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憂後樂的成語故事

先憂後樂的成語故事

  【先憂後樂解釋】:

  憂慮在天下人之先,安樂在天下人之後。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後。

  【成語故事】:

  具有先憂後樂精神的人物和事例

  當然首推范仲淹啦。他在《岳陽樓記》中就寫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他一生都在為國為民操勞著,鎮守西北的時候威震西夏諸國,年老的時候他把家裡的'錢拿出來買了一千畝義田。用於救濟受災百姓。而全家卻窮得沒住房,只得寄住在官房裡。有一次他的兒子範純仁收了五百鍾的麥子,在路上遇到大宋著名窮鬼石曼清。石曼清張口就訴窮。範純仁就把麥子連船給了他。回到家後向老範說起這事。范仲淹忙問,有沒有給他麥子。兒子說給了。父子倆都覺得很踏實。他雖然苦了自己。卻惠及百姓。境界多麼的高啊!只要國家百姓過的不安穩。他會急得焦頭爛額。百姓國家安穩了,他便感到欣慰。這不正是先憂後樂嗎?

  在今天,“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被賦予著新的含義,新的內容。

  所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就是說要以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為生,以個人的快樂為後。回顧60多年前,日本帝國主義鐵蹄橫行我中國大地,有多少仁人志士、革命豪傑為了挽救中華民族於水深火熱之中,拋頭顱,灑熱血。夏明翰“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張學良、楊虎城反蔣抗日、深明大義;李宗仁血戰臺兒莊,狠狠地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