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豫不決的成語故事及出處

猶豫不決的成語故事及出處

  成語釋義:

  表示拿不定主意。猶豫:遲疑的意思。

  來源追溯:

  《戰國策·趙策三》:“……趙誠發使尊秦昭王為帝,秦必喜,罷兵去。”平原君猶豫未有所決。

  故事連結:

  戰國時,有一年秦軍圍困了趙國都城邯鄲,趙孝成王派人前往魏國請求援救。魏國派大將晉鄙領兵救趙,但又害怕強大的秦軍,讓軍隊在湯陰停留下來,不再前 進;又派將領辛垣衍暗中潛入邯鄲,透過趙國的相國平原君趙勝告訴趙孝成王說,秦國之所以急迫地包圍趙都,是因為秦昭王想稱帝,而並非為了奪取城池,佔據地 盤。如果趙國能派使臣向秦昭王表明願意尊他為帝,那麼秦王必定很高興,一定會休戰離去。

  平原君聽了,一時拿不定主意,沒有決定下來。

  這時,齊國的謀士魯仲連恰好在趙國遊歷,瞭解到這件事,就去見平原君。他請平原君介紹,會見了辛垣衍。魯仲連向他闡述了不能尊秦王為帝的理由,使辛垣衍改變了原來的看法。平原君也拿定了主意,決定抗擊秦軍。他再次派人去魏國,請魏將晉鄙發兵救趙。

  學以致用:

  我們在處理一些日常事務的時候,要儘可能地做到果斷,而不要老是猶豫不決,從而耽誤了做出判斷的最佳時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