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問《鷓鴣天》的閱讀答案及賞析

元好問《鷓鴣天》的閱讀答案及賞析

  鷓鴣天

  元好問①

  只近浮名不近情,且看不飲更何成。三杯漸覺紛華遠,一斗都澆塊磊平。

  醒復醉,醉還醒。靈均②憔悴可憐生。《離騷》讀殺渾無味,好個詩家阮步兵③!

  【注】①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世稱遺山先生。興定進士,歷任內鄉令、南陽令、尚書省掾、左司都事、行尚書省左司員外郎,金亡不仕。②靈均:屈原的號。

  ③阮步兵:阮籍,三國魏詩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為人灑脫不羈,性嗜酒,常肆意暢飲,在政治上採取謹慎避禍的態度。

  1.結合詞的上闋,談談作者對“不飲”與飲酒的態度是什麼?(5分)

  2.詞的下闋作者主要運用了哪種寫作手法?表達了什麼感情?(6分)

  參考答案

  1.【答案】作者對”不飲”的態度:作者認為只近浮名(虛名,功名利祿)不飲酒也未必有所成就。(2分)對飲酒的態度:詞人認為喝完酒後,可以覺到遠離塵世,更可以消泯鬱結於胸中的悲憤、愁悶之塊壘。大醉之後,能皙時忘憂,求得解脫。〈3分〉

  2.【答案】對比.〈2分〉(主要是屈原和阮籍的對比’同時也有醉和醒對比)作者同情屈原醒而無奈,反而落得憔悴;〈2分〉作者贊阮籍之沉醉,也只有像阮籍那樣才能借酒消愁,在那個社會上生存。〈2分〉

  賞析

  這是一首借酒澆愁感慨激憤的小詞,蓋作於金源滅亡前後。當時,元好問作為金源孤臣孽子,鼎鑊餘生,棲遲零落,滿腹悲憤,無以自吐,不得不借酒澆愁,在醉鄉中求得片刻排解。這首詞就是在這種背景和心境下產生的。

  詞的上片四句,表述了兩層意思。前兩句以議論起筆,為一層,是說只近浮名而不飲酒,也未必有其成就。“浮名”即虛名,多指功名榮祿。元好問在金亡前後,憂國憂民,悲憤填膺,既無力挽狂瀾於既倒,乃盡棄“浮名”,沉湎面於醉鄉。其《飲酒詩》說:“去古日已遠,百偽無一真。獨餘醉鄉地,中有羲皇淳。聖教難為功,乃見酒力神。”《後飲酒》詩又說:“酒中有勝地,名流所同歸。人若不解飲,俗病從何醫?”因而稱酒為“天生至神物”。此詞上片第二層意思,便是對酒的功效的讚頌:“三杯漸覺紛華遠,一斗都澆塊磊平。”“紛華”,指世俗紅塵。詞人說,三杯之後,便覺遠離塵世。然後再用“一斗”句遞進一層,強表現酒的作用和自己對酒的需要。“塊磊”,指鬱結於胸中的'悲憤、愁悶。詞人說,用這種特大的酒杯盛酒,全部“澆”入胸中,才能使胸中的鬱憤平復,也就是說,在大醉之後,才能暫時忘憂,而求得解脫。詞人就是要在這種“醒復醉,醉還醒”即不斷澆著酒的情況下,才能在那個世上生存。“靈均”以下三句,將屈原對比,就醉與醒,飲與不飲立意,從而將滿腹悲憤,更轉深一層。“靈均”即屈原;“憔悴”、“可憐”,暗釦上片“且看”句意。《楚辭。漁父》說,“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但屈原卻不去飲酒,仍是“眾人皆醉我獨醒”。以其獨醒,悲憤太深,以致憔悴可憐。這裡詞人對屈原顯然也是同情的,但對其雖獨醒而無成,反而落得憔悴可憐,則略有薄責之意。

  因而對其《離騷》,儘管“讀殺”,也總覺得全然無味了。“渾無味”,並非真的指斥《離騷》無味,而是因其太清醒、太悲憤,在詞人極其悲痛的情況下,這樣的作品讀來只能引起更大的悲憤;而詞人的目的,不是借《離騷》以寄悲憤,而是要從悲憤中解脫出來,這個目的,是“讀殺”《離騷》也不能達到的。“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所以只有飲酒了(像阮步兵那樣)。以“好個詩家”獨贊阮步兵,顯然,詞人在屈阮對比亦即醒醉對比之中,決然選中了後者,詞人也走了阮步兵的道路。

  鷓鴣天

  (金)元好問①

  百囀嬌鶯出畫籠,一雙蝴蝶殢②芳叢。蔥蘢花透纖纖月,暗澹③香搖細細風。

  情不盡、夢還空,歡緣心事淚痕中。長安西望腸堪斷,霧閣雲窗又幾重。

  注:①元好問:1190—1257,太原秀容(今山西)人,金亡不仕元。1233年,蒙古軍攻陷金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後,元好問與一些官民被羈管在聊城(在山東),過半是囚徒半是苦工的俘虜生活。這首詞即寫在其作為階下囚期間。②殢:停留。③暗澹:這裡指香氣清淡。

  (1)下闋“歡緣心事”中的“心事”主要有哪些?

  (2)這首詞的上下闋抒情方式有什麼不同?請作簡要分析。

  (3)請寫出上闋中能反襯作者當時被羈管生活的語句?(2分)

  參考答

  (1)對國家滅亡的痛心和鬱憤,對家人的思念、對家人處境的擔憂。

  (2)上闋間接抒情,透過鶯出畫籠、蝴蝶殢花、花透月光、輕風送香等美好景象的描寫,隱約傳達出作者的憂傷;下闋直抒胸臆,以深情難訴、美夢幻空、滿面淚痕、愁腸寸斷來抒發自己的愁思和鬱憤。(意對即可)

  (3)百囀嬌鶯出畫籠 一雙蝴蝶殢芳叢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