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心得體會1000字(精選5篇)

清明心得體會1000字(精選5篇)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時,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麼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心得體會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清明心得體會1000字(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清明心得體會1

  當今,主流社會倡導的是“厚養薄葬”,主張在生前給足尊嚴,善待處之,使之生活幸福;提倡在死後喪事從簡,生態入葬,留下環保風範。這是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對人類賴以生存地球的高度負責,沒有哪一個人可以逃離生生死死的規律,更沒有哪一個人能夠改變“赤條條地來,空蕩蕩地去”的現實。生態,才是維繫人類生存的重要密碼,對待逝者,需要用生態的觀念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

  在公眾吐槽大氣汙染時,很多人習慣性地把矛頭指向各大涉染企業的煙囪、馬路上汽車尾氣的排放,甚者來自西北區域的沙塵暴,這些都是公認的公共生態環保責任,唯獨沒有想到與己相關的應擔責任。在一些地方,親人離世還保留著土葬的做法,佔用大量農地耕地;運靈車一路拋撒冥幣,既不雅觀又給環衛工人添累;高高的墳頭前,燒化的是祭奠用品更是新的汙染源……特別是清明節期間,各種汽車開進山野,你追我趕,喇叭聲此起彼伏,打破山村的安祥與靜謐,活脫脫地演繹成一場車展秀。這與生態祭掃先人的要求相差甚遠,離傳統的清明祭掃愈行愈遠,繁華落盡是空虛,心靈的哀思何以寄託?

  清明節,是中國人們的傳統節日,也是中央文明辦力推的“我們的節日”。國家文明需要社會文明來詮釋,社會文明需要公民文明來體現。作為新時代的國人,身上理當充裕著時代文明的風範,能否讓清明節成為展示文明的一扇視窗,從這個視窗望去,滿眼的生態文明應當成為一景。如果說,一堆紙錢化作升騰的青煙,能夠寄託後人的哀思,那麼,一束鮮花清新高潔敬獻先人,不也能代表晚輩的追思嗎?在祭奠先人的問題上,與佔地土葬及烏煙瘴氣地亂燒一通相比,海葬、河葬、樹葬等充滿環保理念的生態殯葬,則更加順應潮流,倍受推崇。

  生態殯葬靠公民的自覺,更要靠法律法規等硬約束增強執行力。教育只能起到宣傳引導的作用,但不是根治意識形態領域問題的萬能藥,必須依靠強有力的法規作後盾。在推進生態殯葬管理方面,僅僅依靠沒有約束力的說教和制度是遠遠不夠的,應當讓公民知道破壞生態殯葬的嚴重後果和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生態文明不是軟綿綿的說教,而是需要國家、社會、公民各個層面實實在在地落實各自的責任,把擔當的精神寫在盡職盡責中。

  生態祭掃,是緬懷先人的最好方式,也是改善子孫後代生存環境的最佳選擇。故人離去,留下的是精神財富,激勵後人以科學的精神繼續創造劃時代的輝煌。作為後人,理應接住優秀傳統文化的接力棒,把先人的創新創業、勤儉節約等精神發揚光大。由此,方能告慰先人,昭彰後人,不負做人。

  清明心得體會2

  清明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清明祭掃是傳統習俗。在這天,很多人會為革命先烈掃墓。在清明節前夕,對1521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8.0%的受訪者今年清明節會祭掃革命先烈墓,56.5%的受訪者會現場祭掃。75.5%受訪者認為青少年可以從先烈身上繼承堅定不屈、百折不撓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清明節不僅是祭掃祖先的節日,也是緬懷先烈的日子。恰逢中國共產黨百年誕辰,今年清明祭英烈,註定有非同一般的意義。“欲知大道,必先知史。”開啟我們黨厚重的史冊,無數先烈譜寫的壯麗篇章令人蕩氣迴腸:夏明翰堅守信仰、大義凜然寫就“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劉胡蘭堅貞不屈、視死如歸詮釋“生的偉大,死的光榮”,邱少雲捨生取義“在烈火中永生”……沒有先烈們的英勇鬥爭、犧牲奉獻,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清明祭祖的同時,不應忘記祭奠那些曾為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而犧牲的革命先烈。

  “吃水不忘挖井人”,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認知現在、砥礪前行的應有態度。我們欣喜地看到,不僅有很多受訪者表示今年清明節會為革命先烈掃墓,而且近年來開展的“網上祭英烈”活動中,更有大量網友到訪瀏覽,將寄託哀思與緬懷之意的文字、鮮花和圖片敬獻給英烈,抒發對英烈的崇敬之情,表達銘記歷史、接續奮鬥的報國之志。緬懷革命先烈,就是傳承先烈的革命精神,激勵自己堅守信仰、英勇頑強、苦幹實幹、開拓前行。

  哲人說,“對英雄崇拜可以造就出英雄來。”而今,這話已得到驗證。在抗疫鬥爭中,廣大醫務人員、黨員幹部、公安民警等,像革命先烈那樣以生命赴使命、用大愛護眾生,湧現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抗疫英雄。在脫貧攻堅戰中,“扶貧夫妻”吳應譜和樊貞子,“脫貧功成、務必在我”的黃詩燕,“扶貧之花”黃文秀等1800多名脫貧攻堅英雄,用生命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他們都是新時代的英烈,也是我們崇尚的英雄。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有了英烈精神的滋養,我們才有前行的動力、奮鬥的激情、燦爛的未來。尤其對青少年來說,更需傳承英烈的精神血脈,發揚英烈的革命英雄主義、愛國主義精神,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大無畏精神,吃苦耐勞、熱血拼搏的奮鬥精神,以身作則、正氣凜然的擔當精神,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團結精神,為民服務、大愛無疆的奉獻精神,譜寫新時代的英雄史詩。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清明祭英烈,就是對英烈精神的守望,對紅色基因的傳承,在全社會樹立崇尚英雄、學習英雄、緬懷英烈、砥礪奮鬥的良好風尚。

  清明心得體會3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又是一年的清明節到了,我與父母同去鄉下掃墓祭祖。

  爸爸,媽媽,姐姐,我,還有開車的朋友,一行五人,走長潭一潭邵高速,一個半小時不到就到達了目的地——湘鄉雅苗村的叔叔家。叔叔一家早就接到了爸媽的電話了,見了我們,熱情相迎。一年未見,叔叔嬸嬸基本沒有太大的變化,他們算是鄉里生活得很好的人家了。另外一個叔叔就見老多了,滿頭白髮,臉上的皺褶一道道的彰示著生活的滄桑,身上穿著粘著泥巴的衣服,腳上是一雙長統套鞋,顯然剛從田地裡耕作上來。他伸著粗躁的大手來和我們握手,讓我感覺到,時光在飛逝,人都在變老。

  稍稍休息了一會兒,就往奶奶的墳山上去。車沿著新修的窄窄的水泥路緩慢的前行,開啟車窗,一股新鮮的泥土氣息撲面而來,放眼四周,滿眼的是綠,那種雨後清清爽爽的翠綠,農家小樓一棟兩棟,傍在山腳下,散落在綠野中,偶有淡淡的炊煙裊裊升起,飄飄的融人了藍天白雲裡,想起了高鼎的一首詩“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醉了春煙,也醉了我,我總是那麼的容易被自然的景色觸動。

  奶奶的墳修在一座小山中,據本地的鄉鄰們傳說,那是最好的風水寶地,所以,奶奶一直護佑著我們後人。

  爸爸媽媽說,我是奶奶的最愛了,我最小,是奶奶帶著我在鄉下生活。奶奶最疼我,那時候物質生活非常的貧乏,要是有點好吃的奶奶就捨不得吃,留著給我,而我呢,有鄉鄰偶然給我糖果啊什麼的,也就懂事的知道留著給奶奶。爸爸媽媽的話,喚起了我心底裡最深的童年回憶。依稀記得,有次叔叔給我一個橘子,我高興的拿著,不捨得吃,想回家給奶奶吃,走過池塘邊時不小心,橘子滾下去了,我小心翼翼的下到塘邊,手在水邊摸索,試圖找回那個橘子,結果一腳滑進了水裡,被大人溼漉漉的撈出來。就為了一個橘子啊,我也是多麼的愛我的奶奶啊。三十多年過去了,我的孩子都有七歲了,山水依舊,親人已逝,奶奶啊,我們都好好的生活著,努力的工作著,沒有辜負您的養育,您在天之靈安息吧。

  沒有任何的儀式,我們都只是在奶奶的墳前拜了拜,心裡默默的祈願:願奶奶在天之靈保佑我們後代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下山了,爸爸隨手在地上拾一根樹枝,說:“你們走前面,怕有狗。”望著發已禿頂,年已七十六的老父親,我感動至極。父愛如山啊,哪怕他老得快彎不下腰了,走不動路了,他仍然會像護著小雞崽崽一樣護著自己的孩子,在他眼裡,孩子永遠都是孩子,永遠都要他的保護,一輩一輩啊,這種愛就這樣延續著延續著……

  清明心得體會4

  每年的4月4日,是我國人民緬懷先人,烈士的清明節,為紀念這個有著深遠意義的日子,緬懷革命先烈,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促進我校精神文明建設。我們胸前佩帶著鮮豔的紅領巾,懷著悲痛而沉重的心情來到烈士陵園,緬懷為了祖國的'解放和人民的安寧而英勇犧牲的戰士,瞻仰他們的豐功偉績。烈士陵園是那麼莊嚴、肅穆,迎門兩側的松柏是那麼挺拔、青翠。

  我們排著隊來到烈士陵園門口,我們開始了主題隊會:首先由校長講話,然後由大隊幹部代表發言,再由輔導員帶我們宣誓最後為革命先烈默哀。在那三分鐘裡,我想了許多許多:我們今天的幸福美好生活都是由革命先烈為我們創造出來的,也是血紅的鮮血換來的。於是,我的心中起了一個念頭:要繼承先烈遺志,發奮學習。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又是一年一度的清明節了,我們坐著叔叔的小轎車回老家祭祖。

  一路上,陽光明媚,春風拂面。公路兩旁,往常常見的清明花,如今已是寥寥無幾。我們先來到了鎮上,在鎮上,我們買了:饅頭、豬肉、紙錢、蠟燭、香、黃紙 之後我們又乘汽車沿著鄉間公路到達了老家。

  到了老家後,我們顧不上休息,便上山祭祖去了。來到祖墳前,爺爺把準備好的饅頭和豬肉都貼上了紅紙盛在了碗中,放到了墓碑前。然後我們把許多的紙錢放在後面,用火點燃,讓祖先也用得上錢。我們又把香點燃,磕頭祭拜,我心中暗想:祖先啊!你一定要保佑我的學習和我們家的生活水平像芝麻開花 節節高。保佑爸爸在外做事一帆風順,全家人萬事如意,心想事成,身體健康。祭拜完以後,爺爺再把蠟燭插在兩旁,把兩張黃紙用石頭壓在墓碑之上。再把豬肉和饅頭拿走,進行下一個墓碑的祭拜工作。有的墓由於年代太久遠,上面長滿了花草,無奈,爺爺只好和叔叔用打火機點燃花草。火助風威,風借火勢。火浪卷著黑煙扶搖直上,下面則是紙錢飛舞。在這種情況下祭拜,別有一番情趣。我情不自禁地想到了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寫的《寒食野望吟》: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祭拜完後,爺爺他們滅了火,提著籃子下了山。

  下山回了老家之後,在家中供奉的祖先遺像前,爺爺把剩餘的紙錢等祭拜用品都燒了。在老家吃了中午飯後,我們就乘車回去了。

  清明節祭祖給我留下的是對逝去親人的懷念與憂傷。因此,每年清明節祭祖的情景我還歷歷在目,這些情景深深的烙了我的腦海裡。讓我久久難忘,也無法忘懷。

  清明心得體會5

  梨花風起正清明。又是一年氣清景明之時,梨花風、杏花雨喚醒了綠枝柳。在二十四節氣裡,唯獨清明兼具節日的意義,最富自然與人文的氣息。小時候,對清明節的直觀印象是出門踏青、是上山掃墓,長大後,明白了清明節更像是一種精神的傳承,這種精神除了緬懷古人、寄託哀思,更是繼承遺風、清心明志的為人之道。

  淡薄生死,做正氣浩然人。萬物靈長,有生有死,既是自然之道,也是自然之實。“生命的意義不在於長短,而在於對社會的貢獻。”這句話從人生啟蒙之初就深深地灌輸到了很多人的腦海裡,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一舉一動,每當危急時刻來臨,總有人置生死於度外,逆行火線,用生命詮釋“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的錚錚鐵骨豪情。電影《尋夢環遊記》中說,人的一生會死亡三次,第一次是人體生理的死亡,第二次是肉體在親人視覺中消失,第三次是最後記得你的人也死了,這才是人一生真正的死亡。有些人死後很快就被歷史遺忘,可有些人卻能流芳百世、萬古長青。人生在世,不求苟活,務求一生清正,仰無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慎終追遠,做飲水思源人。有人說,清明節就是中國的“感恩節”。在筆者看來,這個“感恩”至少包含兩個方面內容。其一是感恩先祖。所謂“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中國自古就有“葉落歸根,生者尋根”的說法,可以說有人煙處,必有血脈傳承,無論走得多遠,我們扎向大地的根,只有一處,那就是家,是父母。其二是感恩先烈。每個人都應該牢記歲月靜好不是憑空出現的,革命年代前赴後繼拋頭顱、灑熱血的民族英雄不應該被忘記,和平時期聞令而動、挺身而出的時代先鋒也不應該被忘記。“我是誰,從哪來,到哪去?”面對哲學的三大終極之問,透過清明這個節日,或許能得到些許解釋:無論走得多遠,都不要忘了來時的路。

  時不我待,做埋頭苦幹人。清明處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時至清明,氣溫升高,是種植莊稼的最好時節,於是民間就有了“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說法。如今,國內疫情寒潮逐漸褪去,形勢日趨向好,各行各業開始走出陰霾,有序復工復產,但同時,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倒春寒”風險隱患仍然存在,矛盾問題千頭萬緒,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間緊、難度大。此時此刻,砥礪奮進正當其時,各級黨委政府務必要以只爭朝夕、時不我待的緊迫感,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力量感,真抓實幹闖關奪隘,放手一搏鬥爭到底,努力將疫情造成的損失補回來,將溜走的時光趕回來。

  清明清明,清生命之感,明生命之理。讓我們在撫今追昔中清心明志,養一身浩然正氣,做邁步新徵程的飲水思源人,當建設新時代的埋頭苦幹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