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參加葬禮的名人》閱讀練習及答案

川端康成《參加葬禮的名人》閱讀練習及答案

  參加葬禮的名人(有刪減)

  川端康成

  少年時代,我沒有自己的家,也沒有家庭。學校放假,也寄食於親戚家,從這家到那家,走親串戚。大部分假期,我通常是在兩家近親度過的。這兩家坐落在澱川的南、北兩側。一家是在河內地區的城鎮;一家是在攝津地區的鄉村。我乘渡船往來其間。我無論到哪家,他們都很歡迎我,不是說“你來了”,而是說“你回來了”。

  二十二歲那年暑假,不到三十天,我參加了三次葬禮。每次我都是身穿亡父的羅紗禮服、腳蹬白布襪子,手裡持著念珠。

  最先是河內的遠親舉行葬禮。死者是喪主的母親。她年事已高,兒孫滿堂,有的孫子年近二十。再說她長期患病,經過精心治療和護理,可以說是到了極樂世界,死而無憾。我親眼看見喪主那副沮喪的神情,以及死者的孫女們那張泛紅的臉面,他們的悲哀也傳染給我了。然而,我卻無心懷念死者,哀悼她的死。就是在靈前燒香,我也不知道長眠在棺槨裡的是什麼人。每每忘卻世上曾存在過這樣一個人。

  約莫一星期之後,攝津的表兄給住在河內家的我掛來了電話,說是姐姐婆家的遠親舉行葬禮,要我一定參加。據說,以前我家舉行葬禮,那家也派人前來參加的。我便同攝津的表兄乘火車前去。參加弔唁的人除喪主外,誰是家屬,我弄不清楚。是誰故去,我也全然不知。表姐的家成了參加葬禮的人的休息場所,表姐家親戚的房間則在另處。在這房間無人談及故人的事。大家都只惦掛著天熱和出殯的時間。不時有人提問:是誰作古了,享年多大呢?我繼續對弈,等候著出殯。

  此後,攝津的表兄又從工作單位給河內的家掛電話,說請我代表參加姐姐遠房親戚的葬禮。但是,是誰家的葬禮,村名和墓地,連表兄也一無所知。說話間,表兄開玩笑說:

  “你是參加葬禮的名人哩!”

  我頓時默然不語。因為是在電話裡,我是什麼樣的表情,表兄自然無從知曉。我對家人說,我要去參加第三次葬禮。這家的年輕的表嫂苦笑著說:你簡直像殯儀館的人啦。表妹在做著針線活,她瞅了一眼我的臉。我決定當晚在攝津的家住宿,次日清晨再從那兒出來,就這樣我渡過了澱川。

  表兄半開玩笑說的“參加葬禮的名人”這句話,使我回顧了自己。我豎起耳朵聽了這句話,憶起了自己的遭遇和過去。其實,我從童年起就參加了不計其數的葬禮。我熟悉攝津地方的葬禮習俗。一方面是由於不時遇上親戚的亡故,另一方面是由於鄉村繁文縟節,彼此都要參加對方的擯儀,這些葬禮,我都代表家裡人去參加了。我參加最多的,是淨土宗和真宗的葬禮,但也瞭解禪宗和日蓮宗的儀式。光憑我的記憶,就見過五六次人們彌留之際的情景。還見過三四回人們先用筆蘸死水首先滋潤死人的嘴唇。也曾按順序第一個或是殿後燒香禮拜,還常去收拾遺骨和收藏遺骨。對於人死後的七七法事的習俗,我也瞭如指掌。

  是年夏季作古的三個人,他們生前我都不曾相識。無法直接感受到悲痛。只有在墓地上燒香膜拜的時候,才排除雜念,靜靜地為死者祈禱冥福。我看見不少年輕人垂下雙手,低頭進香,但我卻是雙手合十,頂禮膜拜。許多時候,我的心比起同死者感情淡薄的參加葬禮的人來,要虔誠得多。我之所以能這樣,是因為葬禮的情形刺激了我,使我憶起親切待我的故人在世之時、彌留之際,以及葬禮之日的情景。相反地,透過往事的回憶,我的心也變得平靜了。越是生前與我關係疏遠的故人的葬禮,就越是牽起我這樣的心情:帶著自己的記憶,奔赴墳場,面對記憶,合十膜拜。少年時代,在見了也不認識的故人的葬禮上,我的表情也能同那種場面相稱,而不用裝模作樣。因為存在我身上的寂寞,得到了表現的機會。

  關於我父母的葬禮,我已了無印象。他們健在的情形,我也全無記憶了。人們對我說,別把雙親忘卻了,想想吧:可我苦思冥想,也無法想象出來。看了照片,只覺得它不是畫像,不是活著的人,而是一種介乎兩者之間的東西。既不是親人,也不是外人,而是介於他們中間的人。它使我感到一種奇異的壓迫感,連照片和我彼此照面,也都覺得不好意思。就是別人談及我父母的情況,我也不知該以什麼樣的心情聆聽才好,只希望談話早點結束。別人告訴我他們的忌辰和年壽,我也如同記電車的車號,馬上就忘得一乾二淨。我從姨母處聽說,舉行父親葬禮那天,我又哭又鬧,不許在靈前敲鉦,要把供燈熄滅,將燈油全倒在院子裡……只有這件事,競莫名其妙地撥動我的心絃。

  舉行祖母葬禮那年,我已上小學。祖母同祖父兩個人撫育我這個孱弱的孫子,好容易才熬到送孫子上學,剛鬆一口氣,她卻淬然長逝了。舉行葬禮那天,傾盆大雨,我由經常進出我家的一個漢子揹著去墓地。十二歲的姐姐身穿白衣,也是由大人揹著,在我前面登上了紅土的山路走去的。

  我四五歲時,姐姐就收養在親戚家中。我十一二歲那年,她便在那家離開了塵世。我不瞭解姐姐.就如同不瞭解我父母一樣。祖父對姐姐的死,十分哀傷,也硬迫著我哀傷。我搜索枯腸,也不知該以什麼樣的感情、寄託在什麼東西上才能表達我的悲痛。只是老弱的祖父悲慟欲絕,他的形象刺透了我的心。我的感情只傾瀉在祖父的身上,並沒有越過祖父,進一步移向姐姐。

  祖父在昭憲皇太后御葬那天晚上與世長辭。那是我十六歲那年的夏天。祖父彌留之際,痰堵氣管,心如刀絞,痛苦萬狀。坐在祖父枕邊的一位老太婆嘟噥說:“像佛爺一般的人,臨終為什麼這般痛苦呢?”我目不忍睹這般苦楚的情狀,呆不到一小時,就躲到另一間房間去了。我是他唯一的親人,我這樣做未免太寡情了。事隔一年,一位表姐這樣責怪我。我默然不響。我覺得人家這樣看我是理所當然的。我少年時代,很不喜歡無根無據地進行自我辯解。再說,老太婆的話嚴重地挫傷了我。所以我覺得:哪怕說明一下我離開臨終的祖父的原因,也可以洗雪祖父的恥辱。然而,我受到表姐的責怪,沉默不語,一種無依無靠的寂寞感猛然侵襲我的心頭,直滲透我的心靈深處。我感到自己孤苦伶仃。

  我在遠離城市的鄉村長大。對於祖父的葬禮,誇張一點說,全村五十戶人家也都為之哀傷和痛哭。送殯行列從村中走過時,街頭巷是都擠滿了村裡人。我護送著靈柩從他們前面經過,婦女們哭出聲來了。我不時聽見她們說:真可憐啊,真可憐啊!我只是感到羞澀,變得拘謹了。我走過了一個街頭,那裡的婦女又抄近路,比我先行繞到另一個街頭上,發出同樣的淒厲哭聲。

  幼年時代,我得到周圍人們的同情。他們強要憐憫我。我心中一半是老實接受他們的好意,一半是產生了牴觸情緒。

  繼祖父的葬禮之後,姑奶奶的葬禮、伯父的葬禮、恩師的葬禮,以及其他親人的葬禮,都使我悲傷不已。我在表兄舉行婚禮的可慶可賀的日子裡,用父親遺留下來的禮服裝飾過我的身軀,在舉行數不清的葬禮的日子裡,卻把我送到了墓地。我終於成了參加葬禮的.名人。

  那年暑假,我在距表姐家一公里多的鄰村,第三次參加了葬禮。我記得是到表姐家裡玩,住了一宿,剛要回家,表姐家的人帶笑地對我說:

  “說不定還要叫你再來一趟呢。有位患肺病的姑娘恐怕過不了今年夏天了。”

  “名人不來,葬禮就舉行不了哩。”

  我用包袱皮包上和服外褂和裙褲,回到攝津的表兄家裡。表妹在庭院裡興高采烈地對我說:

  “殯儀館先生,你回來了。”

  “別說傻話了,給我拿點鹽來!”我站在門口說。

  “鹽?幹嗎用?”

  “淨身唄。要不,進不去。”

  “討厭,簡直是神經病。”表妹抓了一把鹽走來,煞有介事地向我身上撤了一通,然後說:

  “行了吧?”

  表妹想把我脫下的那件汗溼了的和服,拿到向陽的廓道上晾曬。她像是嗅到汗臭似的,皺皺眉頭給我看,興沖沖地跟我開玩笑說:

  “真討厭!哥哥的衣服淨是墳墓味。”

  “多不吉利!你知道什麼是墳墓味嗎?”

  表妹還不住地笑:

  “當然知道,像燒焦的頭髮味唄!”

  10.二十二歲那年暑假,“我”參加了三次葬禮,作者為什麼要寫這三次經歷?(4分)

  11.理解文章兩處劃線語句的含義。(4分)

  (1)少年時代,我沒有自己的家,也沒有家庭。

  (2分)

  (2)我只是感到羞澀,變得拘謹了。

  (2分)

  12.文章以“我”與表妹之間的詳細對話結束全文,有什麼深意?

  13.結合文章內容,談談你對文章題目“參加葬禮的名人”的理解。

  答案:

  10.(1)這三次葬禮交代了“我”被稱為“參加葬禮的名人”的由來;(2)寫三次葬禮,既照應了文章題目,也為下文回憶參加親人葬禮的情節做鋪墊。(一點2分)

  11.(1)“沒有自己的家”指沒有容身的庇護空間,“沒有家庭”指沒有可以庇護自己的家人。這句話寫出了我少年時代的孤苦心境。

  (2)“感到羞澀”,是因為全村人都為祖父之死哀傷與痛哭,而“我”作為祖父唯一的親人卻沒有表達更多的悲傷與哀痛。“我”變得“拘謹”,不過是羞澀心裡的行為外化。這句話寫出了我與村裡人的隔膜和我的孤獨。

  12.結構上:結尾透過“我”與表妹之間的對話,借表妹之口點出“我”衣服都帶有墳墓味,照應文中“我”參加了“不計其數”的葬禮及文章標題。

  主題上:透過表妹“興高采烈”“不住地笑”等神態和稱呼“我”為“殯儀館先生”的調侃,再次強化了“我”的孤獨無人理解、無法排遣的悲傷,反映出人與人之間的隔膜,深化了主題。

  手法上:藉助對話,內容戛然而止,言已盡而意無窮,給人以想象的空間。

  (一點2分)

  13.(1)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內容:文章主要圍繞“我”參加的幾次葬禮展開,“參加葬禮的名人”是指在這個世界上,“我”一次次失去至親,一次次參加葬禮,並最終成為孑然一身的名人;(2)蘊含深層的情感:題目表面是世人包括親戚朋友對我多次參加葬禮的評價和調侃,深層意義上是指無人理解“我”的孤寂、悲哀、痛苦等情感;(3)增強了文章的諷刺色彩:“名人”,卻用“參加葬禮來修飾”來修飾,使文題極具諷刺性和悲劇色彩,這個稱謂不過是痛苦悲傷的累積,是以悲為喜的諷刺性表達;(4)是貫穿全文的線索,“我”既是文章的敘述者,也是文章情節穿針引線的線索,貫穿全文內容。(一點2分,任意三點給滿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