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片-《復興之路》觀後感

愛國片-《復興之路》觀後感

  【愛國片——《復興之路》篇一】

  《復興之路》封面給了人一種震撼的感覺。高聳的華表,奔湧的江河水,遠處模糊的宮殿,書的封面底色濃厚又豔麗,極富視覺衝擊力。中華民族的歷史也是這樣,既輝煌燦爛又飽經風霜,既有著悠久的古代文化氣息,又充滿著現代活力。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縱觀中國歷史,我們可以從中明白一件事:志當存高遠。因為人是為什麼而活?又是什麼在支援著人們奮發向上?其實不過就是兩個字——信念。

  當國人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中沉醉不醒時,在歐洲,許多西方國家卻在悄然發展壯大著,他們充滿了生機與活力,志向遠大而又有著令人驚詫的行動力。當本國的資源不能滿足時,他們把目光看向了傳說中“遍地黃金”的東方國家。當英國派出使者向清朝請求通商時,乾隆卻以“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為由一口拒絕了他。那時的清朝已經在安逸中消弭了意志,不求上進,在自己自足的滿足中一醉不醒,渾然不知外面的世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於是,中國與世界發展的潮流擦肩而過,沒有抓住這難得的發展機遇。

  清朝的閉關鎖國,孤立了自己,使自己在世界上落伍。結果曾經的東方大國,被歐洲國家的尖船利炮打開了國門,從此步步淪喪最終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蒙受了百年屈辱。

  “志當存高遠。”我們不能只看到眼前的繁花似錦,不能奢望能一勞永逸,不能滿足於眼前的一點點成就,而是要樹立遠大的志向,併為之不斷奮鬥,最終才能成功。

  “請您用大理石,漢白玉,青銅和瓷器建造一個夢,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綢緞,綴滿寶石,這兒蓋神殿,那兒建後宮,放上神像,飾以琉璃,飾以黃金,飾以脂粉,請詩人出身的建築師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個夢,添上一座座花園,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噴泉。請您想象一個人類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神廟,是宮殿,那就是這座名園”在世界的一隅,存在著人類的一大奇蹟,這個奇蹟就是圓明園。1860年10月18日,英國公使額爾金下達焚燬圓明園的命令,其理由是”在人們腦海中留下不易泯滅,永遠儲存的痕跡......圓明園宮殿為之要地,人所共知,毀之所以予中國政府以打擊......警醒其迷夢”這一行動得到了英國首相巴麥尊的同意,他還暗示額爾金燒燬紫禁城。

  為了給予中國政府以沉重的打擊,破滅中國人民的信心,這座耗費了150多年時光和數不盡的人力物力才建造起來的萬園之園,被一把火和一個野蠻的命令所毀,只給百年後的世界留下了斷壁殘垣和不絕於書的憤怒。

  “志當存高遠。”如果當時的王朝統治者能目光遠大,立志高遠,或許這夢一般的園林不會被毀得如此令人心痛。可是世界上不會有“如果”,我們必須以此為鑑,從傷痛中走出來,去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資產階級透過光緒帝進行了資產階級政治改革運動——戊戌變法。雖然變法最後失敗了,但是它是一次愛國救亡運動。它要求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和擴大資產階級政治權力,符合近代中國發展的歷史趨勢,它傳播了資產階級的新文化和新思想,批判了封建主義舊文化,舊思想,也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

  “志當存高遠。”這是一次資產階級的覺醒,志向遠大的仁人志士在中國一步步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深淵時勇敢的站了出來,希望在中國建立資本主義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為此奔走奮鬥。其中尤其是”戊戌六君子“中的譚嗣同,在戊戌變法失敗時拒絕了逃生機會,表現出了大義凜然 ,視死如歸,甘為變法流血犧牲的大無畏精神,以這種捐軀的壯烈行為,來喚醒民眾的覺悟。但是樹立了遠大的志向,還需要腳踏實地的行動最終才能獲得成功。

  由於變法的失敗,中國失去了一批傾向在原有體制下實行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代之而起的是主張激烈變革,最終使一場千年鉅變——辛亥革命爆發了。辛亥革命給了封建專制制度以致命的一擊。它推翻了統治中國近代長達270多年的腐敗屈辱的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推動了歷史的前進。辛亥革命也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在以後的歷史程序中,無論誰想做皇帝,無論誰想復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對下迅速垮臺。

  “心信其可行,則移山填海之難,終有成功之日。心信不可行,則反掌折枝之易,亦無收效之期。”被稱為“國父”的孫中山先生曾經這樣說過。這句話告訴了我們意志的重要性,我們要用正確的思想來指導我們的行動,軟弱與退縮都不是革命者應有的,我們要勇於面對困難,愈挫愈勇。因為“雖然試了不一定能成功,但是不試的話一定會失敗”。很多時候成功都是一扇虛掩著的門,就看你有沒有勇氣去推開它。或許困難並沒有你想象中那麼難以解決。

  我們除了“志當存高遠”之外還要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堅信終有一日會取得成功。孫中山先生一生都貢獻給了中國革命,“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他不僅樹立了在中國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遠大志向並且還為之奮鬥了終生,值得我們後人敬仰。

  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為我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而新文化運動的掀起傳播了馬克思主義,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中國共產黨也應運而生,從此中國革命的面目就煥然一新了。

  “志當存高遠。”立志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國家的共產黨人和廣大人民群眾努力奮鬥,拋頭顱,灑熱血的結果,最終取得了革命的勝利。

  黎明前最黑暗,在中國迎來真正的光明之前,無數的革命先烈用他們的鮮血開出一條血路。

  1978年12月,黨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走上改革開放的道路。

  今年是改革開放35週年,在此之際我們更要清醒地認識到:當今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需要中國,對外開放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基本國策。我們與世界的發展同呼吸,共命運。

  “志當存高遠。”我們要堅定改革發展的政策不動搖,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

  中國的歷史是一條悠久的長河,晝夜不停奔騰向前流去。而作為當代學生的我們要成長起來,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志當存高遠。”作為社會主義的接班人,我們肩負著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任務,當今世界,科學發展日新月異,逐步向知識經濟,資訊化社會邁進,不學習,人就會落後。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要順應時代的要求,要胸懷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要有遠見卓識和在複雜的環境中應變的能力,勇於開拓創新,積極努力,爭創成績。

  或許我們現在仍然很青澀,仍存在著很多的不足,但是我們會更加努力。看完《復興之路》,胸中湧現的自豪與激情像是一股強大的暖流貫穿全身。我們的祖國啊,雖歷經風霜,但煥發著強大的生命力與活力。而我們則應該遵循諸葛亮在《誡外甥書》中的教誨:“志當存高遠。”

  【愛國片——《復興之路》觀後感篇二】

  《復興之路》全片敘事宏大,解讀深刻,向我們展示全球視野下中國發展道路之抉擇,民族復興之畫卷,讓我感觸良深。全片包括千年局變、崢歲月、中國新生、偉大轉折、世紀跨越、繼往開來6集,生動再現了160多年來中國人民為求得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而前赴後繼地奮鬥追求的歷程,清晰地勾畫出中華民族從倍遭屈辱、奮起抗爭到走向復興之路。復興之路可以得出這樣一條歷史結論:那就是“歷史和人民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

  從1840年領土淪喪、百年屈辱的開始,到今天的獨立自主並完成香港和澳門的順利迴歸;從千年局變(辛亥革命)、崢歲月(革命失敗、探索新道路)到中國新生(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成功);從閉關鎖國、落後捱打、民不聊生,到今天的改革開放、申奧成功、小康社會。百年的屈辱和半個世紀的發展繁榮既見證了“落後就要捱打”這樣的血的教訓,也印證了“民族精神與國家安全從來不是靜態恆定之物,從來是在動態中不斷變化演進的。可以這樣說,《復興之路》用事實證明,只有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從洪秀全到孫中山,在百年沉淪、百年復興、跌宕起伏歷史程序中,多少仁人志士為了民族的夢想在水深火熱中探索;多少炎黃子孫為了國家復興的`追求,在歲月深處寫下光榮!作為現代中國大學生,我們是驕傲的,因為我們的國家在富強;我們是自豪的,因為我們有如此多的精神領袖和如此偉大的民族。我們應該矢志不渝追尋他們的夢想,承擔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責任,以自己的努力為中華民族發展史續寫新的篇章。誠然,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能只是一種口號。復興,靠強大的軍事高科技的國防,靠全中華兒女的智慧的凝聚力,靠真正的民族素養的說服力。我們既需要完善政治體制,建立強大的經濟體制亦要擁有不可磨滅的文化精神。

  《復興之路》展示了中國近30年經濟持續高速增長,政治社會穩定繁榮所取得的非凡成就的同時,透過採訪國內外權威專家對中國和平發展的成功進行總結分析,對中國復興遇到的各種挑戰提供瞭解決問題和未來發展的相關重要策略。《復興之路》讓我們看到,中國選擇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創造了一個西方認為難以理解的成功奇蹟,已具備了復興的初步條件,中國有可能為世界上其他國家走向富強和繁榮提供一個可參照的樣本。《復興之路》選取各個歷史階段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進行歷史重現,全景式追溯了中華民族的強國之夢和不懈探索的偉大曆程,引發了我們關於民族復興的議論和思考。

  從舊民主主義革命到以馬克思主義為指標、以共產黨為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國人民積百年之力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建立了新中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走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初步實現國家繁榮富強之後,正為建設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努力奮鬥——這就是歷史的選擇、時代的選擇、人民的選擇!

  現在中國正處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我們大學生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復興將在我們這一代中一步一步靠近,我們應該勇敢的擔負起來,這就要求我們學好科學文化知識,用科學文化來武裝自己,為國家的建設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道路是漫長的,前途是光明的,總有一天中國會再次登上世界領先地位!

  新世紀的國際是科技和經濟的競爭,從根本上講是高科技、高素質人才的競爭,是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的競爭。要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得到發展,就要努力學習和發揚功臣們的愛國主義精神、無私奉獻精神和勇於創新的精神,團結一心,勵精圖志。

  新中國成立後,社會主義工業化取得了重大成績。雖然由於缺乏經驗、急於求成,中國在社會主義道路上遭遇曲折,使發展大打折扣甚至後退,但是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在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仍然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員用巨大的熱情建立新中國,中國人民也以艱苦奮鬥,勤儉建國的精神共同建設祖國,使中國在核技術、人造衛星和運載火箭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在尖端科技某些方面接近世界先進水平,並且也取得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華民族開始了在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

  中華民族一直在探索中前進著,在不斷改革創新中取得成就,而唯有把這種、改革創新的精神繼續發揚光大,中華民族才能實現偉大的復興,中國才能步入強國之林。勿忘國恥,以史為鑑。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起來,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繼續努力奮鬥!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