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於弘揚鐵人精神學習心得體會(通用17篇)

有關於弘揚鐵人精神學習心得體會(通用17篇)

  我們心裡有一些收穫後,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有利於我們不斷提升自我。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有關於弘揚鐵人精神學習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弘揚鐵人精神學習心得體會 篇1

  隨著一段塵封的記憶開啟,彷彿又回到了半個世紀前。火車載著王進喜和他的1205鑽井隊,從甘肅玉門油田到了大慶。王進喜用血肉之軀和剛毅的意志,開鑽出大慶第一口油田。晴天一頂星星亮,荒原一片篝火紅,他們經受三自然災害的考驗,寧肯少活二十年,拼死拼活也要拿下大慶油田的英雄氣概,在今天,也絕不遜色。

  父親看完電影,一種“大慶情結”,溢於言表,說不出的激動,我能看出,石油工人,工地,等,那些難忘的場景,讓他的記憶復活,讓他生活的那個年代復燃。對於我們80後一代,是無論如何也體會不到的。黑白影像的效果,歷史滄桑感和生活場景的實感非常鮮活,

  作為王進喜徒弟的劉文端,因耐不住工地的艱苦而臨陣逃脫,鐵人沒有責備,而是一邊數落他不爭氣,一邊把饅頭和米袋子扔給他,那種愛之切責之深的感情,難能可貴。

  鐵人是一個時代的符號,鐵人的精神永不過時,尤其是今天,面臨金融風暴的席捲,地震災區重建工作的緊要之時,缺乏的正是一種精神的鼓舞,沒有了人拉肩扛,飢寒交迫,但是,社會進步和物質誘惑,無不侵擾著人們的思想。王進喜的那種,井塌了它一塊塌下去,我宰了閻王爺再揹著井架爬回來,有誰能做到呢?80後,90後,一代代新生的青年人,應該以怎樣的行動,獻出自己的力量呢?用於擔當,不怕吃苦,獻出青春的力量和熱情!

  弘揚鐵人精神學習心得體會 篇2

  電影開頭,大片大片滿天的黃沙,黃渤一人現在沙堆上大聲呼喊著劉燁,鏡頭一轉,接著便是劉燁沉默的身影,大紅色的工服套在身上,與身後的漫漫黃沙行成了鮮明的對比,畫面雖然是彩色的,卻總顯得暗淡。沒演幾分鐘,劇情就進入了回憶,回到1960年,一輛破舊的火車載著王進喜和整個大會戰的隊伍來到大慶,黑白的畫面處理帶來那個年代特有的歷史厚重感,那是怎樣的環境呢?荒蕪的土地不見人煙,低矮的茅草房,呼氣成白煙的寒冬,匱乏的物資,沒有先進的器械,沒有熟練的技術,井架甚至要靠人拉,繩子斷了,繼續靠蠻力推上去,我很佩服這些人,為了這樣或那樣的信念,甘願去往這樣的地方,為中國的石油行業奉獻自己的力量。

  那是怎樣的年代呢?我對大慶的印象是中國最大的油田,在我的心中,大慶,應該是一片瑰麗大氣的土地,與黑白大熒幕上下著鵝毛大雪的荒地是那麼的不同,那些人身上髒的看不出顏色的棉衣,黝黑的臉龐又與如今身著大紅色工服被日頭曬的臉紅通通的石油工人又有著這樣那樣的區別。

  電影分回憶和現代兩條線,回憶自然是以王進喜等自願參加大會戰的石油工人在大慶發生的事情,現代則是劉燁飾演的石油子弟劉思成在大慶沙漠工作,在思考自己的目標,父親的目標等事情上得到成長。

  每個時代都具有自己的特色,也都需要一個英雄,一個楷模。王進喜自然是當之無愧的時代楷模,他不顧病痛,永遠都奮戰在第一線,以身作則,堅守自己的崗位,安撫不安的同事們,為了讓徒弟們吃飽不辭辛苦的籌備糧食,他在工作上嚴肅,私下裡卻很可親,他對自己的徒弟嚴格,卻也真心疼愛他們,劉思成的父親劉文瑞終於熬不住站上的辛苦,偷偷坐上了回程的火車,王進喜在得知訊息後,急得四處尋他,卻在看見他留下的眼淚,說出那一句熬不下去了之後,將那一句留下的話嚥了回去,把得之不易的糧食塞給他,告訴他要好好活。這一刻,王的怒其不爭,他的心疼表露無遺,王進喜的形象終於豐滿起來。

  而在現代,身為劉文瑞的兒子,劉思成一直以自己是鐵人一代的後代而自豪,父親告訴他自己是病退,父親的老寒腿就像士兵的傷疤一樣讓他驕傲,可是這一切在他得知父親逃跑的真相後破壞的支離破碎。他覺得無地自容,覺得憤怒,可這些又隨著父親的離世消失殆盡,只剩下對父親的尊重。在這個故事裡,沒有英雄,又也許有英雄,劉思成為了尋找使用的趙一林和小米奮不顧身的進入滿天黃沙,趙一林對劉思成的維護安慰,亦或者每個奮鬥在石油行業的人都是英雄。

  在困難面前,像鐵人一樣,絕不言敗,絕不退縮,這大概就是真正的鐵人精神。

  弘揚鐵人精神學習心得體會 篇3

  鐵人王進喜,對於我們80後的一代是不太熟悉的,只是經常聽到老人們在耳邊述說他們那時候的故事,說鐵人怎麼艱苦奮鬥、無私奉獻、忘我拼搏的精神,聽完後最多也只是感到現在的我是幸運的生在了幸福的年代裡,從未真正去設想父輩們走過的到底是一種怎樣艱辛的道路,而在鐵人80週年的今天我有幸和大家一起觀看了《鐵人王進喜》這部紀錄片,看完之後,使我的心靈收到極大的震撼,太多的感受,深深體會到“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豐富內涵。

  看完影片,記錄片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是:油田出現了井噴,在危機的時刻卻偏偏沒有重金石,只有用水泥代替,但是水泥容易凝固,在沒有攪拌機的條件下,鐵人王進喜拖著那條傷腿,毅然跳下了攪拌水泥的池子,充當人肉攪拌機,看著石油工人們紛紛跳進去,最終抑制住了井噴。我的心情有點激動,在那危急的關頭,他們想到的不是個人利益,不是貪生怕死,而是為了保住國家的利益,犧牲自我的精神,現在已經很難再看的到了,那樣寶貴的精神的確值得我們學習!

  曾經在工作、生活中遇到了很多的難題,但是我每次都是動不動就輕言放棄,從沒想想該怎樣努力讓難題圓滿解決,在“鐵人”精神面前,我頓時覺得慚愧萬分。作為80後的青年,我們更應該學習的就是“鐵人”精神,學習和發揚不怕艱苦、堅持到底、勇於奉獻的精神,把奉獻作為自己的人生信念,把艱苦奮鬥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把這種精神融入到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去,如果說發自肺腑地感受到鐵

  人精神的偉大是學習王進喜的一個“初級階段”,那麼如何將鐵人精神轉化為我立足本崗、做好工作的內在動力和實際行動,則是學鐵人的“高階階段”和最終目標。學習鐵人精神,找出自己的不足,總結出我應當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要加強學習,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和機遇去學習。要在自己的內心形成一種壓力,讓這種壓力敦促自己,成為一個有上進心的人。“人不讀書,不能成才;人不學習,不能生存”。因此只有學習,才能啟迪心智,淨化思想,只有學習才能總結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修養水平和業務水平。

  二是要經常自我反省。一個人如果不經常的自我反省,就很難有很大的進步。要經常在工作中從人格上、從道德上、從靈魂深處反省檢討自己,發現不足,及時修正,努力做到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

  三是要求認真務實,紮實工作。要立足本職工作,埋頭苦幹,奮發進取,做業務上的尖子,實踐中的實幹家,工作中要講究細、講究實、講究準,講究嚴,講究精,講究新,講究快,只有這樣才能創造一流的工作業績。

  四是弘揚奉獻精神,有利於培養良好的人際關係,營造團結協作的氛圍。奉獻精神是一種為他人服務,為他人提供方便的利他行為,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和諧思想”。弘揚奉獻精神,會使人們更加尊重他人,與他人建立相互關心、相互支援、相互幫助、相互合作的關係,營造團結互助、親密友愛的和諧局面。弘揚奉獻精神,更有利於培養人們踏實做事的實幹精神。從而去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進一步提高自己的競爭意識。在一定程度上,奉獻精神其實就是艱苦奮鬥、兢兢業業、埋頭苦幹的實幹精神,強調的就是“做”。誠然,不同的時代對奉獻有不同的理解和要求,但是,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要求人們踏踏實實地做事情。這一點對於建設一個團隊而言尤為重要。

  現正值公司重大轉型之際,需要的就是我們具備這種“鐵人精神”,將這種精神帶到我們工作中去,那樣我們的工作才能高效率、高標準的完成,有了這種精神,再結合我們工作中的分析對比,總結提高,提出建設性意見,以保證四廠建設在工藝上更最佳化,執行更穩定!也為了我公司的45·80專案一次開車成功並穩定執行的大目標而努力奮鬥!

  弘揚鐵人精神學習心得體會 篇4

  《鐵人》這部電影把我們又帶回了那個熱情洋溢,但是條件艱苦的年代,吳剛飾演的王進喜充滿智慧,膽大心細,在極度艱苦的條件下,帶領他的鑽井隊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影片一方面向我們展示了中國第一代鑽井隊的艱苦創業過程,深深激發了我們青年內心潛在的激情和動力;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新時期,青年人如何繼承鐵人精神的問題。

  隨著新時期青年人價值觀的轉變,人們的思想越來越物質化,那些想繼承“鐵人精神”的人會被人家稱之為“傻子”,遭到排斥。人類社會就是這樣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大多數人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俱在一起,排斥那些崇拜鐵人並且想成為鐵人的人,於是乎給鐵人的繼承者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片中劉燁飾演的劉思成就是這樣一個鮮明的代表,他沒有個人的私慾,只是鐵人的精神是他所崇尚的,他想堅持鐵人精神,無奈同行者太少了,他只能孤單的走在前輩走過的道路上,於是他寂寞了、孤單了、變的少言寡語了,最終患上了沙漠綜合症。

  影片緊扣激發和繼承這兩個主題,圍繞著王進喜的無私奉獻和劉思成的心靈轉變層層展開。有人說這部電影是至今為止中國最好的主旋律電影,對此結論我不置可否,因為我很少看主旋律電影,對他們也沒有什麼具體的標準,但是這部影片中王進喜的一神一態確實形象生動,深深的刻在了我的腦中。生活經驗告訴我,要想成為模範中的模範,首先要會吃苦耐勞,其次是要有很強的精神支柱,支撐自己和團隊,最後就是要有團結和鼓舞大家的本事。片中的王進喜把這三點展現的淋漓盡致,身先士卒的行動,飽滿的熱情,光明磊落的言語,把我心中久別的火焰又重新點燃,好像又回到了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

  如果說鐵人精神是那個時代必然的產物,那麼如何繼承鐵人精神就是這個時代應該探討的問題。現實生活中的人也許沒有片中劉思成複雜的身世,有的只是對鐵人精神的嚮往,可是同路人太少,於是他們成了孤膽英雄。中國人有個通病,就是三人成虎,大多數情況下不會自己思考,人云亦云。當多數以回報為目的的人俱在一起的時候,如果不否定自己,就只有否定他人,於是這些孤膽英雄更加寂寞了,無助了,抑鬱了。人世間最可悲的莫過於:英雄流血又流淚,有時候心靈的折磨比肉體的折磨更加能摧殘一個人。片中的主人公劉思成沒有坐以待斃,而是選擇了求助於心理醫生。心理醫生——這個最為中國人所忌憚的職業,在大多數中國人的思維裡,看心理醫生的人不是精神病就是神經病,反正是腦子出了問題,都避而遠之。白靜飾演的送飯女就是這樣,開始的時候對勞模劉思成很是崇敬,當聽到他和心理醫生的談話後,態度就發生了180度的轉變,這時我不禁的感嘆,有時候心靈的無知比臉蛋的醜陋更可怕。當然,醫生的疏導還是次要的,任何精神的昇華都是自我認識的又一次提升,不是外力所能夠左右的,主人公和心理醫生短短的兩次交流後,醫生走了,又剩下主人公自己,他開始思考,開始昇華,最終以實際行動完成了由繭化蝶的過程。有時我就在想:其實我們不是沒有繼承鐵人的精神,只是我們沒有底氣去充實鐵人的精神,缺乏底氣就像沒有充氣的輪胎,有也等於沒有。

  從開始到最後,主人公劉思成沒有任何物質形態和技能的變化,有的只是心理的種種抉擇,最終他在無數的抉擇中,打開了符合內心要求的那扇門,他踏實了,真真正正的踏實了。如果說,王進喜是一種精神的象徵,那麼劉思成就是一種精神的繼承,相比之下我更注重於後者,因為這更接近於我們目前的實際。新時期對鐵人精神的繼承不是隨便說說,也不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而是真正發自內心的對鐵人精神的認可,要有勇氣和毅力與鐵人同行。

  弘揚鐵人精神學習心得體會 篇5

  電影《鐵人》講述的是一位石油勞模的故事,運用了插敘的手法,不斷的切換時間,由新一代和上一代勞模形象的鏡頭切換,讓我們瞭解了一種精神的延續。雖然此刻的條件比以前好,可還是艱苦的,不會沒有糧食,寒冷和饑荒,就像電影中的劉思成這個演員所表現的,一種沙漠綜合症,這是一種精神上的疾病,卻遠比肉體上所承受的還要痛苦。影片中的王進喜同志說過:“腿軟手軟沒有關係,可心不能軟。”

  經過這部影片讓我多認識了一位“百年中國十大人物”。王進喜同志從小貧苦,但憑藉著他豐富的鑽井經驗與堅定的信念,創造了當時全國最高紀錄,1958年9月,他率領的鑽井隊月進尺,榮獲鋼鐵鑽井隊稱號。1960年3月,王進喜率隊從玉門到大慶參加石油大會戰,曾組織人員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運和安裝鑽機,用“盆端桶提”的辦法運水保開鑽,不顧腿傷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壓井噴,被譽為“鐵人”。

  他在誓師大會上的那一番講話,十分地感人。“人貧血沒有關係,國家不能貧血,國家貧血就會讓人看不起,我們不能讓別人看不起……”一段樸實真誠的發言。打動了在場的所有人員。那次井噴讓我看得膽戰心驚,一個小小的失誤就能導致一場重大事故,那些鑽井工人個個讓我佩服,就算有生命危險也不離開自我的崗位,死也要死在鑽井臺上。能夠說他們個個是勞模,個個是英雄。

  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幹勁大,天大困難也不怕。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王進喜抒懷

  這部影片中還有一位“小知識份子”的主角,這位小知識份子當時沒有堅持住,雖然做了逃兵,然而他也付出了許多,雙腿不能行走,留下了終生的烙印。晚年還一向在懺悔他當初的決定,承受著巨大的痛苦。一向要求他的兒子“劉思成”替他完成他沒有完成的職責。

  劉思成是我們這一代的代表人物,他的內心由痛苦,空洞,矛盾,到堅定,明瞭,清晰,他的內心活動是影片情節發展的中心軸,同樣是鑽井工,為什麼這一代和上一代的區別這麼大呢,這值得我們去深思。

  上一代的精神世界比起此刻來要豐富,充實得多,他們有信念,有追求。而我們這一代,雖然物質生活好了,可是我們缺少一種信念,一種信仰,總覺得生活裡缺點什麼。那樣的生活,有夢想,有追求,沒有那麼多的誘惑和干擾,生活是純粹,簡單的。不像此刻,各種各樣的人生觀,價值觀,充斥社會,選擇多了,好像人的心靈那種純粹反而越來越難得到。

  要找到自我人生中的一個奮鬥目標是我們畢生的課題。就像士兵突擊裡的一句話::“好好活,就是做許多有意義的事兒。做許多有意義的事兒,就是好好活。”

  弘揚鐵人精神學習心得體會 篇6

  “鐵人”頭銜的創始人王進喜,在我們心中留下了無數鐵人的身影,因為他的精神和品質,影響了建國初期的那一代人,影響了奮發圖強的一代,影響了改革開放的一代。

  今日,我們有發達的社會,豐厚的物質條件和優越的工作環境,可是,我們的氣質和精神卻總是少了鐵人,少了鐵人的堅韌和不屈,少了鐵人的開拓進取。

  鐵人精神就是信念,更是勇氣!我會振作精神,迎接挑戰,實現心願。俗話說得好,人活著要有點精神,而鐵人精神正是對無悔人生的詮釋

  工作、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很多困難,如果我們因為一點小挫折就輕聲放棄,自暴自棄,那我們就是失敗的人了!應對生活的.苦難,沒有一個人能堅持失敗!人們經常說:“沒有經歷過人生的磨難,就必須是不夠天真。”唯有經過不斷的磨練,我們才會更加堅強,才會真正體會到生活帶給我們的豐富內涵。所以,讓我們銘記自我的職責,銘記自我所肩負的使命,在應對困難時,像鐵人一樣,決不畏縮不前,決不畏縮不前,敢於直面生活的苦難。使我們更加堅強,使我們不再軟弱,不再在任何困難面前“心軟”。

  永遠的鐵人榜樣,永遠的標杆,是我們應對磨難時的精神支柱,讓我們銘記鐵人,時時刻刻學習鐵人精神,向鐵人致敬!

  在工作中,我們要學習發揚鐵人艱苦奮鬥、開拓創新的精神,把業務做好、做好,嚴格按照要求和執行標準,腳踏實地,紮紮實實地幹好本職工作,秉承鐵人精神,在工作崗位上貢獻自我的一份力量。

  弘揚鐵人精神學習心得體會 篇7

  半個世紀前,王進喜跳入泥漿池,用身體攪動泥漿,止住井噴的場面,如今已然恍如隔世;1960年4月29日,大慶油田召開“萬人誓師大會”,喊出“困難面前有我們,我們手下無困難”的口號,數萬石油大軍從四面八方挺進東北松嫩平原,在一望無際的沙漠上,沒有汽車、沒有吊車,靠著人拉肩扛,硬是吆喝著將60多噸重的鑽機生拉上井架的鏡頭,亦已漸行漸遠……

  歲月淡去了舊時的記憶,卻註定抹不去烙在我們心頭的“鐵人精神”。正在熱播的電影《鐵人》,把我們重新帶回那波瀾壯闊的崢嶸歲月。我們不會再用身體攪動泥漿,我們不會再靠人拉肩扛將鑽機拉上井架。物質條件變了,但我們的靈魂依然像鐵人那樣堅強。在盛行“解構崇高”的年代,我們依然需要那個年代留下的精神,這種精神在任何時代、任何地方,都是一種奮發進取的力量,今日中國的崛起需要這樣一種精神。

  儘管,如今的油田與鐵人時代不可同日而語,但昨日和今日是難以割裂的,沒有昨日怎樣能有今日?儘管,王進喜所做出的貢獻我們無法複製,可是他的精神應當成為中華民族精神遺產的一部分。“鐵人精神”足足影響了幾代工人階級的先進分子、社會主義建設的英雄,“鐵人精神”在我們心中永不落幕,值得我們永遠記憶。

  昨日,為了建設一個繁榮昌盛的新中國,一代又一代勞動者在“鐵人精神”鼓舞下,無私奉獻,開拓創新。三峽大壩、青藏鐵路、南水北調、西氣東輸……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祖國駛入了高速發展期,最終讓山河變樣,國力變強,人民生活越來越完美。

  今日,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形勢下,“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這句曾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激勵無數人的話語,又重新迴響在我們耳邊,激勵我們自覺地把個人命運與國家的發展結合起來,立足崗位,顧全大局,為國分憂,不斷提高自身學習本事、創新本事、競爭本事和創業本事,爭做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職工,用“中國信心”戰勝危機,在戰勝危機中建功立業,在應對危機中體現人生價值。

  “職責感、主人翁、不怕犧牲、擔當大義”,是王進喜留給今日工人的最優秀的品質,也是“鐵人精神”的核心。明天,我們依然需要像鐵人那樣,站在時代的潮頭,艱苦奮鬥、無私奉獻、忘我拼搏,在國家最需要的時候,展現工人階級的偉大胸懷,用生命的熱血創造一個個不朽傳奇,譜寫一曲曲華彩樂章,在繼承和發揚“鐵人精神”中,步入未來。

  我們從電影《鐵人》中尋找力量,從電影《鐵人》中昇華心靈。“鐵人精神”歷久彌新,永不褪色;鐵人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精神薪火相傳,永可是時。

  弘揚鐵人精神學習心得體會 篇8

  少年強,則國強。青年是國家的未來,在一年一度的五四之際,我觀看了電影《鐵人王進喜》讓我受益頗深。鐵人精神,是永遠值得我們繼承與發揚的。

  影片講述的是一位美國記者在大慶的所見所聞。影片生動刻畫了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一代中國石油工人對祖國、對人民、對事業、對家庭的強烈職責感和使命感,再現了會戰年代可歌可泣的艱難歲月以及大慶五十多年的變遷與輝煌。藝術地展現了大慶精神、鐵人精神。

  影片過後,鐵人在表彰大會上的發言讓我久久不能忘懷:個人貧血家庭就貧困,國家貧血國家就貧困,為了不讓個人、家庭、國家貧困,我們就要咬緊牙關,挺起脊樑,我們就得付出鮮血,僅有不斷堅持,我們才能擺脫貧困。在困難面前,能吃苦,應對困難,不放棄。在艱難的環境中努力工作,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正是憑藉這樣不怕艱難險阻的精神,正是王進喜同志和他的鐵人精神,為中國工人階級樹立了一面旗幟,引導和激勵著千千萬萬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們,為新中國的發展和振興而奮勇拼搏、無私奉獻。王進喜是我們的偶像,是我們心目中的英雄,鐵人精神更是我們偉大民族精神的結晶。

  我覺得無論什麼時候,無論什麼年代,鐵人精神是永遠可是時的勞動人民的結晶;是永遠不變的激勵我們向上的精神糧食。應對困難與坎坷時,不氣餒,不放棄,想鐵人一樣迎難而上,勇敢地直視生活的磨難。作為新時代的我們要始終以鐵人精神為驕傲,以鐵人精神激勵自我奮發向上,自強不息,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自我的一份力。

  弘揚鐵人精神學習心得體會 篇9

  週三下午我們全體沙區教師在大連紅星電影院觀看了近期熱映的勵志電影《鐵人》,看後對我的觸動很大,下面我就談談自己的切身體會。

  電影用彩色描寫了新一代鐵人標兵的思想歷程和行動,用黑白的色彩描述了鐵人王進喜在大慶的事蹟,人物刻畫生動感人。60年代的生活再一次展現在眼前,讓人感觸很多。在建國初期國家的石油資源匱乏,嚴重影響了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還被西方國家披上了“貧油國”的帽子。為了使祖國摘掉“貧油國”的帽子,一群群懷揣著救國夢想的年輕人踏上了荒漠,開始了艱難的尋油之旅。鐵人王進喜就是這些年輕人中的傑出代表。在那個物質資源嚴重匱乏的年代,要想開採石油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是以王進喜為代表的中國石油人硬是用自己的錚錚鐵骨,以自己強烈的主人翁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感,硬是把外國人認為不可能的事情變成了可能。其中他們付出的艱辛是我們難以想象的。劇中的主人公王進喜乍一看是一個粗人,說話粗口不斷,但卻是一個內心細膩,情感豐富,有強烈責任感,做事講究方法的人。劇中王進喜為了救一個年輕人,一條腿被倒塌的鋼管砸壞了,為了不耽誤工期他以頑強的毅力忍受著身體的劇痛,為的就是早日為祖國開採出石油。劇中還有一段王進喜做報告的環節讓我記憶猶新,作為中國普普通通的一個農民,他沒有什麼文化,但是他有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他語言質樸感情真摯,道出了許許多多石油工人的心聲,催人奮進。他毫不矯揉造作,因為這就是王進喜內心的真實寫照,這是他感情的真實流露。在他的心中國家的利益高於一切!另外在電影中還有王進喜跳進冰冷刺骨的水中攪拌混凝土的戲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現在常常有人議論現在的國人缺乏鐵人的精神,我覺得這個觀點有點以偏概全了,因為我覺得大部分國人秉承了中華民族的傳統品質,只是在物質環境豐厚的當代,這種優秀品質沒有被激盪出來!在汶川地震中中華民族所表現的凝聚力、向心力,不畏挫折,堅強不屈的優秀品質,讓世界歎為觀止。這種精神堪當“鐵人”,可以說與鐵人精神相比毫不遜色。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就要學習、秉承中華民族的鐵人精神,無私奉獻,做好本職工作為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青春!

  弘揚鐵人精神學習心得體會 篇10

  有一種力量讓人無堅不摧。《鐵人》最震撼人心的是,讓人們讀懂了他身上有一股精神力量——飽含愛國之心的力量、追求理想、信仰的力量、鋼鐵般意志的力量!

  “將中國石油落後的帽子甩到天平洋裡去!”在誓師會上,王進喜激情洋溢,沒有石油,天上飛的、地上跑的,都得癱瘓。國家有壓力,我們要自覺地為國家承擔起這個壓力!這是怎樣一種真摯樸實的愛國情感!

  “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看到白雪皚皚的一馬平川,無法想象,滾槓加撬槓的原始力學的運用外加人拉肩扛,三天三夜,讓幾十米高的鑽塔高聳而立,幾十噸裝置正常執行。為了石油,鐵人毅然參加石油大會戰,為了石油,他一刻也不能等,在艱苦的條件下,他喊出了這樣的口號,完成了一個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是怎樣的一種理想信念的追求。

  “寧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井噴時,他扔下柺棍,奮不顧身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憑藉著這種鋼鐵般的意志,叫響了“鐵人”的名號。

  然而,不同的時代賦予人不同的意志和人格魅力。影片再現了王鐵人鋼筋鐵骨的人格力量,同時,也表現了新時代石油工人的困惑與思考。在那個一窮二白“除了苦難什麼都沒有,除了血肉之軀一無所有”的王鐵人時代,他,這種力量感染了每個石油工人。而今天,在物質豐富,條件優越,生活幸福的年代,鐵人精神賦予了全新的內涵。這種力量不會產生排山倒海、平地而起,史詩般波瀾壯闊的場面,這種力量是一種堅持,一種將本職工作幹好的堅持。在堅持上再加上強烈了創業激情、對理想信念的一份執著追求,良好的道德修為和對崇高精神的敬仰於捍衛就將是鐵人精神在我們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昇華。

  影片中鐵人的後輩劉思成在的經歷和他的思想歷程為我們找到了答案。當他以鐵人後輩的身份感到無尚榮耀的時候,別人嘲笑他沽名釣譽;當他成為標兵,事事做在最前、最好時,別人冷落他,說那是鐵人年代的色彩,與時代脫節;因為與他人價值觀形成差異,他不知所措。我們今天的石油後代,在思考鐵人精神的時候何嘗沒有過劉思成同樣的困惑呢?而當他將他的朋友從沙漠中救出來時,他明白了這種堅持的力量。最終他不再困惑,他不再在乎別人的看法,他超越了自己,掙脫了鐵人後輩光環的束縛,不在乎外人的流言蜚語,坐最好的自己,最強的自己,他心中鐵人的力量化為一種更強大時代賦予的力量,一種人格魅力。

  影片的結尾是鐵人載著他穿越崇山峻嶺,他感到自己已經變成了一隻飛翔的鳥,鐵人精神為他插上了一雙翅膀,他不再困惑,不再無措,他很堅定,向著更高的方向……

  弘揚鐵人精神學習心得體會 篇11

  這天單位組織觀看了《鐵人》,真是一部感人的電影!我感動,我流淚,影片拍得真實親切,也許更多的是離我太近。

  影片把那個火熱的年代拉近到我眼前,我看到人拉肩扛運鑽機,破冰取水保開鑽、縱身跳入泥漿池……這些震撼人心的場面,為之起敬,為之動容!心潮禁不住隨著每一個動人的畫面一起澎湃!

  我是一名石油子女,小時候就熟知鐵人王進喜,憑著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頑強意志和沖天的幹勁,打出了大慶第一口噴油井。鐵人一向是我學習的榜樣,象一座豐碑,屹立在我的心中。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那個年代,似乎所有的父輩們都象鐵人一樣,吃苦受累,默默奉獻與犧牲……我的父親曾冒著生命危險為搶救起火的油井而身受重傷,鐵人精神伴我成長、成熟,我為自己是一名石油人而驕傲和自豪!

  之後工作時在井隊上實習了一年,與鑽井工人一起工作生活,親身體驗到鐵人的艱苦生活,感受到鐵人無私的奉獻精神!鐵人的崇高精神一向激勵著我。

  重溫鐵人精神,再一次激盪內心深處的堅強力量。

  我想作為新一代的石油人,我們會繼續傳承鐵人精神,以我們的方式愛我們的崗位、愛我們的家和我們的祖國。

  弘揚鐵人精神學習心得體會 篇12

  深入、系統地學習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後,我再一次深刻體會到油田開發初期的艱苦歲月,油田工人風餐露宿“天當被、地當床”,人拉、肩扛、搬運鑽機,破冰取水保證開鑽,用身體攪拌泥漿制服井噴。想到這些我不由的肅然起敬,老一代石油人,忠於祖國、熱愛人民、艱苦奮鬥、求真務實,以“寧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有條件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精神狀態,戰天鬥地,勇往直前,攻克了種種無法想象的難關,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這一切正是一代一代石油人在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激勵和鼓舞下,將大慶精神、鐵人精神不斷傳承、不斷髮展、不斷弘揚換來的。

  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決心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進一步加強業務理論學習。

  加強理論學習,深入挖掘內部規律,做到真學、真懂、真信、真用;透過學習,不斷提高改造主觀世界的能力,自覺加強黨性修養,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永葆共產黨人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其次,要加強對新知識、新技能的學習。

  二是求真務實,紮實工作。

  我認為,“創業”在大慶精神中有著鮮明的實踐特徵,最根本最突出的就是一個字:幹!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就是乾的精神!鐵人王進喜曾說過:“幹,才是馬列主義;不幹,半點馬列主義也沒有!”因此,幹是我們的必然選擇。要幹負責任的事,負責任地幹事。做業務上的尖子,實踐中的實幹家,工作中要講究細、講究實、講究準,講究嚴,講究精,講究新,講究快,只有這樣才能創造一流的工作業績。

  三是在工作中要保持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甘於奉獻,勇於創新。

  學習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就是要自覺以“持續有效發展,建立百年油田”為己任,愛崗敬業、無私奉獻。唯有如此,才能幫助企業又好又快發展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作為新時期的石油人,我們要積極倡導新時期鐵人精神所蘊涵的奮發向上的積極態度、鍥而不捨的意志品質、百折不撓的旺盛鬥志,立足本職工作崗位,做好本職工作,讓鐵人精神激勵著我們,頑強拼搏、自強不息、勇攀高峰,為事業部的發展做貢獻。

  弘揚鐵人精神學習心得體會 篇13

  這次到大慶參觀學習,我有幸以黨積極分子的身份參加了這次活動。使我的心靈受到一次新的震撼,彷彿又看到了大慶石油工人的辛勤工作場面。尤其是這一次,在我們即將迎來共和國五十七歲生日的時候,xxx黨委精心組織這次活動,我感到其意義非比尋常。

  從大慶回來後,透過網際網路我閱讀了一些關於弘揚鐵人精神的文章,記得有一篇文章提到過,大慶在創業之初曾提出,“人就是要有一股氣,對一個國家來講,就是要有民氣;對一個集體來講,就是要有士氣;對一個人來講,就是要有志氣。”細細品位這段話的含義,對我觸動很大。是呀,人總得有一種精神,為什麼說一些人死了可他們還活著,而另一些人雖然活著可在人們的心中已經死了,這其中的原委就是有的人有一種精神,他雖死猶生,而有的人確如同行屍走肉,雖生猶死。可以說,鐵人精神就是這種令人雖死猶生的精神,它體現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集體實現自己崇高理想和奮鬥目標的勢不可擋的意志。這種精神在任何時代、任何地方,都是一種奮發進取的力量:有了它就會前進;失去了它,也就失去了進步的動力。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鐵人精神曾激勵了整整一代中國人。如今,飛速發展的中國處於一個與鐵人生前完全不同的時代背景,產生於特殊年代的鐵人精神到底離我們這一代有多遠?對於我們80年代出生的青年人它又蘊含著怎樣的內涵?

  鐵人精神是一種為國爭光,為國分憂的高度覺悟的愛國主義精神;

  鐵人精神是一種不計名利,不計報酬,埋頭苦幹的奉獻精神;

  鐵人精神是一種不畏艱難險阻、戰天鬥地的艱苦創業、忘我拼搏精神;

  鐵人精神是一種對技術精益求精,為事業練就一身硬工夫、真本領的科學求實精神;

  鐵人精神是一種不安於現狀,不拘於常規,奮發思變的創新精神。

  如果說發自肺腑地感受到鐵人精神的偉大是學習王進喜的一個“初級階段”,那麼如何將鐵人精神轉化為我們立足本崗、做好工作的內在動力和實際行動,則是學鐵人的“高階階段”和最終目標。

  作為一名黨積極分子,學習鐵人精神,查詢自己的不足,我認為自己應當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要加強學習,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和機遇去和書本學,和老同志學,和實踐學。要在自己的內心形成一種壓力,讓這種壓力敦促自己,成為一個有上進心的新時代青年。今天在社會就業壓力如此之大的環境下,我走上了如願以償、另人羨慕的崗位,仍然不要忘記給自己施壓,要拿出我們在學生時代學習的那種韌勁、那種不怕吃苦的精神,踏踏實實、認認真真沉下來,學進去。因為“人不讀書,不能成才;人不學習,不能生存”。因為只有學習,才能啟迪心智,淨化思想,陶冶情操,昇華境界;只有學習才能總結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修養水平;更是因為只有學習我們才不會被快速發展的時代所遺棄,才能永遠做時代的寵兒。

  二是要慎獨慎行,樹立正確的權利觀、地位觀和利益觀。要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終身追求和義不容辭的責任,實實在在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

  三是要經常自我反省。一個人如果不經常的自我反省,就很難有很大的進步。要經常在工作中從人格上、從道德上、從靈魂深處反省檢討自己,發現不足,及時修正,努力做到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

  四是要求認真務實,紮實工作。要立足本職工作,埋頭苦幹,奮發進取,做業務上的尖子,實踐中的實幹家,工作中要講究細、講究實、講究準,講究嚴,講究精,講究新,講究快,只有這樣才能創造一流的工作業績。

  鐵人這個神奇的人物,他為我們的前輩、為我們的民族精神渲染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讓我們在鐵人精神的感召和激勵下,自強、自信、自尊、自律,為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為科技情報事業美好的明天,儲備學識,儲備能量。

  弘揚鐵人精神學習心得體會 篇14

  “把井打到國外去”是第一代鐵人王進喜的夙願。20xx年,由傳承了這個夢想的1205隊第十八任隊長李新民,帶領他的隊員們在蘇丹,冒著炎熱的天氣,面臨著外方因時間不夠而要求中方撤離的困境,遭遇了電機被破壞等種種困難,這支鋼鐵隊伍卻在短短十七天內,實現了這個夢想。

  當然,他們傳承的不僅僅是一個夢想,還有大慶精神大慶傳統。“中國鐵軍”在異國他鄉,以“寧肯歷盡千難萬險,也要為祖國獻石油”的信念,弘揚大慶精神鐵人精神,角逐海外、報效祖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蘇丹、伊拉克,他們跋山涉水,不僅要抵抗當地的惡劣氣候,還有時刻保持警惕,做好防護。異國他鄉,隊友、兄弟就是家人。這支鋼鐵隊伍亦傳承了鐵漢柔情。他們相互照顧,互相扶持,也和異國的兄弟們結成了深厚情誼。他們記得彼此的生日,他們共同學習,遇到困難一起想辦法,共同克服。他們傳遞的不僅僅是鐵人後代攻堅克難、披荊斬棘,在發展中勇立潮頭的鬥志,還有中華民族的傳統品格,用實際行動踐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所謂傳承,既是要繼承前人奮鬥的夢想和目標,還要繼承和發揚他們的寶貴精神。“只要精神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形勢任務越是艱難,就越要找回當年的精氣神兒,要扛起大慶精神大慶傳統這面旗幟,直面挑戰、勇往直前,用行動實現夢想。

  弘揚鐵人精神學習心得體會 篇15

  “井塌了我跟它一塊塌下去,我宰了閻王爺再揹著井架爬回來!”這就是王進喜,時代鐵人的豪言壯語。正如影片導演所描述的:當年的"鐵人"不但為國家貢獻了石油,並且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負職責、做主人翁、擔當大義、挺立於時代潮頭,是我心目中的"鐵人精神”。那個年代,王進喜,焦裕祿都是時代的符號,是典型的拼命三郎的代表。那時的社會環境需要人們具有忘我的奉獻精神,捨己為人。而此刻,社會環境不斷變化,新的物質條件下,人們不再衣不裹體,食不飽腹,可是人們精神世界缺貧乏了。影片中趙一林的有一段臺詞很好的表述了兩種時代精神追求的不一樣:你注重精神,我注重實惠,你看中靈魂,我看中肉體。這個價值觀念衝突其實不僅僅是侷限於兩代石油工人之間,這其實是兩個時代的人之間的價值取向衝突。鐵人的時代,各行各業都在無私奉獻;我們的時代,各行各業都在有償服務。這就是一種本質上區別,新時代來臨了,新一代的人又將如何繼承老一輩的精神呢?

  是追求自我還是崇拜超我。是放棄物質還是降低精神。雖然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告訴我們,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僅有人們滿足了物質層面的追求才能更好的追求精神世界的滿足。可是,人的慾望無止境,到底什麼時候才是物質的最終滿足,才能開始精神的提升?每個時代都要有精神的追求,要有自我的鐵人,不一樣的時代環境不一樣,可是都具有相同的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我們看到不管是皚皚雪原還是無邊沙漠,湛藍的天空中總有雄鷹在自由飛翔。不管是鐵人時代還是劉思成時期。我們都要將一種精神傳承,發揚,銘記在心。

  弘揚鐵人精神學習心得體會 篇16

  中央電視臺年初熱播的大戲《奠基者》,以其恢弘的氣勢把觀眾帶回到那段激情奔湧的崢嶸歲月。筆者觀後感慨良多: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鐵人精神”永不過時,時代需要“鐵人精神”。

  面對困難,“鐵人”王進喜帶領大家“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奮戰3天3夜把井架樹立在荒原;帶領工人破冰取水,用臉盆端了50多噸水;沒有攪拌機,他奮不顧身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王進喜以“寧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頑強意志和沖天幹勁,創出了“鑽機整拖搬家”和鑽井進尺“月上千、年上萬”的紀錄;在油井面臨垮塌之際,他大喊一聲:“井塌了我跟它一塊塌下去,我宰了閻王爺再揹著井架爬回來!”正是困難面前的這一系列言行,讓我們觸控到一股豪情,一個有血有肉的硬漢子,一種心懷大局、報效祖國、不為艱難困苦所壓倒的精神。

  “鐵人精神”曾經是一個時代的符號。在那個艱苦與激情並存的年代,共和國的創業者們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在艱苦卓絕的實踐中逐步形成了“鐵人精神”。它具體體現為為國爭光、為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艱苦創業精神,講究科學、“三老四嚴”的求實精神,胸懷全域性、服務社會的奉獻精神。這種精神影響和帶動了整整一代人投身於火熱的社會主義建設之中,它是前輩為我們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但是人們的心靈卻不斷受到各種思潮的衝擊和誘惑,使人們對過去曾經恪守的價值觀產生困惑。在這個時候重提“鐵人精神”,就是要讓這種優良傳統和作風不斷髮揚光大。鐵人的精神、鐵人的信念和鐵人的追求,不但能夠喚起中老年人的回憶與懷念,更能喚起青年一代的崇敬與思考。

  在全面推進國防和軍隊建設科學發展的今天,“鐵人”的拼搏精神和奉獻精神不能丟。我們應把發揚革命優良傳統與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結合起來,把傳承老一代勞模艱苦奮鬥的精神與培育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結合起來,立足本職崗位,點燃幹事創業的激情,讓青春在時代洪流中熠熠生光。

  弘揚鐵人精神學習心得體會 篇17

  歷史彷彿再一次透過銀幕在我們面前重現。

  鐵人王進喜和他的工友們每天都在那昏暗簡陋四處透風的工棚下,冰天雪地的自然環境裡,超負荷的體力勞動,每日只有半斤定量的口糧,就是在這樣及其惡劣的條件下,用人拉肩扛的方式豎起了石油井架。打井缺水,他帶領全隊人馬從幾公里外的地方砸冰取水,沒有吊車,拿自己的脊樑當吊車。

  片中有一幕戲,使我至今難以忘懷---在鑽井發生井噴之後,王進喜大吼一聲,跳進泥漿池裡充當“人肉攪拌機”。看到這裡,我被此幕所感動,他的忘我拼搏、無私奉獻,不惜以犧牲個人生命來保衛國家油田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自己。

  《鐵人》中的王進喜是一個並不完美的英雄,它體現出那位60年代王進喜只是個普普通通的出大力、流大汗的基層“師傅”,他愛罵人,急了還打人,腳砸傷了會疼,肚子餓了也會腿痠胳膊軟,塑造了一個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工人階級形象。

  影片中還有另外一位主人翁,他就是劉思成。做為一名新時代的大慶石油工人的後代,同是楷模的他,在物慾橫流的新時期,對著茫茫無際的戈壁,幹著每日重複枯燥的工作,他困惑過,彷徨過,甚至懷疑自己得了心理疾病。但是,就在工友失蹤的突發事件中,他毅然踏上了尋找工友的征程。這樣一段故事的穿插,王進喜和劉思成在精神狀態上是一脈相承的,或者說藉助劉思成的父親隔代抽象的傳承下來,暗示著我們鐵人精神依然存在,在新時期的石油工人身上得到傳承和延續。

  在那食不飽穿不暖、環境很殘酷的歲月裡,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石油工人們,他們的理想和目標就是振興國家的石油事業,為此可以不惜犧牲個人生命。看完影片,回過頭來看我們,在經濟危機時刻,在企業舉步艱難之際,這種鐵人精神不正是我們需要的嗎?讓我們大家向鐵人王進喜學習,拿出鐵人的幹勁,拿出鐵人的堅韌不屈、艱苦奮鬥、不肯服輸、忘我拼搏、無私奉獻的精神,與企業同舟共濟、共渡難關。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