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文學名家名作心得體會(精選11篇)

中國現代文學名家名作心得體會(精選11篇)

  當我們經過反思,有了新的啟發時,不妨將其寫成一篇心得體會,讓自己銘記於心,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那麼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國現代文學名家名作心得體會(精選11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國現代文學名家名作心得體會1

  前幾天我看了一本書,叫《狼圖騰》。這本書講的是:一名叫陳陣的知青在1971年從北京來到了內蒙古錫盟東烏珠穆沁草原去勞動。隨後他與狼結下了不解之緣,還讓他了解了狼和蒙古族之間的故事。

  在看這本書後,我知道了狼的許多難以置信的戰法:第一,不打無準備之仗,踩點、埋伏、攻擊、打圍、堵截,組織嚴密,很有章法;第二,最佳時機出擊,儲存實力,麻痺對方,並在其最不易跑動時,突然出擊,置對方於死地;第三,最值得稱讚的是戰鬥中的團隊精神,協同作戰,甚至為了勝利粉身碎骨,以身殉職。

  還知道了成吉思汗是怎樣僅用區區幾十萬騎兵就可以佔領了中亞、匈牙利、波蘭、和整個俄羅斯,並擊垮了波斯、伊朗、中國、印度等文明大國,而且還消滅了西夏幾十萬鐵騎、大金國百萬大軍、南宋百多萬水師和步騎、俄羅斯欽察聯軍、羅馬條頓騎士團;還迫使東羅馬皇帝採用中國朝代的和親政策,把瑪麗公主屈嫁給成吉斯汗的曾孫的。其中我覺得最精彩的部分是:有一次陳陣所在的生產隊要圍獵狼群,因為那群狼把一群軍馬給殺死了,還差點害得一位遊牧民死亡。

  雖然說狼是內蒙古的守護神,但是這次狼給人們帶來的損失太大了,因此政府決定要消滅這群狼。經過激烈戰鬥,狼全都被殺死了,獲得了三十多件狼皮,受到了上級領導的表揚和獎勵。讀完《狼圖騰》這本書,我終於明白了;當年區區幾十萬蒙古騎兵為什麼能夠橫掃歐亞大陸?

  中華民族今日遼闊疆土由來的深沉原因?歷史上究竟是華夏民族征服了遊牧民族,還是遊牧民族一次次為漢民族輸血才使中華文明得以延續?為什麼中國馬背上的民族,從古至今不崇拜馬圖騰而信奉狼圖騰?中華文明從未中斷的原因,是否在於中國還存在著一個從未中斷的狼圖騰文化?

  中國現代文學名家名作心得體會2

  這是我第一次讀到冰心的作品,更是第一次讀到《繁星春水》這篇動人的大作。看慣了白話文的我,一下子來看詩集,就覺得有些不適應,不過也別有一番滋味。於是,不知從何時起,心中有了一份對詩歌的嚮往。在小的時候,我還只懂得什麼叫古詩,卻不知現代詩的格律比古詩的韻律給人的情趣更高。

  這本《繁星春水》中,冰心多以花朵、小草、清流、流星為鋪墊來訴說一個個藏在心中的信念或警句。看似溫柔天真的語句中蘊藏著冰心奶奶無邊無際的愛。也許,冰心常常輕撫花瓣,細數花紋,靜賞花豔,傾聽花開花合的聲音,所以她的文章才如此細膩溫婉馨香。我往往是伴隨著芬芳來品讀她的文章;也許,冰心常常偷瞧小草的頑強與調皮,倔強與堅韌,所以她的詩篇讓人感受到了她對信念的執著追求,對家庭的美好幸福的渴望,對大自然中生意盎然的一切的一切的堅持;也許,冰心常常在午夜的露臺上凝視燦爛的星辰,任自己的思緒飄蕩在玄奧神秘的太空,所以,她的文字就像那閃爍不定的星辰,瞬間綻放出璀璨的光芒,那光芒令所有人目不暇接。

  也許,也許……眾多的也許使冰心奶奶同自然融為一體,她在享受自然的時候也使自己的文字的無限魅力散發出來。就如《繁星春水》,字裡行間都流露出對“理想生活”的渴望;樸實的母愛,純真的童趣以及美妙的自然都化作了點點滴滴的詩詞。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嬌柔的造作,卻能使讀者盡情領略文學的樂趣。冰心的詩,給了我萬千的感慨。她的詩不含絲毫的虛偽,全是出自真心的感受。她的幻想是那麼美,她的母愛是那麼的聖潔啊!

  中國現代文學名家名作心得體會3

  一直以來我偏愛看一些死去的人寫的東西,我覺得這些書或散問或筆記至少經過時間的篩選,到現在都能存在就是一個證據。所以較少看現代的,在一個比較偶然的機會下有幸閱讀了《平凡的世界》後,雖談不上蕩氣迴腸,卻令我呆呆地思考了半天。平凡的世界,是的,我們的人生可能很平凡,我們的世界也可能很平凡,不平凡,不簡單的,是人,是我們自己^

  路遙用深厚的基礎,描繪了多個人物的性格,不失客觀地書寫了那個時代,和那個時代下各種小人物閃爍的人性光芒,我無心去理會別的,使我震撼的,是孫家兩兄弟,和他們的戀人,農村與城市雙重撞擊下的各種美德。

  無疑少安與少平如果在同樣的環境下,讀一樣多年的書,他們的各方面幾乎是驚人的相似的'。但是命不由人,少安13歲就開始了當時看來永無止境的苦力活,而少平在大哥的幫助下讀完高中,就是因為讀完高中!他們的人生觀在幾乎相同的時候又幾乎完全不相同!少平追求的是一種理想,他與錢財無關,與前途無關,只是一種美好的夢想,只是不甘心一輩子與土地依伴的心理,這是我的理解,因為我自己正處在這樣的掙扎。路遙寫得如此深刻,寫得如此真實,身為80後,不看<;平凡的世界,實在是一種遺憾。這句話可能有廣告的嫌疑,呵呵。

  少安是一種比較老成的性格,這是由於他身為兄長的一種天性。當了老大,血液裡總有一種照顧小弟小妹們的情感,我家族的大伯當年也是如此,少安!就象我父親的義弟,我的叔叔,他們這類人,勤勤懇懇,不怕苦吃,只為了家裡的人能過上幸福的生活,至於自己,無所謂。他們可以說是自私的,因為他們只為了家人,親人。他們卻是偉大的,因為他們的精神境界在這個年代已經很難尋找。少安面對愛情時的退縮,膽怯,可以說是理智的選擇,雖說貧富懸殊已不是問題,可是要看你懸殊到如何的境界。我不可以想象潤葉可以象秀蓮一樣下地幹火,燒磚,磨滿手老繭,整天灰頭土臉,少安如果與潤葉結婚,幸福的期限不會超過一年。

  這本書裡的人物形象無數,輝煌的人物性格也是繽紛至極,讓人恨不得一個一個地讀到骨子裡去。強烈推薦。特別是少安與少平,或許能讓我們懂得,人,為什麼活著。

  中國現代文學名家名作心得體會4

  在《窗邊的小豆豆》中,對一切充滿好奇心的小豆豆,因為比較頑皮,在一所學校一年級上課時,喜歡在窗邊和宣傳藝人打招呼,和許多一些小豆豆認為比較好玩的事情,被班主任認為是在擾亂課堂,於是,小豆豆退學了,她去了另一所學校——巴學園。

  巴學園的校長是一位和藹可親的人,他也是一個唯一可以聽小豆豆說四個小時話的人!雖然巴學園的教室是電車,但是小豆豆很喜歡巴學園這個學校,不僅因為小豆豆喜歡電車教室,還因為它的教育方式不同,第一:每天的課程寫在那裡,你想先上哪一節課,那麼老師就會告訴這節課要做什麼。第二:當所有人的課程都完成了,剩下的時間就可以去散步,這是所有人一天中最喜愛乾的事。第三:在暑假或寒假裡,學校會組織同學們一起幹許多事,如大冒險、試膽量、溫泉旅行等等許多我們不知道的。我多麼想與他們一起學習、遊戲呀!

  小豆豆的童年因為來到巴學園,才變得精彩,要是我也在這個學校,我一定會很開心的!

  中國現代文學名家名作心得體會5

  今天,我讀了《窗邊的小豆豆》這本書,這本書讓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天真浪漫、活潑可愛、誠實快樂的小豆豆是一個剛上學不久的小學生。可是因為調皮、干擾老師上課,所以一年級就被退學了。小豆豆的媽媽四處尋找,終於找到了一所“善解人意”的學校——巴學園。

  在巴學園裡,有“真特別”的地方,比如:電車教室、電車圖書室、吃飯時需要有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吃飯時要表演節目……這些“特別”的地方傾注了校長小林先生多少心血啊!在家長的眼裡,校長小林先生真了不起。

  這種教育方法能讓孩子們在活動中不知不覺地懂得許多知識和許多深刻的道理。我要在這裡感謝小林先生(小林校長)創造了巴學園,更要感謝作者黑柳徹子寫下了她的童年經歷!

  中國現代文學名家名作心得體會6

  暑假裡,我一口氣讀完了《窗邊的小豆豆》這本書。這本書講述了一個名叫小豆豆的日本女孩真實的故事。小豆豆:原名叫“徹子”,她是一個天真活潑的小女孩,在巴學園讀書,故事也就從這裡開始了。這本書主要講了小豆豆在巴學園讀書後所發生的事情。比如:到廁所小便,錢包掉進了廁所裡,拿不上來了,去廟會玩,買了兩隻小雞,結果小雞死了,小豆豆可傷心了;舉行試膽量的活動,結果因為害怕,而在去的路上就回來了……--讀完後,我真羨慕小豆豆有這樣的一個學校,她在那裡是那樣的自在、快活的學習。

  我又想想我們的生活,是那樣的幸福;在學校裡面,有許多關心我們的老師,他(她)們教會了我們許多知識,總是默默得為我們付出,真是我們的好老師;在家裡,有關愛我們的父母,他們總是把好的東西留給我們,可我們卻生在福中不知福,上課講閒話,惹老師生氣;在家裡不聽話惹父母生氣。

  所以我們應該好好學習用成績來回報老師和父母的良苦用心。-

  中國現代文學名家名作心得體會7

  《窗邊的小豆豆》講述了作者黑柳徹子上小學時的一段真實的故事。作者因淘氣被原來的學校退學後,來到巴學園。在小林校長的愛護和引導下,一般人眼裡“怪怪”的小豆豆逐漸變成了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

  小豆豆本來是一個在上課時不停開關課桌,站在窗邊喊宣傳藝人表演節目,甚至和壘窩的小燕子說話的大家眼裡的“怪”孩子。後來怎樣成為一個大家都能喜歡的孩子呢?這都要從進新的學校——巴學園開始。

  進入把學院的第一天,巴學園的校長小林宗作先生可以連續聽“怪”小豆豆說四個小時的話,中間還關心的不時問幾句。巴學園還有小豆豆夢裡的電車教室,以及巴學園獨特的教學方式:讓同學們從喜歡的科目開始一天的學習,如果上午學完的話,下午還可以去散步,散步時老師也給同學們交了很多實踐知識。中午午餐的菜必須要帶有“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的菜,吃飯之前大家還要集體唱歌。正是因為這些小豆豆越來越喜歡上學,變成了一個大家都喜歡的好孩子。

  所以我覺得小豆豆並不“怪”,她只是好奇心特別重對周圍的人和事物都很感興趣的孩子。而巴學園正是這樣一個讓孩子充分自由發揮自己,充滿愛,滿足孩子對事物感興趣的智慧好學校。

  中國現代文學名家名作心得體會8

  《繁星·春水》是冰心寫的,而冰心原名謝婉瑩,是當代女作家,筆名冰心。她的作品,在我印象中都是非常深奧的。

  看了《繁星·春水》後,我才感到冰心的作品一比我還未讀過時想象中的要難。《繁星·春水》中由繁星和春水以及早期詩摘共組而成的,而我則拜讀了早期詩摘中的《紙船》。講述了冰心對母親的思念,她把自己的愛寄託在一個小小的紙船中,而她覺得只有一艘小船並不能使自己的愛傳遞到母親手中,所以她每天都不停的折著,從來不肯輕易放棄任何一張紙,她會把所有一切可以利用的紙都折成帶著自己愛的小船,然後抱著希望將小船放進波濤洶湧的水裡,接著一直望到它離開自己的視線為止。

  誰也不知道這艘小船會否漂到冰心的母親那兒,也許,被一個在海邊嬉戲的孩子撿到了也說不定呢!雖然有可能是這樣,但是冰心依然馬不停蹄的折著,應為她總希望其中有一艘能夠漂到她要它漂到的地方。

  她非常愛自己的母親,她日日夜夜無不都在思念自己的母親,也許她們現在可能隔著千里,但我知道她思念母親的這份感情是絕對不會因為這區區的千里而阻斷的,她對母親的思念就像鐳射,不僅能穿過任何東西,而且速度是非常快的,試問,有什麼能擋住她們之間的這份情呢?當這份載著冰心的愛的船真的漂到母親面前時,母親是否能夠認出來呢?

  或許,母親根本沒有注意到呢?不過,這一切是不能夠阻止冰心的,不管怎樣,她都會堅持下去!《繁星·春水》也許會讓看的人感到無聊,但是,當你去細細品味時才會體會到它其中隱藏的真正意義的!

  中國現代文學名家名作心得體會9

  今天我讀了《孝在我心中》這本書,裡面講了許許多多感恩孝道的故事,其中,讓我記憶猶新的是《生死約定》這個故事。

  裡面主要講了主人公袁其美精心照顧妹妹整整58年,妹妹很小就得了重病,一直都很依賴姐姐。姐姐為了妹妹,放棄了自己的青春,和妹妹做了生死約定,與妹妹廝守一生。70歲後袁其美也患了重病,但她為了妹妹依然堅強的活了下來。

  從這個故事,我體會到了袁其美為了妹妹,而犧牲了自己的幸福,與妹妹不離不棄的深厚感情,她的這種精神,是非常偉大而神聖的!她58年以來一如既往地照顧妹妹的事蹟,體現了她高度的責任心和真摯的愛心。她照顧妹妹的事蹟讓我感動不已,我應該向她學習!

  這個故事讓我聯想到我的一位好朋友,幾年前她的父母下崗了。更不幸的是,不久她的父母又患了重病。從此,她以幼小的肩膀撐起了這個家,每天,不僅要照顧患病的爸爸媽媽和年幼的妹妹,還要靠撿垃圾維持生計。她在學校,非常勤奮好學,成績名列前茅。

  與她相比,我感到自己十分慚愧。我是個不懂事的孩子,在家有父母關愛著,我總是依賴他們,對弟弟妹妹也不懂得謙讓,我連自己的臥室還要媽媽幫忙打掃,媽媽催促我做作業,我總是找藉口不做。

  從此以後,我下定決心我要向袁其美和我的好朋友學習。做一個有愛心的人和獨立學習的好學生。平時,在家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活,主動關心弟弟妹妹減輕父母的工作量。在學校,我要努力學習,爭取考得優異成績,學好本領,將來回報父母。總而言之,我要做個好女兒、好姐姐、好學生!

  中國現代文學名家名作心得體會10

  首先感悟最深的是老師應用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學生。教師要以自身的行為去影響學生,真正成為學生的表率,使學生從教師身上懂得什麼應為之,什麼不可為。因此,教師的教學,待人接物,行為舉止,一言一行都必須認真、穩重、規範、得體,切不可馬虎、輕率、任性、不負責任。此外,教師還應和學生進行經常性的心靈溝通,向學生暢開心靈,既可以向學生談自己從人生中取得的寶貴經驗,也可以向學生坦誠地公開自己的生活教訓,使學生真正感受到你不僅是良師還是益友。

  上課是一門藝術,除了有一定的知識結構外,還要有一些技巧和方法。教師上好一堂課,最主要就是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靈魂,不同的方法可以學習、借鑑。這本書無論是從思想上,還是專業上,對我而言,都是一個很大的提高。為每一位潛心求學者提供了豐盛的教學營養大餐,為我們教師的健康成長又一次指明瞭方向。願我們的教師像大海那樣敞開胸懷容納百川,像太陽那樣,不斷地進行新的核聚變,積蓄新能量,做一支永遠燃燒不盡的蠟燭,去照亮人類,照亮未來。為了我們的教育,為了我們的學生,也為了我們自己,時時處處都要注重自己的師德修養和人格塑造,並加強自己的理論素養和專業技能的學習和提高,一切從實際出發,切實擔負起教師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作為一名教師,不能只是課堂技術的機械執行者,而必須是課堂實踐的自覺反思者。一定要在課堂教學中保證“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地位,深深地感到教法要結合實際,就地取材,靈活機動,要因人而異、因生而異,生源不同,各有千秋,要針對學生,因材施教。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形成自己的教法,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風格,教出自己的風采。教師必須要有開發課程和整合課程內容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用好教材、活用教材。還應該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增加、更新自己的知識,在教學中預設與生成的矛盾,這樣才能將教材中有限的知識拓展到無限的生活當中去。

  中國現代文學名家名作心得體會11

  暑假裡,我捧讀了《陶行知名篇》一書,總能感到似有一位老人在向我講述自己一生對教育的感悟。書中陶行知以自己多年教育實踐經驗對教育的方方面面做了很多精彩的論述,或者娓娓道來,或者一臉嚴肅。其中陶行知先生說的“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句話簡單而又清楚地告訴我們教育工作者職業的真諦。作為一名在教育戰線上的工作者,徜徉在教育界泰斗陶行知著述的理論海洋中,我感觸頗多。

  首先,陶先生所倡導的教育理論和方法與新課程理念不謀而合,陶先生提出“教學合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

  他認為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教學一方面要老師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對於一個問題,不是要老師用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過程,組織好,指導學生,使學生以最短的時間,經過類似的經驗,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並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有了這種經驗,學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識,成為主動學習者。如果教師只會用“舊瓶裝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鮮的事物。教師應不斷研究,才能時常找到新理,只有學而不厭,然後才能誨人不倦。陶先生倡導“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麼,我們就教什麼。“社會即教育”,要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大自然裡,使它們任意飛翔。把學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裡,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這樣的學校才是學校,這樣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張遠離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脫離實踐的知識是虛的,不實用的。今天我們的教學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學習離不開生活,學習就在生活之中,學生活中的問題,已成為我們每一個教師所努力做到的。

  其次,所謂“教學”即教學生學;所謂“學生”首先要學會生存。

  因此,歸根結底教育的最終目的就在於“教會學生學會如何生存”。至於如何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徑,這就涉及到方法論的問題了。教學並非簡單的知識傳授,更重要的是教養學生的能力。陶行知指出,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於教,不在教學,而在於教學生學。老師如果只“教”或只“教學”,就把學生當作“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調動不起學生學的積極性,更不能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素質教育主張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所以教師的社會職能就是體現出“導”這個特點來。陶行知認為,教師不應把現成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傳授給學生,而應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告訴學生,使學生自己動腦,經過不斷反覆推敲以求得最佳結果。與此同時,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讓學生像“無頭的蒼蠅”似的`盲目亂撞,教師應精心設計好一系列程式,指導學生用最短的時間來解決問題。對解決問題的過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廣之,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對解決問題的方法而言也能夠發出去,以期達到解決別的問題。由此我們不難體會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透過這一方法的尋求來最終培養學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學生就不僅能使自己獲得豐富的知識,而且還可以解決新的`問題。

  教育是一門學問,是一門值得我們把時間都投入進去的學問。學習陶行知,在行中知,在知中行,邊行邊知,邊知邊行,堅持到底,矢志不渝!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