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口雌黃的成語故事及解釋

信口雌黃的成語故事及解釋

  信口雌黃比喻不顧事實,隨口亂說。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信口雌黃的成語故事及解釋,歡迎查閱,謝謝。

  【漢字書寫】:信口雌黃

  【漢語注音】:xìn kǒu cí huáng

  【成語出處】:晉.孫盛《晉陽秋》:“王衍,字夷甫,能言,於意有不安者,輒更易之,時號‘口中雌黃’。”

  【成語語法】:緊縮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指妄加評論,隨便誣衊、製造謠言。

  【信口雌黃的意思】:信:任憑,聽任;雌黃:即雞冠石,一種可以用來做顏料的黃色礦物。古人用黃紙寫字,寫錯了,用雌黃塗抹後改寫。比喻不顧事實,隨口亂說。

  【信口雌黃的近義詞】:信口開河、胡說八道、胡言亂語、天花亂墜、無稽之談、無中生有;

  【信口雌黃的反義詞】:言之鑿鑿、一言為定、信而有徵、守口如瓶、三緘其口、輕諾寡言;

  故事一

  西晉時期,朝廷大臣有位出名的清談家名叫王衍,他在年少的時侯就伶牙俐齒,神采不凡。晉武帝司馬炎在位時他做太子舍人,任尚書郎。王衍做官以後仍然對老子和莊子十分崇拜,“無為而治”的道理從不離嘴。由於他學富五車,所說的道理又十分精闢,所以在當時赫赫有名,讀書人對他都佩服得五體投地。王衍在解說老莊玄理時習慣性的拿著一把拂塵,表現得從容不迫的樣子,即便是偶爾把道理說錯了他也能隨口改正,於是人們便說他是“口中雌黃”。南朝.梁.劉孝標(峻)《廣絕交論》說:“雌黃出其唇吻。”李善注引《晉陽秋》說:“王衍字夷甫,能言,於意有不安者,輒更易之,時號口中雌黃。”

  故事二

  魏晉時期的上層社會盛行清談之風,西晉大臣王衍就是個很有名的清談家。他從小就口齒伶俐,曾在文學名家山濤府上做客。大家都對他清秀的外表和文雅的舉止加以稱讚,但山濤卻感嘆道:“日後耽誤天下的,就是這種人啊!”

  王衍成年後,擔任元城縣令時很少辦公事,經常約人在一起沒完沒了地閒聊。他喜歡老莊學說,每天談的多半是老子、莊子的玄理,還常常用老子、莊子的學說解釋儒家經義。清談時手裡拿著鹿尾拂塵,滿嘴都是空虛的怪話。他講話時輕聲慢語,時常前後矛盾,漏洞百出,別人指出他的錯誤或提出質疑,他也滿不在乎,甚至不假思索,隨口更改。於是當時人說他是“口中雌黃”。

  王衍做事也是這樣。他先是看太子很有前途,就把女兒嫁給太子為妃。後來太子被別人陷害,他怕牽連到自己,又立刻上書請求與太子脫離關係。太子的冤案真相大白後,他被判終身禁錮。在這之後的“八王之亂”中,王衍被兩位很有權勢的王爺看中,任他為尚書令。他只顧著擴大自己的勢力,而不管天下百姓。

  當西晉滅亡時,他還隨口說:“我一向不干預朝政,罪不在我。”不過,王衍還是難逃一死,最終被敵軍活埋在瓦礫堆裡。

  故事三

  晉朝清談家王衍擔任元城縣令時很少辦公事,經常約人在一起沒完沒了地閒聊。他最喜歡老子和莊子的玄理,清談時手裡拿著麈尾拂塵,侃侃而談,經常前後矛盾,漏洞百出,有人質疑時,他隨口更改,隨心所欲。人們說他是口中雌黃。晉代,都城洛陽名士雲集,人才輩出。但大家最喜歡研究的並非經世之學,而是圍繞老子和莊子的學說展開清談,玄妙而又空虛。王衍,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信口雌黃這個成語也因他而產生。史料記載,王衍,字夷甫,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生於公元256年。他出身名門望族,父親曾任平北將軍,竹林七賢中的王戎為其堂兄。王衍少年時隨家人在京城生活,他在當時可是非常有名的一個美男子,身姿俊秀,雙目如神,言談舉止安詳文雅,連名士山濤看到後也禁不住對朋友感慨道:不知是哪位婦人,竟生出如此俊美的兒子!王衍從小博覽群書,才華出眾,長大後步入仕途,頻頻提升,年紀輕輕就做到了黃門侍郎這種皇帝侍從官的官職。由於受到當時社會風氣的影響,他漸漸地迷上了玄學。他精通玄理,出口成章,為世人所傾慕。

  當時,人們清談時必定要手執一種用木條和獸毛做成的工具,名叫塵尾,它本是用於驅蟲﹑撣塵,但相沿成習就成為一種名流雅器。王衍常常拿持在手的塵尾很特別,柄為白玉做成。每當清談的時候,人們一邊聽著他的高談闊論,一邊看著他那和塵尾玉柄一樣白皙的手,無不目瞪口呆。與友人談玄論道,王衍有一個習慣:感覺別人講的經義玄理中有什麼不妥當的地方,立刻就要進行批駁更改,有時甚至搞得連自己的話也前後矛盾。當時,人們用黃紙寫字,發現寫錯了,就拿黃色的雌黃來塗抹,然後再予更正。大家見王衍這樣喜歡更改別人的言論,於是便給他起了一個綽號mdash;mdash;口中雌黃。崇尚玄談的王衍後來在官場上也出盡了風頭,曾經做過晉朝的尚書令、司空、司徒、太尉等重要官職,位極人臣。經過八王之亂等政治,西晉迅速走向衰亡,王衍56歲那年在一次兵敗後被人推倒牆壁砸死。

  拓展:信口雌黃的點評

  其實,“雌黃”原本是一種礦物,其化學成分為三硫化二砷,其晶體多呈檸檬黃色,可用來製成顏料或做褪色劑,而古代的寫字用的紙多為黃色,古人在抄書或校書時一旦遇有錯字誤書處,便可用雌黃將錯誤處塗掉,然後改寫。後來,人們進一步將用雌黃塗改、修正錯誤字句的動作亦稱為“雌黃”,並將其義引申為評論和修改別人的詩文。而將“信口”與“雌黃”聯絡在一起的正是故事中的這位王衍先生。令人好笑的是,他是做為一個形容不顧事實,隨口亂說的典範,這種“典範”還是不做為好吧! 

  拓展:【信口雌黃例句】

  南朝.梁.劉孝標(峻)《廣絕交論》:“雌黃出其唇吻,朱紫由其月旦。於是冠蓋輻湊,衣裳雲合,輜軿擊轊,坐客恆滿。”

  清.張春帆《宦海》第一十一回:“在下做書的更不便無端妄語,信口雌黃,不過照著有聞必錄的例兒,姑且的`留資談助。”

  馮德英《迎春花》第二十一章:“如果孫俊英按事實講也沒有什麼,但是她加油添醋,信口雌黃,憑空捏造,極盡誣衊挑撥之能事。”

  拓展:【信口雌黃造句】

  他在單位裡經常習慣性的信口雌黃,因此單位的同事們對他這種口無擇言早就已經見怪不怪了。

  資本市場裡有不計其數的評論家都在樂此不疲地信口雌黃,其唯利是圖的目的不過是為了一己之私。

  拓展:成語信口雌黃出處

  信口雌黃這個成語故事出自《晉書·王衍傳》。

  晉人王衍,字夷甫,臨沂人,是一個有名的清談家。起初,他當元城縣令,每天很少辦公事,就是沒完沒了地閒聊,發議論,不過工作上倒也沒有出過什麼岔子。後來,他幾經升官,被任為“太子舍人”,尚書郎等高職,還擔任過宰相,淸談的興趣也更加高了。他喜愛老子和莊子的學說,每天談的多半是老,莊的玄理。談的時候,手執玉柄麋尾,輕聲慢語,從容不迫,好像滿肚子都是學問的樣子。當時清談之風正盛,王衍竟受到-部分人的欽敬,成為清談家的首領之一。

  其實,每當他誇誇其談,講他那套玄妙空虛的理論時,常常是前後矛盾,漏洞百出,聽的人指出他的錯誤或提出疑問時,他也毫不在乎,往往不假思索,隨口更改,厚著臉皮,繼續不慌不忙的談論下去。當時人們因此稱他“口中雌黃”。“雌黃”是-種礦物名,黃色,可作顏料。古時寫字用黃紙,寫錯了就用雌黃塗抹後重寫。後以比喻不問事實,輕下論斷。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