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食西宿成語故事

東食西宿成語故事

  東漢·應劭《藝文類聚》卷四十引《風俗通》解 釋: 貪婪的人各方面的好處都要。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東食西宿成語故事,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東食西宿成語故事1

  【注音】dōng shí xī sù

  【典故】俗說齊人有女,二人求之。東家子醜而富,西家子好而貧。父母疑不能決,問其女,定所欲適。……女便兩袒,怪問其故。雲:‘欲東家食,西家宿。’

  漢·應邵《風俗通》

  【釋義】比喻貪婪的人各方面的好處都要。

  【用法】作謂語、定語;比喻唯利是圖,貪得無厭

  【結構】聯合式

  【相近詞】唯利是圖、貪得無厭

  【押韻詞】留後路、金湯之固、星列棋佈、緣情肖物、擎天一柱、褰裳躩步、雍容雅步、貪權慕祿、認賊作父、池魚林木

  【成語故事】齊國有一個年輕貌美的女子,東西兩家公子同時來求婚,東家公子很富有但相貌醜陋,西家公子是一個英俊的窮書生,姑娘的父母很為難,叫姑娘自己定奪,她說兩個都願意嫁,白天在東家吃飯,晚上去西家睡覺

  【成語舉例】“東食西宿”,廉者當不如是,馬亦自笑無以對。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黃英》

  東食西宿成語故事2

  戰國時期,齊國有一個十分美麗的女子,她的父母親對她愛如掌上明珠。她家東邊的鄰居是一戶大財主,家財萬貫,可是這個財主的兒子卻長得十分醜陋;她家西邊的鄰居是一戶窮苦人家,可是這家的兒子卻長得十分英俊,而且很有才學。有一天,東西兩家鄰居同時託人為自己的兒子向這個女子家提親。她的父母一時難以作出決定,不知答應哪一家才好。於是,便去徵求女兒的意見,說:“現在東西兩家都託人來求婚,我們考慮來考慮去,一直拿不定主意,你不妨說說你自己的想法,你願意嫁到哪一家去?”那個女子張口欲言,可是又馬上縮了回去,過了好一會,一言不發。她的父母以為她害羞,難以啟齒,便說道:“你既然不好意思開口,我們就採用別的辦法。如果你喜歡東家就舉起左手;如果你喜歡西家,就舉起右手。”誰知話剛落音,那個女子卻把兩隻手同時舉起來。她的父母迷惑不解地問;“你把雙手都舉起來是什麼意思?”她羞羞答答地說:“東家的兒子富而醜,西家的兒子貧而美,我願意嫁到東家去吃飯,嫁到西家去住宿。”她的父母聽了,真是哭笑不得。

  後人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東食西宿”這個成語,比喻某入貪得無厭,唯利是擇,“有奶便是娘”,沒有一點兒人格。

  東食西宿成語故事3

  In ancient times, a girl in the State of Qi had reached marriageable age. Two families delivered betrothal gifts to propose marriage.

  In the family on the east, the young man was short and ugly, but the family was rich. The family on the west was very poor, but the young man was handsome and talented.

  The girl's parents considered the matter from different angles,but were unable to come to a decision. So they called the girl andlet her make her own decision.

  Seeing the daughter lower her head, blushing and shy, the father said: "If you are too shy to tell your decision, you can do it by exposing your arms. If you like the son of the family on the east, expose your right arm; if you like the son of the family on the west, expose your left arm."

  After pondering for some time, the girl silently exposed both her arms.

  "Now what does this mean?" her parents asked in surprise.

  "I…’ the girl said bashfully. "I want to dine in the family on the east, and sleep in the family on the west."

  古時候,齊國有位姑娘,已經到了應該出嫁的年齡。有兩戶人家送來聘禮求婚。

  東邊的一家,青年長得又矮又醜,可是家裡很有錢;西邊的一家,家裡很窮苦,但是青年卻長得一表人才。

  姑娘的父母左右盤算,還是決定不下來,就把姑娘叫到跟前,讓她自己拿主意。

  父親看到女兒低著頭,紅著臉,一副羞羞答答的樣子,就說:“你要是不好意思說出口,那麼你就以袒露手臂來表示:喜歡東家兒子,你就袒露右臂;喜歡西家兒子,你就袒露左臂。”

  姑娘左思右想,才默默地袒露出左右雙臂。

  “這是什麼意思?”父母驚詫地問姑娘。

  “我……”姑娘扭扭捏捏地說:“我想在東家吃飯,在西家住宿。”

  東食西宿成語故事4

  戰國時,齊國有個姑娘到了該出嫁的年齡,有兩家人同時送來聘禮給這姑娘家,向她父母求婚。

  東面人家的兒子長得又矮又醜,可是家中富有錢財;西面人家的兒子呢?倒是一表人才,只是家境貧苦。姑娘家的父母左右盤算,還是決定不下來,便把女兒喚到堂上,叫她自己拿定主意。

  父親見女兒低頭紅臉,一副羞羞答答的樣子,便說:“你要是不好意思說出口,就袒露手臂表示一下吧,喜歡東家兒子,就袒露右邊;愛上西家兒子,就袒露左邊。”

  姑娘怔了半天,才解開衣襟,把兩邊的手臂都袒露出來。

  “這是什麼意思?”父母驚詫地問。

  “我……”姑娘忸忸怩怩地說,“我想在東家吃飯,在西家住宿。”

  【大道理】:

  知足者常樂,有些貪得無厭的人什麼好處都想得到。

  東食西宿成語故事5

  從前在齊國,有個貌美的姑娘,已經到了出嫁的年齡。一天,住在姑娘家東邊的一戶富貴人家,派人來提親說:“我家公子雖長得一般,可家裡條件好,若嫁給他可享盡富貴。”

  住在姑娘家西邊的一戶窮苦人家,也求人來提親,說:“這後生人品好,長得又漂亮,真是百裡挑一呀,就是家裡窮一些,家無隔夜糧。”

  父親對女兒說:“你願意哪家也不用說了,就用裸露手臂來表示吧,左東右西。”

  女兒淡淡一笑,慢慢地露出左子臂,接著又露出右手臂。

  老兩口驚訝地問:“這是怎麼說呀?”

  姑娘慢條斯理他說:“這不是很明白嗎?我願意到東家去吃飯,到西家去夜宿……”

  東食西宿成語故事6

  [原文]

  齊人有女,二人求之。東家子醜而富,西家子好而貧。父母疑不能決,問其女:“定所欲適,難指斥言者偏袒,令我知之。”女便兩袒。怪問其故。雲:“欲東家食,西家宿。”(《藝文類聚》)

  [註釋]

  好:漂亮、美麗。

  疑:猶豫不決。

  適:去、到。

  指斥:指名直呼。

  偏袒;袒露(裸露)兩臂。

  [譯文]

  齊國一戶人家有個女兒,村裡兩家人向她求婚。東面那家的兒子長相難看,但家裡有錢;西頭那戶的兒子倒是一表人才,可家裡卻是貧苦。父母親左思右想不能決斷,就同女兒說:“你自己決定想去哪家,要是不好意思說出口,就袒露手臂表示一下,(喜歡東家就袒露右臂,喜歡西家就袒露左臂),也好讓我們知道你的意思。”姑娘就把兩隻手臂都裸露出來。父母驚奇了,問她什麼意思。她說:“我想在東家吃飯,在西家住宿。

  文言文翻譯技巧:

  【增補法】

  文言文言簡意賅,故省略成分現象較突出。文言文翻譯的增補法,就是要把語句中省略的重要成分補全,使句子意思完整。文言文中大量省略主語、謂語、賓語、兼語和介詞、中心詞等,如“永州之野產異蛇,(異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中就省略了主語“異蛇”,翻譯時如果不增補齊全,意義就不太明確。特別是一些句子成分省略較多的'文言文句子,如“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一句就省略了主語和兼語,不增補全句子成分就譯成“叫進來,讓拜見夫人”,直接譯出來,讓人覺得莫名其妙,可是增補後的句子應該是“(左光斗)召(史可法)入(家),使(史可法)拜夫人”,翻譯成“左光斗叫史可法來自己家裡,讓他拜見自己的夫人”,大家一看就明白。

  【調換法】

  文言文中許多句子結構和現代漢語語序不同,經常出現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介詞結構後置等句式(在文言文中統稱倒裝句),如果原封不動地按照原句順序翻譯出來,意思就含糊不清。如“嘗學琵琶於穆、曹二善才”(《琵琶行並序》)譯成了“曾經學習彈琵琶向穆、曹兩位樂師”,讓人不知所云,調換成正確的語序“嘗於穆、曹二善才學琵琶”後就譯為“曾經向穆、曹兩位樂師學習彈琵琶”。

  【留借法】

  “留”即保留原文不用翻譯。翻譯文言文時,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朝代國號、帝號年號、典章制度和度、量、衡等專有名稱直接留用,不用翻譯。如“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岳陽樓記》)一句中,“慶曆”是年號,“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毋須翻譯照用即可。 “借”即借用相關的詞語代替現有的詞語,這主要是針對文言文中的“通假”而言。文言文在發展的過程中,遇到新的物象,而沒有現成的字詞,只得借用相關的字詞來寄託所要表達的意義(即許慎在《說文》中稱之為“本無其字,依聲託事”)。在文言文翻譯中,如果不懂通假借用,有的句子是無法翻譯的。如“操吳戈兮被犀甲”(《國殤》)和 “顏淵蚤死”(《論衡》)兩句,“被”通“披”,“蚤”同“早”,如果不會“借”,你將無法翻譯通這些句子,不信試試?

  【刪減法】

  文言文雖以言簡意賅見長,但有時為了表情達意,會增加一些字詞,刪減法就是把多餘的文言詞語刪除。有兩種情況較常見:一是偏義複詞或同義連用中,要刪除這些詞中陪襯的詞素。像“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出師表》)中的“異同”就是偏義複詞,意義偏重在“異”字上,翻譯時要把“同”字刪去,譯為“不應當有所不同”。類似的有“死生,晝夜事也! ”(《〈指南錄〉後序》)、“我有親父兄”(《孔雀東南飛》)等,都偏重在加點的詞上。二是有些文言文中有無實義的句首發語詞或句中助詞,在翻譯的過程中也可刪去不譯。如 “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說》)中加點的“蓋”字就不用翻譯。

  【互聯法】

  文言文中有時把幾件事情(或幾條線索)中相關的詞語並列在一起,或相互呼應、相互補充,或起強調作用,這是古代漢語中常見的一種叫互文並提修辭手法,如“秦時明月漢時關”(《出塞》)並不是說“秦朝的明月漢朝的邊關”,而是說“秦漢時期的明月啊秦漢時期的邊關”。翻譯這類文言文句子,要先找出相互呼應、補充或並列的部分——即“互”,再一層意思一層意思進行翻譯——即“聯”。像“主人下馬客在船”(《琵琶行並序》)、“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到影。 ”(《三峽》)之類的句子翻譯都要注意到這一點。

  需要引起同學們注意的是:文言文的學習是一個厚積薄發的學習過程,文言文的翻譯又是文言文知識和現代漢語表達能力的綜合體現,只有在夯實文言基礎知識之後,掌握方法才能更快更好地翻譯文言文。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