瞞天過海褒義詞還是貶義詞

瞞天過海褒義詞還是貶義詞

  瞞天過海意思是瞞住上天,偷渡大海。中性詞,有些詞無明顯的感情色彩。一起來看看。

  瞞天過海

  意思是瞞住上天,偷渡大海。比喻用謊言和偽裝向別人隱瞞自己的真實意圖,在背地裡偷偷地行動。清代無名氏將“瞞天過海”收進其所編《三十六計》中,並作為“三十六計”的第一計。“瞞天過海”的計策,古時人們早有使用,而“瞞天過海”這一詞語的形成,或與元初未知人士所撰《薛仁貴徵遼事略》中薛仁貴設計讓唐太宗渡海的故事有關。“瞞天過海”這一詞語的最先使用,應不晚於明代末年。

  “瞞天過海”的計策,古時人們早有使用。如:春秋時代,齊姜和狐偃定計,把晉公子重耳灌醉,打發他離開齊國(見《左傳》);隋代,隋將賀若弼多次大張旗鼓地進行換防,以麻痺敵軍,最後在敵軍毫無戒備的情況下,指揮大軍偷襲並攻克了陳國的南徐州(見《隋書·賀若弼傳》)。“瞞天過海”這一詞語的形成,或與元初未知人士所撰《薛仁貴徵遼事略》中薛仁貴設計讓唐太宗渡海的故事有關。“瞞天過海”這一詞語的最先使用,不晚於明末阮大鋮的《燕子箋·購幸》:“我做提控最有名,瞞天過海無人問。今年大比期又臨,嗏,我只要賺幾貫銅錢養阿正。”“瞞天過海”作為“三十六計”的'計名,始自清代無名氏編寫的《三十六計》。

  作品出處

  《瞞天過海》選自《三十六計》。

  《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它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

  原書按計名排列,共分六套,即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前三套是處於優勢所用之計,後三套是處於劣勢所用之計。每套各包含六計,總共三十六計。其中每計名稱後的解說,均系依據《易經》中的陰陽變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剛柔、奇正、攻防、彼己、虛實、主客等對立關係相互轉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樸素的軍事辯證法的因素。解說後的按語,多引證宋代以前的戰例和孫武、吳起、尉繚子等兵家的精闢語句。全書還有總說和跋。

  三十六計是我國古代兵家計謀的總結和軍事謀略學的寶貴遺產,為便於人們熟記這三十六條妙計,有位學者在三十六計中每取一字,依序組成一首詩:金玉檀公策,藉以擒劫賊,魚蛇海間笑,羊虎桃桑隔,樹暗走痴故,釜空苦遠客,屋樑有美屍,擊魏連伐虢。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