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教育孩子的誤區有哪些

家長教育孩子的誤區有哪些

  過去的認識裡,家庭教育通常認為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其中首先是父母)對其子女實施的教育。即家長有意識地透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和家庭生活實踐,對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響的社會活動。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家長教育孩子的誤區有哪些,希望有所幫助!

  家長教育孩子的誤區有哪些 篇1

  誤區1:孩子必須聽從父母

  生活就是一本教科書,許多事情在父母尚未注意到的時候,孩子們早已瞭解並且形成自己獨特的看法。父母喋喋不休地要求孩子怎樣做、怎麼說,只會使孩子感到自己的愛好受到干涉,即使不說,心裡也十分不滿意。特別在孩子的看法與父母所說的大相徑庭時,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隔閡已悄悄形成了。當父母在嘮叨孩子並不喜歡的事情時,父母的話只有兩種結果:一種是讓父母的威信貶值;另一種就是擴大雙方的鴻溝,相互產生不信任感。

  誤區2:孩子應圓家長的夢

  讓孩子圓自己的夢是不少家長的願望,有這樣的願望當然不是壞事,但是必須考慮到,孩子雖然接受了你的遺傳,但他不代表你,他只代表他自己,因此孩子將來做什麼要根據他的個性與潛力來決定。另一方面,今天的生活背景與當年有很大的不同,孩子選擇職業時還必須考慮社會和市場的需求,只有讓孩子做好多種準備,他們才能在這個變化的世界裡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誤區3:孩子是生活的全部

  孩子是家長生活的全部——很多父母有這樣的觀念。在孩子面前抱著這樣的心態,很快就會被聰明的孩子感覺到,久而久之會變成孩子制約父母的殺手鐧,成為孩子任性、不服管教的根源。教育孩子是家庭生活的重要內容,但不應該成為家庭生活的全部,父母在養育孩子之餘應該有自己的生活。擁有一種相對獨立的地位,對孩子、對父母都有好處。

  誤區4:愛孩子就要零距離

  許多父母都把孩子當作掌上明珠,捨不得放開手;還有些家長喜歡什麼都不迴避孩子,甚至夫妻之間的感情表露、爭吵等都讓孩子親身經歷,還以為這樣就可以讓孩子對自己更有感情。其實距離產生美,家長完全用不著和孩子零距離,必要的放手不但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自理能力,而且可以避免父母因為不慎而傷及孩子稚嫩的心。

  誤區5:家是無拘無束的

  家是休息的港灣,在家裡就是要讓孩子放鬆,不要加以限制——這種想法有它合理的部分,但是對於孩子來說還是“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制訂一些家規,讓父母子女之間有章可循是完全必要的。對分配家務、零用錢、看電視、吃零食、外出娛樂等孩子容易過頭的問題做些規定或要求,並堅持實行,對孩子的成長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誤區6:學習佔據生活全部

  學習是孩子的主要任務,也是大家都十分關心的問題。創造適當的條件,讓孩子學得好一點是完全應該的。學習是孩子生活的重要部分,但並不是全部。因此家長應該想方設法讓孩子有一些做其他事情的時間和空間。在緊張學習之餘,讓孩子做些其他事情不但可以減輕學習的壓力,而且可以調節孩子的情緒。有時候做些功課外的事情,多接觸社會,反而可以觸類旁通,啟迪智慧。

  誤區7:包辦代替孩子的決定

  在有關孩子的決定時,不少家長喜歡包辦代替。在吃、穿、用等方面,甚至在關係孩子學什麼、選擇志願這些重大事情上家長都不習慣與孩子商量,而是越俎代庖,這種思想是不恰當的。有句俗話說,小時候不把他當作人,將來也成不了人。人做決定的能力也是慢慢成長的,如果我們老是不給孩子機會,他們可能永遠不會自己做出決定。還需要強調的是,經常有機會自己做決定的孩子,對自己就比較有信心,而自信是做人、幹事業成功的必要條件之一。

  孩子在犯了大錯或闖了大禍的時候,大多會產生畏懼感、負罪感和內疚感。此時,他們比平時更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也容易虛心地接受批評。父母若能抓好這一時機,在充分理解、同情和體諒的基礎上,幫其總結經驗教訓,循循誘導,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反,父母若抓住孩子“闖禍”的辮子不放,橫加責罵,沒完沒了,卻會適得其反,使其破罐子破摔,無心思改。

  家長教育孩子的誤區有哪些 篇2

  孩子叛逆

  錯誤的教育方式。從小開始,讓孩子知道世界上有規矩這個詞。不能從小寵愛,溺愛,嬌慣小孩子。否則孩子始終以他/她很自己為中心。很快就養成了成任性的心理。比如一些不合理的的要求,我們必須教育為主,可以解決孩子的提出。

  多觀察,學習現代教育模式。教育孩子不在是靠拳頭了,要改革,要充電。有了理念知識才能做好父母。

  每個人都會經歷這段叛逆期,所以父母一定要體諒他們的孩子。讓孩子們走,走在人生課程的這一段。當然,保持冷靜。

  為了瞭解孩子的全方面的情況,可以到跟孩子的老師進行聯絡,看看孩子在學校裡的表現態度如何。方便跟孩子做思想工作。

  孩子如果遇到了特別有興趣的事情想做,讓他去做。前提是合法合理的事情。不要擔心會影響孩子的以後的前途。

  把任務變成有趣的遊戲。在遊戲裡彼此的心是放鬆的。從遊戲中,能感受雙方的心情,從遊戲的這個環境裡得到額外的感情理解也是不錯的。

  離開孩子們的內心世界,更多的孩子玩,吃飯,旅遊。讓孩子多活動,讓他們有更多的理解孩子,一個好朋友的孩子。這是更加有利於引導孩子的方向。

  多跟孩子的老師,其他學生的家長一起聊天,溝通,看看他們有什麼好的想法跟正確的方式。

  這個時期內,我們大人的很多時候的決策,商量的時候,不妨,讓他們也加入進來,一來讓他們感受到他們也是被我們認同是家裡的主力軍一員,二來,讓他們感受下大人的壓力,大人說出來的意見跟他們的比較就是資深很多。

  注意事項

  孩子的一切毛病、缺點、壞習慣,都可以非常容易的在其父母身上找到答案……子女教育出了問題,千萬不要當眾羞辱孩子,讓他/她的自尊心受辱,會影響以後的人生的。

  不要那麼強硬的態度,比如罵孩子,打孩子,趕著孩子糾正。因為這個是不可能短時間完成的。需要一個過程。

  說話的語氣不要帶著火藥味。比如說,你一定要……,你必須要……記得你們是什麼關係。要學會尊重。

  不要全盤的否定了孩子的所有優秀。因為他們渴望得到你們的鼓勵跟幫忙。

  成功一定有方法,失敗一定有原因。

  如何教育叛逆期孩子

  1、親子溝通

  對於叛逆較明顯的孩子,家長會感覺到與之不好溝通。我們需要多參加孩子的活動。

  2、尊重孩子

  家長不要老是盯著孩子的弱點,不要拿孩子的短處同別的孩子的優點比較。在與孩子接觸時,家長應儘可能多找孩子的優點,並多鼓勵,減少孩子對家長的抗拒心理。

  3、換位思考

  家長也是從青春叛逆期走過來的,只是沒有自己的'孩子表現得明顯,所以面對孩子令人不解的行為,不妨換位思考,想想孩子為什麼會這樣。有了共鳴後就會理解孩子,能找出問題的癥結。

  4、忌談成績

  同孩子交流,家長不要老以學習入題,這樣只會讓孩子心有壓力,懷疑家長交流的動機。交流時,家長可以從家事入手,將孩子的情緒穩定下來後,再談正事。

  5、穩定情緒

  家長帶著情緒去教育孩子,肯定是不理智的,會導致孩子愈加抗拒。所以,家長在急躁、心煩、不冷靜的時候,不要教育孩子。待冷靜後,再去同孩子交流。

  6、允許犯錯

  這個階段正是孩子形成主見的關鍵時期,小錯肯定難免,所以,家長應該允許孩子犯一點錯、吃點虧,不要過分束縛孩子的手腳。同時,家長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叛逆期的孩子模仿能力強,家長的良好言行能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

  7、孩子減負

  父母都懷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想法,甚至有的家長把自己沒有實現的願望強加到孩子身上,孩子從學校放學回來還要進行他們不願意的培訓,使得孩子們沒有很好的得到精神的放鬆,這樣就給孩子帶來了很大的精神壓力,導致他們討厭生活、叛逆期提前到了,希望家長讓孩子學習的時候也適當的給他們玩的時間。

  注意事項

  誤區一全面打擊。有的家長面對孩子的叛逆言行,如頂嘴、不聽話等,大為惱火,覺得不把孩子的這股“邪勁壓下去,孩子就有可能變壞。於是家長採取了強硬的措施,非打即罵。漸漸地,孩子表面上恢復到以前那個言聽計從的“乖孩子,實際上,已關上心靈深處那扇與父母交流的大門。

  誤區二放任自流。在現實中,一些家長面對難教的孩子,在幾度管教而無多大起色後便失去了信心,開始對孩子放任自流。此時,無論孩子的言行、想法怎樣,家長都不再過問、指導。久而久之,孩子受到不良影響,行為發生偏差,待家長懊悔時,才發現已耽誤了孩子的一生。

  叛逆期的出現是對家長一種緊急的警告,提醒他們以往的教育方式已經過時了,要用對待大人的方式來對待孩子,要尊重孩子的抉擇,支援他們做事的方式,支援並放飛他們去外面的藍天中飛翔,這樣才能培養出敢於搏擊蒼穹的雄鷹。

  家長教育孩子的誤區有哪些 篇3

  在孩子出生之前,準父母們就開始憧憬未來寶貝的模樣,希望自己的寶寶漂亮、聰明、健康,幻想他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物,探討用什麼樣的方法去培養他。 當孩子出生後,初為父母的人們滿懷激動地端詳著自己創造的可愛生命,暗暗發誓要讓孩子擁有自己所能奉獻的一切,願意付出所有將他塑造得更加完美。隨著孩子 的長大,父母對他表現出的每一樣才能都驚喜不已,然後歡欣而鄭重地商討孩子未來的發展方向。作父母的所有這些美好願望和期冀十分可貴,也是成為好父母、培 養出好孩子的前提。只是有時,望子成龍心切的家長難免一廂情願,使期望脫離了現實的基礎,為孩子設定了很多扭曲的目標。孩子是父母愛的寄託和快樂的源泉, 但不應是生活的全部。

  1.期望的誤區之一孩子像自己或不像自己

  有些家長,希望孩子繼承自己的某些性格優點或是具備自己所欠缺的特質;有些家長希望孩子子承父業或是從事自己曾經夢想卻未能如願的事業。期望或 未盡的期望,不知不覺地揹負在孩子的肩上,如果孩子恰好能如父母所願,皆大歡喜。但如果孩子並不想或不能成為父母所希望的那樣,孩子會承受巨大的心理負擔 和不必要的內疚,父母則體味著無盡的失落,無論是孩子還是父母都不快樂。與其這樣,為什麼不順其自然,讓孩子沿著他自己的軌跡執行,施展他最擅長的才能, 發揮他自己的個性呢?孩子長大成為什麼樣的人,不是父母的心願所能控制的,孩子最適合幹什麼,取決於他自己的個性、興趣、特長,還有環境和機遇。

  2.期望的誤區之二學習好才是有出息

  沒有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有出息。但什麼算是有出息,理解各不相同。有人認為世上惟有讀書高,孩子讀大學、碩士、博士,書讀得越多越有出息; 有人認為無論幹什麼,只要幹出名,就是有出息;有人認為要能掙大錢,也是有出息。家長談論出息的時候,多半是指孩子未來的學業發展和事業走向,淡化了孩子 的健康和品德養成。只有孩子患了重病,家長才真正意識到身體和心理健康的難得。直到孩子犯了大錯,家長才認識到性格和品德的培養多麼重要。其實,擁有活蹦 亂跳的乖孩子的父母也都不要忘記,孩子健壯的體魄、良好的性格和高尚的品質就是成就,就是出息,這才是最值得我們去為之努力和珍惜的。

  3.期望的誤區之三孩子是自己的成就

  有些家長將孩子視作自己創作的產品,孩子相貌、學習成績、所得的獎項成了家長與朋友、同事、親戚攀比、炫耀的資本。每當客人來訪,有些家長總要 讓孩子出來表演節目,在客人的恭維聲中感到得意與滿足。孩子不願意或表現不好,家長就生氣,責備孩子。很多家長愛對孩子說單位同事的孩子成績怎麼好,鄰居 小孩怎麼出色,發現自己的孩子不如人就烏雲滿面。這樣的做法實際上是忽視了孩子的獨立人格,把孩子看作自己的附屬品,十分不利於孩子的自信和自尊的培養。 如果孩子只是因為物質的成就而被認可,他會覺得只有這些才能獲得父母的喜愛。渴望讓父母滿意的孩子會為此做出超負荷的努力。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輕 松地滿足父母的願望。最終在經歷了多次打擊和失望之後,孩子會覺得沒有了那些成就,自己毫無價值。家長也會因失望而怨恨,甚至懲罰孩子。父母與孩子之間難 以建立愛的紐帶。

  4.期望的誤區之四孩子是一種投資

  有些時候孩子被看作是能給家庭帶來收益的勞動力的來源。還有些家長希望養兒防老,指望著孩子將來照顧自己的晚年。養育孩子是對將來養老的一種投 資。還有少數的家長希望透過管教孩子感受權力,建立權威。也有家長不自覺地希望孩子永遠長不大,永遠需要父母的呵護。如果這些期望在家長的心目中佔據太大 的比例,會嚴重地影響親子關係的和諧。

  家長教育孩子的誤區有哪些 篇4

  一是片面認為陪伴就是時間上的陪伴。

  許多教育專家都說,陪伴是最好的禮物。這句話不假,一個簡單的道理,如果父母不在身邊,孩子表現是好是壞都弄不清楚,那還怎麼教育呢?但是,陪伴就一定有效嗎?有些孩子父母常年陪讀,但是親子關係卻很差。究其原因,就是家長對陪伴理解有誤。

  有的家長常年與孩子在一起卻沒有任何話題可以聊,要聊就是聊作業、聊考試。而這種情況的結果是:不談成績,母慈子孝;一談學習,雞飛狗跳。有的家長常年在外,與孩子相處的時間較少,一旦與孩子在一起就走向兩個極端:一是過分溺愛,給孩子買各種禮物、玩具,儘量滿足孩子物質上的需求,帶孩子去玩、吃、樂。總認為這種陪伴是彌補了對孩子的愧疚。另一種則是一回到家就查作業、問成績,成績好笑呵呵,成績差拳腳相加。這樣的交流、陪伴怎能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呢?成績的好壞當然是家長所關心的,但是家長應清醒的認識到班級前幾名的畢竟就那麼幾個學生,孩子的成績也不可能每次都進步。當孩子學習成績不理想或者在學校表現不好的時候,孩子自己已經有所顧慮了,而家長在與孩子交流時,又放大了孩子的顧慮,甚至透過打罵等形式將孩子的顧慮發展到了恐懼。試想,這種陪伴怎麼會有效果呢?

  比較理想的陪伴應該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正常交往,交談的內容不能拘泥於學習,孩子的見聞、自己身邊的逸聞趣事都可以說。不要以為孩子小不懂事,實際上不是因為小就不懂事,而是因為小沒有教育才不懂事。小學的孩子有一定的明辨事理的能力,家長可以選擇性的與其聊一聊身邊發到事情。低年級孩子充滿好奇心,家長就可以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就他們感興趣、好奇的話題進行交流,這樣的交流會起到很好的效果。

  對於低年級段的孩子,由於學習動機不強,為了使孩子提高成績可採取一些激勵性措施:比如家長可以與孩子建立契約,孩子在學校得了一朵小紅花可以支配1塊錢,考試得了優秀可以支配2塊錢。這樣就可以巧妙的繞開成績這個話題,讓交流更加順暢。

  總之,與孩子陪伴就是陪他們一起玩、一起學、一起樂。目的是陪他們一起健康成長。

  二是將作業檢查、訂正視為每天的必修課。

  有的家長將孩子接回家以後就要求孩子做作業,有的家長還買來各種各樣的課外輔導書,目的是提高孩子的成績。當孩子做作業時自己則在傍邊看著孩子寫作業。孩子寫錯了,家長就立即指出來,然後加以訂正。這樣寫出來的作業固然每次都是正確的,但是這樣的作業是有水分的,有一部分是家長的功勞。更重要的是,長期下去,孩子就會形成依賴的思想。當孩子作業不會做的時候,就會求助於父母,而不是自己想辦法解決。過分加大孩子的作業量會適得其反,不但不能提高孩子的成績,反而會使孩子厭惡學習,失去學習興趣。

  比較理想的做法是參與而不包辦。作業必須讓孩子獨立完成,家長需要做的是在孩子完成以後審閱一遍,該提醒的提醒,該批評的批評,該表揚的表揚,切不可加重孩子的作業負擔,要留給孩子足夠的時間、空間,讓他們自己玩、自己樂,該學的時候學,該玩的時候玩。檢查作業的目的是為了使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會自主學習。

  三是將上興趣班視為學生成長的需要,非上不可。

  上興趣班似乎已經成為一個潮流。我做過一個調查,班上50個同學,沒有哪一個孩子沒有上過興趣班,多的達到5個以上。問到家長為什麼讓孩子上興趣班,回答卻是五花八門。有的說是為了培養興趣,有的說是別人上我也上,還有的說是放在家裡沒人帶……但是這些興趣班百分之九十都是家長強加的,而不是孩子的初心。

  可以肯定的是上興趣班不是目的,如果單純為了上興趣班而上興趣班,那就有點本末倒置了。有的孩子到了週末一點空閒時間都沒有,比平時學習還忙,這種情況下,你讓孩子去上興趣班能夠培養孩子興趣嗎?

  面對興趣班,家長應該怎麼辦呢?家長首先需要充分的徵求孩子意見,也許孩子的意見還很幼稚,但是孩子的表達源於內心。如果孩子不喜歡去跳舞,你非要孩子去跳舞?你認為會有效果嗎?如果孩子不希望週六去上課,你非要孩子週六去上課,你認為孩子會高興嗎?

  家長還要隨時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有的孩子隨著上興趣班次數的增多,對興趣班會有一些新的認識。比如說不想上了,家長要及時瞭解原因,如果是怕吃苦,那就要引導孩子堅持。有的孩子剛開始不想上,後來由於同學上了興趣班感覺好又想上,那麼家長也要及時把孩子送去,需要做的是提前做好孩子思想工作。因此在上興趣班時,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孩子有哪方面的特長、愛好,可以鼓勵孩子在這方面加以發展。不能把家長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如果這樣不但培養不出孩子的興趣,海抹殺了孩子的興趣。

  簡單地說,低年級家長要走出教育的誤區,不能盲目跟風,要以孩子成長為目標,充分認識到陪伴要突出實效,時間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心理陪伴;作業要突出主體,檢查只是手段,更重要的是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興趣班要把握要義,上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品質。我們應該讓孩子在輕鬆愉悅的環境中健康快樂成長。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