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山水文學審美意境論》閱讀答案

《自然山水文學審美意境論》閱讀答案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我們都離不開閱讀答案,藉助閱讀答案我們可以更快速地掌握解題方法和解題技巧。一份什麼樣的閱讀答案才能稱之為好閱讀答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自然山水文學審美意境論》閱讀答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自然山水文學審美意境論

  吳功正

  “意境”存在的哲學基礎是中國傳統哲學的“天人合一”論所派生出的“情景合一”論。天人合一、情景合一,顯示了中國人的和諧體認方式。

  不少論者忽視了“意境”組合的美學結構的支點是“意”,而將“意境”肢解為生活形象的客觀反映方面和藝術家情感理想的主觀創造方面。其實,“情景合一”不是情與景簡單的結合,“天人合一”也不是天與人天然性的結合,而是主體的體認。皮亞傑在《發生認識論原理》中說:“客體只有透過主體的活動才能被認識,因此客體本身定是被主體建構成的。”建構是以主體為本位的體認活動,在自然山水審美中“境”是被“意”的主體功能建構起來的。

  按照建構論,中國自然山水文學的一種複雜的經驗現象就能得到闡釋。古代山水詩同一題材重複性十分突出;詩人們結伴登臨唱和,限題限韻,如此苛刻的限制並沒有造成詩的意境的同一化。這是因為不同的山水詩人的建構方式不同。

  中國疆域廣大,名山大川遍佈,每一山川的千姿百態,都為意境的建構提供了眾多的物件;中國古代詩人更早發現了山水美,徜徉於其中,樂此而不疲,這又為意境建構提供了多樣性主體。宏觀地概括中國古代山水詩文的主體建構方式,不外乎以下幾種:

  道德倫理的'山水建構。在意境形成中,主體道德倫理觀念在山水物件上物態化,這有著孔子“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的意識傳統,倫理化色彩較濃。

  情感心態的山水建構。在山水上尋求情感外化方式,這是最具有審美特性的建構方式。北宋郭熙《林泉高致·山川訓》曰:“見青煙白道而思行,見平川落照而思望,見幽人山客而思居,見巖扃泉石而思遊。”中國山水美學家獨特地描述了“格式塔”的異質同構心理現象,含有華夏山水審美意識的特點。

  哲學意識的山水建構。以哲學的理性意識作為觀照意識,是一種內視域和出發點。如蘇軾著名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邵雍的“夫所以謂之觀物者,非以目觀之也,非觀之以目而觀之以心也,非觀之以心而觀之以理也”,就曾揭示了這一點。

  歷史意識的山水建構。如明代高啟《登金陵雨花臺望大江》中:“坐覺蒼茫萬古意,遠自荒煙落日之中來!石頭城下濤聲怒,武騎千群誰敢渡?”就可以從山水自然景觀中感受到歷史的蒼涼意緒。

  中國詩人在山水物象中尋求建構,比起其他物象,不知要高出多少倍!以至有送別、思鄉、懷遠、弔古等多種多樣的形式。繁富的建構現象,反映了中國古代詩人豐富的山水審美意識。

  中國優秀的山水詩的“意境”不全在情景本身,它還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澱。洞庭之於娥皇、女英,三峽之於宋玉《高唐賦》,就包含著豐富的神話原型說和代代相因的歷史傳說。

  因此,“意境”不是泛泛而談的藝術原理,它顯示了主體建構的美學原則,表達了個體心理,更表達了民族心態、歷史魂靈、藝術精神。

  (選自《中國文學美學》,有刪改)

  15.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 “情景合一”論是中國傳統哲學的“天人合一”論派生出來的,它是“意境”存在的哲學基礎,顯示了中國人的和諧體認方式。

  B. “意境”組合的美學結構的支點是“意”,所以“情景合一”不是情與景簡單的結合,而是主體的體認,是景作用於情所致。

  C.中國古代山水詩限題限韻,且題材比較重複,但意境多數並不雷同,這與不同山水詩人的不同主體建構方式有很大的關係。

  D.中國名山大川千姿百態,中國古代詩人徜徉於其中,樂此而不疲,這為中國古代山水詩文的主體建構提供了多種可能性。

  16.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皮亞傑的建構論強調以主體為本位的體認活動,認為客體只有透過主體的活動才能被認識,客體本身是被主體建構而成的。

  B.作者認為中國古代山水詩文的主體建構方式包含道德倫理、情感心態、哲學意識、歷史意識四個方面,它們之間相輔相成。

  C.文章舉北宋郭熙《林泉高致·山川訓》的例子,闡述了基於異質同構心理的情感心態的山水建構是最具有審美特性的建構方式。

  D.邵雍認為觀物者不是以目觀物,也不是以心觀物,而是以理觀物。這一看法揭示了詩人以哲學的理性意識作為觀照意識的觀點。

  17.作者是從哪些方面論述我國自然山水文學的審美意境的?請簡要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5. B (“景作用於情所致”錯,根據主體建構論,應為“情作用於景所致”。)

  16. B (“它們之間相輔相成”的說法,原文沒有闡述)

  17. ①哲學基礎;②建構理論;③建構方式;④文化積澱。(評分建議:一點2分,答對三點得6分,意思對即可。)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