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謀善斷的成語故事

好謀善斷的成語故事

  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承擔主語、賓語、定語等成分。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它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好謀善斷的成語故事,歡迎大家分享。

  好謀善斷的成語故事1

  成語好謀善斷出處:

  這個成語來源於晉代陸機的《辯亡論》。

  好謀善斷

  這個成語來源於晉代陸機的《辯亡論》。

  三國時期,東吳的孫權善於招攬人才,禮賢下士,不管是江東本地的還是其他地方來的,只要有才能,肯為他效力,他都加以任用。魯肅、諸葛瑾等人都投奔到他那裡去,並且受到他的賞識和重用。

  公元208年,荊州牧劉表病死。孫權接受魯肅的建議,以弔喪為名,派魯肅去荊州,觀察劉表兒子的動向;同時聯合依附於劉表的劉備,一起反對曹操。不料,魯肅還未到荊州,劉表的兒子已經投降曹操;劉備在曹軍的追擊下,急忙向南撤退。於是魯肅會見劉備,提出劉、吳聯合抗曹的主張。劉備表示同意,派諸葛亮隨魯肅去見孫權。

  這時孫權還在觀察形勢《諸葛亮拜見孫權後對他說,曹操大軍壓境,再猶豫不決就要大禍臨頭。但是,曹軍遠路趕來,非常疲勞;他們又都是北方人,不習水戰;荊州的軍隊剛投降曹操,內心不服。只要孫,劉同心協力,一定能打敗曹操,

  孫權聽了諸葛亮的一番分析,增強了聯合劉備打敗曹操的信心。就在這時候,曹操想用武力脅迫孫權投降,派人到江東下戰書,把自己二十多萬的軍隊誇大為八十萬,揚言要和孫權決一勝負。

  孫權把戰書給部下看,部下大驚失色。不少將領主張向曹操投降,只有魯肅主張抵抗。當時周瑜不在,魯肅勸孫權召回周瑜再作計議。

  周瑜回來後,孫權召集部下繼續商議。周瑜分析了癢軍的弱點後,認為曹操犯了用兵的大忌,要求孫權給他幾萬精兵,保證能打敗曹操。

  孫權聽了周瑜的`話,抗曹的決心更堅定了c他對周瑜說:“曹操這老賊早就想廢去漢室,自立為帝,只是顧及袁紹、袁術、呂布、劉表和我罷了。現在袁紹等人已經敗滅,只留下我了。我同老賊勢不兩立,你提出應當抗擊,非常合我的心意。這是老天爺把你送到我這裡來相助的啊!”孫權越說越激動,隨手拔出佩劍,“嚓”的一聲,砍去了面前几案的一角,對著大家厲聲說:“眾位將領敢有再講投降的,就跟這几案一樣。”

  接著,孫權任命周瑜為都督,程普為右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帶三萬精兵溯江西上,和劉備的軍隊會合一起,迎擊曹軍。

  公元208年,曹軍進到赤壁,小戰失利,退駐江北,與孫,劉聯軍隔江對峙。孫,劉聯軍利用曹軍遠來疲憊,疾疫流行,不習水戰,後方又不穩定的弱點,用火攻擊曹操的水師;周瑜和劉備水陸並進,大破曹軍。赤壁之戰後,孫權地位更加鞏固。劉備握有荊州大部地區,後又取得益州3從而形成了曹操,孫權,劉備三方鼎立的局面。

  孫權舀政時,由於好謀善斷,因此把吳國治理得很強盛。

  好謀善斷的成語故事2

  成語名稱:好謀善斷

  成語拼音:hào móu shàn duàn

  成語用法:作謂語、定語;形容人勤于思考善於判斷。

  實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詞

  成語結構:聯合式

  成語年代:古代

  成語解釋:好:喜愛,喜好;善:善於。形容人勤于思考,並善於作出判斷。

  成語來源:晉·陸機《辨亡論》上:“疇諮俊茂,好謀善斷。”

  成語造句:

  好謀善斷的成語故事

  三國時,孫權善於招攬人才,禮賢下士。只要有才能,願為他效力的人,他都加以重用。魯肅、諸葛瑾等人都投奔到他旗下,得到了他的賞識和重用。公元208年,荊州牧劉表病死,魯肅建議孫權派他前往荊州,以弔喪為名,聯合依附於劉表的劉備,共同對抗曹操。魯肅與劉備見面後,劉備表示同意,便派諸葛亮隨魯肅去見孫權。當時,孫權還在猶豫不決。諸葛亮見到孫權後對他說,曹操大軍壓境,再不採取主動將會大禍臨頭。曹軍南下作戰,非常疲倦,加上他們又不習水戰,只要孫、劉聯軍,一定能將曹操打敗。孫權聽了這番分析,增強了聯劉抗曹的信心。他召集部下商議,周瑜分析了曹軍的弱點後,認為曹操犯了用兵大忌,建議孫權給他幾萬精兵,保證能大獲全勝。周瑜的話使孫權抗曹的決心更堅定了。這一年,孫權任命周瑜為左督,魯肅為贊軍校尉,程普為右督,率三萬精兵沿江西上,和劉備的軍隊會合,迎擊曹軍。赤壁之戰,曹軍大敗,從而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孫權建立吳國後,由於他善於用人,善於判斷,所以吳國越來越強大。

  好字開頭的成語

  好船者溺 好謀善斷 好好先生

  包含有好字的成語

  黃公好謙 潔身自好 好好先生 疾惡好善 嫉惡好善 人無千日 笑罵由他 宰相肚裡 好謀善斷 好船者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