吧,這是在珍惜你的生活!

  建設節約型社會,關係到我們每一個人。節約資源,健康生活,讓我們從珍惜糧食開始做起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