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經典文化演講稿(通用10篇)

傳承經典文化演講稿(通用10篇)

  演講稿要求內容充實,條理清楚,重點突出。在現在的社會生活中,演講稿在我們的視野裡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為了讓您在寫演講稿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傳承經典文化演講稿,歡迎大家分享。

  傳承經典文化演講稿 篇1

親愛的老師同學:

  大家好!我演講的題目是《傳承中華美德弘揚孝道文化》。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歷經五千多年的滄桑時光和歷史演變,造就了一個擁有燦爛文化的中國。如今的中國帶著豐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都是講究高尚美德的一個民族,中國有“禮儀之邦”、“文明之邦”的美稱。從孔融讓梨,到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再到越王勾踐“臥薪嚐膽”,以及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一連串膾炙人口的美德故事,都無一不體現出了擁有高尚的傳統美德對一個人來說是多麼的重要。

  國學中有一部《弟子規》,它這樣講:“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一段話的意思是在日常的生活中,首先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和他人相處時要平等博愛,並且向有仁德的人學習,在做了這些事情以後,如果還有時間,就應該好好的學習有益的學問。它告訴我們,做人,最重要是孝。“百善孝為先,孝為德之本”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在我們的身邊也發生過扣人心絃的感動故事。有那麼一個人,被稱為“最美的女孩”,並不是她長得有多麼的美麗漂亮,而是她任勞任怨照顧自己的養母十幾年,這個女孩叫做孟佩傑。孟佩傑生長在農村,在她五歲時父親因車禍去世,母親因為生活艱難,不得已將她送給了別人。1998年,養母患上了疾病,只能癱瘓在床,養父無法忍受生活困境悄然離家出走。從那時起,年僅8歲的孟佩傑便開始承擔起照顧癱瘓養母的重擔,用孝心和毅力支撐起了這個風雨飄搖的家。孟佩傑初中畢業時,為了照顧養母,孟佩傑主動選擇就近的學院學習。在學院學習過後,學校安排孟佩傑到外地讀書,孟佩傑毅然決定帶養母去上學,依舊不離不棄悉心照顧養母。孟佩傑十幾年來,4000多個日日夜夜,知孝感恩、無怨無悔照顧養母的事蹟感動了無數人。

  俗話說:“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孟佩傑與養母並沒有血緣關係,

  她還能這麼悉心孝敬養母,同學們,我們對待自己的父母呢?雙休日,父母下班回來,能遞上一杯熱水沒有?能掃地,整理房間沒有?在學校,能認真學習,用進步的成績回報父母沒有?自己做事情不好或做錯了,父母指責,恭敬聆聽沒有???同學們,孝順父母,不難做到。只要我們有感恩的心,聽父母師長的教誨,從小事做起,我們也可以成為孝子,報答父母之恩。

  同學們,讓我們常懷孝子之心,行動起來,孝順父母,弘揚中華燦爛的文化吧!

  我的演講到此結束。

  謝謝大家!

  傳承經典文化演講稿 篇2

  今天我讀完了《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這本書,我知道了:當今的少年兒童應當要將中華文化的精髓化作自己的思想,指導自己的行動,弘揚時代精神,緊跟時代步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貢獻;我知道了: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總彙,是漢民族同兄弟民族在不斷融合中共同創造的寶貴財富。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有著5000年的悠久歷史;我知道了:從諸子百家到四大發明,從四大名著到數學醫學,從書法繪畫到建築水利,無不閃耀著中華民族智慧的光芒。我知道了,孔子、老子、屈原、司馬遷、李白、蘇軾、關漢卿、曹雪芹······他們用不朽的名篇在史冊上寫下了閃光的名字。而在其中,我最敬佩的就是孔子了。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國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開創了私人講學的先河。孔子有弟子3000人,其中出色弟子72人。他帶領弟子周遊列國14年,晚年修訂了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這是孔子的簡介,從這兒就可以看出孔聖人的偉大。然而,他真正讓我崇拜的地方在於他不在乎冉雍家境貧寒,接受他,還讓弟子們改變對冉雍的看法,讓冉雍愉快的學習,而冉雍也不負重望成為了“孔門十哲”之一。

  “至聖先師”孔子令我們崇拜,所以,我們要學會做一個像孔子一樣的人,即名聲遠揚,又不會歧視那些弱小的人,只有這樣,中華傳統美德才能傳下去。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沉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出色傳統文化可以說是中華民族永遠不能離別的精神家園。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是整個中華民族共同依託、共同傳承、共同發揚的文化精神和價值觀念的總和,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財富。正因為有了中華傳統文化所營造的民族共同擁有的精神家園,才使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和發展壯大有了豐厚的精神滋養。這本書讀完了,複雜的心情化為了一句話: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

  傳承經典文化演講稿 篇3

  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源遠流長。中華民族五千年來,講究的是:仁、義、禮、智、信。僅僅五個字,就表達出了中華民族對文化精神的觀念。

  仁即仁義,義即道義,禮即禮節,智即智慧,信即誠信,簡單易懂的五個字大家知道,卻在思想意識裡越來越淡薄,大人的行為習慣越來越不能給我們做出標榜,闖紅燈,不走斑馬線等不良行為侵襲著我們的視線,但幸運的是國家現在非常重視經典文化,大街小巷都張貼著孝、勤、禮等傳統美德,公交車上也有24孝的經典小故事,越來越多的優良傳統,不時的映入我們的眼簾。

  並且現在從小學生開始學習國學,傳統文化,孔孟思想等,讓中華的文化精神再次得到頌揚併發揚光大,從古代我們的先賢孔子就不時的警戒後人要懂仁義、理智信。作為一名當代小學生我因該積極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傳承民族文化,說好每一句話,做好每一件事,以仁、義、禮、智、信五字為原則嚴格要求自己,做好自己能做好的每一個細節。

  我相信透過我們不斷的努力學習,應用到實踐,我們的中國大家庭會重拾傳統美德,在科技發達現代化的基礎上,更好的傳承我們的民族文化,我們的家園會越來越美好越來越強大的。

  讓我們一起傳承經典文化,共築精神家園吧!

  傳承經典文化演講稿 篇4

  中華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孕育了底蘊深厚的民族文化, 而華夏源遠流長的經典詩文,是文化藝苑中經久不衰的瑰寶。它猶如春日的百花,散發著馥郁的芳香;又如夏日的繁星,閃爍著奪目的光彩。它記載了中國五千年來的悲與苦,蘊含了五千年來中國人民的喜與樂。

  經典是文化的精粹,是人類文明的積澱,“腹有詩書氣自華”,祖國優秀的文學經典,是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在讀經誦典中培養德行,學會做人,它不僅豐富了我們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我們怎樣做人,它像雨一樣無聲地滋潤著我們的心靈,使我們自然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優秀的道德育品質,同時了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誦讀經典就像喝上一杯好茶,需要我們入情入心,細細品嚐,才能在樂中學會享受,憂中學會思考。

  以詩詞歌賦觀人文精神,在歷史縱橫中尋千年文化。中華經典將我們帶入了一場真實的穿越。在這裡,我們可以和智者進行穿越時空的心靈對話:渾然天成的陳子昂;清朗雄健的王之渙;恬淡嫻靜的孟浩然。他們從散發著油墨清香的古詩詞,沿著字裡行間的陣陣豪情向我們走來。上下五千年,縱橫九萬里,巍巍大中華,浩浩民族風。那鏗鏘有力的吟唱,那憂心天下的胸襟,那回眸一笑間的柔情,怎能不讓我們為之折服?

  幾聲蟬鳴,幾縷殘風,嘈雜難訴心腸,一輪孤月,一雙棹槳,淅瀝雨絲之後,卻無奈對離傷,千鍾風情縱難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千里煙波,惜別之情已餘,千種風情,相期之願又賒。

  不學詩,無以言,我們需要以傳統文化塗亮人生底色,滋養心靈家園。

  為了不讓這些隔世經年的藝術就這樣在它們誕生的地方,黯然地消亡,每一箇中國人,尤其是我們這些正值青春的少年,在面對幾千年經典文化時,都應是渺小而謙遜的。這一條路,從淺嘗到深愛,從瞭解到發揚,是我們一輩子的職責。讓我們去學習,去珍愛。我們會發現生活裡靜靜的美好,看見血脈裡的東西,無比鮮亮。

  傳承經典文化演講稿 篇5

  同學們是否知道世界上收錄漢字最多的詞典是什麼?它不是中國的《漢語大詞典》,而是韓國編纂的《韓漢大辭典》,它裡面所收的詞條和詞彙量均比《漢語大詞典》多。這不禁讓我想起了幾年前的那場官司——中國和韓國因端午節的文化產權而產生的爭執。為什麼會出現這種令人費解的`事情呢?歸根到底,這是一種對民族傳統文化的態度。

  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在這漫長的歷史程序中,積澱了眾多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經典,湧現出了難以計數的為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優秀人物。走進經典之中,我們會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咀嚼《論語》,我們懂得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學習之道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學態度;我們學會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真智慧;我們知道了“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的惜時如金,我們還理解了“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敢與執著。

  走進《史記》,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自黃帝到漢武帝3000多年的成長畫卷,我們更感受到了司馬遷身殘志堅終成鉅著的頑強與不屈。

  吟詠李白,我們驚歎“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的奇特想象,佩服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豪邁情懷。誦讀杜甫,我們感動於他身處貧困卻思索著“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博大胸襟。

  泛舟赤壁,我們不僅領略到“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的壯美景觀,更感受到蘇子身處逆境卻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欣賞《竇娥冤》,我們不僅瞭解了封建社會下層勞動人民的悲慘命運,而且感受到了作者關漢卿揭露黑暗的勇敢與犀利。

  閱讀《三國》《水滸》,我們感受著戰爭的慘烈和忠義的價值。賞析《紅樓》,我們在驚歎賈家的奢華糜爛的同時有流連於作者高超的寫作技巧和敏銳的洞察力。

  同學們,中華的文化博大精深,我國的經典著作浩如煙海。走進其中,你能找到道德的榜樣,清楚什麼是正確,什麼是錯誤;走進其中,你能領略學習的樂趣,明白什麼是忘我,什麼是充實。在經典中,你能感悟到做人的道理,生活的藝術,文學的境界。

  同學們,想想你自己,面對愈來愈那學的學業知識,你是否想到了孔子的執著?面對與同學的摩擦,你是否選擇了楚莊王的寬容?面對人生的不幸,你是否想到了司馬遷的頑強?在個人愛憎和集體利益發生衝突時,你是否明白了蘇武不因家亡而投降匈奴?

  走進經典吧!走進經典,你就能更快的完善你自己,走進經典,你就能為弘揚中華文化盡一份力。讓我們行動起來,走進經典,傳承文化,弘揚傳統,完善自我。

  傳承經典文化演講稿 篇6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我是高二六班的 x,今天我演講的目題是:傳承文化,誦讀經典。

  經典是中國的瑰寶,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傳承國脈的精神紐帶,是炎黃子孫奮鬥不息,富國強兵的力量源泉!它猶如一束光芒潤澤著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

  大家是否還記得精忠報國的岳飛,他力抗金兵,保家衛國,即使皇帝昏庸,奸臣當道,卻依然誦出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的民族氣概!是否還記得一代梟雄曹操,東臨碣石,釃酒臨江,即使歲月染白了他的鬚髮,仍舊高唱 &qut;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壯懷好歌!是否還記得亂世漂泊的李清照,將國家之恨紡成染柳煙濃,吹梅笛怨的哀愁,縱然簾卷西風,瘦比黃花,仍舊吟出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豪言壯語!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的文明給我們留下了巨大的精神寶典,誦讀中華經典詩文可以加深我們對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在誦讀中親近中華經典,在親近中接受中國文化,在熱愛中弘揚中華文明。

  誦讀經典的目的在於啟迪同學們心智,培養大家良好的思想品質,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並懂得愛國、愛家、愛父母的人生道理。經過一階段的誦讀,雖“滿腹經綸”但只能悶在肚裡,或“紙上空談”,誦讀也就沒有什麼意義了。因此,我們必須要學以致用,用經典來指導自己的言行,從 “幼不學,老何為”的教誨中瞭解時間的重要性,勤學需趁早;在“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吶喊中明白生命的價值……其實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我們要能在經典誦讀中真正理解為人處事的道理,昇華自己的思想。

  國學的經典,華夏的輝煌,成就了偉人的不朽,締造了民族的昌盛。國學文化,是華夏民族的靈魂,是炎黃子孫的精神脊樑!讓我們一起誦讀國學經典,傳承中華文化,肩起民族復興的偉業,讓中國這條龍騰飛在世界東方!

  “最是書香能致遠,腹有詩書氣自華。”同學們,讓我們與經典同行,與聖賢為友,用最高亢的聲音誦讀經典,用最昂揚的激情書寫青春,用最執著的信念成長為中華文明的傳承者。

  傳承經典文化演講稿 篇7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委員:

  大家好!

  今天我演講的是弘揚孝道文化。

  孝與感恩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基本元素,是我們品德形成的基礎,是一個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多元文化體系。其中,孝道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在中國傳統道德規範中,孝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如周代將孝道作為人的基本品德,當時提出的“三德”“三行”,成為社會道德教化的核心內容;春秋時期強化禮教,《左傳》中有“六順”: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孔子繼承了商周的倫理思想,建立了獨特的以仁為核心的儒家倫理道德體系,孟子發展了孔子的思想,以“人性本善”為理論基礎,提出仁、義、禮、智,孝、悌、忠、信。20世紀初,孫中山提出了“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等道德規範。綜上可見,孝道已成為了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百代相傳的優良傳統與核心價值觀。

  “百善孝為先”。孝道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文化。中國特色文化,理應繼承這份道德遺產,發揚這份優良傳統,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倫理精神與道德規範。

  孝道文化是社會文明的力量。孝,狹義上說就是善事父母;廣義上說,就是孔子說的“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感恩,狹義上說就是感激父母,廣義上說,就是感激自然,感激社會,感激所有幫過自己的人。孝與感恩是以孝敬父母為基礎的孝道文化中的基本元素。孝是感恩的前提與基礎,是人內在的品質,感恩是孝的體現,是人外在的品行。孝與感恩是思想,是態度,是文化,是行為,是素養,是文明。

  孝與感恩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自古就有“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經典名句。孝敬父母是子女的倫理規範與道德責任,是做人的修養與覺悟。新的歷史條件下,與時俱進地開展感恩教育是對孝道文化最好的繼承。

  最後,讓我們共同努力,傳承孝道文化的正能量,真正把我國建成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強國。

  謝謝!

  傳承經典文化演講稿 篇8

  大家好!我叫劉響,在演講開始之前,我先給大家帶來一個小故事《鑿壁偷光》,漢朝時期的一位丞相匡衡,他小時候熱愛讀書,但家裡窮得甚至都買不起火燭。他的鄰居家晚上卻燈火通明,匡衡請求到鄰居家裡讀書,不僅被鄰居拒絕,還慘遭挖苦諷刺。匡衡並沒有因此灰心喪氣,他想到了一個主意,在自己家牆上挖了個小洞。這樣一來,鄰家的燈光就透進了他家,他也就借用這微弱的光,飽讀詩書。這樣一直“偷光”也不是長久之計,匡衡找到一個富裕的人家,做小工,不要銀兩,只有一個請求,給他一個讀書的機會。

  你知道這個故事發生在什麼朝代嗎?是的,我今天講述的題目就是《傳承漢朝文化》,漢朝文化博大精深,對中國乃至世界都有著重要的影響。

  中國四大發明中的造紙術、地動儀都來源於漢朝時期。你們知道造紙術的發明者是誰嗎?對,造紙術的發明者是蔡倫,造紙術發明初期,原料主要是樹皮和皮革,比較容易找到,這樣造價就會相對便宜些,質量卻超出人們的意料,就這樣造價不高而且質量過關的紙張就被人們了使用起來,後來,經過不斷改善,我國的造紙術相當的成熟,還被國外借鑑,所以它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

  請問誰知道地動儀的發明者?(指名回答,誇答對的同學:你真是位知識淵博的同學。)地動儀的發明者是張衡,東漢時期地震比較多,張衡就對此展開了長年的研究,最後終於發明了地動儀。,在公元134年的一天地動儀上的一個龍機發動,吐出了銅球,當時並未發現異常。過了幾天,隴西有人快馬來報,說那裡發生了地震,剛好就是銅球方向。於是,地動儀在那時開始被人們運用在天氣預測中,因為地動儀的出現,減少了很多自然災害。

  聽到這裡,相信大家已經對漢朝文化有了一定的瞭解,既然漢朝文化博大精深,我們何不把它傳承下去?讓我們傳承漢朝文化,我一箇中國文化的傳承者吧。

  我的演講結束,感謝大家的聆聽。

  傳承經典文化演講稿 篇9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委員:

  大家好!

  相信大家都一定看過一則公益廣告,一位孝順的媳婦在忙碌了一天後,還為婆婆打好洗腳水,為婆婆洗腳,當年幼的孩子看見媽媽正在為奶奶洗腳時,自己也打好了洗腳水,一簸一簸的端到媽媽的面前說:“媽媽我也為你洗腳”。這一場景確實很令人感動,也讓人深省,我們長這麼大到底為父母都做過些什麼?我們有幾個人能記住父母的生日?父母最喜歡吃的東西?父母的鞋碼?這些看似很微不足到的事,卻表現著我們是否對父母有一份孝心。

  說起來也真夠慚愧的,以上的問題,我基本上都不能回答。其實現在像我一樣的人還真不少。但我相信每一個赤誠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許下“孝”的宏願,相信來日方長,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襟還鄉的那一天,可以從容盡孝。

  可惜,人們忘了,忘了時間的殘酷,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世上有永遠無法報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擊的脆弱。世界首富比爾.蓋茨接受義大利《機會》雜誌記者採訪,在回答最不能等待的事情是什麼時是這樣回答的:“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莫過於孝敬父母!”語出驚人,發人深思。是啊!父母到了要子女孝敬的時候,已經步入老齡。此時,他們無論在生活上還是精神上都越來越需要子女的孝敬,而這種孝敬主要在親情,而非全都可用金錢或僱個保姆來替代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子女孝敬父母的機會也就逐漸減少。商機之類錯過了還會再來,而失去父母健在的孝敬機會,那就時不再來,遺憾終生。

  我們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自古講求孝道,孔子言:“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但長期以來,這一傳統美德卻被許多人淡忘和漠視。據報道,今年北京某中學的抽樣調查卻顯示:有近50%的學生竟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更談不上對父母的生日祝福。在現在的社會中還有一些人當父母老了,不在有力氣動了,就會嫌棄他們,埋怨他們,責怪他們,去說他們給你帶來了累贅。更可氣者還有人連自己的父母都不要了,棄他們於馬路上而不顧。其實呀,這些人在我們身邊隨處可以看到,他們是殘酷的,冷血的,甚至是沒有人性的,他們也根本就沒有良心,何談什麼孝心呢?

  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更何況父母,親友為你付出的不僅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是否你在父母勞累後遞上一杯暖茶,在他們生日時遞上一張卡片,在他們失落時奉上一番問候與安慰,他們往往為我們傾注了心血、精力,而我們又何曾記得他們的生日,體會他們的勞累,又是否察覺到那縷縷銀絲,那一絲絲皺紋。或許一聲祝福對自己算不了什麼,但對父母來說,這聲祝福卻比什麼都美好,都難忘,都足以使他們熱淚盈眶!

  曾參以孝為一切道德的根本與總和,以孝統帥一切倫理道德。認為孝不只是個人行為和治理家庭的準繩,也是治國平天下的基本綱領,是天經地義、永恆普遍的基本原則。與如今科技進步發達的社會相比,似乎古代人們對“孝”的理解更為深刻。為了增強現代學生的孝道觀,中國科技大學的以為老師還特意為大家佈置了一項特殊的“寒假作業”,那就是讓同學們回家為父母洗腳,但是能完成“作業”的同學卻很少,大多數人都會覺得很奇怪,有些不好意思,覺得似乎太形式化了。不錯,它的確是一種形式,但它是種可以衡量我們給予父母的愛是不是也像父母給予我們的愛那麼多的一種形式。其實我們完全可以為父母洗腳,那並沒有什麼不好意思;我們可以為他們過生日,即使沒有任何禮物;我們可以陪他們好好的吃一頓飯,即使沒有大魚大肉;我們也可以瞭解父母的鞋碼,為他們買雙鞋子,即使它不是名牌。這些平凡的事,當我們真正用心去作了以後就能體驗到它的不平凡了。

  “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尊重老人是全球各社會、各個文化道德中永恆的,不論古今、中外,人同此心。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穩定,社會穩定。而孝,正是調節家庭關係的一劑良藥。一個孝敬父母、品德高尚的人,必是遵守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效忠國家的人。從孝出發,才能家和萬事興,才談得上齊家治國平天下。

  在座的所有朋友,讓我們為父母盡一份孝心吧。也許是一處豪宅,也許只是一片磚瓦。也許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許只是一頓粗茶淡飯。也許是數以萬計的金錢,也許只是一枚含著體溫的硬幣……無論用什麼方式來回報,無論這種方式是豐厚還是微薄,只要是向父母獻上一份孝心,這種感情都是無比珍貴和美好。

  孝,是稍縱即失的眷戀,是無法重視的幸福,是一失足成千苦恨的往事……誰言寸草心,報的三春暉,讓我們永遠記住孝心的存在,記住孝心是無價的。

  傳承經典文化演講稿 篇10

  孝順,自古以來亙古不變的話題。子女對父母的孝順,父母對長者的孝順,在生活中處處皆可看到。孝順如同一縷春光,溫暖了人們的心靈,孝順如同可愛的音符,將整個社會變得和諧美麗。

  現今,不孝順的事例比比皆是。有一位年輕人,考上大學之後私自輟學,在外面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晚上也夜不歸宿。他的父母很著急,但是他卻毫不理會。一天晚上,他東轉西轉,轉到一家麻將店,這一下可不得了——

  小夥子從這天晚上八點一直打到明天早上,又從明天早上一直打到晚上……就這樣日復一日,不停歇的連續打了三天麻將,結果他卻突然之間暈倒了。送到醫院,竟然是大面積的腦出血,他們的家人很著急。經歷了這樣慘痛教訓,他才懂得了親情的可貴,從此努力完成學業,找到工作,孝順他的家人。

  古代,也有許許多多孝順的事例。一個小孩,名叫孔融。他小時候就非常的孝順他的父母及長輩。一次他的父親從集市上買來的許許多多大小不一的梨,他的哥哥說:“你最小了,你先挑個大的!”但是他卻執意不聽,他說:“大的應該給應該給哥哥和爸爸,最小的才能留給我。”他的家人及鄰居對他刮目相看,說:“小小年紀,真麼孝順真不容易啊!”此人果然後來也有了出息,在朝廷當了大官,他的孝道在民間口口相傳。

  孝道是一個古老的話題,卻是一個日新月異的話題。在這個現今的世界,只有保持孝道,保持本真的愛,才能將美好的品質發揚光大。其實孝順。並不是多麼高大,它融合于于生活的點點滴滴。只有用心感悟,用愛堅守,才能將孝道溫暖人心!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