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馬牛不相及成語故事

風馬牛不相及成語故事

  導語:“風馬牛不相及”是後世使用得非常廣泛的一則成語故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成語故事,歡迎閱讀與借鑑,謝謝!

  [拼音]fēng mǎ niú bù xiāng jí

  [釋義]風:走失;及:到。本指齊楚相去很遠,即使馬牛走失,也不會跑到對方境內。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

  [出處]《左傳·僖公四年》:“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

  [近義詞] 驢唇不對馬嘴,井水不犯河水

  [反義詞] 唇齒相依、息息相關

  【成語故事】

  “風馬牛不相及”常用來比喻毫不相干的事情。出自於《左傳.僖公四年》。

  春秋初期,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是聲威大震,中原的諸侯沒有不屈從他的。但南方楚國的國力也在不斷增強,楚王不但不服齊桓公,還要與他抗衡。

  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率領齊、魯、宋、陳等八國軍隊攻打蔡國,蔡侯只好連夜逃往楚國,請求楚國出兵援助。齊桓公看到蔡侯逃往楚國,於是率領率領軍隊長驅直入向楚國進發。楚成王接到密報,一面調集兵將準備同齊國作戰,一面派屈完到齊國軍營進行談判。屈完是一位能言善辯的大臣,他對楚國非常忠誠。為了楚國的安危,他隻身前往齊國的軍營去見齊國的`管仲,責問他:“你們齊國住在北方,我們楚國住在南方,齊楚兩國相隔這麼遙遠,即使馬牛走失不會跑到對方的國境內。尤其沒有料想到你們的兵馬,竟然踐踏我們的國土。”屈完鏗鏘有力的言辭,把管仲問得理屈辭窮,無言以對。齊桓公見楚國沒有屈服的意思,於是就把大軍開進楚國的領地內,楚成王又派屈完前去談判,齊桓公得知楚國早已有所準備,如果用武力討伐楚國,勢必會落個兩敗俱傷,只好同楚國講和,雙方言歸於好,各自撤軍。

  宋代著名授國詩人陸游的《短歌行》不有這個典故:“耳邊閒事有何極,正可付之風馬牛。”

  引證

  孔穎達疏引服虔 曰:“牝牡相誘謂之風……此言‘風馬牛’,謂馬牛風逸,牝牡相誘,蓋是末界之微事,言此事不相及,故以取喻不相干也。”一說:風,放逸,走失。謂 齊 楚 兩地相離甚遠,馬牛不會走失至對方地界。後用以比喻事物之間毫不相干。 [1]

  用法

  複句式;作賓語、定語、補語;用於描述事物之間的關係。

  示例

  【風馬牛不相及】湯顯祖《南柯記》第二九出:“太子,君處江北妾處江南,風馬牛不相及也,不意太子之涉吾境也,何故?”梁啟超《天演學初祖達爾文之學說及其略傳》:“夫孰知蘭之生產,與彼風馬牛不相及之貓,有若此之大關係乎?”鄒韜奮《揭穿妨害民主政治的幾種論調》:“其實民主政治與‘散漫無政府狀態’是風馬牛不相及,乃是一種極尋常的常識。”

  【風馬牛】楊萬里《和張器先十絕》之二:“向來一別十番秋,訊息中間風馬牛。”魯迅《熱風·反對含淚的批評家》:“至於釋迦牟尼,可更與文藝界風馬牛了。”

  【風馬不接】《宋書·王弘之傳》:“凡祖離送別,必在有情,下官與殷風馬不接,無緣扈從。”

  【風馬】劉知幾《史通·斷限》:“其與曹氏也,非唯理異犬牙,固亦事同風馬。”

  【風牛】徐陵《與齊尚書僕射楊遵彥書》:“方今越裳藐藐,馴雉北飛;肅慎茫茫,風牛南偃。”《隋書·禮儀志三》:“後魏及齊,風牛本隔,殊不尋究,遙相師祖,故山東人,浸以成俗。”張煌言《答趙安撫書》:“倘論踐土食毛之誼,於弱朝原等風牛。”

  齊居於北海,楚近於南海,雖風馬牛不相及也。不知君何以涉於吾地?(明 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

  咱們彼此其實沒有絲毫關聯,望帝和杜鵑也~。(郭沫若《百花齊放·杜鵑花》)

  士大夫儋爵賦祿,任民之安危福禍而漠然,塞耳關口,視若風牛馬不相及。 (宋 楊萬里 《新喻知縣劉公墓表》)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