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歲幼兒的家庭教育建議

2-3歲幼兒的家庭教育建議

  2—3歲是幼兒心理發展的一個轉折期,心理學家稱這一時期為人生"第一反抗期"。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2—3歲幼兒的家庭教育建議,希望有所幫助!

  一、父母“以身作則”,創設良好的家庭教養環境

  2~3歲的孩子不但運用直接模仿的方式學習,還開始出現比其更高一級的延遲模仿,也就是說他們逐漸會將父母的言行“看在眼裡,記在心上”。因此,作為家庭每一個成員都應該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良好榜樣。只有家庭關係和睦,成員之間關係協調,具有互敬互愛互幫互讓的高尚情操,才能使家庭成員的良好關係得到進一步深化和發展,也才能為孩子提供一個平等、和諧、愉悅的家庭教養環境,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和諧發展。

  二、允許孩子“實際動手”,不要“包辦代替”

  孩子從2、3歲起就喜歡自己做事情,什麼都想“自己來”。這是由於幼兒有很強的主動性和自主性,但由於年齡小,小肌肉發育不完備,動作的協調性以及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等原因,使得願望和能力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距,有時甚至是越幫越忙。家長要知道孩子從不會到會有個學習、練習的過程,不能因怕麻煩而代替孩子去做,更不能因出錯而斥責、批評孩子,對孩子做事的結果不要期望太高,應重在過程,重在參與。

  鼓勵幼兒積極參與活動,不但能使幼兒全身的骨骼、肌肉、筋腱發育良好,而且能促進幼兒情緒和智力的發展。同時,允許孩子實際動手,不僅培養了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而且能使孩子接觸更多的事物,擴充套件了知識,發展了認識能力,還能體驗到自己的力量,促進獨立能力的發展。

  三、要“極度耐心”,不要“急於求成”

  2~3歲的孩子使用工具動作的發展,語言的發展,以及比較高階的認識活動等都處在萌芽時期,父母對此要耐心地扶植和愛護。要按照客觀事物本身的規律促進其發展。但是,處在人生“第一反抗期”年齡的孩子,會在多方面表現出任性不聽話,因此為避免因矛盾衝突造成孩子的不良性格父母一定要對孩子極度耐心,才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

  那麼,對待2~3歲的孩子應當在哪些方面多加引導呢?

  1、幫助孩子發展動作。

  2~3歲的孩子喜歡做事,但又做不好。父母應懂得這個年齡階段幼兒的生理心理發展的特點,依據幼兒身心發展的實際,提出符合幼兒“最近發展區”的要求,採取多種寓教於樂的形式,鼓勵幼兒積極動手大膽操作,發展幼兒動作的協調性。

  2、理解幼兒的.語言所要表達的意圖。

  2~3歲的孩子由於剛學會說話,還不能用語言完整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作為父母,一定要耐心傾聽孩子的訴說,善於從孩子的隻言片語中,理解孩子的意圖,另外還要鼓勵並指導孩子說出完整的句子,而且要為幼兒提供良好的語言對話情境,才能使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得到進一步發展。

  3、耐心用孩子能理解的語言,教孩子掌握簡單的行為規則。

  兒童的各種心理特點都是在2歲左右開始萌芽的,兒童的身心以及良好品德的基礎應該在這個年齡奠定。怎樣才能使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規範呢?首先,要從小事抓起。孩子的“教養”如何,很多是從小事上反映出來的。例如,飯前便後要洗手;玩具、圖書用過後放回原處;要向父母或長輩問好等。其次,要持之以恆,循序漸進。要從孩子容易做到的開始,要適合孩子的思維和自我約束的能力,切不可朝令夕改。最後,既要態度一致,嚴格要求,又要不斷鼓勵,細心觀察孩子的行為,及時給予正面強化。

  四、積極培養兒童的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在兒童心理發展和社會化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它能促使兒童在自我認識和自我表現的基礎上,透過自我教育達到自我完善的目的,從而保證兒童的個性與品德順利健康地發展。作為家長應從以下幾方面培養兒童的自我意識。

  1、建立兒童對自身的認同感。

  自身認同感的建立就是使兒童認識到自己的身體總是屬於自己並受自己支配。為此,父母就要經常不斷地訓練兒童,及早讓他們知道身體的各個部位,使他們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並有意識地訓練兒童完成一些簡單的動作,如扔皮球,拾東西放到自己手裡,使他們感受到自己的力量。

  2、積極支援兒童合理的自主欲。

  自主欲是自我意識的一個顯著特徵。兒童一般在2~3歲時開始出現強烈的自我主張和迫切的自我表現*。為此,父母不僅要理解兒童心理上的這種變化,而且要有意識地注意和接受他們合理的要求和探索行為。對於兒童不合理的自主欲,例如任性、胡鬧、打人等,父母要加以限制和制止,並給予及時的教育糾正,這有利於他們形成簡單的是非觀念,增強自我意識。

  3、努力提高兒童自我評價的自覺性。

  父母要抓住各種機會來提高兒童自我評價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例如在兒童表現出某種行為後,誘導他們自己判斷是對還是錯,並努力使他們把表現出來的行為與“自我”聯絡起來。這樣,他們就會逐步擺脫外力的推動而經常自覺地對自己做出各種各樣的評價,並向著父母所期望的方向發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