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家鄉之變小學生作文600字

話家鄉之變小學生作文600字

  星期天,我的80歲太爺爺戴著老花鏡座在客廳的沙發上看著報紙,邊看邊發出感嘆聲。好奇的我將目光移到太爺爺手中的報紙上,原來他正在看《新華日報》上“鏡頭看鉅變”的文章。恰巧老師佈置我們寫一篇家鄉變化的,我便央求他給我講點這方面的內容,太爺爺高興地眯縫著眼睛將背向後靠了靠,給我擺起了“龍門陣”:

  先說“穿”字。解放初期,物資奇缺,想做件衣服得憑布票到鄉供銷社去買。好不容易賣到布做好的衣服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衣服上是補丁壓補丁,款式也是單一的“中山裝”樣式。因為條件艱苦,當時許多村幹部用屬於化纖質地的“日本尿素”包裝袋改當褲子的面料,便有了“大幹部、小幹部,人人都穿抖抖褲,穿青的、穿藍的,就是沒有社員的”順口溜。改革開放後,富裕起來的農民,對穿著也開始講究了,各式各樣的西裝、休閒裝、運動裝、時尚裝,佔滿了農民的衣櫃,他們不管看顏色、款式、質地,而且講究品牌和追求時尚和流行。

  再說“吃”字。新中國剛剛成立的那幾年,農民的'溫飽都成問題,更不用說吃菜了。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後,有了糧食的農民主食以粗糧為主,醃製的蘿蔔、白菜等成了他們一年四季的“家常菜”。隨著改革開放,鼓起錢袋子的農民,開始在吃上講究科學,追求營養。雞、魚、肉、蛋和反季節蔬菜,隔三差五的出現在他們的餐桌上,現在的人們對吃更認準“綠色”食品。

  接著說“住”字。太爺爺說:他最早住的房子是用蘆葦、玉米秸、麥草等搭建的簡易草棚,是名副其實的“茅草屋”,碰上下雨、大風等惡劣天氣,真令人擔心。記得有一年的冬天,風特別大將茅草屋的上蓋給掀了,在上去修路時我還吟誦了杜甫的“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的詩句自樂。80年代,爺爺蓋起了土牆瓦頂的房子,總算給全家建“遮風擋雨”的地方。現在,託新農村建設的福,我們的家建在環境優美、配套設施齊全的農民別墅群中,住在寬敞明亮的樓房裡,呼吸著清新的空氣,感覺真比城裡還好。

  最後說“行”字。最早,人們的出行主要是靠步行。當爺爺從郵電學校畢業後,老式“永久”牌腳踏車便成了他的主要交通工具。現在看起來並不起眼的老式腳踏車,在當時曾令村上人羨慕不已。現如今,“農村班車通達”工程,讓城裡的公交車開到了咱小區門口,解決了農民出行難。家家戶戶都有了摩托車、電動車,莊上十來戶人家還買了私家車,方便快捷的出行方式,為咱農民的農產品進城出售提供了便利,拉近了城鄉之間的距離。

  聽著太爺爺講述的“衣、食、住、行”的故事,真令人感嘆國家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真為祖國感到驕傲和自豪!我決心努力學習,使我們的祖國更加繁榮和昌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