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對小學生成長的意義

家庭教育對小學生成長的意義

  過去的認識裡,家庭教育通常認為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其中首先是父母)對其子女實施的教育。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家庭教育對小學生成長的意義 ,希望有所幫助!

  家庭是孩子首先接觸與長期生活的場所,孩子的吃、穿、住、用都是由家庭供應的,日常生活中的問題也都是在家庭裡解決的。孩子在每日每時的各種生活活動中受到家庭潛移默化的影響。

  家庭的物質生活條件對孩子的影響極大。家庭經濟條件富裕對孩子的成長可能有利,也可能有害,關鍵在於家長如何對待與安排。家庭對金錢的態度和對花錢問題的處理,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影響他的理想與志趣。家庭的環境佈置、生活方式對孩子的成長也有不可忽視的積極的或消極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國家教育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合抱之木,生於毫木;九層之臺,始於壘土”,在人才培養的系統工程中,家庭教育是基礎工程,家庭教育的好壞將直接關係到民族的興旺,祖國的富強,因此,做好家庭教育對學生健康成長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家庭對小學生個體社會化的影響

  對於小學生來說,家庭是其生活的主要場所之一,家庭成員是其交往的主要物件。家長是小學生感情上的依託者。因此,家庭是小學生個體社會化的極為重要的影響因素。

  家庭對兒童個體社會化的影響,有其自身獨特的色彩。將此歸納為三點:第一,家庭教育的內容適合實際生活的需要,即屬於生活的教育。第二,家庭教育是個別教育。知其子者,莫過其父。父母最瞭解自己孩子的個性,因而最能順應其個性而利導之,使其個性得以充分發展。第三,家庭教育是感情教育。

  家庭是一個整體,它的一切方面都對兒童社會化產生一定的影響,但是不同層次的因素對兒童的影響程度是不同的。一般來說,對兒童個體社會化有明顯影響的因素主要有:

  1、父母的文化修養。

  父母的文化修養是影響小學生個體社會化的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家庭因素。家庭方面的其他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這一因素決定的。首先,父母的職業基本上就是由其文化修養決定的,而不同的職業又決定著其不同的經濟收入,並進而決定著家庭的物質生活條件。其次,父母的文化修養,決定著父母對兒童所採取的教育方式以及對兒童的期望水平等。古人云:“士之子恆為士,農之子恆為農,工之子恆為工,商之子恆為商。”馬克思也曾指出:“孩子的發展能力取決於父母的發展。”

  2、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態度。

  父母對孩子採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態度,對孩子的.個性形成會產生不同的影響。這已被多方面的研究和調查結果所證實。心理學方面的有關研究指出,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可分為三種類型,即:

  (1)民主的或寬容的;

  (2)權威的或獨斷的;

  (3)放縱的或溺愛的。

  第一種方式表現為父母對孩子的活動不僅予以保護,而且給予社會和文化的訓練,對孩子的要求既給予合理的滿足,又加以一定程度的限制,父母和兒童之間的關係表現得非常和諧。在這種教育條件下成長的兒童大多能形成良好的個性。如謙虛有禮貌,待人和善誠懇等。

  第二種教育方式表現為父母統管了孩子的一切方面,孩子幾乎沒有任何自由的餘地,一舉一動必須受到大人的限制。一旦孩子在某件事上犯了錯誤,父母便嚴加指責,甚至予以“武力制裁”。在這樣的教育條件下,很可能使孩子產生嚴重的恐懼心理,常常為了逃避懲罰而說謊。同時,經常捱打罵的孩子,其性情可能變得暴躁或倔強、任性。

  第三種教育方式表現為父母對孩子百般寵愛,百依百順,或者相反,對孩子不管不問,任其發展。在這種教育方式下成長的孩子,一般很難形成良好的個性。

  3、家庭關係狀況——主要指感情氣氛

  家庭感情氣氛是指在一個家庭中占主導地位的一般態度和感受。這種氣氛是由家庭成員共同釀成的,但主要是受夫妻關係決定的。因為就現代家庭結構而言,小學生一般都是來自核心家庭的兒童。在核心家庭中,儘管還有親子關係等,但這些關係都是由夫妻關係決定的。如果夫妻關係十分和諧,夫妻雙方就都樂意付出時間和精力來培養、教育孩子,親子關係也就相當和諧,父母與子女關係密切。這樣的家庭氣氛一般都是十分溫暖融洽的。

  生活在這種家庭氣氛中的小學生一般都有很強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由此就非常有利於小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並使之向理想的社會化方向發展。反之,如果一個家庭中夫妻反目,感情惡化,關係緊張,夫妻雙方都沒有心思和精力去照顧孩子,有時甚至拿孩子出氣,或者逼孩子親近自己,疏遠對方。生活在這種環境下的兒童,很容易產生焦慮、緊張和自卑心理(感到不如別的孩子幸福)而且缺乏安全感。這都會給兒童的社會適應和個性發展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

  4、家庭生活條件

  作為影響兒童社會化的一個間接因素,家庭生活條件同樣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一個家庭的生活條件優越,就可以為孩子購置更多的發展資料(如書籍、報刊、智力玩具、學習機等等),還可以帶孩子外出旅遊觀光,擴大兒童的視野,加速其社會化的程序。不過,父母在為兒童購置發展資料時,必須有選擇地購買,而不能濫購,否則,一方面孩子應付不過來,另一方面對那些東西不珍惜。而且,有些東西甚至可能給孩子帶來消極影響。

  父母的教育方法要注意情感與理智結合,也要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此外家長還要學會欣賞與激勵,學會批評與懲罰,協同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除了重視學習外,家長要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讓孩子能擁有一個良好的心理狀態迎接屬於他們的機遇和挑戰。

  二、指導家庭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僅僅由學校實驗是不夠的,在更重要的意義上講,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靠家庭教育,因為家庭才是學生的來源與歸屬,小學生心理健康最後要歸結於此。因此,學校、家長應該合力重視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學校應堅持不懈向家長提出各種建議,指導家長開展小學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建議如下:

  幼稚的心靈更需要關心。首先家長要知曉孩子的心靈更加需要關心,從小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每一個家長應盡的義務。

  1、父母要多與孩子交流,成為孩子心聲的忠實傾聽者

  我們現在的孩子,缺少的正是這種傾聽。許多父母平時工作很忙,他們認為傾聽孩子的心聲,是浪費時間,是沒有必要的。知心姐姐在她的著作中有這樣一段話:透過母子間的交談,父母得到的是生命的資訊,而孩子得到的是人的自信。這種平等,是心理上的平等,它讓一個孩子從小體味到人的尊嚴。父母的傾聽會使未成年的孩子從小學會以平等與尊重的心態與人建立聯絡,會使孩子覺得自己很重要,也可以減少孩子的煩惱,更可以以自己的生活經驗來幫助孩子認識生活,解決實際生活中困擾孩子情緒的問題,讓孩子過得輕鬆、快樂。

  2、家長自己要保持積極的情緒,言行要得體

  每一天,家長的情緒、言行都影響著孩子。我們常常可以聽到家長這樣對孩子說,“你聾了?聽見沒有?”“當初我就不該生你!”“閉嘴!你這個小混蛋!”“如果你再打他,我就殺了你。”“天吶,你快把我累死了!”許多家長把孩子當成“出氣筒”,靠罵孩子來發洩淤積在心中的不滿和焦慮,殊不知你的這些言行給孩子尚未成熟的心理帶來了什麼。我們經常會碰到一些家長自己生活沒有規律,卻責怪孩子不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自己不求上進,卻要求孩子一定要考上重點學校;對孩子不夠尊重,卻要求孩子尊重別人;家長對孩子很少讚揚,卻要求孩子能夠正確認識自我。在家長的這些不良情緒、不得體語言、不恰當行為的影響下,孩子心中充滿了恐懼、悲觀、憎恨與不自信,這會直接影響到他們的情緒,影響到他們對生活的態度,影響到他們的心境。

  3、要創設寬鬆、和諧、民主、平等的家庭心理環境

  如果家長不轉變原來那種只注重學習成績的觀念,孩子的壓力只會越來越重,“徐力殺母”事件還可能會發生。因此,筆者認為要引導和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觀念,最佳化家庭教育環境,家長以自身的行為和正確的方式去影響和教育子女,讓孩子在家裡感到輕鬆、愉快,這樣才能使孩子保持健康的、積極的情緒。

  4、家長要用“賞識”的眼光看待孩子

  現在許多家長教育孩子的心理有些錯位,不是用賞識的目光去看待孩子,而是用挑剔的眼光找孩子的毛病。最可怕的是用別人的孩子的長處,去比較自己孩子的短處,越比較越覺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的孩子。到後來他的孩子也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情緒始終處於緊張之中,就怕自己做不好,更有甚者,還會產生對別人成績的嫉妒。其實,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一樣,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存在著差異,只要你的孩子今天比昨天有進步,你就應該祝賀他。“哪怕天下所有的人最後看不起我們的孩子,做父母的都應該眼含熱淚地欣賞他、擁抱他、稱頌他、讚美他,為他們感到自豪,這才是每個孩子的成才之本。”這是一位聾童父親在為改變女兒命運的坎坷途中發現的一個奧秘。

  總之,孩子的教育不是一個人的事情,也不是一個人能夠承擔的責任。那麼,孩子的成長,就根本不是隻靠教學制度的約束、老師的管理和學生的自覺,作為家庭的環境和家長的教育,也同樣是不可忽略的要素。家庭要配合學校、配合老師,紮紮實實地做好家庭教育工作,才是當務之需。應該說,為孩子創造更好的學習和成長氛圍,是國家、社會、學校以及家庭義不容辭的責任。家庭文化是傳統文化的堡壘,也是文化衝突的避風港。在人格塑造中,家庭以其血緣的聯絡產生著潛移默化而又深根蒂固的影響。健全的人格不能缺少家園文化充分的情感內化及薰陶。傳統的文化家園模塑了各民族青年的深層氣質,時代不斷塑造著青年的共時個性。正是深層氣質引導著個性,才使民族文化在各個特定時代各呈異彩。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