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絕句《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譯文及賞析

七言絕句《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譯文及賞析

  《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二首》是北宋詩人黃庭堅創作的七言絕句組詩作品。第一首詩前二句化用柳宗元詩意及班超典故,顯示詩人終於掙脫苦難、九死一生的慶幸,後二句寫出漸近江南喜悅又深含苦澀的心情,情意懇摯。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七言絕句《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譯文及賞析,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原文】

  《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

  宋·黃庭堅

  投荒萬死鬢毛斑,生出瞿塘灩澦關。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陽樓上對君山。

  【註釋】

  岳陽樓:在湖南嶽陽城西門,面臨洞庭湖。唐張說謫嶽州時所建,宋慶曆五年(1045年)滕宗諒重修,范仲淹為撰《岳陽樓記》。君山:洞庭湖中的一座小島。

  投荒:被流放到荒遠邊地。唐獨孤及《為明州獨孤使君祭員郎中文》:“公負譴投荒,予亦左衽異域。”鬢(bìn)毛:鬢髮。唐賀知章《回鄉偶書》詩:“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斑:花白。

  瞿(qú)塘:瞿塘峽,在今重慶市奉節縣東,長江三峽之首。灩(yàn)澦(yù)關:灩澦堆是矗立在瞿塘峽口江中的一塊大石頭,突兀江心,形勢險峻。附近的水流得非常急,是航行很危險的地帶。古代民謠有“灩澦大如襆,瞿塘不可觸”的話。因其險要,故稱之為關。生入瞿塘灩澦關:東漢班超從軍西域三十一年,年老思歸,有“但願生入玉門關”的話。此用其語。入:一作“出”。

  江南:這裡泛指長江下游南岸,包括作者的故鄉分寧在內。

  川:這裡指洞庭湖。

  “綰結”句:寫風雨憑欄時所見君山。綰(wǎn)結:(將頭髮)向上束起。一作“綰髻”。湘娥:《楚辭·九歌》中的湘君和湘夫人,相傳即帝舜二妃娥皇和女英,君山是她們居住的地方。鬟(huán):髮髻。十二鬟:是說君山丘陵起伏,有如女神各式各樣的髮髻。

  當:正對著,指在湖面上面對著湖水。

  銀山:一作“銀盤”。

  【譯文】

  投送邊荒經歷萬死兩鬢斑斑,如今活著走出瞿塘峽灩澦關。

  還未到江南先自一笑,站在岳陽樓上對著君山。

  滿江的風雨獨自倚靠欄杆,挽成湘夫人的十二髻鬟。

  可惜我不能面對湖水,只在銀山堆裡看君山。

  【賞析】

  這是黃庭堅晚年所寫的一篇作品。黃庭堅曾被貶蜀地四川達六年之久,這幾年裡他逆來順受,處之泰然,終於等到了被放還之時,此時他已經到了五十七歲的高齡。離開四川后,他奔赴家鄉分寧(今江西修水),從湖北沿江東而下,途經岳陽,冒雨登上了岳陽樓,寫下了這首詩,表達了他遇赦後的喜悅心情。

  首二句描寫了詩人被貶後九死一生的坎坷經歷。詩人被貶到蜀地,那裡的環境非常惡劣,生活異常艱苦,“投荒萬死”是作者蜀地經歷的真實寫照,表現了被貶生活的艱難和不幸。詩人遇赦之時已經是五十多歲,白髮蒼蒼,頗不容易。他年邁體衰,又身處惡劣環境,本以為命不久矣,誰曾想竟然活著出了瞿塘峽和灩澦關。對於已經知天命的詩人來說,這實在是劫後重生,自然是喜不自禁,又想到能夠落葉歸根,詩人更加欣喜欲狂。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陽樓上對君山”,岳陽樓在湖南嶽陽,而詩人的家鄉在分寧,即今天的江西修水,詩人此刻剛到岳陽,距離家鄉還很遙遠,然而詩人此時內心的喜悅之情早已經按捺不住,儘管天下著雨,他還是興奮地登上了岳陽樓,想要一睹洞庭湖的美景,雨中洞庭湖中的'君山朦朦朧朧,十分美妙。讀者可以想見,等回到了家鄉,詩人還不知該是如何的欣慰暢快呢。詩人結尾一個望君山,情深意長,餘味不盡。全詩意興灑脫,豪放興奮之情躍然紙上,表現了詩人堅強樂觀的情懷和喜不自禁的心情。

  【拓展】

  黃庭堅的文學造詣

  江西詩派是北宋後期形成了一個以杜甫為祖,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為宗(即“一祖三宗”)的詩歌流派。黃庭堅是江西詩派的開派宗師和領袖。該流派崇尚黃庭堅的“點鐵成金、奪胎換骨”之說。且詩派成員大多受黃庭堅的影響,作詩風格以吟詠書齋生活為主,重視文字的推敲技巧。

  黃庭堅的詩以唐詩的集大成者杜甫為學習物件,構建並提出了“點鐵成金”和“奪胎換骨”等詩學理論,成為江西詩派作詩的理論綱領和創作原則,對後世的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作為宋代大詩人之一,黃庭堅對宋詩的影響甚至超過了一代大文豪蘇軾。蘇軾作詩以氣運筆、放筆縱意、縱橫馳騁、大開大闔、變化莫測、結構複雜,無跡可求,所以蘇詩成就雖高,師之者極少,未能形成流派。黃庭堅的創作思路有跡可尋,甚講法度,便於學習,所以其追隨者很多。黃庭堅的詩,法度嚴謹,說理細密,代表了宋詩的特點。可以說,黃庭堅詩是宋詩藝術特色的,受黃庭堅影響形成的江西詩派,也影響了南宋一代詩風,並對後世造成深遠影響。蘇軾做侍從官時,曾舉薦黃庭堅代替自己,推薦詞中有“瑰偉之文,妙絕當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句,可見推舉之重。

  黃庭堅作詩的注重點

  一是注重用字。用字“要字字有來處”。時人評黃庭堅作詩“一字一句,必月鍛季煉,未嘗輕發”。黃庭堅還提出詩的“句中眼”,所謂“句中眼”即後人所說的“詩眼”,就是注重對關鍵字詞的錘鍊,如“春風又綠江南岸”之“綠”字,即是錘鍊而來,可謂“置一字如關門之鍵”。

  二是重視句法。黃庭堅《送顧子敦赴河東》詩:“無人知句法,秋月自澄江”。何謂“句法”,從這句詩裡可以看出,黃庭堅論詩的句法尚簡易,如秋月澄江,明晰可感。在《與王觀復第二書》中說:“但熟觀杜子美到夔州後古律詩,便得句法簡易而大巧出焉。平淡而山高水深,似欲不可企及,文章成就,更無斧齒鑿痕,乃為佳耳。”

  三是講究章法。黃庭堅講章法命意言論甚多,如:“欲作楚辭,追配古人,直須熟讀《楚辭》,觀古人用意曲折處講學之,然後下筆。譬如巧女繡妙一世,若欲作錦,必得錦機乃能作錦。”把章法結構喻為“錦機”。又如“山谷文章必謹佈置,每見後學,多告以《原道》命意曲折。”又如:“作詩正如作雜劇,初時佈置,臨了須打渾,方是出場。”綜合起來看,黃庭堅所謂章法是講求詩的結構的曲折變化,而這些曲折變化是透過學習前人作品揣摩出來的。

  黃庭堅雖講詩法,但他並不固守詩法,而是要求最終超越詩法,達到“不煩繩削而自合”的境界。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