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三國演義知識點

小學語文三國演義知識點

  在我們平凡的學生生涯裡,很多人都經常追著老師們要知識點吧,知識點是傳遞資訊的基本單位,知識點對提高學習導航具有重要的作用。相信很多人都在為知識點發愁,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語文三國演義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三國演義》中忠義的化身是關羽,我們所熟知的他忠、義、勇、謀、傲的事情分別有:千里走單騎、華容道義釋曹操、過五關斬六將、水淹七軍、敗走麥城。

  2.《三國演義》中智者的化身當屬軍師諸葛亮,他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三分之事,書中記敘了有關他的許多膾炙人口的事蹟,如火燒赤壁、七擒孟獲、六出祁山、空城計、揮淚斬馬謖等。

  3.《三國演義》中桃園三結義的三弟兄分別是使用雙股鐧的劉備, 使青龍偃月刀的關羽和使丈八蛇矛槍的張飛。

  4.“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這是我國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的開篇詞。

  5.寫出兩個與“三國”故事有關的成語或俗語:三顧茅廬、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6.諸葛亮是《三國演義》中的主要人物,請寫出小說中有關諸葛亮的兩個故事的名稱。例如:草船借箭,舌戰群儒,空城計。

  7.填人名,補足歇後語。

  (1)(諸葛亮)借東風——巧用天時(2)(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

  (3)(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4)(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5)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情大家商量,能想出好辦法來)

  8.杜牧《赤壁》詩中“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的句子寫的戰役是赤壁之戰。涉及到的兩個主要人物周瑜、曹操。

  9.成語“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是根據《三國演義》赤壁之戰(戰役)中”周瑜定計火攻曹操”的故事演化而來的。請再寫出源於《三國演義》的兩個成語,並寫出相應的人物及故事。

  成語:三顧茅廬 人物及故事:劉備三請諸葛亮。

  成語:身在曹營心在漢 人物及故事:徐庶人在曹營,不獻一策。

  動靜結合

  指對人、事、景處於動態或相對靜態時的描寫。

  如:月黑見漁燈,孤光一點螢。微微風簇浪,散作滿河星。

  全詩用白描手法寫出了詩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兩句寫靜態,後兩句寫動態,一動一靜,相輔相成。

  閱讀理解的技巧和方法

  聯絡上下文解釋詞語。

  方法:1.近義詞解釋法。2.拆字解釋法。3.本義加文中義。

  如:心服口服可用“拆字解釋法”:心裡嘴上都信服,真心實意地信服。

  根據要求劃句子。

  方法:能熟練把握修辭手法的特點並判斷,瞭解不同句子的作用及常見的位置。

  常識:比喻句、擬人句、反問句、排比句、中心句、聯想句、過渡句、總起句、總結句。

  聯想句:由看到的事物而引發的聯想,進行想象、虛寫的句子。

  過渡句(段):使文章銜接自然的句子或段,在文中起承上啟下作用的.句子。(它的作用也是常考點)

  中心句:集中反映中心思想的句子。

  總起句:統領全文,是概括整段或整篇文章的主旨。

  總結句:總結全文。

  《三國演義》必考知識點

  《三國演義》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章回體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開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長篇小說。

  作者簡介

  羅貫中(約1330年-約1400年),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說家。山西幷州太原府人,其它主要作品有小說:《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水滸全傳》。《三國志通俗演義》(簡稱《三國演義》)是羅貫中的力作,這部長篇小說對後世文學創作影響深遠。除小說創作外,尚存雜劇《宋太祖龍虎風雲會》。

  主要內容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105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漢、魏、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鬥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鉅變,塑造了一批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全書可大致分為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編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融於字裡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

  人物形象

  劉備:仁政愛民,重情義,忠義,有才智謀略,禮賢下士。

  諸葛亮:足智多謀,料事如神,心胸坦蕩,胸懷寬廣,愛惜人才,知人善用,法紀嚴明,關心百姓疾苦。

  關羽:武藝超群,神勇威猛,謀略過人,忠義,但驕傲不聽勸諫。

  張飛:耿直,粗獷,性格豪爽,直來直去,愛憎分明,粗中有細,有一定的計謀,但又魯莽。

  曹操:虛偽奸詐,殘酷暴戾,自負多疑,足智多謀,有韜略,有過人的膽識,文學修養高。

  趙雲:勇敢善戰,忠心侍主,光明磊落,處事謹慎,考慮周到。

  呂布:武藝超群,但見利忘義,反覆無常,有勇無謀,鼠目寸光,剛愎自用。

  周瑜:足智多謀,才智過人,嫉賢妒能,氣量狹小,忠心不二,舉賢妒能。

  孫權:有才智謀略,注重招攬人才,知人善用,從諫如流,忍辱負重,能屈能伸,胸懷寬廣。

  藝術成就

  1、描寫戰爭

  第一點是戰爭的多樣化。書中描述了上百次戰爭,可以分為陸戰、水戰,或水陸混合戰,例如水淹七軍;又可分為攻戰、守戰;或分伏擊戰、偷襲戰;或分陣地戰,游擊戰;或主將比試,或兩軍混戰,形式多樣化。

  第二點是軍事行動與政治策略相結合。如曹操南侵併非毫無目的,是為了完成統一大業,劉備聯吳抗曹是為了有立足之地,然後振興劉氏的漢室基業。

  第三點,戰爭的勝負繫於智謀。關鍵在於運籌者的智慧,能不能採納部下的善計良策,能不能正確判斷敵情,能不能客觀分辨忠奸,能不能冷靜處事。大小戰爭的勝負無不與鬥智用計拉上了關係。

  第四點,著重寫人,不著重寫戰爭過程。吸收《左傳》描寫戰爭的經驗而詳寫謀略,略寫戰鬥過程;詳寫佔得上風者,略寫位處下風者;詳寫將勝者,略寫將敗者。通過幾場交鋒,逐步將人物性格形象塑造出來。

  2、結構藝術

  三國故事基本上以魏、蜀、吳三國興亡為縱線,以戰爭發展和人物活動為材料。九十多年的興亡史大約可分為三個主要階段:即由黃巾之亂至赤壁之戰為第一階段;三國鼎立至諸葛亮病逝為第二階段;此後至晉統一天下為第三階段。其間穿插以魏、蜀、吳之間的錯綜複雜的紛爭,把各種大大小小的戰爭和文臣武將的奇謀險計逐一帶出,最後形成一個完整的大故事。由於傳統章回小說的結構回合之間前後呼應,在緊隨主線發展之下,分散之中有集中,首尾一貫,形成一個統一的小說系統。

  3、語言特色

  《三國演義》採用淺近的文言,明快流暢,雅俗共賞;筆法富於變化,對比映襯,旁冗側出,波瀾曲折,搖曳多姿。

  三國演義考試常考知識

  1、劉關張桃園結義(第1回)

  ①為鎮壓黃巾起義,幽州太守劉焉發榜招募義兵。

  ②劉備、張飛、關羽不期而遇,三人均有為國出力之心。

  ③於是在張飛莊後的桃園裡結為異姓兄弟。

  ④他們焚香拜誓:同心協力,救國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

  ⑤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

  2、張翼德怒鞭督郵(第2回)

  ①劉備任縣尉時,督郵來縣巡察。

  ②他態度傲慢,呵斥劉備詐稱皇親、虛報功績,誣陷劉備害民。

  ③揚言要免其官職,藉此敲詐勒索。

  ④張飛酒後聞之,大怒,將其縛在縣前馬樁上鞭打,打折柳條十數枝。

  ⑤張飛還勸劉備殺了督郵,棄官另圖大計,劉備便掛印離去。

  3、呂奉先投奔董卓(第3回)

  ①呂布原為丁原義子。

  ②董卓欲除丁原而懼怕呂布,便派李肅帶赤兔馬和黃金、珠寶前去勸降。

  ③呂布見利忘義,在夜裡提刀徑入丁原帳中,殺之,砍下首級。

  ④呂布投了董卓,並拜董卓為義父。

  ⑤董卓賜之金甲錦袍,封他為都亭侯。

  4、謀董賊孟德獻刀(第4回)

  ①曹操佩著從司徒王允處借得的七星寶刀徑入相府,見呂布在旁,無法下手。

  ②董卓叫呂布去挑馬賜給曹操,董卓因胖不耐久坐,倒身而臥,轉面向內。

  ③曹操便要行刺,卻董卓在衣鏡中看見,急轉身質問。

  ④這時呂布已牽馬回來,曹操忙跪下說獻刀給董卓。

  ⑤並藉口試馬,上馬加鞭而去,等董卓醒悟過來,曹操已出了洛陽。

  5、“寧教我負天下人”(第4回)

  ①曹操謀刺董卓未成而逃亡,路經中牟縣被縣令陳宮捉住。

  ②陳宮欽佩他的忠義,棄官與他同逃。

  ③在成皋,曹操夜宿於父親的義兄呂伯奢家中,因多疑錯殺了呂伯奢家人。

  ④接著又為絕後患而殺呂伯奢,聲稱“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⑤陳宮認為曹操大不義,但念及為國家跟他到此,不忍殺曹,便棄曹而他往。

  點選檢視:關於三國演義的歇後語有哪些

  6、關羽溫酒斬華雄(第5回)

  ①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董卓大將華雄連斬數將,各路諸侯大驚失色。

  ②關羽高聲請纓,發誓勝不了華雄願意受斬。

  ③曹操倒了杯熱酒給關羽。

  ④關羽說:“酒且斟下,我去便來!”

  ⑤他提刀上馬,沒一會兒便砍下了華雄的腦袋,回到軍營,那杯酒還溫著。

  7、劉關張三英戰呂布(第5回)

  ①華雄被斬後,董卓令呂布出戰,公孫瓚不敵呂布,呂布舉畫戟要刺。

  ②張飛挺丈八蛇矛來攻

  ③接著一旁的關羽舞青龍偃月刀來戰,兩人仍戰不倒呂布。

  ④這時劉備掣雙股劍來助戰,三人圍住呂布轉燈兒般廝殺。

  ⑤最後呂布招架不住,便退兵虎牢關,劉、關、張緊追而至。

  8、匿玉璽孫堅背約(第6回)

  ①董卓戰敗,火燒洛陽,孫堅從皇宮廢墟的井中撈出一枚玉璽。

  ②他相信這是自己將要當皇帝的預兆,便託病辭歸江東,另謀大事。

  ③不想事情洩密,袁紹向他討取。

  ④他離開洛陽,袁紹還寫信給荊州劉表,教他攔截孫堅討玉璽。

  ⑤孫堅為此發毒誓說,如果拿了玉璽,死於刀箭之下;後來毒誓應驗。

  9、王允巧使連環計(第8回)

  ①王允利用呂布與董卓好色,先將義女歌伎貂蟬許給呂布為妾,待擇日送出;

  ②後又將貂蟬獻與董卓,並送至董卓府中;

  ③然後離間呂布,使之以為是董卓奪己所愛。

  ④貂蟬也以情迷惑呂布。⑤令呂布對董卓心生嫌怨,最後殺死董卓。

  10、董卓大鬧鳳儀亭(第8回)

  ①呂布得知董卓納貂蟬為姬妾,心懷不滿。

  ②呂布乘董卓入朝議事,入董卓府中,與貂蟬在鳳儀亭相會。

  ③貂蟬假意哭訴被董淫汙、不能復事呂布。

  ④為呂布受他人之制而遺憾,呂布羞慚滿面。

  ⑤董卓回府後撞見呂布,怒而搶過呂布的畫戟,擲戟刺呂布,呂布大驚而逃。

  11、報父仇曹操興師(第10回)

  ①曹操派人往琅琊郡接父親曹嵩到兗州,曹家一行四十餘人途經徐州。

  ②徐州太守陶謙欲結好曹操,遂設宴款待並派兵護送。

  ③不料所派之人竟是黃巾降將。

  ④他們殺死曹嵩一家,取了財物,逃竄他處。

  ⑤曹操大怒,於是發誓要向陶謙報殺父之仇,一路殺戮百姓,包圍徐州。

  12、劉備北海救孔融(第11回)

  ①陶謙求援孔融,黃巾軍包圍北海,孔融自顧不暇,派太史慈星夜求見劉備。

  ②劉備收到信件之後同關羽、張飛點精兵三幹,往北海郡進發。

  ③關羽斬黃巾軍餘黨首領管亥於馬下。

  ④太史慈、張飛、劉備驅兵掩殺,城上孔融也驅兵出城。

  ⑤兩下夾攻,餘黨潰散,解了北海之圍。

  13、陶恭祖三讓徐州(第12回)

  ①曹操攻打徐州,救完北海孔融的劉備也引兵相救。

  ②太守陶謙命糜竺取徐州牌印,讓與劉備,劉備推辭了。

  ③曹操因呂布攻擊後方而退兵,陶謙及部屬再次表達推讓之意,劉備堅辭。

  ④後來陶謙病重,第三次讓徐州,劉備終是推託,陶謙以手指心而死。

  ⑤後徐州軍隊和百姓擁立劉備,劉備乃領徐州牧。

  14、挾天子以令諸侯(第14回)

  ①董卓死後,漢獻帝回到洛陽,宣曹操入朝以輔王室。

  ②曹操興師入朝,董昭建議曹操遷都許都。

  ③獻帝和群臣懼操而不得不從。

  ④遷都許都後,曹操分封大臣,自命大將軍、武平侯。

  ⑤自此大權皆歸於曹操,朝廷大務,先稟曹操,然後方奏天子。

  15、呂奉先射戟轅門(第16回)

  ①袁術派紀靈攻打劉備,並送呂布糧草和密信,要他不救劉備。

  ②劉備寫信向呂布求助,呂布寫信請來紀靈,設宴調解。

  ③呂布將畫戟插在轅門外一百五十步,並說如果射中畫戟小枝,兩家罷兵;

  ④如果射不中,則兩家廝殺。

  ⑤結果轅門射戟應聲而中,避免了一場廝殺。

  16、曹孟德割發代首(第17回)

  ①攻打張繡期間,所過之處,麥熟將刈。

  ②為贏民心,曹操傳令“大小將校,凡過麥田,但有踐踏者,並皆斬首”。

  ③但沒想到自己的馬因鳥而驚,闖進麥田,違犯了軍令,理當斬首。

  ④於是便借郭嘉之語“法不加於尊”。

  ⑤以劍割發代首,並傳示三軍,顯示自己帶頭執法。

  17、夏侯惇撥矢啖睛(第18回)

  ①夏侯惇與呂布手下的高順兩軍相遇。

  ②高順戰敗,夏侯惇繞陣追之,曹性暗地裡拈弓搭箭射中夏侯惇左目。

  ③夏侯惇用手拔箭,連眼珠也拔了出來,他大呼道:“父精母血,不可棄也。”

  ④便將眼珠納於口內啖之,仍復挺槍縱馬而戰。

  ⑤曹性被他一槍搠透面門而死。

  18、白門樓呂布殞命(第19回)

  ①下邳城失陷後,呂布被縛至白門樓。

  ②呂布懇請劉備在曹操面前說情,劉備點頭示意。

  ③呂布對曹操表示降服,曹操問劉備的看法。

  ④玄德以呂布認丁建陽、董卓為義父而又殺之為例,勸曹操殺掉呂布。

  ⑤呂布大罵劉備“大耳兒”,曹操令將呂布縊死,然後梟首。

  19、曹阿瞞許田打圍(第20回)

  ①曹操想透過許田打圍來考查朝廷內外的反應。

  ②在打圍過程中,漢獻帝連射三箭不中,曹操討天子弓箭射之,正中鹿背。

  ③群臣以為天子射中,湧向獻帝高呼“萬歲”。

  ④曹操縱馬直出,遮於天子之前以迎受之。

  ⑤眾皆失色,雲長欲斬曹操,被劉備及時制止。

  20、曹操煮酒論英雄(第21回)

  ①為防曹操謀害,劉備下後園種菜,以為韜晦之計。

  ②一日,曹操忽請劉備飲酒,兩人煮酒對飲,展開論天下英雄的對話。

  ③曹操在對劉備所指的英雄一一否決後,指稱自己和劉備為英雄。

  ④劉備聞言失驚落筷,時值雷聲大作。

  ⑤劉備忙借懼雷來掩飾失驚的情狀,由此解除曹操的疑惑。

  21、屯土山關公三約(第25回)

  ①曹操攻下徐州後,欲取下邳,關羽兵敗後被圍在一座土山上。

  ②曹操派人勸降,關羽提出三個條件:一,只降漢帝,不降曹操;

  ③二,必須供奉劉備的兩位夫人;

  ④三,一旦有了劉備的訊息,不管千里萬里,馬上辭去。

  ⑤曹操應允。

  22、身在曹營心在漢(第26回)

  ①曹操班師回許都,讓關羽同甘、糜二夫人同住一處,欲陷之不義。

  ②關羽則秉燭於門外,通宵佇立,待二位夫人甚為恭敬。

  ③曹操厚待關羽,送美女,賜金銀,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

  ④但關羽拒絕了美女和金銀,只接受赤兔馬。

  ⑤因為此馬日行千里,待有劉備下落,可以騎它速去相見,曹操後悔不已。

  23、關雲長掛印封金(第26回)

  ①關羽得知劉備在袁紹處,到相府辭別曹操。

  ②曹操為了挽留關羽,假託有病,掛避客牌不見,張遼也託病不出。

  ③關羽無奈,只得留下書信一封,辭別曹操。

  ④將曹操所賜金銀,一一封在庫中,分毫未動,漢壽亭侯之印掛在堂上。

  ⑤關羽喝退門吏,帶上嫂嫂,去尋劉備。

  24、關羽千里走單騎(第27回)

  ①關羽得知劉備在袁紹處,於是帶著甘、糜二夫人去尋劉備。

  ②但因為沒有曹操的公文,各關守將均不放行。

  ③於是關羽就保護二位嫂嫂,千里走單騎,勇闖東嶺、洛陽等五座關口。

  ④斬了孔秀、韓福、王植等六員守將。

  ⑤奪下渡船,過了黃河,一路追尋劉備。

  25、戰官渡袁紹敗績(第30回)

  ①袁紹得知曹操封孫權為將軍,結為外應,怒而起兵攻曹。

  ②兩軍對壘於官渡,曹操兵弱糧少,一度欲回守許昌。

  ③謀士荀彧勸曹操與袁紹相持,使袁軍輕敵,內部不和生變,再出奇制勝。

  ④曹操納其言,並依許攸計謀派兵襲燒了袁軍之糧。

  ⑤曹操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

  26、劫烏巢孟德燒糧(第30回)

  ①謀士許攸勸袁紹夜襲許昌,袁紹不聽。

  ②許攸夜投曹操,曹操依許攸計謀,燒燬袁軍烏巢糧屯,大勝。

  ③袁紹也去劫曹城,卻中張遼之計。

  ④曹操乘勝追擊,袁軍四處潰散,袁紹父子倉皇北逃。

  ⑤袁紹全面潰敗,只帶著八百單騎,回到冀州。

  27、劉皇叔躍馬檀溪(第34回)

  ①蔡夫人與弟蔡瑁密謀,以劉表的名義大會眾官於襄陽,請劉備赴會而殺之。

  ②幸有伊籍告密,教劉備起如廁,從西門逃脫。

  ③蔡瑁引軍追趕至檀溪,劉備縱馬下溪,不料所乘之的盧馬失了前蹄。

  ④劉備加鞭大呼“的盧,的盧!今日妨吾!”

  ⑤那馬從水中湧起,躍過檀溪,倉皇而逃。

  28、曹操施計謀徐庶(第36回)

  ①曹操利用徐庶至孝的特點,派人取徐母至許都。

  ②程昱詐稱與徐庶結為兄弟接來徐母,仿徐母筆跡去信召徐庶來許都。

  ③徐庶無奈,含淚向劉備辭行,並向劉備推薦諸葛亮。

  ④徐庶歸曹後,徐母因徐庶棄明投暗而自縊。

  ⑤徐庶心懷劉備和好友諸葛亮,又經此變,雖在曹營,卻終身不為之設一謀。

  29、劉玄德三顧茅廬(第37回)

  ①第一次,劉關張來到隆中拜訪臥龍,無緣謀面,遇見諸葛亮密友崔州平。

  ②第二次,劉關張冒著大雪前往,遇見了諸葛亮的兩位密友及諸葛亮的弟弟。

  ③歸途中還遇見了諸葛亮的岳父,但與諸葛亮仍無緣謀面。

  ④第三次,諸葛亮晝寢未起,劉備吩咐關、張在門前等著,自己拱立階下,相候多時。諸葛亮醒來,兩人相見,劉備請其賜教。諸葛亮論三分天下,願出山效犬馬之勞。

  30、博望坡孔明初勝(第39回)

  ①夏侯惇進攻新野,諸葛亮在博望坡初次用兵。

  ②他排程軍隊,準備火攻,命令趙雲,只許輸,不許贏。

  ③眾將都未見諸葛亮用兵,心中懷疑,張飛等人也不信任諸葛亮。

  ④幸有劉備信任,諸葛亮的命令才可執行。

  ⑤曹軍死傷慘重,博望坡一戰大捷,眾將皆服。

  31、諸葛亮火燒新野(第40回)

  ①曹仁、曹洪引軍十萬殺奔新野。

  ②諸葛亮張榜曉諭居民,隨劉備往樊城暫避。

  ③曹仁領兵進駐空城新野,後奪房造飯安歇。

  ④初更後狂風大作,諸葛亮讓趙雲領兵往城裡射火箭,西、南、北三門火起。

  ⑤曹軍奪東門出逃,又連遭趙雲、關羽和張飛等截殺,曹軍大敗。

  32、劉玄德攜民渡江(第41回)

  ①火燒新野後,曹軍殺來,劉備抵擋不住,便棄樊城,取襄陽暫歇。

  ②新野、樊城百姓跟隨劉備,滾滾渡河,兩岸哭聲不絕。

  ③到南岸的襄陽,蔡瑁、張允不開城門。

  ④劉備又轉而望江陵而走,襄陽百姓又相隨。

  ⑤行進緩慢,劉備始終不忍相棄,最終被曹操趕上。

  33、趙子龍單騎救主(第41回)

  ①趙雲不見了劉備夫人,單槍匹馬去尋找,在逃難百姓中尋得甘夫人,送至長坂坡;

  ②在枯井旁尋得糜夫人和阿斗,糜夫人為存子嗣,投井自殺,趙雲推倒土牆掩蓋枯井。

  ③趙雲獨自一人,懷抱阿斗,七進七出,左右衝殺,連斬了曹操五十多員大將。

  ④曹操在景山頂上望見,急問左右是誰。

  ⑤當得知是趙雲時,曹操感嘆說:“真虎將也!吾當生致之。”

  34、張飛大鬧長坂橋(第42回)

  ①張飛設疑兵,叫隨從在馬尾上拴樹枝,往來奔跑。

  ②馬匹衝起塵霧,使曹軍莫知虛實不敢輕進。

  ③他立馬於橋上,曹軍眾將都不敢近前。

  ④他大吼三聲,嚇得夏侯傑肝膽碎裂而亡,曹操及諸軍眾倉皇而逃。

  ⑤張飛見曹軍已退,便令拆斷橋樑,曹操方知中了張飛疑兵之計。

  35、諸葛亮舌戰群儒(第42回)

  ①諸葛亮為聯吳抗曹來江東見孫權,早有一班文武二十餘人在此等待。

  ②張昭等人主張降曹自保,挑言問難。

  ③諸葛亮侃侃而談,一一辯駁,東吳群儒皆失色無語。

  ④黃蓋與魯肅引諸葛亮入見孫權。

  ⑤諸葛亮則使用激將法,終使其茅塞初開,同意聯合抗曹。

  36、諸葛亮智激周瑜(第44回)

  ①孔明隨魯肅來見周瑜。

  ②周瑜、孔明心中早有主意,卻都故意言降以刺激對方。

  ③魯肅大惑不解,夾在兩人中間,互相說解。

  ④孔明故意念了曹植的《銅雀臺賦》,曲解其意,說曹操乃是為了二喬而來。

  ⑤激起周瑜大怒,請求孔明相助,共破曹操。

  37、群英會蔣幹中計(第45回)

  ①蔣幹自稱與周瑜同窗交契,為邀功主動往江東說降。

  ②周瑜大張筵席,令太史慈監酒,不準談軍旅之事。

  ③群英會上,周瑜故做狂態,佯醉洩露機密。

  ④誘使蔣幹偷了假書信,讓曹操誤認為蔡瑁、張允通敵。

  ⑤曹操中了反間計,除掉了張允、蔡瑁兩位水軍都督。

  38、用奇謀孔明借箭(第46回)

  ①周瑜決意殺諸葛亮,委任他十日打造十萬支箭。

  ②諸葛亮領命說只需三日,並立下軍令狀。

  ③他算定第三天江上會有大霧,便向魯肅借了二十隻草船,於是夜趁霧色靠近曹營。

  ④曹軍不知虛實,只命射箭不止。

  ⑤孔明不費一兵一卒借回十萬多支箭,周瑜自嘆不如。

  39、獻密計黃蓋受刑(第46回)

  ①為了實施火攻曹軍的戰略,周瑜決定使用苦肉計。

  ②黃蓋願行此計,並在周瑜與眾將商議退敵之策時故意大唱反調。

  ③於是周瑜下令將黃蓋打得皮開肉綻,臥床不起。

  ④隨後黃蓋詐言降曹,曹操上當。

  ⑤而後黃蓋順東南風率船縱火衝入曹操水寨,火燒赤壁,立下大功。

  40、龐統巧授連環計(第47回)

  ①周瑜密謀使用連環計火攻破曹,可是沒有人去曹營實施計策。

  ②正巧曹操又派蔣幹來探訊息,龐統受周瑜之命,將計就計,隨蔣幹至曹營。

  ③蔣幹向曹操引薦龐統。

  ④龐統以曹軍多為北方人、不習水戰、多生疾病為由,建議船隻首尾相連。

  ⑤曹操不諳水戰,被龐統所騙。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