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韓信的成語故事

與韓信的成語故事

  故事是在現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性現象。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於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於口頭講述。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與韓信的成語故事,歡迎大家閱讀學習。

  與韓信的成語故事1

  楚漢之爭時,韓信投奔到劉邦手下,卻一直得不到重用,等到劉邦行軍至南鄭時,他便悄悄地逃走了。劉邦的謀士蕭何知道此事,心裡十分著急,來不及告訴劉邦,就連夜騎著快馬去追趕。有人不知詳情,向劉邦報告說:“蕭何已經逃亡了。”劉邦一聽,頓時感到像失去了左右手一般,沮喪地說:“想不到連蕭何也離開了我!”

  過了一兩天,蕭何返回來。劉邦罵他說:“連你也逃跑,究竟為什麼呢?”蕭何解釋說:“我怎麼敢逃跑,只是去追回一個逃跑的.人。”劉邦又罵他說:“自從我被項羽封為漢王以來,逃跑的將士無數,你不去追趕,現在卻來騙我,我相信嗎?”蕭何回答道:“其他逃跑的人無關緊要,至於我追趕的韓信,確是一個傑出的人才啊!大王如果想在漢中稱王,韓信沒有什麼用處;如果想與項羽爭奪天下,一定要重用韓信。現在我已將韓信追回,請大王考慮吧!”劉邦思考了一會兒,然後說:“我是東部沛縣的人,哪能鬱鬱寡歡地久居在這偏僻的漢中。”

  接著,蕭何請求劉邦用隆重的儀式拜韓信為大將,並告訴劉邦,如果不這樣,韓信最終要逃走。

  劉邦見蕭何如此看重韓信,就答應了他的請求。劉邦選擇了一個良辰吉日,築起了拜將壇,向大家宣佈:將拜一位智勇雙全的大將。不料拜將儀式開始後,將領一看,原來被拜的大將曾是他們手下默默無聞的韓信,不禁都吃了一驚。

  含義及用法:後世用“蕭何追韓信”表示對人才的重視。

  與韓信的成語故事2

  [成語拼音]hán xìn jiàng bīng,duō duō yì shàn

  [成語解釋]將:統率,指揮。比喻越多越好。

  [典故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劉邦問韓信能帶多少兵。韓信回答說:“臣多多益善耳。”

  成語故事

  韓信是秦末漢初著名軍事家,淮陰(今江蘇淮陰西南)人,曾被漢高祖劉邦拜為大將,為滅楚興漢做出巨大貢獻,與蕭何、張良二人合稱為“漢初三傑”。韓信率漢軍平定齊地後,自封為齊王,引起了劉邦的猜忌。劉邦稱帝后,有人密告韓信陰謀反叛。於是劉邦採用陳平的計策,假稱遊覽雲夢澤(沼澤名,楚之名勝,在今湖北境內),在韓信到陳地朝見他時,將韓信逮捕,押解進京。回到京城洛陽後,劉邦宣佈大赦,韓信被削去齊王封號,改封“淮陰侯”。後來,劉邦與韓信的關係,稍有緩和。有一次,在宴席上,劉邦問韓信:“依你看,象我這樣的人能帶多少兵馬?”韓信答道:“陛下可以帶領十萬兵馬。”劉邦又問:“那麼你呢?”韓信毫不謙虛地說:“臣多多而益善耳(我是越多越好)!”劉邦於是笑道:“你既然如此善於帶兵,怎麼被我逮住了呢?”韓信沉吟半晌才說:“陛下雖不擅於率兵但卻擅於駕馭將領,這就是原因所在。”

  擴充套件:與韓信有關的相關成語

  1、胯下之辱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淮陰屠中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於是信孰視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釋義】:從胯下爬過的恥辱。

  2、一飯千金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信釣於城下,諸漂母漂,有一母見信飢,飯信,竟漂數十日。”又:“信至國,如所從食漂母,賜千金。”

  【釋義】:比喻厚厚地報答對自己有恩的人。

  3、解衣推食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釋義】:把穿著的衣服脫下給別人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讓別人吃。形容對人熱情關懷。

  4、戰無不勝

  【出處】:《戰國策·齊策二》:“戰無不勝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後歸,猶為蛇足也。”

  【釋義】:形容強大無比,可以戰勝一切。也比喻辦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5、國士無雙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

  【釋義】:指一國獨一無二的人才。

  【成語典故】:秦朝末年,韓信因得不到項羽的重用,而改投奔劉邦,開始也沒有得到重用,因滕公推薦給蕭何,蕭何認為他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推薦給劉邦。劉邦敷衍應付,韓信不辭而別,蕭何月下追韓信,對劉邦說他是國士無雙,劉邦拜他為大將。

  6、十面埋伏

  【出處】:元·無名氏《抱妝盒》第二折:“從今後跳出了九重圍子連環寨,脫離了十面埋伏大會垓。”

  【釋義】:設伏兵於十面以圍殲敵軍。

  【成語典故】:楚漢相爭時期,漢王劉邦重用淮陰人韓信,先後活捉魏王豹、趙王歇、燕王臧荼、齊王田廣。他被劉邦封為齊王后率30萬大軍和彭越的軍隊會師,把項羽圍困在垓下,他採取十面埋伏的戰術,逼使項羽在烏江自刎,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7、背水一戰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

  【釋義】:背水:背向水,表示沒有退路。比喻與敵人決一死戰。

  【成語典故】:背水一戰,又稱井陘之戰,發生於漢高祖三年(前204年),漢軍和趙軍在井陘交戰,漢軍大將韓信利用趙軍主帥陳餘輕敵之心,擺下兵家大忌的背水陣,鼓吹本軍將士奮勇作戰以求死裡逃生,並另調兩千輕騎趁隙奪取趙軍軍營並在軍營內插滿漢旗。趙軍想回營稍作歇息之餘驚見本營插滿漢軍旗幟,以為漢軍已經全部俘獲趙國的國王和將領們,大勢已去,於是軍隊大亂,紛紛落慌潛逃一鬨而散。

  8、拔旗易幟

  【出處】:《史記·淮陰候列傳》:“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趙壁,拔趙幟,立漢赤幟。”

  【釋義】:拔掉別人的旗子,換上自己的旗子。比喻取而代之。

  【成語典故】:西漢初年,韓信率漢軍攻打趙軍,即將到達井陘口,先挑選輕騎20xx人,人持一紅色旗幟,抄小路埋伏在趙營附近,接著背水列陣引誘趙軍。趙軍傾巢而出,漢軍佯敗而退,先前埋伏計程車兵衝進趙軍營中掛上漢軍紅旗,趙軍因此大敗。

  9、置之死地而後生

  【出處】:《孫子·九地》:“投之亡地而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

  【釋義】:原指作戰把軍隊佈置在無法退卻、只有戰死的境地,兵士就會奮勇前進,殺敵取勝。後比喻事先斷絕退路,就能下決心,取得成功。

  【成語典故】:西漢時期,劉邦派大將韓信和張耳率軍攻打趙國,趙王歇和大將陳餘率20萬大軍在井陘口迎戰。陳餘不聽謀士李左車的建議,與韓信硬拼,韓信故意置之死地而後生在河邊列陣,士兵們背水一戰,越戰越勇,然後派兵輕取趙軍大營,殺死陳餘,活捉趙王歇。

  10、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出處】:元·無名氏《暗度陳倉》第二折:“著樊噲明修棧道,俺可暗度陳倉古道。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棧道守把。俺往陳倉古道抄截,殺他個措手不及也。”

  【釋義】:指劉邦將從漢中出兵攻項羽時,故意明修棧道,迷惑對方,暗中繞道奔襲陳倉,取得勝利。

  【成語典故】:秦末項羽滅了秦以後,自封西楚霸王,背叛誰先攻入咸陽的人為王的約定,劉邦極為不滿,領兵進入四川,沿途燒了巴蜀的棧道,封為漢王,劉邦得到韓信的幫助,明裡在修棧道,背地繞道輕取項羽的大將章邯,進而取得中原為王。

  11、兵仙神帥

  【出處】:明·茅坤《史記鈔》:“予覽觀古兵家流,當以韓信為最,破魏以木罌,破趙以立漢赤幟,破齊以囊沙,彼皆從天而下,而未嘗與敵人血戰者。予故曰:古今來,太史公,文仙也;李白,詩仙也;屈原,辭賦仙也;劉阮,酒仙也;而韓信,兵仙也,然哉!”

  【釋義】:比喻韓信出神入化的用兵藝術。

  12、居常鞅鞅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信知漢王畏惡其能,常稱病不朝從。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與絳、灌等列。”

  【釋義】:因不平或不滿而常常鬱鬱不樂。

  13、功高震主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臣聞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

  【釋義】:功勞太大,使君主受到震動而心有疑慮。

  14、金石之交

  【出處】:《漢書·淮陰侯傳》:“今足下雖自以為與漢王為金石交,然終為漢王所擒矣。”

  【釋義】:比喻像金石一樣牢不可破的交情。

  15、獨當一面

  【出處】:《史記·留侯世家》:“而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

  【釋義】:單獨負責一個方面的工作。

  16、略不世出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此所謂功無二於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

  【釋義】:謀略高明,世間少有。

  17、不賞之功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臣聞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

  【釋義】:形容功勞極大。

  18、匹夫之勇

  【出處】:《孟子·梁惠王下》:“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

  【釋義】:指不用智謀單憑個人的勇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