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誠信的成語故事大全

有關誠信的成語故事大全

  成語就是有道理的詞語,它奠基著我國的文化之路。後來被編譯成《成語故事》系列圖書。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誠信的成語故事,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誠信的成語故事 篇1

  1.季布“一諾千金”使他免遭禍殃:

  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濃厚的友情。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這就是成語“一諾千斤”的由來)後來,他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結果他的舊日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著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他,綞使他免遭禍殃。一個人誠實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反過來,如果貪圖一時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於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實惠”。但為了這點實惠他毀了自己的聲譽而聲譽相比於物質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於朋友,無異於失去了西瓜撿芝麻,得不償失的。

  2.晏殊信譽的樹立:

  北宋詞人晏殊,素以誠實著稱。在他十四歲時,有人把他作為神童舉薦給皇帝。皇帝召見了他,並要他與一千多名進士同時參加考試。結果晏殊發現考試是自己十天前剛練習過的,就如實向真宗報告,並請求改換其他題目。宋真宗非常讚賞晏殊的誠實品質,便賜給他“同進士出身”。晏殊當職時,正值天下太平。於是,京城的大小官員便經常到郊外遊玩或在城內的酒樓茶館舉行各種宴會。晏殊家貧,無錢出去吃喝玩樂,只好在家裡和兄弟們讀寫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為輔佐太子讀書的東宮官。大臣們驚訝異常,不明白真宗為何做出這樣的決定。真宗說:“近來群臣經常遊玩飲宴,只有晏殊閉門讀書,如此自重謹慎,正是東宮官合適的人選。”晏殊謝恩後說:“我其實也是個喜歡遊玩飲宴的人,只是家貧而已。若我有錢,也早就參與宴遊了。”這兩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樹立起了信譽,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3.烽火戲諸候的的故事:

  周幽王有個寵妃叫褒姒,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臺上點起烽火——烽火是邊關報警的訊號,只有在外敵入侵需召諸侯來救援的時候才能點燃。結果諸侯們見到烽火,率領兵將們匆匆趕到,弄明白這是君王為博妻一笑的花招後又憤然離去。褒姒看到平日威儀赫赫的諸侯們手足無措的樣子,終於開心一笑。五年後,酉夷太戎大舉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諸侯未到——誰也不願再上第二次當了。結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虜。

  4.《郁離子》中記載了一個因失信而喪生的故事:

  濟陽有個商人過河時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桿大聲呼救。有個漁夫聞聲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濟陽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給你 100兩金子”。待被救上岸後,商人卻翻臉不認帳了。他只給了漁夫10兩金子。漁夫責怪他不守信,出爾反爾。富翁說:“你一個打漁的,一生都掙不了幾個錢,突然得十兩金子還不滿足嗎?”漁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後來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慾救,那個曾被他騙過的漁夫說:“他就是那個說話不算數的人!”於是商人淹死了。商人兩次翻船而遇同一漁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報卻是在意料之中的。因為一個人若不守信,便會失去別人對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處於困境,便沒有人再願意出手相救。失信於人者,一旦遭難,只有坐以待斃。

  5.郭汲不失信於孩子:

  郭汲在幷州任職時,一次下去考察,途經美稷縣,當地的孩子們聞訊後,自發地聚集到一起夾道歡迎他。郭汲不知情,就問:“小朋友,你們這是在幹什麼呀?”孩子們回答說:“聽說您要來,我們特來歡迎!”郭汲聞言趕忙下馬,一一答謝。在美稷縣辦完事後,孩子們又聞訊趕來送郭汲,並問他什麼時候返回。郭汲立即讓隨從計算返程的日期,告訴了他們。由於事情辦得十分順利,返回美稷縣的日子比預期早了一天,但為了不失信於孩子們,郭汲下令在縣城外的野亭露宿一晚,等到第二天才入城。

  6.曾參殺豬示誠信:

  曾參,春秋末期魯國有名的思想家、儒學家,是孔子門生中七十二賢之一。他博學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養性,德行高尚。有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辦事,年幼的兒子吵著要去。曾參的妻子不願帶兒子去,便對他說:“你在家好好玩,等媽媽回來,將家裡的豬殺了煮肉給你吃。”兒子聽了,非常高興,不再吵著要去集市了。這話本是哄兒子說著玩的,過後,曾參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參卻真的把家裡的一頭豬殺了。妻子從集市上回來後,氣憤地對丈夫說:“我是哄兒子說著玩的,你怎麼就真把豬殺了呢?”曾參說:“孩子是不能欺騙的!他不懂事,還沒有辨別能力,接觸到的是父母,所以什麼都跟父母學。你現在哄騙他,等於是在潛移默化地教他學會欺騙。再說,你現在欺騙了孩子,孩子以後自然也就不相信你了,你以後還怎麼教育孩子?”

  7.卓公行千里如期:

  卓恕,字公行,浙江上虞人。他為人篤實講信義,答應辦的事就立即去辦;與人約會,縱然遇到暴風疾雨、雷電冰雪,也都沒有不如期到達的。有一次,卓公行從建業回會稽(今浙江紹興)探家,去向太傅諸葛恪告辭,諸葛恪問道:“你什麼時候返回呢?”卓公行回答說:“某日當再來親自拜見。”到了那天,諸葛恪想做東宴請一些賓客,不停地飲酒品菜,以便等候卓公行。當時,赴宴的賓客都以為,從會稽到建業相去千餘里,路途之上又很難說不會遇到風波之險,怎麼一定能如期到達呢?管眾賓客怎麼說,諸葛恪堅持要等卓公行,因為他了解卓公行,知道他是一個誠信君子,他說今天到就一定會到。不一會兒,卓公行果然到了。所有的人都很驚詫。

  誠實守信,踐諾履約,言必信,行必果,是中國社會的傳統美德。做不到就不要隨便說,說出過的話就一定要做到。我們都應該做一個像卓名行那樣的篤實守信之人。

  8.陶四翁燒燬假紫草:

  陶四翁卻寧可受損失也不去坑害別人,用高尚的品質言傳身教。陶四翁是個開染布店的,他為人忠厚,做生意講求信譽,在鎮上有口皆碑。一天,有人來推銷染布用的原料紫草,陶四翁並不懷疑,就用四百萬錢通通買下了那些紫草。不久一個買布的商人來店裡進貨,看見了這些紫草,便告訴陶四翁說這些都是假的。陶四翁大吃一驚,還有些不相信。商人教了陶四翁一些檢查紫草的方法,陶四翁照商人說的一試,果然是些假紫草。這時商人說沒關係,這事包給我了,假紫草仍然可以用來染布,價錢便宜點拿到市場上去賣掉就行了。第二天,商人再來進貨,陶四翁卻沒有一匹染布,他還當著商人的面把那些假紫草全都燒了。其實,當時陶四翁並不富有,卻寧可受損失也不去坑害別人。他用高尚的品質言傳身教了他的後代,他的子孫們也像他一樣誠信不欺,最後都成了大富商。

  9.孫武斬姬演兵,說話算數,執法如山,樹立了軍法的信用:

  孫武,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人,著名的軍事家。他在吳國為將時,主張以法治軍,曾率兵攻破楚國,使吳國強大起來。他所著《孫子兵法》一書,總結了古代的作戰經驗,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之一。春秋末期,出生於齊國貴族的孫武流亡到了南方的吳國。吳王闔閭為了爭奪霸主地位,迫切需要拜請一位能夠領兵作戰的將軍。恰在這時,他得到了孫武寫的《兵法》十三篇,讀完之後十分著迷。於是派人把孫武請進王宮(一說是孫武結識了吳王闔閭的謀臣伍子胥,經伍子胥推薦,孫武帶著他所著的兵書進見吳王)。吳王闔閭見了孫武后,很客氣地說:“您的《兵法》我已經拜讀過了,其中的見解很精闢,只是不知道您能不能實際演示演示呢?”孫武非常爽快地回答說:“當然可以!不論男的女的,經過我列陣演練,都可以成為勇武善戰的'好兵!”“從未見過戰陣的嬌弱女子,您也能把她們訓練成為好兵嗎?”吳王似信非信地問。“能!”孫武斬釘截鐵地回答。這一天,吳王把一百八十名宮女交給孫武訓練。他想考察一下孫武的實際指揮能力,就坐在演練場旁邊的高臺上觀看。孫武開始演練,先讓每個宮女手持一支戟,把她們分成左右兩隊,分別指定吳王的兩個寵姬擔任隊長。接著,孫武問她們:“是否知道自己的心、背和左右手的位置?”眾宮女回答:“知道!”她們也好奇地揭看看孫武究竟要怎麼操練。只聽孫武嚴肅地說:“現在,由我擂鼓發令。令向前,就朝著心所對的方向進擊;令向左,就沿著左手的方向進擊;令向右,就沿著右手的方向進擊;令向後,就朝著背的方向後退。你們能做到嗎?”,眾宮女說:“能!”孫武又強調說:“如果有人不聽從軍令,就依法斬首!”眾宮女平時只會唱歌跳舞,哪裡曉得軍法的厲害。尤其是那兩個隊長,仗著吳王的寵愛,根本沒有把孫武放在眼裡。因此,當孫武發出軍令後,鼓聲咚咚,令旗揮舞,眾宮女不但沒有依令進退,反而嘻嘻哈哈鬧個不停,把隊形都搞亂了。見此情景,孫武沒有動怒。他說:“大家第一次參加操練,有不明白的地方,是我沒有講清楚。”他把軍令和操練要求又反覆地向宮女們作了講解,再次強調:“如果有人不聽軍令,是一定要斬首的!”孫武把宮女們的隊形整理好以後,再次下令擊鼓向左進擊。宮女們還是嘻嘻哈哈,兩個隊長依然笑得前仰後合。隊形又被搞亂了。這時,孫武威嚴地宣佈:“我已經講明軍令和操練要求,可是隊長卻帶頭不聽軍令,依法應當斬首!”於是,他下令把擔任隊長的兩個吳王寵姬綁了起來。坐在高臺上觀看演練的吳王闔閭聞聽此言,大吃一驚,趕忙派人傳旨要求赦免二姬。孫武斷然回答:“現在我是主將,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在他的堅持下,兩個寵姬被斬首示眾。眾宮女見孫武說話算數、執法如山,操練時再也不敢怠慢。一會兒鼓聲又起,令旗揮舞。眾宮女奇蹟般地排列成了一支步調整齊的隊伍:前後左右,臥倒起立,就是在泥濘的草地上,也是按照軍令進退起止,完全符合要求,一點差錯也沒有,嘻嘻哈哈的吵鬧聲更是聽不到了。透過這次演練,孫武顯示了他的治軍才能。吳王闔閶儘管心疼他的兩個寵姬,但更慶幸發現了一位很有氣魄和膽識的將才。於是,他正式任命孫武為大將軍。俗話說,“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這個規矩,實質就是做事的“規範”,就是規章制度。既然立了規矩,就必須嚴格執行,也就是要“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如果立了規矩,又不去認真執行,那麼這些“規矩”就只能是“一紙空文”,就沒有什麼信用可言,而這樣是根本不可能做成什麼大事的。孫武說話算數,執法如山,樹立了軍法的信用,這是他重要的治軍之道。

  10.皇甫績守信求責:

  皇甫績是隋朝有名的大臣。他三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一個人難以維持家裡的生活,就帶著他回到孃家住。外公見皇甫績聰明伶俐,又沒了父親,怪可憐的,因此格外疼愛他。外公叫韋孝寬,韋家是當地有名的大戶人家,家裡很富裕。由於家裡上學的孩子多,外公就請了個教書先生,辦了個自家學堂,當時叫私塾。皇甫績;就和表兄弟們都在自家的學堂裡上學。外公是個很嚴厲的老人,尤其是對他的孫輩們,更是嚴加管教。私塾開學的時候,就立下規矩,誰要是無故不完成作業,就按照家法重打二十大板。有一天,上午上完課後,皇甫績和他的幾個表兄躲在一個已經廢棄的小屋子裡下棋。一貪玩,不知不覺就到了下午上課的時間。大家都忘記做教師上午留的作業。第二天,這件事被外公知道了,他把幾個孫子叫到書房裡,狠狠地訓斥了一頓。然後按照規矩,每人重打二十大板。外公看皇甫績年齡最小,平時又很乖巧,再加上沒有爸爸,不忍心打他。於是,就把他叫到一邊,慈祥地對他說:“你還小,這次我就不罰你了。不過,以後不能再犯這樣的錯誤。不做功課,不學好本領,將來怎麼能成大事?”皇甫績和表兄們相處得很好,小哥哥們都很愛護他。看到小皇甫績沒有被罰,心裡都很高興。可是,小皇甫績心裡很難過,他想:我和哥哥們犯了一樣的錯誤,耽誤了功課。外公沒有責罰我,這是心疼我。可是我自己不能放縱自己,應該也按照私墊的規矩,被重打二十大板。於是,皇甫績就找到表兄們,求他們代外公責打自己二十大板。表兄們一聽,都“撲哧”一聲笑了出來。皇甫績一本正經地說:“這是私塾裡的規矩,我們都向外公保證過觸犯規矩甘願受罰,不然的話就不遵守諾言。你們都按規矩受罰了,我也不能例外。”表兄們都被皇甫績這種信守學堂的規矩,誠心改過的精神感動了。於是,就拿出戒尺打了皇甫績二十大板。後來皇甫績在朝廷裡做了大官,但是這種從小養成的信守諾言、勇於承認錯誤的品德一直沒有丟,這使得他在文武百官中享有很高的聲望。以真誠為骨其實做文章也和做人一樣,要以誠信為本。一位老作家寫道:“寫文章以天地為心,以真誠為骨。”他把真誠無散和為他寫作的準則,他把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呈現在讀者面前,但求無愧於讀者,更無愧於自己的良心。

  11.忠誠與失信的約會:

  漢朝年間,有一個叫陳實的人。陳實,字仲弓,曾官太丘長。陳實為人正直,為官清廉,深受百姓的愛戴和好評。後來,陳實返回了故里,無官一身輕,當地遠近的官員、鄉鄰村民們卻都願意尊稱其為“陳太丘”。有一天上午,陳太丘從街市返回的路上,恰好與曾一起供職的朋友意外碰面,畢竟兩人也是多年未曾謀面,兩人相擁一起,真道是友人相見,格外親熱。寒暄一陣後,陳太丘執意要請友人到自家去好好敘上一番,友人家在鄰鎮,再加上陳太丘的再三邀請,盛情難卻,兩人邊走邊聊,很快就來到了陳太丘的家門口。一進家門,但見諾大的庭院,已被主人收拾的乾乾淨淨,各種物什,擺放得井然有序。陳太丘便去裡屋叫來夫人孩子,熱情地給他們介紹了一番。孩子們鞠躬施禮後,便知趣地到庭院玩去了;夫人呢,與那友人客套幾句後,就忙著要準備酒菜。友人見陳太丘一家禮儀分明,熱情待客,打心底佩服陳太丘的為人處世。這時,陳太丘先把友人領進了書房,欣賞了幾幅名人字畫,各自贊嘆和發表評論後,又雙雙坐在茶几旁,開始品茗。品茗是一種學問,在不緊不慢的舉止間,有淡淡而悠然的茗香從杯際騰起,人們可以回憶往事,咀嚼人生,細細思量很多很多。茗香飄逸,話興正濃。就在談笑間,夫人進屋,告訴他們,飯菜已齊了。兩位友人相擁而出,來到廳堂,只見八仙桌上已經擺好了足足有八個香噴噴的熱菜。於是主人取出了一罐陳年老酒,鋪上了兩個精緻的酒盅,那酒香很快飄散,滿院飄香,撲鼻而來,兩人對視一笑,端杯而盡,酒逢知己,越飲越歡。酒過數巡之後,友人開口說話了:“不能接著再喝了,我差點忘了,明天我還得去郡府會一好友,還得早點回去準備行裝呢。”話音未落,陳太丘呵呵一笑:“這麼如此之巧,明天我們剛好與你順路,也得去郡府去辦點事。”於是兩人相視而笑。酒足飯飽之後,兩位友人約定,次日午時一塊上路,地點就在陳太丘家門前的大槐樹下。兩位友人為了表達各自的忠誠,他們還在槐樹前立了個高高的樹幹。如此之後,兩人才揖手辭別。次日,陳太丘提前來到了樹幹前,等了一段時間,眼看著樹幹底端的黑影漸漸東斜,午時已過。這時,陳太丘猜想著友人是別有他事而不能同行,或者是他已經提前出發了,於是就先上路了。然而,就在陳太丘走完之後,他的朋友終於到了,左看右看,卻不見陳太丘的影子,當即就氣不打一處來,非要到他家去看個究竟問個明白。一到陳太丘的家門口,正看見他的長子正在家門口盡興地玩耍。於是他便指桑罵槐,又象是自言自語地說道:“真不是人哪!跟人約好一塊出門的,卻又不等人。”當時,陳太丘的長子剛剛年滿七歲,名陳紀,字元方,是一個人見人愛、非常懂事的孩子。等他父親的友人數落完後,小陳紀說:“您與我父親約定在午時,午時不來,則表示不講信用;對孩子罵他的父親,則表示沒有禮貌。”鏗鏘數語,擲地有聲。那刻,剛才還歇斯底里歡叫的知了已經嘎然而至,死一般寂靜。那友人當即就羞愧萬分,恨不得找個地洞鑽了進去,並又想下車解釋。抬眼處,但見小陳紀頭也不回就進屋去了。

  誠信的成語故事 篇2

  曾子殺豬

  曾子,春秋末期魯國有名的思想家、懦學家,是孔子門生中七十二賢之一。他博學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養性,德行高尚。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辦事,年幼的孩子吵著要去。曾子的妻子不願帶孩子去,便對他說:“你在家好好玩,等媽媽回來,將家裡的豬殺了煮肉給你吃。”孩子聽了,非常高興,不再吵著要去集市了。這話本是哄孩子說著玩的,過後,曾子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子卻真的把家裡的一頭豬殺了關於誠信的成語故事關於誠信的成語故事。妻子看到曾子把豬殺了,就說,“我是為了讓孩子安心地在家裡等著,才說等趕集回來把豬殺了燒肉給他吃的,你怎麼當真呢。”曾子說:“孩子是不能欺騙的。孩子年紀小,不懂世事,只得學習別人的樣子,尤其是以父母作為生活的榜樣。今天你欺騙了孩子,玷汙了他的心靈,明天孩子就會欺騙你、欺騙別人;今天你在孩子面前言而無信,明天孩子就會不再信任你,你看這危害有多大呀。”

  季路一言

  《左傳·哀公十四年》:“小邾射以句繹來奔,曰:'使季路要我,吾無盟矣。'使子路,子路辭。季康子使冉有謂之曰:'千乘之國,不信其盟,而信子之言,子何辱焉?'對曰:'魯有事於小邾,不敢問故,死其城下可也。彼不臣而濟其言,是義之也。由弗能。"楊伯峻注:"季路即子路,

  《論語.顏淵》謂'子路無宿諾',足見季路之誠信素著,故射寧與子路相約,而不欲與魯盟誓。"後以"季路一言"指可以憑信的話。

  示例 此事君親見之,惟季路一言,無他言也。(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李伯言》)

  誠信的成語故事 篇3

  ①季札贈劍

  吳國宗室季札,在出使北方大國途中,順道訪問了徐國國君。徐君非常喜歡季札的寶劍,但知它是吳國國寶,所以不好意思索要。

  季札心知徐君很喜歡這寶劍,想立即將它送給徐君,但礙於自己仍需前往其他國家,所以需要帶著這寶劍以代表吳國出使。於是,季札心中暗暗向徐君許下諾言:“當我結束這次行程後,我會再到徐國,屆時定將這寶劍送給您。”

  後來,當季札返回徐國時,徐君已死。季札來到徐君墓前,便將寶劍掛在徐君墓旁的樹上。隨從連忙問道:“人都死了,還贈他寶劍幹什麼?”季札說:“我早在心中答應將這寶劍送給徐君,如今徐君雖已離世,但不可因此改變我的承諾,我仍要履行諾言。”

  ②破鏡重圓

  南朝陳國將亡時,駙馬徐德言預料妻子樂昌公主將會被人掠去,於是打破一面銅鏡,各拿一半,作為日後重見時的憑證,並約定每逢正月十五日,就在市集賣這半面鏡子,以探聽對方的訊息。

  陳國亡後,樂昌公主為楊素所佔,徐德言每逢正月十五日便到京城賣鏡,年復一年,終在某年見到一人叫賣破鏡,與所藏半鏡相合,於是題詩曰:“鏡與人俱去,鏡歸人未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樂昌公主見到此詩,悲泣不食。楊素知道此事後,便讓公主與徐德言重新團圓。

  ③一諾千金

  秦朝末年,楚國有一個叫季布的人,他這個人個性耿直,而且非常講信用,只要他答應的事,就一定會努力做到,也因此他受到許多人的稱讚,大家都很尊敬他。

  他曾經在項羽的軍中當過將領,而且率兵多次打敗劉邦,所以當劉邦建立漢朝,當上皇帝的時候,便下令捉拿季布,並且宣佈:凡是抓到季布的人,賜黃金千兩,藏匿他的人則遭到滅門三族的懲罰。可是,季布為人正直而且時常行俠仗義,所以大家都想保護他。起初季布躲在好友的家中,過了一段時間,捉拿他的風聲更緊了,他的朋友就把他的頭髮剃光,化裝成奴隸和幾十個家僮一起賣給了魯國的朱家當勞工。

  朱家主人很欣賞季布,於是專程去洛陽請劉邦的好朋友汝陰侯滕公向劉邦說情,希望能撤銷追殺季布的通緝令,後來劉邦果真赦免了季布,而且還給了他一個官職。

  誠信的成語故事 篇4

  夜讀春秋

  徐州兵敗後,關公與曹操約法三章,暫居曹營。

  曹操敬重關公,為了籠絡他,賜給他珍貴物品,關羽卻拒之不受;幾日一宴請,關羽從不亂吃喝;給關羽大宅,關公卻將內宅分給老兵,自己住外間;派多名美女伺奉他,他卻叫美女去服侍嫂子。曹操無法,安排劉備的兩個夫人和關公同居一屋室。關公仍不動色,秉燭獨坐在門外,專心致志讀《春秋》,通霄達旦,毫無倦色。曹操想透過美色來詆譭關公,從而達到要挾逼其就範目的。自古“英雄難過美人關”的信條在關公身上失去了靈驗。

  關公夜讀春秋,通霄達旦給出三個資訊:一是關公面對美色坐懷不亂,二是通霄甘做兩個嫂嫂守護衛士,三是《春秋》儒學道義對關公定力的影響。反映出的實質就是:不僅僅是關公對皇兄的忠義的承諾,更反映出關公誠實守信的品質本性,這一天性經《春秋》儒學道義的薰染,昇華成華夏民族最寶貴的忠義誠信的道德典範。千古流傳,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一諾千金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個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為人俠義好助。只要是他答應過的事情,無論有多大困難,都設法辦到,受到大家的讚揚。

  楚漢相爭時,季布是項羽的部下,曾幾次獻策,使劉邦的軍隊吃了敗仗。劉邦當了皇帝后,想起這事,就氣恨不已,下令通緝季布。

  這時敬慕季布為人的人,都在暗中幫助他。不久,季布經過化裝,到山東一家姓朱的人家當傭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後來,朱家又到洛陽去找劉邦的老朋友汝陰候夏侯嬰說情。劉邦在夏侯嬰的勸說下撤消了對季布的通緝令,還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東太守。

  有一個季布的同鄉人曹邱生,專愛結交有權勢的官員,藉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聽說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馬上去見季布。

  季布聽說曹邱生要來,就虎著臉,準備發落幾句話,讓他下不了臺。誰知曹邱生一進廳堂,不管季布的臉色多麼陰沉,話語多麼難聽,立即對著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與季布拉家常敘舊。並吹捧說:“我聽到楚地到處流傳著‘得黃金千兩,不如得季布一諾’這樣的話,您怎麼能夠有這樣的好名聲傳揚在梁、楚兩地的呢?我們既是同鄉,我又到處宣揚你的好名聲,你為什麼不願見到我呢?”季布聽了曹邱生的這番話,心裡頓時高興起來,留下他住幾個月,作為貴客招待。臨走,還送給他一筆厚禮。

  後來,曹邱生又繼續替季布到處宣揚,季布的名聲也就越來越大了。

  移木建信

  商鞅立木建信 法的條令已經完備,還沒有公佈,商鞅擔心人民不相信自己,就在國都集市南門豎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招募能把它遷移到北門的人給他十金。民眾認為奇怪,沒有一個敢去搬的,商鞅又說:“能搬的人給他五十金。”。有一個人搬遷了那根木頭,商鞅就給了他五十金。商鞅用這個來表明自己不欺騙民眾,終於公佈了法令。

  戰國七雄中,秦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諸侯國落後。貼鄰的魏國就

  比秦國強,還從秦國奪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

  公元前361年,秦國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決心發憤圖強,首先蒐羅人才。他下了

  一道命令,說:“不論是秦國人或者外來的客人,誰要是能想辦法使秦國富強起來的,就封 他做官。”

  秦孝公這樣一號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幹的人。有一個衛國的貴族公孫鞅(就是後來 的商鞅),在衛國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國,託人引見,得到秦孝公的接見。

  商鞅對秦孝公說:“一個國家要富強,必須注意農業,獎勵將士;要打算把國家治好,

  必須有賞有罰。有賞有罰,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進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張。可是秦國的一些貴族和大臣卻竭力反對。秦孝公一看反對的人這麼多,自己剛剛即位,怕鬧出亂子來,就把改革的事暫時擱了下來。

  過了兩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穩了想起了改革,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長拿主意。”

  商鞅起草了一個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 都城的南門豎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下命令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的,就賞十兩 金子。”

  不一會,南門口圍了一大堆人,大家議論紛紛。有的說:“這根木頭誰都拿得動,哪兒用得著十兩賞金?”有的說:“這大概是左庶長成心開玩笑吧。”

  大夥兒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沒有一個敢上去扛木頭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還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賞金提到五十兩。沒有想到賞金越高,看熱 鬧的人越覺得不近情理,仍舊沒人敢去扛。

  正在大夥兒議論紛紛的時候,人群中有一個人跑出來,說:“我來試試。”他說著,真的把木頭扛起來就走,一直搬到北門。

  商鞅立刻派人傳出話來,賞給扛木頭的人五十兩黃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沒少。

  這件事立即傳了開去,一下子轟動了秦國。老百姓說:

  左庶長的命令不含糊。”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經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佈了出去。新法令賞罰分明,規定官職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為標準。貴族沒有軍功的就沒有爵位;多生產 糧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為了做買賣和因為懶惰而貧窮的,連同妻子兒女都罰做官府的奴婢。

  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以後,農業生產增加了,軍事力量也強大了。不久,秦國進攻魏國的西部,從河西打到河東,把魏國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來。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實行了第二次改革,改革的主要內容是:

  一、廢井田,開阡陌(阡陌就是田間的大路)。秦國把這些寬闊的阡陌剷平,也種上莊稼,還把以前作為劃分疆界用的土堆、荒地、樹林、溝地等,也開墾起來。誰開墾荒地,就歸誰所有。土地可以買賣。

  二、建立縣的組織,把市鎮和鄉村合併起來,組織成縣,由國家派官吏直接管理。這樣,中央政權的權力更集中了。

  三、遷都咸陽。為了便於向東發展,把國都從原來的雍城(今陝西鳳翔縣)遷移到渭河北面的咸陽(今陝西咸陽市東北)。

  這樣大規模的改革,當然要引起激烈的鬥爭。許多貴族、大臣都反對新法。有一次,秦國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對秦孝公說:“國家的法令必須上下一律遵守。要是上頭的人不能遵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他的師傅應當受罰。”結果,商鞅把太子的兩個師傅公子虛和公孫賈都辦了罪,一個割掉了鼻子,一個在臉上刺上字。這一來,一些貴族、大臣都不敢觸犯新法了。

  這樣過了十年,秦國果然越來越富強,周天子打發使者送祭肉來給秦孝公,封他為“方伯”(一方諸侯的首領),中原的諸侯國也紛紛向秦國道賀。魏國不得不割讓河西土地,把國都遷到大梁(今河南開封)。

  一飯千金

  幫助漢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將韓信,在未得志時,境況很是困苦。那時候,他時常往城下釣魚,希望碰著好運氣,便可以解決生活。但是,這究竟不是可靠的辦法,因此,時常要餓著肚子。幸而在他時常釣魚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絲棉絮或舊衣布的老婆婆)在河邊作工的,其中有一個漂母,很同情韓信的遭遇,便不斷的救濟他,給他飯吃。韓信在艱難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勤勞刻苦僅能以雙手勉強餬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對她說,將來必定要重重的報答她。那漂母聽了韓信的話,很是不高興,表示並不希望韓信將來報答她的。 後來,韓信替漢王立了不少功勞,被封為齊王,他想起從前曾受過漂母的恩惠,便命從人送酒菜給她吃,更送給她黃金一千兩來答謝她。 這句成語就是出於這個故事的。它的意思是說: 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記,雖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難時,即使一點點幫助也是很可貴的;到我們有能力時,應該重重地報答施惠的人才是合理。 我們運用這成語時,必須透徹的瞭解它的含義,第一,真心誠意的樂於助人的人,是永遠不會想人報答他的;第二,有錢人對窮人的救濟,那是一種捐助,即使窮人真有一天得志了去報答他,也不能稱之謂“一飯千金”;第三,最難能可貴的是在自己也十分困難的情形下,出於友愛、同情的去幫助別人,這樣的幫助,在別人看來,確是“一飯”值得“千金” 的。

  退避三舍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異母兄長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亡十九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君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酒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侍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麼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託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紮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