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宜之計的成語故事

權宜之計的成語故事

  權宜之計:指為了應付某種情況而暫時採取的辦法。小編收集了權宜之計的成語故事,希望各位讀者喜歡。

  [拼音]:quán yí zhī jì

  [釋義] 權:姑且、暫且。宜:適宜。計:計謀、辦法。指為了應付某種情況而暫時採取的'辦法。

  [語出] 《後漢書·王允傳》:“及在際會;每乏溫潤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權宜之計;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正音] 之;不能讀作“zī”。

  [辨形] 計;不能寫作“記”。

  [近義] 緩兵之計

  [反義] 百年大計

  [用法] 多用於某件事;最方便的辦法。一般作主語、賓語。

  [結構] 偏正式。

  [例句] 改革開放不是~;而是我們的基本國策。

  [成語故事]:

  “權宜之計“這個成語,出自《後漢書·王允傳》,參考《後漢書·董卓傳》。

  東漢末年,軍閥董卓率軍進入洛陽,廢掉漢少帝,另立9歲的漢獻帝,竊居相位,權勢烜赫一時。董卓有一個部將名叫呂布,精通武藝。2人專橫跋扈,任意殺戮朝臣和百姓,弄得民怨沸騰。

  司徒王允見董卓禍害日深,曾幾次秘密召集幾個大臣商議誅殺董卓,決定用計策動呂布來殺死董卓。公元192年4月,漢獻帝久病初愈,在未央殿大會群臣。董卓命令呂布等帶領衛隊護衛。這時候,王允設下的伏兵,突然朝董卓衝殺過去,董卓從馬車上摜下來,大聲疾呼:“呂布在哪裡?“呂布怒喝一聲:“皇上下令誅殺你這個逆賊!“喊聲剛落,一戟將董卓刺死了 。

  董卓被殺死後,王允認為大患已除,天下太平,做事就不因時因事而採取變通辦法(原文是“不循權宜之計“),所以好多部下對他逐漸疏遠了。不久,董卓的舊部郭汜、李傕攻入長安(這時漢獻帝已西遷長安)殺死王允,趕走呂布。後來,郭汜、李傕又爭權奪利,互相火併起來,關中地區出現軍閥混戰的局面。

  後來,人們引用“權宜之計“這個成語,來指為了應付某種情況而暫時採取的變通辦法。

  [造句]:

  (1) 李自成建立娘子軍只是一時的權宜之計,往後怎麼辦,他還沒有想好。

  (2) 改革開放不是權宜之計,而是我們的基本國策。

  (3) 堅持不讓權宜之計取代原則,不讓浮誇掩蓋事實。

  (4) 望梅止渴,畫餅充飢,這都是權宜之計。

  (5) 我們租住房屋,只是權宜之計。

  (6) 家庭收養不是一時權宜之計,而是關係失依兒童長遠發展和終身大事。

  (7) 律師的真理算不上真理,只是一種言之成理、利己的權宜之計。

  (8) 不知是出於對人力車業影響的愧疚,還是忍辱負重的權宜之計,電車與公共汽車業者平常小心謹慎,盡力避免與人力車的任何衝突。

  (9) 由此,他們認為,職業培訓並不只是解決現實問題的權宜之計,而是保持美國社會活力的百年大計,關係到美國在本世紀創造的輝煌能否在下個世紀繼續延續下去。

  (10) 科技興國是基本國策而不是權宜之計,科技發展應高瞻遠矚而不是臨渴掘井,應該以一個民族的清醒對待科技競爭,以憂患意識激發民族在科技上的自覺意識與自覺行為,以科學精神熔鑄民族文化特質。

  (11) 這是米盧的權宜之計!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