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國旗下演講稿端午節隨想

中學生國旗下演講稿端午節隨想

  老師們,同學們:早上好!

  再過幾天就是端午節了。我今天在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端午節的隨想。端午節讓我想起愛國詩人屈原。我懷想,滔滔汨羅水,悠悠數千年,拳拳赤子心,感天動地情。我彷彿看到:戰國時,楚王寵信奸臣,屈原仗義直言,卻被革職流放。秦國趁此機會進攻楚國,楚國千里疆域毀於一旦。看到國破家亡,百姓流離失所,屈原有心報國,無力迴天。悲憤之下,他抱著一塊巨石投汩羅江而去。當地百姓聽說屈原投江了,紛紛前來救助,他們順流而下,一直追到洞庭湖,也沒有找到屈原的屍體,湖面上大小船隻往來穿梭,百舸爭遊,蔚為壯觀。這一天是農曆五月初五。後來,每到這一天,人們就在江河上賽龍舟,懷念屈原。人們還把粽子投入水中,只為了餵飽魚龍蝦蟹,保全屈原的屍體不被吞噬。

  也許,這古老的傳說已經無法讓21世紀的現代人感動。但是,我想起2004年曾經有一篇報道讓中國人震驚了!遼寧大學民俗研究中心主任、民俗學教授烏丙安給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傳送一份急件,說據可靠訊息,亞洲某國準備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端午節為本國的文化遺產,目前已將其列入“國家遺產”名錄,很快將向聯合國申報“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中國人過了幾千年的端午節,如果成了人家的“文化遺產”,同學們,你們不覺得這是天大的笑話嗎?如果有人告訴你,幾年後中國人想要划龍舟、吃粽子、過端午節,需要向別的國家提出申請,你一定會說:“開什麼國際玩笑!”中國人過了幾千年的端午節成了人家的“文化遺產”,這還了得?一場“保衛端午節”的論戰在民間悄悄發起。有人說:“我們要以實際行動來堅決捍衛這一屬於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遺產!”有人說:“我對端午節一直情有獨鍾,每年這天都要吃棕子看賽龍舟。如果端午節真被別國搶去了,我會覺得特別彆扭。”還有人說:“我們的端午、中秋、元宵、重陽等傳統節日本來就在聖誕節、情人節等洋節的大舉進攻下漸顯頹勢,如果連端午節今後都改姓了洋,真是愧對祖宗啊。”後來經過查證,韓國申報的是他們本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祭”,並不是想搶我們的傳統節日。不過,韓國的申報,可以說給我們提了一個醒:韓國保護端午祭的經過至少告訴我們,一個國家對本土文化態度的轉變有多麼可貴。因此,這也是一種激勵,激勵我們去保衛祖宗的“遺產”,去體悟它們的彌足珍貴。

  同學們,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已經納入我國法定假日的議案。我認為,以立法手段保護傳統節日是積極傳承民族文化的一種舉措。但同時我也覺得,申報和立法只是一種外在的行動模式。我們需要的,是一種內在的驅動力,一種從內心生髮出來的力量和自信。有了這種內驅力,民族的傳統文化就能得到延伸與豐富,民眾的心態也會變得健康、美好和開放。

  怎樣才能讓民族文化資源融入我們的生活,永遠保持新鮮的活力呢?要有文化內在的驅動力。內在的驅動力從哪裡來?提高國民教育,加強個人的修行。整體的國民教育得到提升,國民就會對本民族的文化資源有一種廣泛的認同。個人的修身齊家到一定層次,民族文化的種子就會在心靈生根發芽。能在個人的心靈生根發芽的文化資源,就會鮮活而永恆。

  讓我們懷著敬愛之心和珍愛之情來看待中華的每一個傳統佳節吧!因為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著豐厚的文化內涵,留存著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每過一次傳統節日,就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強和洗禮。

  由端午節想到屈原,想到了端午之爭,想到保護民族文化關鍵在於教化。

  感謝大家耐心的傾聽,請接受我對各位的端午祝福:祝大家端午節快樂!謝謝。

  同學們、老師們:

  今天國旗下講話的內容是《我國傳統節日——端午節》

  同學們,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今年的端午節是5月28日,也就是本週四。關於端午節起源的傳說很多,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得最廣。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在2000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為人正直,學識淵博,很有才幹,在楚國擔任了重要職務。因為他主張堅決對抗秦國侵略,而受到打擊、排斥,還被楚王趕出了朝廷。屈原悲憤極了,在流放途中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精神的詩篇,最有名的是《離騷》。後來,秦國軍隊攻佔了楚國都城。楚國失地千里,屍橫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願意看到國破家亡的慘景,就在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懷抱石塊,跳進了汨羅江。當時他62歲。

  百姓們愛戴屈原,當聽到他自殺的訊息後,紛紛划著船奔向江中,去打撈屈原的遺體,但沒能找到。他們怕江中的魚蝦會咬食屈原的遺體,又紛紛把江米裝迸竹筒,扔到水裡,想用江米餵食魚蝦來保護屈原的遺體。從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自發地來到江邊,悼念屈原,還要划著船衝進洶湧的波濤,象徵人們爭相打撈屈原遺體,以此來寄託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我國南方就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的習俗。因此,端午節又成了紀念屈原的節日。

  兩千年之後的今天,我們談論屈原的愛國主義,倡導的是什麼呢?我們倡導的是屈原熱愛自由,和平的精神,是面對危機以天下為己任的高度的責任感,是面對強權寧折不彎的精神,要體會到屈原對於國家人民的深厚感情,體會到屈原對於這片土地,也就是我們腳下這片廣袤大地的深厚感情。

  同學們,屈原因為熱愛祖國、關心百姓疾苦而受到人們的愛戴。當我們津津有味地吃粽子、觀看賽龍舟時,不要忘記2000多年前那位愛國大詩人——屈原。

  希望我們珍惜今天的生活,彼此勉勵,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做一個奮發圖強,能為祖國建設貢獻心智的人,能為自己的將來鋪墊繁花似錦的人,能回報呵護自己的父母師長,無愧於炎黃子孫的人。

  今年的端午節放假為5月28、29、30日,也就是本週四五六,週日正常上課,上週五課務。在放假期間請同學們要注意安全,特別是最近流感比較嚴重,儘量少去公共場所。最後,祝同學們過一個愉快的、安全的端午節。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又逢端午,走近屈原》。

  大家知道,對於我們常寫作文的高中生來說,屈原已是一個談得過多,以至於不敢再談的.人。但過節畢竟與寫作文不同,要過好一個節日,我們需要挖掘其背後的精神價值和人文內涵。人們過端午,固然有諸多特色不一的風俗偏好,但無論在哪兒過端午,屈原總是一個無法忽視的文化印記。既然屈原已成為了端午節固定的文化標識,那麼要避開屈原空談端午便顯得不那麼容易。因此,迎著端陽佳節,我今天還是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對屈原的一些看法。

  高中語文教材中有一篇課文叫《漁父》,韻味悠長。說屈原被放逐之後,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到他如此模樣,非常驚訝,便問:“你不是楚國的三閭大夫嗎?怎麼會弄成這個樣子!”屈原說,“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我被放逐了。”漁父說:“在我看來,聖人應該不凝滯於物,與世推移。世人如果都渾濁不清,為什麼不隨其波而揚其流?眾人都醉了,為什麼你不也去大醉一場,何苦自己深思高舉,弄到這步田地?”屈原說:“古語有云,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我的乾淨清潔的身心,怎麼能忍心被這汙濁弄髒?我寧願葬身魚腹中,也不願苟活!”漁父微微一笑,搖著槳走了,從船那邊傳來他的歌聲:“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漁父和屈原都愛性靈的清潔,卻選擇不同的道路。屈原有潔癖,史書上說他“瘦細美髯,丰神朗秀,長九尺,好奇服,冠切雲之冠,性潔,一日三濯纓。”這是外在的。屈原還是個精神上的潔癖者。古語有所謂“振衣千仞崗,濯足萬里流”,屈原的精神氣魄是可以當之。屈原說:“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內美”是他畢生的追求,在蠅營狗苟的楚國,他沒有選擇隨波逐流,沒有像漁父那樣超然世外,而選擇的是用玉石俱焚的決心來護持自己的高潔理想。

  他的詩滿溢著這種潔淨情懷。《離騷》雲:“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屈原是一位以香為生命滋養的人,他 “朝飲木蘭之墜露”,“夕餐秋菊之落英”,真像《莊子》種所描繪的“非梧桐不棲,非竹實不食,非醴泉不飲”的大鵬,他用生命護持潔淨的精神。在《九歌·湘夫人》中,屈原發揮想象,裝點一個芬芳世界,迎接他的新娘。這芳香的世界就是他的理想,他的樂土,他的眾香界。他寫道:“沅有芷兮澧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遠望, 觀流水兮潺湲!”這是何等美妙的境界。明胡應麟說:“唐人絕句千萬,不能出此範圍。”清趙翼又道:“地經三閭草亦香。”芷、蘭等香花異卉,成了屈原的精神背景。

  在中國這樣一個長期的封建社會中,人存在的意義大多要到社會群體中去追尋,人的“私自之憐”不能說不被允許,至少是不獲提倡。屈原的精神,毋寧說是一種藝術的補償,人們年年在端午紀念他,或許正為了屈原那香中有冷,冷中有香。可謂一劑淨心清火的冷香丸,一味護持內心的正氣散。

  屈原以天問式的叩問,深究宇宙人生之理;以浪漫的吟詠,袒露哀怨感傷的隱微;以自依彭咸之選擇,註釋著精神境界的力量;以雖九死其猶未悔的信心,體現個人的張力和韌性。我想,這便是他最深刻的人文價值。

  我們身居當代社會,名利物慾糾纏於外,嗔痴慾念躁動於中。因害怕慢人一步而使急躁的烈火肆虐方寸;因迷戀未得的利益而使良性的竊賊逍遙法外。絲竹亂耳,案牘勞形,傳承屈原身上獨特的精神氣質,體驗他清遠澄澈的心靈境界對於今天的我們更有著非凡的現實意義。端午品屈原,正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觀照自我、明晰經緯、沉澱生命的文化契機。

  “慢囀鶯喉,輕敲象板,勝讀離騷章句。荷香暗度,臥聽江頭,畫船喧疊鼓。”又是一年端午時,讓我們一同走近屈原,品味屈原,傳承這份寶貴的精神遺產,做一個清華其外,澄明其中的人。

  謝謝大家!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