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經驗和城市研究》閱讀答案

《城市經驗和城市研究》閱讀答案

  在學習、工作中,我們都經常看到閱讀答案的身影,閱讀答案是我們在解答閱讀題時的參考。你所見過的閱讀答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城市經驗和城市研究》閱讀答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美國學者Richard Lehan在其所著的《文學中的城市》中,將“文學想象”作為“城市演進”利弊得失之“編年史”來閱讀。在他看來,城市建設和文學文字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絡。“因而,閱讀城市也就成了另一種方式的文字閱讀。這種閱讀還關係到理智的以及文化的歷史:它既豐富了城市本身,也豐富了城市被文學想象所描述的方式。”在某種程度上,我們所極力理解並欣然接受的“北京”“上海”或“長安”,同樣也是城市歷史與文學想象的混合物。

  討論都市人口增長的曲線,或者供水及排汙系統的設計,非我輩所長與所願;我們的興趣是,在擁擠的人群中漫步,觀察這座城市及其所代表的意識形態,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保留想象與質疑的權利。關注的不是區域文化,而是都市生活;不是純粹的史地或經濟,而是城與人的關係。如此兼及“歷史”與“文學”,當然是我輩學人的學科背景決定的。

  關注“文學的城市”,必須兼及作家、作品、建築、歷史、世相、風物等,在文化史與文學史的多重視野中展開論述。如此“關注”,自然不會侷限於傳統的“風物記載”與“掌故之學”。對城市形態、歷史、精神的把握,需要跨學科的視野以及堅實的學術訓練,因此,希望綜合學者的嚴謹、文人的溫情以及旅行者好奇的目光,關注、體貼、描述、發掘自己感興趣的“這一個”城市。

  談到都市,我一再堅持,必須把“記憶”與“想象”帶進來,這樣,這座城市才有生氣,才可能真正“活起來”。把人的主觀情感以及想象力帶入都市研究,這個時候,城市才有了喜怒哀樂,才可能既古老又新鮮。另一方面,當我們努力用文字、用影象、用文化記憶來表現或闡釋這座城市的前世與今生時,這座城市的精靈,便得以生生不息地延續下去。“馳騁想象”,這個讓歷史學家深感頭痛的話題,很可能在文化史家那裡如魚得水——解讀諸多關於北京的“不實之辭”,在我看來,意味無窮。因為,關於城市的“集體記憶”,不管虛實真假,同樣值得尊重。

  關於都市的論述,完全可以、而且必須有多種角度與方法。就像所有的回憶,永遠是不完整的,既可能無限接近目標,也可能漸行漸遠——正是在這遺忘(誤解)與記憶(再創造)的巨大張力中,人類精神得以不斷向前延伸。記憶不僅僅是工具,也不僅僅是過程,它本身也可以成為舞臺,甚至構成一種創造歷史的力量。

  既然我們對於城市的“記憶”,可能憑藉文字、影象、聲音,乃至各種實物形態,今人之談論“都市想象”,儘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無言的建築、遙遠的記憶、嚴謹的實錄、誇飾的漫畫、怪誕的傳說、歧義的詮釋……所有這些,都值得我們珍惜,並努力去尋幽探微深入辨析。

  因而,在對都市的解讀中,可以是正宗的“城市研究”,也可以是“文學中的城市”;可以兼及古今,也可以比較中外;可以專注某一城市,也可以是城城聯姻或城鄉對峙;可以闡釋建築與景觀,也可以是輿論環境或文學生產;可以側重史學,也可以是藝術或文化。一句話,只要是對於“都市”的精彩解讀,不講家法,無論流派。

  (摘編自陳平原《文學的都市與都市的文學》)

  材料二:

  城市文學研究,有一個學科歸屬問題亟待解決。我們是將它歸入傳統文學研究,作為傳統文學學科的一個分支,還是將它歸入城市學這門學科?對於第一種做法,我的看法是,因為它受到了文學研究之內各種規則的制約,並且缺乏一種對等相通的經驗上的把握,所以很難真正進入到文學價值評判領域,也難以與其他學科發生對話關係。一種針對城市文學的外部研究可能要更為有效,因為它的視野更大,也能夠在時代精神的符號表徵與文學形式之間看出隱秘的`聯絡。城市學範疇內的城市文學研究,使得敘事演變與精神歷史的共鳴和互證得以成立。目前我們對城市學本身的理解還存有一定的問題。城市學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社會學子嗣,換句話說,在傳統學科裡面增加一些城市視角,以此應付分散的文學中的城市經驗、社會學中的城市問題,以及歷史學中的城市主題,這樣的“城市學”可能很難稱之為一門自足的學科。真正的城市學有著它自己的問題域和方法論,並且,唯有在這樣一種問題域之內加以觀照,在這樣一種獨有的方法論的統攝之下,城市學才能夠相容其他傳統學科,才能觸及到這門學科所要處理的物件的本質。在這一點上,將城市文學研究列為城市學的子題是沒有疑義的。

  中國文化有著強大的鄉土文明傳統,城市一直是被詛咒的物件,甚至是被刪除的物件。一種城市經驗的出現,在文學這個範疇內,勢必分裂為兩種不同傾向。對於作家來說,這種獨特經驗,是青年一代的寫作者必須去關注的,因為他們恰恰生活在此;像年長一代作家那樣,本能地去書寫鄉土經驗的東西,對年輕一代作家來說,已經不再可能。

  而對於城市學研究者來說,他們所要處理的物件就更為複雜,他們既要思考諸種城市經驗元素,以便將它向認知提升,還要面對已然被塑造了的文學中的城市經驗形態。經驗走在前面,而判斷總是滯後,但城市學的研究和城市學的評論也不能過於滯後,它應該跟上來。

  (摘編自張檸《城市經驗和城市研究》)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將城市作為閱讀物件也是城市建設的一種方式,研究者透過不斷還原歷史真實,去除誤解,從而豐富對城市的解讀,也就豐富了城市本身。

  B.透過跨學科研究,在諸如文學、歷史、社會等傳統學科裡面增加城市視角,以整合分散在各學科領域裡的城市研究課題,是城市學得以成立的關鍵。

  C.中國文化有重鄉土輕都市的傳統,當代的城市學研究者既要思考當下的城市經驗元素,也要面對文學傳統中的城市經驗。

  D.關注“文學的城市”,是在傳統的文學史敘述中,加入新的元素,從關心文化的整體發展,到關心區域文化,對國家東西南北的文學版圖有細緻的研究與挖掘。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傳說明朝營建新都時,劉伯溫為制服惡龍,將北京城設計成八臂哪吒的形狀,這可以作為解讀北京的素材,應該為研究者珍視。

  B.城市文學研究不應作為傳統文學學科的一個分支,是因為它的視野更大,突破了文學研究內部各種規則的制約。

  C.研究城市文學,可以藉助歷史學、地理學、經濟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進行研究,但並非必需,研究成果要有對“人”的關切。

  D.青年一代作家生活在城市之中,已經不再可能出於本能地去書寫鄉土經驗的作品,像前人一樣詛咒城市。

  3.根據材料內容,下列各項中不屬於城市文學研究物件的一項是(3分)

  A.俞平伯《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B.張岱《陶庵夢憶》

  C.老舍《駱駝祥子》 D.陶淵明《桃花源記》

  4.作者認為應如何“閱讀城市”?請根據材料一簡要概括。(4分)

  5.請簡要梳理材料二第一段的行文脈絡。(6分)

  閱讀答案:

  1. C(A項,“還原歷史真實,去除誤解”錯,根據文中“關於城市的‘集體記憶’,不管虛實真假,同樣值得尊重”,在城市的閱讀中還存在遺忘(誤解)與記憶(再創造)等多角度與方法。B項,“是城市學得以成立的關鍵”錯,根據文意,即使具備這些條件“這樣的‘城市學’可能很難稱之為一門自足的學科”。D項,“關心區域文化”,原文“關注的不是區域文化”;“對國家東西南北的文學版圖”錯,文中強調“關注、體貼、描述、發掘自己感興趣的‘這一個’城市”。)

  2. B(“它”,指“針對城市文學的外部研究”。“突破了文學研究內部各種規則的制約”無中生有。)

  3.D(《桃花源記》寫作物件不是城市)

  4.①要關注都市生活和城與人的關係(兼及“歷史”與“文學”)。②必須在文化史和文學史的多重視野中展開論述。③閱讀城市必須代入“記憶”和“想象”。④閱讀城市必須有多種角度與方法。(每點1分)

  5.首先提出城市文學研究的學科歸屬問題;其次分析把城市文學研究歸入傳統文學研究的侷限性;最後闡釋把城市文學研究歸入城市學的原因或依據。(6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