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狡兔三窟是貶義詞嗎

成語狡兔三窟是貶義詞嗎

  狡兔三窟是一則漢語成語,狡兔三窟指的是狡猾的兔子會準備好幾個藏身的窩,用來比喻隱蔽的地方或方法多,但在現代漢語中,該成語具有貶義色彩,通常在表示某人工於心計為人狡猾的時候使用。該成語在句中作賓語、定語。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成語狡兔三窟相關內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成語狡兔三窟是貶義詞嗎1

  一、成語基本資訊

  【成語】狡兔三窟

  【色彩】貶義

  【拼音】jiǎo tù sān kū

  【基本解釋】狡猾的兔子準備好幾個藏身的窩。用來比喻藏身的地方多或有多種避禍方法。

  二、成語造句

  1、儘管這幫歹徒狡兔三窟,但最終還是難逃法網。

  2、儘管犯罪分子狡兔三窟,但仍然被幹警們一網打盡。

  3、如今罪犯都是狡兔三窟,我們必須嚴加防範,多布幾個點嚴陣以待。

  4、那些毒梟狡兔三窟,到處流竄,讓警方經常撲空。

  5、我能夠在動亂中逃脫出來,全靠平時有準備,所謂狡兔三窟,就是這個道理。

  6、狡兔三窟,我們得再仔細搜一搜,看有沒有其他窩點。

  7、你一下說住臺中,一下又說住臺北,究竟住在哪裡呢?人家說狡兔三窟,我看你大概不只吧!

  8、在舊社會,官僚政客們常常八面玲瓏,為自己多留後路,正所謂狡兔三窟。

  成語狡兔三窟是貶義詞嗎2

  中文名

  狡兔三窟

  拼音

  jiǎo tù sān kū

  近義詞

  移花接木、掩人耳目[1]

  反義詞

  甕中之鱉、坐以待斃[1]

  出處

  《戰國策·齊策四》

  語法

  作賓語、定語[

  成語出處

  西漢·劉向《戰國策·齊策四》:狡兔有三窟,僅得其免死身,今君在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請為君復鑿二窟。[1]

  這個故事後來被提煉為成語“狡兔三窟”。

  成語故事

  春秋時代,齊國的`孟嘗君非常喜歡與文學家、俠義之士交朋友。為了能與他們常討論國家大事,孟嘗君經常邀請這些人到家中長住。其中有位叫馮諼的人,常常住很長時間,但卻什麼事都不做。孟嘗君覺得很奇怪,但是好客的他仍然熱情招待馮諼。

  有一次,馮諼替孟嘗君到薛地討債,但他不但沒跟當地百姓要債,反而還把債券全燒了,薛地人民都以為這是孟嘗君的恩德,對他充滿感激。

  後來,孟嘗君被齊王解除相國的職位,前往薛地定居,受到薛地人熱烈的歡迎,孟嘗君這才知道馮諼的才能。這時,不多話的馮諼才對孟嘗君說:“通常聰明的兔子都有三個洞穴,才能在緊急關頭逃過獵人的追捕,而免除一死。但是你卻只有一個藏身之處,所以你還不能高枕無憂,我願意再為你安排另外兩個可以安心的藏身之處。”

  於是馮諼去見梁惠王,他說如果梁惠王能請到孟嘗君幫他治理國家,那麼梁國一定能夠變得更強盛。於是梁惠王派人邀請孟嘗君到梁國,準備讓他擔任治理國家的重要官職。

  可是,梁國的使者一連來了三次,馮諼都叫孟嘗君不要答應。梁國派人請孟嘗君去治理梁國的訊息傳到齊王那裡,齊王一急,就趕緊派人請孟嘗君回齊國當相國。馮諼要孟嘗君向齊王提出希望能夠擁有齊國祖傳祭器的要求,並將它們放在薛地,同時興建一座祠廟,以確保薛地的安全。

  祠廟建好後,馮諼對孟嘗君說:“現在屬於你的三個安身之地都建造好了,從此以後你就可以墊高枕頭,安心地睡大覺了。”

  成語寓意

  狡兔三窟指的是狡猾的兔子會準備好幾個藏身的窩。用來比喻隱蔽的地方或方法多。這個成語其實就是告訴我們要學會留退路。給自己留一個退路,就多了一個發展的空間,多了一份希望,是一種謀生之道。為自己留一條退路,就等於給成功更多的機會,給自己更多的選擇。

  成文運用

  狡兔三窟在句中作賓語、定語。

  狡兔三窟在現代漢語中,是貶義的,通常在表示某人工於心計為人狡猾的時候使用。

  運用示例

  東漢·三國·吳質《答東阿王書》:“深蒙薛公折節之禮,而無馮諼三窟之效。”

  唐·李白《送薛九被讒去魯》詩:“孟嘗習狡兔,三窟賴馮諼。”

  唐·陳陶《悲哉行》:“狡兔有三穴,人生又何常。”

  唐·杜甫《見王監兵馬使說近山有白黑二鷹賦詩二首》之一:“鵬礙九天須卻避,兔藏三窟莫深憂。”

  《晉書·王衍傳贊》:“夷甫兩顧,退求三穴。”

  唐·溫庭筠《開成五年秋書懷一百韻》:“處己將營窟,論心若合符。”

  唐·蘇拯《狡兔行》:“草中三穴無處藏,何況平田無穴者。”

  北宋·蘇軾《用和人求筆跡韻寄莘老》:“君不見夷甫開三窟,不如長康號痴絕。”

  北宋·黃庭堅《次韻答張沙河》:“正令夷甫開三窟,獵以我道皆成禽。”

  北宋·蘇軾《過嶺二首》之一:“平生不作兔三窟,今古何殊貉一丘。”

  北宋·黃庭堅《二月二日寄陳遒用》:“政恐利一源,未塞兔三窟。”

  北宋·黃庭堅《次韻吉老十小詩》之四:“藏拙無三窟,談禪劇七禽。”

  南宋·陸游《秋思》詩之三:“迂疏早不營三窟,流落今寧直一錢。”

  南宋·陸游《初夏雜詠》之二:“本不營三窟,何由挫一毫?”

  元好問《燕府白兔》:“褐衣擾擾皆三窟,幾在祥經咳唾間。”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邵九娘》:“(妻)見柴曰:‘汝狡兔三窟,何歸為?’柴俯不對。”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