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絕命後衛師觀後感1000字

電影絕命後衛師觀後感1000字

  客家雄師絕命後衛,閩西英烈浴血湘江,這是一個真實群體英勇悲壯的故事。八十多年過去,這段史實在歷史的程序中始終鮮為人知。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絕命後衛師觀後感的內容,歡迎大家檢視。

  82年前,一支由6000多名閩西子弟組成的“客家軍團”,在湘江之畔衝鋒陷陣、浴血奮戰直至全軍犧牲,書寫了軍史上慘烈而悲壯的一頁,為的是掩護中央紅軍主力長征。82年後,一個幾百人的劇組穿著棉衣忙碌一夏,還原了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10月12日,由中央電視臺、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有限責任公司、福建省委宣傳部聯合攝製的電視劇《絕命後衛師》在北京舉行首播媒體見面會。《絕命後衛師》導演董亞春、編劇錢林森攜劇中主要演員共同出席,細述該劇的拍攝故事,同時宣佈該劇定檔10月17日央視一套晚間黃金檔推出。

  《絕命後衛師》是中宣部確定的紀念紅軍長征勝利八十週年的重點電視劇專案。該劇把紅軍長征過程中的紅三十四師作為故事的原型,將史料和藝術相互結合,聚焦的是重大歷史轉折時期紅軍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重現紅三十四師廣大指戰員在生死存亡時刻顧全大局、英勇戰鬥的壯闊場面。

  客家雄師絕命後衛,閩西英烈浴血湘江,這是一個真實群體英勇悲壯的故事。八十多年過去,這段史實在歷史的程序中始終鮮為人知。

  據導演董亞春介紹,這段歷史在軍事史料記載方面幾乎是空白,這和全師將士幾乎全部陣亡有關,找資料很難。“整個劇基本上遵循歷史真實和紅軍長征大的歷史背景,但也有很多描寫做了邏輯上的推演,細節上有創作。”

  “80年前的一段悲壯史實,卻找不到恰當的藝術表達手段,更不知道怎麼被現在的年輕人所接受。”錢林森表示,其最初劇本創作資料全來自於網路已知的少許資料,直到後來,透過資料收集和走訪,一張烈士名單上千餘個極為樸素的名字刺激了他。“一看就知道是一群普通的蘇區老鄉,在紅軍生死存亡的關頭,他們為保衛蘇維埃毅然投紅,把家一扔就走,再也沒有回來。這樣,忽然就感到這些小人物撲面而來。”

  《絕命後衛師》有5條創作框架,即大格局、小人物、好故事、重創新、強團隊。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有限責任公司副總裁、《絕命後衛師》總製片人芶鵬表示,“這部劇注重講好故事,每個人物的故事都是可以連線起來的。這支部隊包羅了各類人物,有的不乏過人之處,更重要的是,觀眾可以從這部劇裡看到紅軍戰士的錚錚鐵骨。紅三十四師的全體官兵,具有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為實現革命理想不惜犧牲生命,這正是劇中弘揚和讚頌的長征精神,也是我們當下這個時代很多人所缺乏的。這也是該劇的精神核心和創作主旨。”

  《絕命後衛師》區別於以往許多重大革命題材主要寫敵我雙方的領袖,該劇“切入點”比較低,把描寫刻畫的重點放在基層指揮員和普通士兵身上,聚焦紅軍戰士的英雄群像:夫妻紅軍,父子紅軍,兄弟紅軍,還有投紅士兵等另類意義上的紅軍戰士。“他們更接地氣,更能體現普通人的內心世界和情感。” 董亞春表示,“這些小人物的心路歷程和他們的`情感,讓劇作創造起來更遊刃有餘一些,創作空間更大。”

  紅三十四師的絕命後衛任務是一項向死而生的悲壯任務,而這種悲壯是一種靈魂的集體昇華。董亞春表示,《絕命後衛師》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紅三十四師的這種偉大的犧牲精神,他們最高貴的自我犧牲精神。“無論是指揮員還是小人物,當他們從農民成長為無畏死亡的偉大戰士,當個體命運與民族命運聯絡在一起,一個個卑微的生命就此變得無限榮光,生活也因此變得波瀾壯闊。”

  作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八十週年獻禮片,《絕命後衛師》選在長征的出發地福建長汀拍攝。長汀是革命老區閩西根據地,在那裡,隨時隨地可聽到真實的歷史故事。隨時可穿越到那個時代的劇作中。據董亞春介紹,影片中的2個故事就是取材於長汀當地的真實故事。一個閩西大地土生土長的農民,把自己的6個兒子送上了戰場,最後全部犧牲,老人為此哭瞎了眼;另一個是丈夫當兵、妻子一等就是75年的故事,這些鮮活的素材都成為了《絕命後衛師》的人物原型。“當時聽到這些故事感到很震撼,簡直無法想象。”

  紅軍長征是一項艱苦卓越的遠征,而《絕命後衛師》的拍攝也同樣是一場艱難的戰鬥。

  紅三十四師最後全師陣亡,很悲壯的歷史,但是怎麼去描寫和表達這個悲壯?劇中犧牲的場景中,人物在生命最後彌留之際出現的幻覺,比如木子李最後看見妻子生下的兒子,還有爆炸的硝煙隨波而去,寓意著那些英雄的名字將血染湘江,比如陳樹湘母子最後一臉平靜與兒子對話的情境,極具精神意境……

  錢林森表示,“全軍覆沒不是說每一個人在槍口下倒一下就完了,重要的是要寫他們在生死抉擇那一刻怎麼把人性當中最光彩,最美的閃爍出來。”

  “在生死最後時刻,把生的希望留給別人把犧牲留給自己,父親把生的希望留給兒子,哥哥把生的希望留給弟弟,丈夫把生的希望留給妻子……這個戲有很多浪漫主義的處理方式,這些人性當中最美、最高尚的犧牲精神,都牽動了親情關係,最後落點都在人情、人性上。從個體到群體,紅三十四師是犧牲自己來換取中央順利突圍,保證中央的全身而退,這種犧牲精神可能是我們這部戲裡最主要的主題。對於生死的認知,是我們全力去表現的。” 董亞春如是說。

  雖然這部劇有些情節非常悲壯,但這不是一部“悲劇”,紅三十四師打的是一場“勝仗”,因為他們完成了上級派給他們的後衛作戰任務。歷史上師長陳樹湘受傷被俘後,用手扯斷自己的腸子自盡。但在《絕命後衛師》中,陳樹湘並未如歷史一般在螢幕上倒下,而是冒死掩護了幾個少年紅軍過牯子河追趕主力部隊。“以比較抒情的方式來結束,也是想寄託這樣一種感情,這裡就有浪漫主義的東西。這幾個少年紅軍歷史上並沒有記載,這是我們對紅三十四師的文化期許。雖然這個師全軍覆沒了,但是不能讓所有人都倒下,這也是我們後人寄託的一種希望,希望他們能有幾個人回來。”董亞春說。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