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學史的心得體會

外國文學史的心得體會

  當我們心中積累了不少感想和見解時,可以記錄在心得體會中,它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很多人都十分頭疼怎麼寫一篇精彩的心得體會,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外國文學史的心得體會,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外國文學史的心得體會1

  “美麗的靈魂可以賦予一個並不好看的身軀以美感,正如醜惡的靈魂會在一個非常漂亮的軀體上打下某種特殊的不由得使人厭惡的烙印一樣。”這是《外國名言一千句》摘錄的萊辛的一句話。讀後,我細細品味著這一句名言的含義,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外貌美的人,他的靈魂不一定很美;相反,外表醜陋的人,他的靈魂不一定不美。可見,我們看一個人美不美,不應該看他的外貌,而應該看他的內心。

  以前,我看這個人的美不美總看他的外表美不美。如果這個人長相好,又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的話,我就會伸出大拇指讚美他說:“這個人長得真美。”相反如果這個人長相不好,又穿著破爛的話,我就會譏諷他說:“這個人長相真醜。”當我讀了這個名言之後,我後悔極了,這不應該這樣看待人。

  外貌美的人,心靈不一定美;外貿醜的人,心靈不一定很骯髒。不是麼,在我國曆史的長河裡,不知有多少人,他們雖然外表不美,但心靈卻很美。在古代,齊國不時有一個叫無鹽的女子,她雖然外貌醜陋,但內心卻很美。她為了國家的興旺,曾經單人匹馬,不顧個人安危,求見專制的齊王。對齊王提出了義正言詞的批評,齊王不僅採納了無鹽的正確意見,而且還立即向她求婚,並立她為後,以後還史冊留名。當代的雷鋒、徐振超、抗震救災的農民四兄弟等,它們的外表並不超人,但他們的心靈美、行為美卻超出了一般人,因此日它們才成為了時代的楷模。

  也有這樣一些人,她雖然外表美,心靈卻很骯髒。清朝不時有個叫那拉氏的女子嗎?她雖然是皇宮裡很漂亮的女子,但是她多的權位以後,不但沒有把國家治理好,反而還賣國求榮,她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盡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從這句話裡,可見她的心靈多麼骯髒。正因為如此,她才遺臭萬年。

  既然看待一個人的美不美,不是看待他的外表,而是看待她的心靈,那麼,我們大家都來塑造一個美好的心靈吧!

  外國文學史的心得體會2

  透過本章節的學習,我對外國文學發展的基本線索,文學思潮,流派的基本內容和演變的情況有了大致的瞭解;使我掌握了一些外國文學中的代表作家的生平,主要作品的思想藝術特點,成就以及意義。

  歐洲文學從古希臘,羅馬到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已有倆千多年的歷史,是世界文學中很豐富的一部分,《伊利亞特》【《伊利昂紀》和《奧德賽》(《奧德修紀》)】是歐洲文學史上最早的重要作品,相傳是公元前九至八世紀由一個名叫荷馬的盲詩人根據在小亞細亞口頭流傳的史詩短歌綜合編成的,因而被稱為“荷馬史詩”。《伊利亞特》的意思是關於特洛亞戰爭的一首詩。

  十三,十四世紀之交,隨著義大利城市的.興起,佛羅倫薩文化的發達,學術派對義大利文學的影響,產生了代表作家但丁他的代表作是《神曲》。十四至十六世紀的文藝復興是一次新興資產階級反教會,反封建的文化思想啟蒙運動。代表文藝復興認為主義文學最高成就的就是威廉·莎士比亞。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後,歐洲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浪漫主義文學潮流幾乎在所以國家應運而生。英國浪漫主義代表是“湖畔詩人”他們的代表作是《抒情歌謠集》。法國最早浪漫主義代表是夏多布里昂和史達爾夫人。雨果的《歐那尼》的上演是浪漫主義最後戰勝古典主義的標誌。雨果浪漫主義的代表作是他在三十年代創作的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謝爾益耶維奇·普希金是十九世紀的、俄國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又是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者,他又是俄國文學贏得世界聲譽的第一位詩人批判的文學流派,印度的近代文學真正的開端是在十九世紀下半葉,印度文學最重要的代表作是世界聞名的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

  現代主義文學,又稱“現代派文學”,它最早可追溯到19世紀50年代,當時在法國出現了詩人波特萊爾(1821—1867)為代表的象徵主義詩派,在本世紀初又出現了以義大利為中心的未來主義、以法國為中心的超現實主義、以英國為中心的意識流文學,等等。現代亞非文學,指二十世紀初到五十年代這一時期的亞洲和非洲的文學。日本現代文學是以二十年代反映現實為主旨的左翼文學和以追求藝術美為主旨的新感覺派雙峰並峙的。新感覺派的產生標誌著日本現代派的誕生也標誌著西方現代派文學開始在日本生根發芽。其代表作家有:橫光利一和川端康成。文藝復興運動使正處在傳統的封建神學的束縛中慢慢解放,人們開始從宗教外衣之下慢慢探索人的價值,作為人,這一個新的具體存在,而不是封建主以及宗教主的人身依附和精神依附的新時代。文藝復興運動充分的肯定了人的價值,重視人性,成為人們衝破中世紀的層層紗幕的有力號召。文藝復興運動對當時的政治,科學,經濟,哲學,神學世界觀都產生了極大影響。是新興資產階級在意識形態領域裡一場革命風暴,也被稱為“出現巨人的時代"。

  莎士比亞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劇作家,詩人,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文學的集大成者。莎士比亞的代表作有:四大喜劇,四大悲劇,歷史劇等等。莎士比亞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巨人,世界戲劇史上的泰斗,被認為是古往今來少數最偉大的作家之一。《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的代表作,在藝術上代表了莎士比亞戲劇的最高成就。這部劇作描寫王子哈姆雷特猶豫旁遑,憂傷苦悶的復仇過程,真摯純潔,感傷無奈的愛情,到最後雖然復仇成功但也付出了一切甚至生命的悲劇結局,那誇張華麗的對白和引人入勝的情節使得這部《哈姆雷特》也成為了舞臺上經久不衰的演出劇之一。

  外國文學史的心得體會3

  5日下午,我們走進了南京外國語學校仙林分校,南外仙林分校佔地廣闊,大氣得有如一個大學,分東西兩個校區。學生有走讀有住宿。校舍整齊+,造型有特色,走廊寬大,每幢樓用廊橋相連。教室外部的走廊上以及樓梯的一步步梯階,處處都是雙語甚至三語名人諺語,讓學生無時無刻不沉浸在外語環境中。

  這所學校是一所由南京外國語學校控股的具有多種經濟成份參與的股份制學校,其管理體制為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這一點和二外頗有相似之處。學校設有小學部、中學部(初中、高中)和國際高中部,現有5000餘名學生,900多名教職工,外語教師100多人,外籍教師50餘人。

  南外仙林分校外語教學從初一到高三都實行小班上課、中、外教師執教的模式。其中1-9年級使用《朗文英語》作為精讀教材,《典範英語》作為泛讀教材,其中《典範英語7》、《典範英語8》分擔到初中三個年級使用;《典範英語9》、《典範英語10》分擔到高中三個年級使用。由於初、高中的學生正在月考,我們到國際高中部觀摩了一節由外教執教的《典範英語》課,因為他們把《典範英語》作為精讀課程。外教是一個菲律賓人,備課非常精心,先複習了一些文學寫作常識,每個組每個學生都自覺地輪流起立回答,並沒有一兩個積極的學生反覆發言其他學生漠不關心的情況出現。外教將課文的大意、發展結構和重點細節部分都進行了講解,並利用圖片、道具等手段輔助理解,穿插了各種問題以及學習策略引導。本課最大的亮點在於外教假設了書中的情景在生活中再現,學生應該怎樣應對,對這些即將走出國門的學生進行了生活、態度方面的積極引導。課後的作業及測試也是外教一手佈置並評價,學生的學習態度都很端正,作業做得非常仔細。

  觀摩課後該校的分管外語的陳校長和張主任,以及外教老師和我們進行了座談。介紹了學校的總體情況和外語特色發展。讓我們耳目一新,備感震驚:

  1. 仙林分校推行特色教學、差異發展的辦學思路。辦學目標非常明確。學校把外語特色看作是學校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在這一點上全校老師在思想和行動上高度統一。該校的校級領導裡有兩位外語專業的校長分管外語。下設主任、副主任。從領導組織架構上可以看出該校把外語的發展作為立校之本。

  2. 外語特色凸顯:所有班級從初一到高三外語上課都是小班,教材自主,多樣化,非畢業年級不參加統考,強調培養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在過程中不看重分數。

  學生出路多樣化、多通道。大部分學生選擇出國讀書,留學國家眾多,從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到歐洲、日本等。每年參加高考的學生每個班不超過20個人。

  3. 開設特色班級、提供豐富的課程資源。普通高中實行小班化教學,另設有中澳班、中新班、中德班、中美班等。國際高中部實行中外合作辦學,這樣一來學生能夠在國內拿到其他國家的高中文憑,免去了去國外讀預科的程式;二來學生在國內接受的國外老師的教學,提前讓學生熟悉國外教學模式,課程上跟西方國家接軌,學生出國後能夠很快適應,不至於出現高分低能的現象。

  外國文學史的心得體會4

  在高等院校裡,文學課被認為是最好上的一門課。出現這樣的觀點,我認為是與文學的特點有關係的,文學作為人學,與人們的現實生活、心靈訴求息息相通,所以文學課的內容學生們是比較容易聽懂的。而對於上課的教師來說,似乎照本宣科即可,沒有多大的發揮空間。其實不然,“好上”不一定就可以“上好”。我在教師發展在線上聽了幾位老師的授課後,很受啟發,不僅瞭解和掌握了新的教學方式,對外國文學史的脈絡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知道自己該講什麼,怎麼講了。以下是我的幾點心得體會。

  一、脫稿

  對於一名老師來說,脫離講稿並不是一個最高的要求,而是一個最基本的素質。課堂教學最忌諱照本宣科。在“前多媒體時代”,照本宣科是指念教材或者念講稿,在多媒體時代,照本宣科又增加了一種新方式:念多媒體課件。出現“照本宣科”的情況,是因為老師沒有用更多的心思和時間來撰寫、記誦自己授課的武林秘籍:一本個性化的抽屜講稿。脫稿為課堂教學的成功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很多成功的老師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完全脫稿。一篇很好的講稿,如果是念出來的,效果會大打折扣,學生對你的專業水準和職業態度也會產生一些懷疑。相反,如果講稿寫得弱一些,但如果是脫口而出的話,也會贏得學生的尊重和好感。他們會覺得自己遇到一位非常敬業的老師,這時在心中可以給你打上七八十分了。

  二、多媒體技術

  新時代的老師基本告別了黑板和幻燈片,迎來了多媒體時代。對於《西方文學史》而言,多媒體不是萬能的,沒有多媒體是萬萬不能的。為了給學生以方便,以期提高學習質量。在多媒體授課中,線索要清晰,重點要突出,結論要明確,史實材料交代要具體等。要便於學生掌握要點,增加他們的閱讀趣味。此外,為了幫助學生熟悉外國作家,我們還可以配上重要作家的影象。這一做法的目的,是為解決有些大學生學過外國文學之後,見到外國名作家的肖像還不能相認的現象。

  外國文學史課程上教師在講解放文學作品時多使用多媒體裝置,從影象,音樂,影視,動漫等而不僅是文字去講解;從作品對各個時代的影響以及各個時代人們對其理解,如作品的多次改編,包括電影同一題材多次翻拍,多種藝術體裁之間的轉換而不僅著服於文字本身,這使學生能夠逐漸瞭解作品的意義,不再像以前以為外國文學作品不能給人以觸動顯得可有可無,。但是在製作多媒體課件的時候不能插入太多花裡胡哨的東西,這樣不僅打斷了課堂節奏,還摒棄了語言分析的魅力,對文學課教學有害無益。

  三、博學和創新

  對於教授西方文學史而言,創新是必須的,但是創新也是很難的。記得有位老師說過:“同樣是課堂,有的老師視為畏途,有的教師視為樂園。同樣一篇文章,一位老師講,學生學得興趣盎然,忽而眉飛色舞,,忽而屏息凝神,覺得上課是一種享受。換一位老師講,學生學得索然寡味,忽而閉目養神,忽而驚覺欠伸,上課簡直成了受罪。課堂效果不同,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在於老師的功底和教育思想的差異。”外國文學史涉及的面極廣,作為文學老師要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博學多才的“雜家”,豐富自己的閱歷,關注我們生活裡的熱點、焦點,尋找能引起學生心靈共勉的切入點。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知識的構建者和創造者。這樣的角色要求促使教師自身應具備豐厚的知識素養。在對新知識追求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不斷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這樣才能夯實你的文化知識基礎,才能在課堂上信手拈來,最終促進師生共同發展。四、作業的佈置和批改佈置作業看似簡單,但是著實是一門學問。看過天津外國語大學的老師的講座後,讓我受益匪淺,特別是對於作業的佈置方面。首先,作業不能佈置的太多太雜。文學的東西很寬泛,不可能讓學生一次課後就把相關的文學內容都讀完。所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變得極其重要。要選擇性的佈置比較重要的內容,少而精。其次,教師可以事先提供公共郵箱或者部落格,將學生需要的連結給出。明確要求,這樣學生也能看到教師的用心。再次,對於學生交上的作業教師要認真批改並且務必在課堂上給予反饋和評價,並計入平時分數。這樣學生會關注平時的表現而不會把全部精力放到期末,不至於把課堂的內容就變成了簡單的記憶,沒有任何的理解和昇華。

  以上就是個人在學完西方文學史課程的一些心得。作為一個青年教師,需要學習的還有很多。但是這門課給過的啟發非常大。希望有機會能聽到更多的老師們的授課,拓寬自己的視野,做一名優秀的教師。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