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觀看2021《感動中國》心得體會(精選11篇)

學生觀看2021《感動中國》心得體會(精選11篇)

  我們從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後,馬上將其記錄下來,這樣可以記錄我們的思想活動。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學生觀看2021《感動中國》心得體會(精選11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學生觀看2021《感動中國》心得體會1

  在東京奧運會男子100米半決賽上,蘇炳添跑出了9秒83的亞洲紀錄,成為首位闖入奧運會男子百米決賽的中國人、亞洲人。這種突破創造了歷史,這種突破振奮人心,而蘇炳添的那種堅持“進步”的精神,更加值得我們學習。

  半決賽中,蘇炳添在第三小組第四道。發槍前,他揪了揪緊身衣,雙手合十,大拇指與食指擺出一個“一釐米”的手勢。賽後記者跟他求證手勢的意思,他說這是提醒自己“進步一點點就好”。

  蘇炳添的“進步一點點”是中國人的一大步,也是亞洲人的一大步。但是這“一點點”是突破極限的挑戰,是要建立在日復一日的訓練與自我突破上。蘇炳添說,自己從9.99到9.91(提高0.08秒)用了3年時間。此後,他又為自己制定接下來的0.01秒的目標,“聽起來0.01秒很少,但是提高0.01秒要付出很多的努力,我願意去嘗試。”

  為此,他保持嚴格的作息和飲食習慣,堅持訓練,讓自己的身體機能在32歲還保持在巔峰狀態。就是為了能不斷實現“進步一點點”。

  在知乎上回答“長時間堅持做一件事是種怎樣的體驗時”,蘇炳添也說訓練很累,“很枯燥,有時候確實練著練著就會想,太累了,明天還要練啊太累了,還要練那麼多年,怎麼堅持啊……”但他也說,“這樣堅持下去也是一個再次挖掘自己潛力的過程。”

  蘇炳添做到了,他以9秒83打破亞洲紀錄的成績,成功闖入奧運會決賽,成為中國奧運歷史第一人,重新整理了亞洲紀錄。這背後是他鍥而不捨的努力、始終如一的堅持。

  拿金牌可喜,重新整理記錄可喜,但這些站上世界頂尖賽場的運動員身上所反映出來的精神,更可寶貴。“進步一點點就好”不僅是蘇炳添的追求,更應該成為我們每個人的人生座右銘。

  我們常說,“無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長志”,立長志者,不期速成,從“進步一點點”開始,堅持“進步”,必將會離目標越來越近。龜兔賽跑的故事,“積沙成塔,集腋成裘”的成語,說的都是這個道理。

  道理大家都懂,但真正能做到、能堅持的有多少呢?日常生活中,經常會有這樣的例子:有人說要減肥,然後呢,就一頓操作猛如虎,恨不得一下子把自己餓死,或者恨不得把自己累死。這種狀態明顯不可持續,於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減肥”僅僅成了一句天天掛在嘴邊的口號;有人說要閱讀,讓自己變得“有深度”,於是捧一本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看了兩頁之後覺得“太有深度”,棄之……

  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曾經說過:“學到很多東西的訣竅,就是不要一下子學很多。”同樣的道理,想要做成事,就不要妄圖一口吃成個胖子。要學會循序漸進、持續發展。“進步一點點就好”,就是這樣。

  日拱一卒無有盡,功不唐捐終入海。我們也應該提醒自己,每天“進步一點點就好”,即使只有“一點點”,但只要能堅持下去,數年如一日,十數年如一日地“進步”,就算我們破不了中國紀錄、亞洲紀錄,但終歸能挖掘出自己潛力,實現更好的自己。

  學生觀看2021《感動中國》心得體會2

  那個追風跑了17年的少年,在東京奧運會上,追上了被賦予厚望的自己。

  從小對體育運動痴迷的我,對速度有著迷之的熱衷,所以短跑,就成了我最熱愛的運動。百米賽道是神聖的,它記錄著無數關於速度的追逐與史詩。小時候趴在電視前,看著百米決賽上精彩的速度對決,看著博爾特一次次甩開對手,輕鬆打破世界紀錄;看著布雷克,蓋伊一遍遍追趕著人類速度的極限;看著百米賽道上,一個個黑皮膚的人在締造著短跑史上的奇蹟。

  我曾天真地問我爸爸:“為什麼中國人不能像他們一樣快。”

  “這是天賦,我們不可能趕得上他們的。”

  直到一個人出現,締造了屬於中國人、黃種人的傳奇。蘇炳添,這個註定要載入人類史冊的男人。

  2015年,尤金的一聲槍響,9.99,一箇中國人第一次打開了十秒大關。2018年,亞運會的跑道上,9.92,一箇中國人奪得了亞運會冠軍,亞運記錄也一併收入囊中。

  屬於蘇炳添的時代才剛剛拉開帷幕,我也慢慢相信,一個黃種人也能在百米賽道上創造奇蹟。有很多人說黃種人的極限在9.90,但極限,就是用來超越的。

  延期了一年的東京奧運會在2021年悄然開幕,三年的沉寂,與傷病對抗,與狀態對抗,與被寄予厚望的自己對抗,我多麼希望31歲的蘇炳添能在奧運會上追上曾經的那個自己,也多怕這朵嫣然綻放的玫瑰,會在這場風雨中凋謝。前面的賽程基本都只在關注戰況,而只有田徑賽跑,雖然只有寥寥數秒,卻讓無數熱愛者為之心驚,為之抓狂。

  半決賽關鍵的一槍在8月1日傍晚打響。強勢進入半決賽的蘇炳添,能否創造黃種人的歷史,擠進決賽大門。一名31歲的老將,跟這麼多擁有很強競爭力的年輕選手,進決賽是我不肯奢望的。提前半小時,我就開啟電視,為蘇炳添這可能是最後一屆的奧運會默默祈禱,只希望他不留遺憾。

  比賽前一分鐘,我像小時候那般趴在電視前。蘇炳添上道,預備,跑!蘇炳添的起跑強勢,穩定住,我的心也隨著飛快的步伐飛跳,在要衝線時,我已經跳了起來:“要第一了!要第一了!”蘇炳添身體前傾,望向旁邊的計時器。

  9.83!9.83!蘇炳添創造了難以置信的奇蹟!蘇炳添癱倒在地上,眼淚奪眶而出,我也不禁流下了眼淚。9.83,對於一個31歲的黃種人,他追上了,超越了所有人對他的期待,三年的努力,讓他站在了奧運會的山巔,站在了亞洲的山巔,站在了所有人心裡的山巔。半決賽第一名,強勢踏上了以前我們想都不敢想的百米決賽跑道。

  當百米決賽的第六道,赫然印上“SU BINGTIAN CHINA”的時候,所有的質疑與痛苦都隱匿在這夜晚。他已經創造了奇蹟,即使沒有拿到獎牌,也成為了所有人心中的神。

  蘇神,激勵了太多對速度熱愛的人,也在奧運會的舞臺上,擊碎了所有人對黃種人的刻板印象。他也會激勵我,在人生的跑道上,永不放棄,創造奇蹟。

  我看著他站在決賽時,那個自信的笑容,向全世界展示著胸前的“CHINA”時,我就知道,那個追著風的少年,回來了……

  學生觀看2021《感動中國》心得體會3

  隨著一批批奧運健兒回到祖國,萬眾矚目的東京奧運會正式落下了帷幕。在這段不短的賽程中,中國運動員們奮勇拼搏、迎難而上,為爭取國家榮譽而竭盡全力,留下佳話無數。奪得首金的清華大學生楊倩,年少有為的跳水運動員全紅嬋,所向披靡的馬龍、樊振東每一個光輝燦爛的名字,都值得我們充分肯定。在他們之中,有這樣一位運動員,他未能在本屆奧運會上獲得獎牌,但他的所做所為卻仍值得我們感嘆萬千。他,就是中國田徑短跑運動員——蘇炳添。

  說到蘇炳添的田徑生涯,可謂是“開掛”一般:2007年進入廣東省隊,兩年後進入國家隊;2012年在倫敦奧運會上,他以小組第三晉級半決賽,成為中國短跑史上第一位晉級奧運會男子百米半決賽的選手;2015年5月,在國際田聯鑽石聯賽美國尤金站,他以9秒99獲得男子百米第三名,成為首位進入9秒關口的亞洲選手今年的東京奧運會上,蘇炳添更是以9秒83的成績晉級決賽,儘管最終由於體力消耗過大與搶跑選手的影響未能奪得獎牌,但這已然足夠。在當時100米賽道長期由歐美國家壟斷的背景下,能夠進入決賽已然難得可貴,更別說蘇炳添還跑入了10秒大關,這打破了亞洲紀錄,創造了歷史性的時刻,為我國未來短跑事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光明的前景。

  蘇炳添的卓越成就,與他數十年來的不懈努力與艱苦奮鬥是分不開的,這一點在他與博爾特的多次競爭中體現的淋漓盡致。2012年倫敦奧運會上,蘇炳添首次與博爾特交手。在巨大的實力懸殊下,蘇炳添最終以0.41秒的差距敗給了博爾特,儘管如此,他並沒有氣餒,而是繼續努力訓練,不斷提升自己,積極為下一次比賽做準備。就這樣,經過了三年的準備,蘇炳添終於完成蛻變。在2015年北京世錦賽百米半決賽中,蘇炳添又一次遇到了博爾特。在國人期盼的目光中,他以極快的速度起跑,並在前80米一度帶亂博爾特,只可惜敵不過博尓特的中後程加速。最終博爾特險勝,拿下冠軍,但蘇炳添也同樣以第四名的成績晉級,更加令人驚訝的是,他的成績與博爾特的差距縮小到了0.3秒,這也向我們說明了一個道理:萬事皆有可能,只要你願意努力,就一定有機會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從蘇炳添身上,我們還可以發現很多優點:他很自律,據教練與親人回憶,他對於佈置的任務,從來都是不折不扣的完成,家庭聚餐時,他也從不喝酒,吃豬肉,嚴格遵守國家的飲食要求;他也很謙虛,即使拿到了全國冠軍,蘇炳添也不曾有絲毫的驕傲自滿,一有機會,還是一如既往地回家看望親人及啟蒙教練,彙報一些日常的訓練情況。同時,作為一名體育生,他的文化科目成績卻十分優異,雖然因訓練會落下一些課程,卻總是及時補上;他也能同他人和睦相處,他與張培萌協手共進,互相幫助,拿下了亞運會冠軍,並重新整理了全國紀錄用一句話總結蘇炳添的真實寫照:不論在路上走得多遠,始終不忘記當初為何上路。

  從第一次跑進10秒到跑進決賽,蘇炳添一次次逆天改命,與時間和命運賽跑,一次次挑戰自我,超越自我,即使沒能拿到獎牌,又有何妨?致敬“中國速度”,也致敬每一位為了國家榮耀而拼搏的英雄!

  學生觀看2021《感動中國》心得體會4

  “為公明白,為私糊塗,以此自勉”。

  彭士祿個性質樸無華,舉手投足真性情,但是,做起科研卻極為嚴謹。

  “為公明白,為私糊塗,以此自勉。”彭士祿這樣說,更是這樣做的。

  他認為,凡工程技術大事必須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中有數,一點兒也不能馬虎。但人總不完美,對事物總有幾分模糊。這時就要不恥下問,調查研究,收集資訊,透過試驗等來搞清楚。

  20世紀60年代,為了建立反應堆物理的計算公式,彭士祿帶領團隊夜以繼日計算了十幾萬個數據,確立了計算公式,但仍沒有把握確保反應堆在常態下安全受控。

  當時,計算主要靠手搖計算器和計算尺,因理論值與實際值還有一定的差值,他們被迫做了1:1零功率試驗,發現了誤差,修正了公式,補添了近一倍的可燃毒物棒,保證了反應堆在常溫下安全可控,把反應堆的“脾氣”摸得清清楚楚。

  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退休職工郭勇欽佩地說:“彭老素有‘彭拍板’的美譽,是因為他牢牢掌握著實驗資料,這是他大膽拍板的重要依據。”

  彭士祿曾說,凡事有七分把握就“拍”了,餘下三分透過實踐去解決。科技人員最珍惜時間,時間是生命,是效益,是財富。有些問題只有儘快定下來,透過實踐再看看,錯了就改,改得越快越好,這比無休止的爭論要高效得多。

  做一個明白人談何容易?“這要有超前意識,對問題有新思路、新見解;對工程技術能親自計算主要技術經濟資料;對工程進度能說出某年某月應辦哪幾件關鍵事;對技術攻關能親自掛帥出征,出主意,給點子……”彭士祿在回憶錄裡寫道,但當一個糊塗人則更難,難得糊塗。凡對私事,諸如名利、晉升、提級、漲工資、受獎等,越糊塗越好。

  是的,當國際社會稱他為中國“核潛艇之父”時,彭士祿坦言,中國核潛艇研製成功絕不是一兩個人的作用所能及的,它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沒什麼“之父”之說。我充其量就是核潛艇上的一枚螺絲釘……

  是的,當彭士祿榮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後,他毅然將全部獎金100萬港幣捐獻給組織,並要求不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經組織多次說服後才同意命名為“彭士祿核動力創新獎”,獎勵在核動力領域做出重要創新成就的年輕人。

  “繁霜盡是心頭血,灑向千峰秋葉丹。”語出戚繼光《望闕臺》,這也許是對彭士祿院士一生“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最真實的.寫照。

  學生觀看2021《感動中國》心得體會5

  彭士祿,1925年11月18日出生,廣東省海豐縣人。1956年畢業於莫斯科化工機械學院,後在莫斯科動力學院核動力專業進修,1958年結業回國。

  曾任造船工業部副部長兼總工程師、水電部副部長兼總工程師、廣東省委常委、中國核潛艇第一任總設計師、中共十二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顧問、中國核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核動力學會名譽理事長。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彭士祿長期從事核動力研究設計工作,是我國核動力領域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在20世紀60年代,主持了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論證、設計、試驗以及執行的全過程,並參加指揮了第一代核潛艇的除錯和試航工作;參加、組織研製成功的耐高溫高壓全密封主泵達到了當時的世界先進水平;在80年代初,提出投資、進度、質量三大控制要素,為大亞灣核電站工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秦山二期核電站的建設中,提出“以我為主,中外合作”,自主設計、建造兩臺60萬千瓦機組的方案,並親自計算主引數、進度與投資,為秦山二期工程提供了可靠的科學依據。

  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985年,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1988年獲國防科工委為表彰優秀總設計師頒發的《為國防科技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榮譽狀》;1996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17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

  彭士祿一生經歷起伏跌宕,為我國核動力領域作出重要貢獻。他常揣著“明白與糊塗”:“凡工程技術大事必須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中有數,一點兒也不能馬虎”,“凡對私事,諸如名利、晉升、提級、漲工資、受獎等,越糊塗越好”。

  這是篇好參考範文內容,講的是關於核潛艇、核動力、我國,中國,技術,第一、裝置,祖國等方面的內容,希望大家能有所收穫。

  學生觀看2021《感動中國》心得體會6

  有這樣一個人,為了國家,為了人民,為了核潛艇而奉獻一生,它的名字叫彭士祿。

  彭士祿的童年可謂是艱難坎坷,在他三歲的時候,母親就因為革命而被敵人殺害,一年後自己的父親也被殺害了。他的父親原本是地主家庭的男孩兒,卻和自己的親人們一起革命,一起對抗那些剝削勞動人民權利,自由的人。父親的死使彭士祿成為了孤兒,同時也成為了一位四歲的逃犯。

  父親去世後彭士祿跟著自己的奶奶東躲西藏,曾被27個家庭撫養過,而這些撫養過彭士祿的媽媽們也因為他,而被敵人一個個地殘忍殺害。直到15歲,彭士祿才被周恩來找到,結束了11年躲躲藏藏的生活。

  十幾年後,彭士祿去蘇聯留學學習機械專業,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許多領域的技術都非常落後,中國急需要一批優秀的科技人員研製核潛艇,彭士祿聽到這個訊息後,立馬將專業改為原子能核動力,為祖國奉獻力量。他回國後便消失了,因為研製核潛艇是國家最高的機密,所以研究人員在此期間不能與外界聯絡。彭士祿和同事們沒有任何的研究基礎,只有兩張模糊不清的國外圖紙和一個從美國商店買來的一艘核潛艇模型。關於所有潛艇的書籍都是英文版,所有的研究人員都不懂英語,彭士祿便組織同事們學習英語,每天凌晨五點便可以看到研究人員在背英語單詞。經過兩年的學習,他和同事們基本瞭解了核電站級潛艇的原理,便開始了十三年的研究。

  彭士祿回憶說當時的條件確實很艱苦,吃的只有饅頭和野菜,住的地方到處都是蟲子,如果哪天不被咬幾個大包都覺得不正常了。

  經過彭士祿和同事們的不懈努力,1974年中國第一艘核潛艇“長征一號”成功參加了海上訓練。

  彭士祿為了研究核潛艇隱姓埋名十三年,他為祖國做出了何等的貢獻?我們也要像他一樣做一個對祖國,對人民有用的人。

  學生觀看2021《感動中國》心得體會7

  彭士祿院士一生為國家潛艇核動力和核電發展做出重要貢獻,被譽為“中國核動力事業的墾荒牛”。在中核集團公司的統一組織下,核動力院副院長劉承敏前期指導黨委宣傳部和科技處共同完成了宣講材料的準備和宣講團的籌備。本次宣講由黨委宣傳部領導帶隊,來自四所和二所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潘東、許愛威作為主講人參加了此次宣講,將彭士祿院士的坎坷經歷和巨大貢獻生動地顯示給觀眾們,一個又一個感人的故事讓現場許多觀眾眼中都泛起淚光。

  此次宣講會是何梁何利基金會擬為彭士祿和黃旭華院士舉辦的四場宣講會中的首場,後期還會在上海、廣州、澳門等城市舉行。宣講會的受眾範圍廣、社會媒體多、傳播力度大,對宣傳科技強國理念、弘揚和發展核工業精神都具有重要意義。正如結尾所說,新時代核工業人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核動力領域攻堅克難。不負芳華,勇攀高峰,在核電市場奏響華龍新篇章!”

  學生觀看2021《感動中國》心得體會8

  有一位戴著鼻飼管的老爺爺,看起來普普通通,但他的真實身份卻是隱藏了幾十年的國家最高機密的核潛艇研究員。

  他叫彭士祿,出生於英雄家庭,父母在他很小的時候便死在敵人手下,四歲被通緝,坐了兩次牢,吃了百家飯,許多媽媽都為了換他的命犧牲了自己。彭士祿從小就十分孝順。他小時候就十分艱苦,在他15歲時,周恩來找到了他,還給了他學習的機會。

  彭士祿原本學的是機械類,後來他因需要,轉行轉成了研發核潛艇。

  這些時間,他每天五點起來,十二點以後睡覺,餓了就吃窩窩頭,但有些時候,卻可能連個窩頭都吃不上,就去挖白菜根。他們在蒐集資料的時候,最開始的資料便是在美國商店買的兒童模型玩具和一張模糊得看不清的圖片,但是,他們仍然敢於去嘗試。一次,他們蒐集到了一個英語資料,可他們沒有學過英語,更看不懂英文,於是彭士祿他們就早起背英語單詞,十分努力。

  他們的環境不好,又有蚊子又有蒼蠅,叮得身上流膿,但是,如此惡劣的環境,他們依舊日日夜夜艱苦奮鬥著。

  終於,他們奮鬥了13年,中國第一個核潛艇“長征”號成功潛入大海。想到祖國原來一窮二白,被蘇聯瞧不起,又想到彭士祿他們這麼多年為國奉獻,可都是他們的功勞哇!

  彭士祿回到祖國便影藏了幾十年研造核潛艇,這就是那個戴鼻飼管的老爺爺!

  彭士祿勇敢無畏,一生報國,他不怕艱辛,熱愛祖國的精神值得每一個人學習!

  學生觀看2021《感動中國》心得體會9

  原子核技術,在世界上保持著很高的水平,在我國發展核潛艇事業的程序中,有一位英雄的事蹟令人敬佩。

  一位名叫彭士祿的老爺爺,別看他是一位很普通的老人。可他卻是我國的機密,因為它是原子核動力的科研人員。彭士祿出生在一個英雄的家庭,母親在他三歲時犧牲,父親是4歲犧牲,其他的親人陸續犧牲。但他們都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為革命而奮鬥。在他成為孤兒後,他便與她的奶奶遊走四方。在他15歲之前,他曾經好幾次被抓到監獄中,但就在他15歲的那一年,周恩來找到了他。從此,他便踏入了學習生涯。

  在此後他,爭取到了留學的名額,但也就是那一年,美國的核潛艇,讓世界震驚。毛主席出面問蘇聯是否提供一些資料,但蘇聯方卻提出相當無禮的要求,於是,毛主席勃然大怒:“寧願造1萬年,也不願意讓出一點土地。”

  便開始訪問留學生,是否願意轉科目,彭士祿說:“只要能為國家奉獻,什麼活都做。”於是,一部分留學生便將科目改成原子核動專業。他們每天十分的刻苦。也十分努力。但當他們進入了祖國的核研究基地時便“消失了”其實他們是改名換姓了。彭士祿他們便沒日沒夜的工作,能讓他們參考的只有兩張模糊的圖紙和一個模型的玩具,他們每天5點起來唸英語,上廁所時也在背單詞,直到深夜12點之前都不能入睡,因為他因為資料全是英文寫的。

  但也就因為他們這種沒日沒夜的奮鬥。讓他們只用了十三年走完了美國二十幾年的路程。1970年成功的,造成了我國第一艘核潛艇。

  這樣為國做貢獻的人值得我們欽佩,所以我們一定要像彭士祿爺爺學習為國貢獻,一生報國的精神。

  學生觀看2021《感動中國》心得體會10

  為了祖國的核事業,彭士祿隱姓埋名工作了數十年。49歲切除了四分之三的胃,晚年基本失去了胃功能,只能靠一根鼻飼管提供營養。但他從不計較個人利益得失,從未向組織提出任何個人要求,始終以國家的利益為先。2021年3月22日,彭士祿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

  搞核潛艇全靠“自教自學”

  “我是一塊磚,哪裡需要把我往哪裡搬。”這句話彭士祿向來身體力行,從年僅20歲加入中國共產黨開始,他就一直在履行共產黨人的莊嚴承諾。

  1951年,品學兼優的彭士祿透過考試赴蘇聯留學,專業是化工機械,他所有的功課全部是優秀成績。畢業時,彭士祿獲得了蘇聯頒發的優秀化工機械工程師證書。1956年,彭士祿即將本科畢業,正逢陳賡大將訪問蘇聯。陳賡把他叫到大使館,跟他說:“中央已決定選派一批優秀生改行學核動力專業,你願意嗎?”“只要祖國需要,我當然願意。”彭士祿毫不猶豫地回答。

  1962年2月,彭士祿開始主持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論證和主要裝置的前期開發。核潛艇技術極為複雜,全艇裝置、儀器儀表等多達2600多項近5萬臺件,電纜總長近100千米,管道總長30餘千米。作為核潛艇心臟的動力裝置,反應堆的研製更是難上加難。當時中國在核潛艇建造方面所掌握的知識近乎為零,包括彭士祿在內的所有人,誰都沒見過真正的核潛艇到底長什麼樣。在這種條件下怎麼開展工作?彭士祿說:“我們這批人有學化工的,有學電的、儀表的,大多數人不懂核,搞核潛艇全靠4個字——自教自學。”

  沒有資料、圖紙、裝置,沒見過實物……彭士祿帶領科研人員用簡陋的計算工具計算了十幾萬個數據,建立起中國核動力裝置主要引數的計算方法,並最終確定了100多個引數。有時為了驗證一個引數,科研人員沒日沒夜地“三班倒”,用僅有的一臺手搖計算機和幾把計算尺連續算上好幾天。

  身為副總工程師,彭士祿是基地技術負責人,但他與大家一樣住“乾打壘”,一起加班加點。彭士祿主持了核動力裝置的擴大初步設計和施工設計,攻克了諸多重大關鍵技術,完成了潛艇核動力裝置的基本設計方案。

  在彭士祿的帶領下,僅用不到5年的時間,我國建造的第一代核潛艇陸上模式堆就成功實現滿功率執行。

  “彭拍板”勇挑最重的擔子,敢啃最硬的骨頭

  彭士祿一生都勇於創新、敢當使命,勇挑最重的擔子,敢啃最硬的骨頭,在關鍵時刻和危急關頭豁得出、頂得上,外號“彭大膽”“彭拍板”,他將對國家核事業的堅守轉化為果敢行動的具體實踐。

  1967年,彭士祿來到位於祖國大西南的九〇九基地,開展陸上模式堆的建設工作。作為技術負責人,他總能一眼發現問題所在,當機立斷拍板作決定,便有了“彭拍板”這個綽號。

  “時間很緊,總要有人拍板,不能無休無止地討論呀!”彭士祿說。他曾對其他科研人員說:“做實驗用資料說話,最後我來簽字。對了,成就歸大家;錯了,我來負責。”

  中國發展核電,究竟該走哪種技術路線?20世紀70年代,熔鹽堆方案和壓水堆方案如何取捨,一時成為爭論的焦點。經過科學論證和調研,彭士祿力排眾議,提出應採用國際上技術成熟的壓水堆並充分利用我國剛建成的核潛艇陸上模式堆技術經驗及其工業配套設施,容量可暫定為30萬千瓦。壓水堆方案很快得到認可,這一方案也為我國核電走“以壓水堆為主的技術路線”起到了關鍵作用,使我國核電走上了健康發展的道路。

  “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

  很長時間以來,彭士祿的事蹟甚至連他的名字都鮮有人知。

  “核潛艇工程是龐大的系統工程,不是我個人的創造,是千萬科技工作者和工人、幹部集體努力的結晶。”彭士祿做到了在工程技術上始終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在名利晉升、提級授獎上,卻堅持“越糊塗越好”。20**年,彭士祿以全票透過榮獲何梁何利基金最高獎“科學與技術成就獎”。

  當彭士祿女兒問他此筆獎金100萬元港幣該如何處理時,他立馬說了兩個“不要”:一是不要獎金,把它捐給組織,設立人才獎勵基金;二是不要以他的名字命名獎勵基金。彭士祿說:“此項榮譽和成績不只屬於我個人,它更屬於核潛艇人,屬於核電人,屬於核動力人。核潛艇的研製成功是全體參研人員共同奮鬥、艱苦拼搏、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結果,是集體智慧的結晶。這個群體才是‘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民族英雄,是共和國的脊樑!所以這筆獎金應該獎勵那些為核動力事業作出重要貢獻的高精尖人才。”經組織多次說服後,他才同意命名“彭士祿核動力創新獎”,獎勵在核動力領域作出重要創新成就的年輕人。

  短評:深藏功名為國為民

  從中國潛艇核動力堆到秦山一期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再到秦山二期核電站,都留下了彭士祿辛勤的足跡與汗水。在他為祖國、為人民奉獻的一生裡,彭士祿從不計較個人利益得失,從未向組織提出任何個人要求。他始終以國家的利益為先,勇挑重擔,身先士卒,忘我工作,把自己的畢生精力奉獻給祖國的核動力事業。

  “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彭士祿不要名、不要利,但要把核潛艇造出來、要把核電站建起來。他就像深海中的核潛艇,“深潛”一輩子,無聲卻有無窮的力量,必將激勵科技工作者在新時代繼續為祖國的富強而奮鬥。

  以彭士祿為代表的一生為國家而努力奮鬥的人,國家永遠不會忘記,人民也永遠不會忘記!

  學生觀看2021《感動中國》心得體會11

  願將此生長報國

  海豐縣,取義於“南海物豐”,位於廣東省東南沿海。1925年,彭士祿出生在這片紅色故土,他是我國早期農民運動領袖彭湃的次子。

  1928年9月,海豐縣一片血雨腥風,母親被捕後英勇就義;不到一年,父親又在上海慷慨赴死。

  那一年,年僅4歲的彭士祿成了孤兒,也成了國民黨在全國懸賞搜捕的“通緝犯”。童年時期,他曾兩次被敵人抓進監獄,受盡磨難。

  1940年,周恩來派人輾轉找到15歲的彭士祿,一句“孩子啊,終於找到你了!”讓顛沛流離的彭士祿淚流滿面。

  1940年年底,彭士祿抵達革命聖地延安,194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1年以優異的成績透過考試,獲得留學蘇聯的名額,前往喀山化工學院化工機械系學習。

  懸樑刺股攻讀堅。彭士祿倍加珍惜這5年的學習時光,學習成績十分優異。

  1955年,因國家建設的需要,中國政府把原子能工業建設列上議事日程。當時,美國和蘇聯都已研製出原子彈、氫彈,美國還造出了核潛艇。

  1956年,時任國防部副部長的陳賡到蘇聯訪問期間,把彭士祿召到中國駐蘇大使館,問他:“中央已決定選派一批優秀留學生改行學原子能核動力專業,你願意改行嗎?”

  “只要祖國需要,我當然願意。”彭士祿堅定地回答。

  吃百家飯長大的彭士祿,忘不了幾十位“母親”對他的撫養,也忘不了父母為了革命犧牲生命,他早已堅定了“願將此生長報國”的信念。

  1956年9月,彭士祿奔赴莫斯科動力學院進行核動力專業學習。從此,與核動力結下了一輩子的緣分。

  自強不息去耕耘

  20世紀50年代,面對一些國家的核威脅,毛主席發出“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的偉大誓言。

  但是,當時一窮二白的新中國想要造核潛艇,簡直比登天還難!不但缺乏圖紙資料,而且也沒有權威專家進行指導,包括彭士祿在內的所有人,誰都沒見過真正的核潛艇到底長什麼樣。

  而且,核潛艇技術極為複雜。據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專項總師陳炳德介紹,全艇裝置、儀器儀表等多達2600多項,近5萬臺件,電纜總長近百千米,管道總長30餘千米。作為核潛艇心臟的動力裝置,反應堆的研製更是難上加難。

  1962年2月,彭士祿開始主持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論證和主要裝置的前期研發。

  彭士祿綜合團隊意見,對國外資料和國內重水堆實地考察,經過認真計算、論證,很快提出一套在陸地上建造模式堆的設想。

  1965年,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八千軍民從祖國四面八方匯聚到四川西南部的密林深處,這個代號叫“九〇九”的基地就是中國第一代核潛艇陸上模式堆試驗基地。很快,彭士祿告別妻兒,隱姓埋名,進入基地。

  當時,中國核潛艇研發團隊對“核動力”的瞭解幾乎為零。但就在1970年12月26日,經過以彭士祿為代表的科研團隊6年的艱辛努力,中國第一艘魚雷攻擊型核潛艇下水,4.6萬個零部件全部由中國自主研製。從此,中國成為世界上第5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49歲那年,彭士祿在一次核潛艇除錯工作中突發急性胃穿孔,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之後,他仍然不顧一切地撲在我國核動力事業上。

  多年來,彭士祿被譽為我國核動力領域的“墾荒牛”。他推進了我國核動力的民用發展,開創了我國核電站自主設計與建設,為我國核電持續發展作出重要貢獻:負責了我國第一座百萬千瓦級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的引進、總體設計和前期工作;組織建造了我國第一座商用大型核電站——秦山二期,其設計標準、計算程式、研製能力等成功經驗,對我國後續核動力的設計和研發作出了突出貢獻。

  “我是屬牛的,許多朋友稱我為老黃牛,我覺得我一生做的工作,雖滄海一粟,但就是要為人民作貢獻,默默地自強不息去耕耘、開荒、鋪路。”彭士祿生前曾在筆記中這樣寫道。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