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與創新的作文(通用20篇)

傳承與創新的作文(通用20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宣洩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傳承與創新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傳承與創新的作文 篇1

  從記事起,家中書房掛滿了竹子圖,水墨的質感清晰而飽含韻味,節節的竹竿象徵著蒸蒸日上,大有不與世間汙穢同流之意。小時候雖驚歎於畫上竹子的惟妙惟肖,卻對邊上那幾行小字頻頻皺眉。

  小時隊書法不甚瞭解,長大了才慢慢有所知曉,那字非隸非楷,並不如平日所見那些大家之字整齊美麗。

  年級再長些,我瞭解到那是明清時期板橋的字畫,此時又方知鄭燮的字長久以來一直備受世人議論,有說他的字歪歪斜斜,似連小學生都不如;卻也有人以為它錯落有致、別有韻味的,他們說隸書、楷書皆傳承於千百年的書法文化,而鄭板橋又將其進行了創新。

  板橋體誕生於滿清較勝時期,那時的清王朝對文字的約束更是嚴格,無論是八股文的盛行抑或文字獄的猖獗,都使那個時代的文章死氣沉沉,而鄭板橋卻在如此重壓之下形成獨一無二的文體,是他對當朝封建的不腐還是對自由與創新的嚮往。

  正是這種傳承與創新,不僅僅出現板橋體這樣絕世佳作,更是形成了五千年獨一無二而又博大精深的華夏文化。

  上溯至春秋時期,孔子對於炎黃帝思想的傳承與對治國修身創新性的獨特融合,形成了對後世影響頗深的儒家思想;而戰國的孟子,他又傳承了孔子的“仁”的理念,對執政也進行創新,融入“仁政”的概念;諸子百家的文化成為後世文人諸如蘇東坡、李清照、辛棄疾、杜甫等文人墨客傳承的物件,而那些垂名青史的大師們無一不是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不同的經歷與情感釀出文化與文學無與倫比的美麗。

  傳承與創新對現世也是不可或缺的,無論是作家韓寒對於古典文學的繼承與現今社會挫敗的創新,還是現代舞對古典芭蕾的傳承與對近代自由的新鮮無獨的創新,甚至是高科技產品的出現都以身證明創新與傳承的重要性。

  傳承是對於古舊文化的肯定與對精華的保留,而創新是結合不同的時局、不同的社會狀況而產生的獨一無二的內容。唯有兩者共同結合,才能達到“和”的境界。

  傳承與創新的作文 篇2

  行走過這個劇院大門口,門中隱隱傳來高亢的歌聲,院門口還貼著一張巨大的海報,正是關於戲的廣告。走了許久,見此劇院,一時興起,信步入此地。

  如今社會,難得見這一方淨土,毫無喧譁,只有樂聲聲聲入耳。座位上每個人的神情,都充滿了肅穆。我心中微微悸動,戲曲作為中華流芳百世的瑰寶,當世人確實少了應有的尊敬,也只有那些老輩人的心中還存有一份熱愛與敬重。

  近夜晚,院內燈光昏暗,臺上卻炫爛著光線,與席下的暗形成鮮明的對比。我彷彿也看見了歷史中的人們。他們的夜晚何來燈光,是何等不便。我不禁浮出些許笑意,許多人說現代的創新科技扼殺了傳統藝術文化在人們眼中的地位。我看不然,科技反而給了傳統藝術更大的發展空間與方便,看這白熾燈,這音響,這些創新科技之物已經滲透進傳統文化的每一個地方。

  實際上,傳統文化藝術在中華民族心中的傳承從未動搖過,傳統文化是一族之本,是一個民族的根。可社會需要創新,人類要進步就離不開創新。

  這矛盾嗎?我思索著。

  走出劇院,彷彿經過洗禮,我精氣神一下子好了許多。在一處公園內,看見一群老人在用電腦影片學習太極,一些孩子看著手機大聲朗讀,生氣勃勃,傳承與創新,這不是一個死結,既然兩個都需存在,那我們要做的只是去融合它們。如今社會何處不顯現著傳統與創新融合的場景,就像電腦的硬體和軟體,硬體是電腦的根本,不能丟失,軟體是創新也不能丟,兩者都不可獨立起來,那麼它的組合,就構成了電腦強大的系統。

  這時我的心中豁然開朗,傳承與創新無需分開,他們可以合成一體,組成新的瑰寶,為社會綻放它更閃亮的光澤。

  傳承與創新的作文 篇3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陽春三月,又是一年清明時節。在至今傳承已久的民俗節日中,唯有清明是兼“節氣”與“節日”的雙重內涵,“清明”從最初的節氣到今天的清明節,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經歷了從自然到人文,從物質到精神上的發展。

  清明節,是我國人民祭奠逝者、緬懷先人的傳統節日。在以往,這蘊含了濃郁的歷史氣息的節日裡,出現了許多不文明的行為。祭掃時,焚燒紙錢、冥幣者不計其數,在農村除了焚燒紙幣外,還大量的湧現出許多“高大上”的祭祀用品,諸如支票、樓房、手機、轎車……而這類祭祀用品的價格往往都高達幾十元,甚至上百元。這樣的祭祀方式不僅浪費錢財、汙染環境,還會引發大火燒山。所以近幾年來,每到清明節,天空總是濃煙滾滾,成了人們口中所說的:“清明時節火紛紛”。

  為了摒棄這種背離傳統文化的不文明的祭掃方式,人們開始推崇“文明祭掃”。“文明祭掃”的方式多種多樣,除了鮮花祭祀,還有植樹祭祀、家庭祭祀、集體公祭等祭祀方式。一枝潔白的菊花,一杯濃烈的美酒,一個莊嚴的鞠躬,一盞搖曳火光的燭杯,都可以用來寄託哀思,表達出緬懷親人的情愫。

  不僅如此,隨著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網路祭祀也悄然興起。各大社交網站近年來,每逢清明,都紛紛開展“清明緬懷先烈”的活動,以向先人獻花、獻詩等方式來告慰亡靈,這也是一種簡樸、文明的祭祀方式。更值得一提的是,各地陵園也利用了先進的網際網路技術,在墳墓上印上二維碼,只需掃一掃二維碼,就可以隨時隨地地在網站上為逝者獻花、祭掃。這樣一來,便解決了各地遊子因工作原因無法為亡親祭掃的一大難題,海外遊子們再也不用為此而感到遺憾了。

  這樣的“文明祭掃”既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孝道傳統,又改變了以往實物、實地祭掃親人的舊風俗,還讓祭祀變得低碳環保而且安全,有效保護了森林資源,保護了生態環境。作為一個小學生,我不禁要為這樣的傳承與創新點贊!

  傳承與創新的作文 篇4

  “正確的道路是這樣的,吸取你的前輩所做的一切,然後再往前走。”托爾斯泰這句話,意在告訴人們,傳承與創新二者都是不可或缺的。

  如果一直遵守著舊規矩,就不一定會有好結果。

  晉代的王羲之,被譽為“書聖”。他學習書法,不但刻苦認真,而且博採眾長,不斷地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據說他起初向衛夫人學習書法,後來又借鑑其他的書法臨摹,像李斯等等。他泛覽博識,然後才獨創出一種俊逸妍美的新書體。前人高度評價他的書法如“龍躍天門,虎臥鳳闕”。他的代表作品《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楷書《樂毅論》則被譽為“千世楷法之祖”。

  米芾是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年輕時學習書法很刻苦,他借了很多晉代和唐代名家真跡來臨摹。當他把古人的真跡和自己臨摹的作品一道歸還原主時,連主人也分別不出真假來。別人終於對他說出了要創新。他聽後慢慢衝破束縛,發揚長處,到晚年終於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創新,就是不斷地推陳出新,也就是在學習和借鑑前人的基礎上,創造出的作品。

  王安公司,在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曾稱雄於個人電腦領域,被稱為美國式成功創業的典範。進入80年代後期,個人電腦業迅速發展,美國國際商用機器公司和其他公司相繼推出了體積小且可以互相相容的個人電腦,其價格只是王安電腦的1/3,而且可採用市場上的通用軟體。而王安公司忽略了市場變化的情況,仍然堅持生產老產品而不創新,導致銷路越來越窄,作為公司繼承人的王安博士的兒子不得不在法院申請破產保護的檔案上籤了字。可見,一昧的“傳承”的後果可想而知。

  我們不缺乏要傳承的東西,但也需要創新,因為創新,是汗水釀成的瓊漿,它歷久彌香;創新,是嚮往的彩虹,它絢麗輝煌;創新,是一道銅牆鐵壁,它固若金湯。

  傳承與創新的作文 篇5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唱著民謠“漁歌子”,不知不覺間,蓑衣也走到了風燭殘年之際,頻臨失傳……

  蓑衣是用粽葉縫成的,用以遮雨。在七八十年代,蓑衣如同野草一般紮根於華夏民族各個角落。每逢春雨連綿之際,為了不延誤農時,農民往往披上天衣無縫的蓑衣下地勞作,一時間,地裡成了蓑衣的海洋。雨珠在蓑衣上跳躍、打鬧、嬉戲,如同一個個頑皮的孩子,不知疲倦。而蓑衣則盡職盡責,像一位堅韌不拔的戰士,把雨滴拒之門外,嚴防死守。蓑衣幾乎是當時家家戶戶都有的,它成了下雨時最大的依靠。

  蓑衣之所以能遮風擋雨,是因為它的製作技藝十分精湛。正如鐵劍千錘百煉一般,它也得經過幾十道繁雜的工序而製成。在當時,請師傅做蓑衣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但是由於蓑衣物美價廉,在當時依然是一件時髦物品。

  在新的世紀裡,小巧玲瓏的雨衣在商業上異軍突起。雨衣由小巧精薄的塑膠製成,可愛的卡通圖案使得人們爭先恐後地搶購。眾星捧月,蓑衣漸漸在和雨衣的搏鬥中敗下陣來。由於雨衣的壟斷,蓑衣工藝繁雜,尋找傳人猶如大海撈針。該如何保護這古老的工藝,讓它在滾滾的時間長河裡不至於泯滅,這是所有蓑衣製作人共同的心願。

  俗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急中生智的師傅們想出了一個空前絕後的辦法:改良蓑衣。為了緊跟“復古”的潮流,他們彷彿是魔術師,在蓑衣上指點江山,改良出一種“微蓑”的蓑衣。小巧玲瓏的微蓑加上大自然純真的味道以及精美絕倫的圖案,更是畫龍點睛。

  從此以後,微蓑就像是芝麻開花——節節高。一炮走紅之後又一次在巍巍華夏的土壤中紮根下來。微蓑不僅成為了一種時尚,更讓很多年青人認識了它。原來門可羅雀的作坊就像滾滾長江一樣家喻戶曉,新一代的蓑衣已經走出國門……

  傳承著蓑衣,創新的“微蓑”。蓑衣這一風燭殘年的老商品另闢蹊徑,讓我們察覺到了創新的力量。只有勤學好問,努力創新,才能讓這些古老的文化綻放光芒!

  傳承與創新的作文 篇6

  中國五千年的文化,使我們精神世界更加豐富,改革開放40年來,中華民族能走出一條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發展之路,是中華燦爛文化的結晶,更是中華民族用雙手用血液凝聚的果實。

  一代代的傳承是中華民族具有獨一無二的底蘊,由先人為我們開闢的道路,是經驗更是財富,倘若沒有這些傳承,又何來中華民族是特色的呢?秦國的滅亡,唐朝的強盛,清朝的腐敗,這些寶貴的歷史積累,在改革開放40年來迸發。使中國以驚人的速度高速發展,創造一個又一箇中國奇蹟。

  創新,基於先人的經驗,結合中華民族的智慧,中華民族實現富強,離不開這些高鐵,絲綢之路共享單車,支付寶支付,微信支付等無現金支付,這些都是以創新實現。

  創新是讓中華民族生活更加豐富美好,也是讓世界生活的多姿多彩量子技術,嫦娥奔向月球,5G時代等新名詞進入我們的生活,不僅是中華民族,更是給世界添上濃厚的色彩。

  在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成就並不足以令我們滿足,不能讓我們中華民族挺立於世界,我們可以自豪,但不能驕傲,歷史的事實告訴我們,謙虛才能使我們進步,在獲得自豪感和歸屬感的同時必須具有責任感,中華民族依然要繼續探索和創新,依然要肩負起責任,只有不斷的創新才能給後人留下光明的道路,只有不斷的積累前人的經驗才能創新。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只有不斷進步才能防止被淘汰這是從古至今的生存法則,也是適應時代的法則,民族的延續使我們需要傳承,需要創新。文明的進步使我們需要傳承,需要創新,中國一定不會忘記初心繼續前行,為實現中華偉大復興夢而努力奮鬥。

  中華民族前進的道路依然很長,船會動夢想的彼岸,會變歷史血淋淋的教訓鞭策著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激勵著我們。創新和傳承是中華民族實現夢想的工具,給我目標,指引著我們不斷的探索中華民族特色的發展之路,文明給予我傳承,我以文化饋贈文明。

  傳承與創新的作文 篇7

  文化的傳承離不開創新,利用現代方式給傳統賦予新的內涵。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

  北京清華附小的學生為致敬蘇軾,不僅透過吟詩等方式進行課題研究,完成帶有專業色彩的論文。這件事不正是利用創新弘揚傳統文化嗎?雖然小學生能力有限,但蘇軾的資料分析他們做的非常專業。這不正體現了傳統文化的繼承嗎?

  文化創新可以透過多種方式。近年來,國學的興盛使中華傳統文化在現代資訊下傳播,有熱衷於漢服的大學生,還有成語大會的熱播。多種多樣的文化形式透過大眾傳媒進入我們的視野,為我們鑄造一個燦爛輝煌的傳統文化。

  春節期間曾看過央視的《經典永流傳》,印象最深的當屬四個成人演奏中國古典樂器,隨著孩子們身著民族服裝利用中英交替演唱《登鸛雀樓》。這種中西結合將傳統詩詞與現代音樂相結合使人無比震撼。傳承經典,與現實結合。

  將經典古典詩詞與現代音樂結合的事情屢見不鮮。而在我國古代文化也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如:柳公權在博採眾長的文化基礎上結合自身特色創造出渾厚中帶鋒利,嚴謹又開闊的柳體從而豐富了中國書法藝術,為傳統書法增添新的氣息與活力。

  隨著西方文化的滲入,近現代著名畫家徐悲鴻在傳統中國畫中融入西方色彩,既體現了中國畫的韻味又將創新融入畫中。從而創造出新穎而獨特的風格,尤其奔馬圖幾乎成了中國現代畫的現代標誌。

  當今中國,傳統文化有些雖然已經消失,但保留了幾千年的文化我們要傳承下去。傳承經典,歷久彌新。隨著時代的發展推陳出新。讓傳統與現代科技結合,開展傳統文化活動,使人們喚醒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共鑄中華文化輝煌。

  經典在於傳承,失去創新的傳承將會使文化缺失活力與激情。所以,傳承文化,重在創新。讓創新中華傳統文化成為時代印記,讓人人都能銘記傳統文化的優秀成果。利用創新方式,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資訊的融合。

  傳統文化的繼承需要創新技術的幫襯,讓傳統文化在創新的作用下歷久彌新,源遠流長。

  傳承與創新的作文 篇8

  回首過去,只見滾滾歷史長河東逝水,悠久的文化浪花於水面翻騰,我們駕著“傳承”的小舟,浪中前行;展望未來,我們舉起“創新”的火把,燃燒荊棘,照亮前行的道路。

  李光地故居中,懸掛著李光地親手題寫的四副對聯:家傳一首冰壺賦,庭茁千尋玉樹枝;萬松嶺上梅千樹,百鳥聲中酒一杯;秋水為神玉為骨,詞源如海筆如椽;不作風波於世上,別有天地非人間。這四副對聯令參觀的`人印象深刻,他教誨我們“立夢想,能吃苦,肯努力,善做人”。這場跨越幾百年的對話,說明了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正無時無刻潛移默化著我們,是應被牢記,被傳承的。

  泱泱華夏,文化歷史源遠流長,是中華歷經上下五千年沉澱的瑰寶。中國之所以能經過多少次鳳凰般涅槃重生,如雄獅般屹立於世界東方,靠的正是這堅強不屈的民族氣節與愈戰愈勇、永不服輸的民族鬥志。這,正是值得我們傳承的。

  無土栽培是不用天然土壤而用基質或僅育苗時用基質,在定植後用營養液進行灌溉的栽培方法,具有省水、省肥、省工、高產優質等特點。這種技術已經漸漸被多數人所熟知,以及有愈來愈多的科研投入,憑的正是這種技術在今後大環境下的強大的實用性及其所代表的創新精神。

  也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掌握新技術,要善於領悟,要善於創新”。技術研究,科研進步所需的正是這勇於創新的精神。

  傳承與創新便有了千絲萬縷的聯絡。傳承與創新相輔相成:若無創新,傳承只是一顆不能出土的種子,無見日之時,又何談長成參天大樹之日;若無傳承,創新也只是無根之本,無源之水,根本經不起風吹雨打,烈日曝曬,成為棟樑之材更是無稽之談。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說明傳承乃創新之源,無傳承何談創新;“踩著別人的腳步走路的人,永遠不會留下自己的腳印”,說明了只按前人的方法做事,那麼就不容易創新,只會走向平庸。我們應以傳承為根,以創新為莖,步步長為國之棟樑。

  我願高舉“創新”的火把,駕著“傳承”的小舟,於歷史長河中乘浪疾馳,披荊斬棘,到達那迷霧消散、旭日初昇的明天。

  傳承與創新的作文 篇9

  曾經,由於清政府的守舊,閉關鎖國,一個朝代走向滅亡;曾經,因為管仲為相,大膽創新,一個朝代國富兵強。由此可見,敢於傳承與創新是多麼的重要。

  清政府不懂創新,加之對傳承而來的強盛國力有著盲目的自信,開始了長達兩百年的閉關鎖國政策,導致落後於西方國家,最終招致滅亡。管仲大膽創新,不僅打破了原有的井田制,還整頓了軍隊,在原有的基礎上對軍制做出了一定的改革。同時,積極地施行推舉制,給予人才更多施展抱負的視窗。管仲的改革順應了社會的發展趨勢,因此齊國得以國力昌盛,奪得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主地位。

  兩個朝代的結局因創新而截然不同。正如江澤民所說: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民族或國家的繁榮絕不是僅僅靠繼承前代而形成的,更是要依靠後人在前者的基礎上不斷探索,持續突破。傳承很重要,創新同樣重要。就如同樹木一般,沒有創新,傳承只能作為一顆種子深埋於泥土之中;沒有傳承,創新就是無根之木,經不起風雨。

  晉代書聖王羲之就是一棵十分健康的大樹。他學習書法時,閱覽眾多名家之作,而後融入自己的學識,在借覽前人的基礎上,獨創出了一種俊逸妍美的新字型。王羲之創新的作品流芳百世,至今受人驚歎。

  只有有效地繼承人類知識,同時把世界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拿到手,我們再向前邁半步,就是最先進的水平,第一流的科學家。美國國際商用公司和蘋果電腦公司按照溫伯格說的去做了。他們在王安公司稱雄的個人電腦上再次創新,推出了體積小且更先進的電腦,並以較低價出售。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一舉打敗了堅持老產品的王安公司。

  敢於突破,敢於創新,將傳承與創新結合在一起,才能在平凡中創造非凡的力量。絕對的墨守陳規,只會消耗原有的能量,就像閉關鎖國和王安公司,遲早會落敗。從齊國管仲,晉代王羲之,再到美國商用公司和蘋果電腦公司,他們的成功無一例外不是在向世人展現

  傳承與創新長成的樹木,是茂密的,是高大的,是生機勃勃的。

  傳承與創新的作文 篇10

  事物的發展需要傳承,同時也需要創新,因為創新與傳承是相輔相成的。傳承是對舊事物的繼承,在傳承的基礎上發展,就必須要創新。在生活中,想要獲得成功,創新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缺少了傳承,創新便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只有既善於繼承前人的傳統,又懂得發揚自己的特色,勇於創新,才能更上一層樓。

  就像我們福州的油紙傘,在我們福州人早期的生活中,它是雨季必不可少的傘具,但因為它的缺點——笨重、易損、不耐用、難修復、價格也沒有優勢,所以當自動傘這個新生事物出現時,它的劣勢就更加明顯了,很快人們就把油紙傘擱置起來,都更新換代,使用輕便、易攜帶、耐用、物美價廉的自動傘了,就這樣油紙傘漸漸衰敗,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可是近幾年,由於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與創新,讓油紙傘這棵老樹發新枝,發揮了油紙傘的另一個功能——裝飾,保留油紙傘的傳統工藝,繪上各種精美的圖案,把油紙傘作為裝飾品,體現中國風;作為老福州的象徵,變成旅遊紀念品……油紙傘又重新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在創新中獲得新生。

  再如我們老福州的傳統小吃——百年老字號的“同利肉燕”,聽媽媽說老福州人都喜歡吃肉燕,而肉燕皮的加工也屬於傳統手工藝,同利肉燕的後輩們在傳承老手藝的基礎上,既保留了肉燕的美味,又延長了肉燕的儲存時間,利用電子商務這個平臺和現代冷藏運輸物流鏈,將肉燕從福州推廣到天南地北。就連在上海工作的姑姑也能吃到家鄉老福州的味道了。是啊,味道是傳統的,創新的銷售模式讓福州傳統小吃發揚光大,這不正是繼承與創新的完美融合嗎?

  傳承和創新是魚與水的關係,沒有了傳承如同只有魚沒有水,再好的創新也會成為海市蜃樓,不會有長久的生命力;而只有傳承沒有創新則如只有水沒有魚,毫無生氣。只有魚和水統一在一起,才能表現魚的靈動和水的柔情。“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沒有了傳承便是無源之水,而沒有了創新也是一潭死水,只有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才能讓美好的事物歷久彌新,生生不息。

  傳承與創新的作文 篇11

  中國漢字的博大精深已經傳承了兩千餘年。遠至春秋時期漢字祖宗的甲骨文,到如今端莊方正的楷體字,這無不是古人創新並傳承下來的。漢字的魅力讓我走進了書法的大門!

  書法是一項可以大膽創新的文化:被譽為“書聖”的王羲之,他學習書法時,不但刻苦認真,而且博採眾長;盛唐的顏真卿,獨樹一幟,開創了渾厚雄強、剛勁肥壯的新書體,也就是們常說的“顏體”......越來越多新字型,越來越多舉世聞名的作品誕生在越來越多的大書法家手裡。我雖與學書法四年,但我學到的只不過是一些雞皮蒜毛,若我要練成一幅好字,就必須向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的米芾學習。

  米芾雖然不是我們熟知的,但是米芾其實是一位大書法家。每一位大書法家都有一段屬於自己的創新之路:年輕時的米芾學習書法很刻苦,他借了很多晉代和唐代名家真跡來臨摹,當他把古人的真跡和自己臨摹的作品一道歸還原主時,連主人也分別不出真假來。別人對他說:“你寫字太像古代的人,惟獨沒有自己的面貌,這樣是不會有成就的,希望你要發揮自己的特長,不能食古不化。”他聽後慢慢衝破古人的束縛,發揚自己的長處,到晚年終於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米芾不僅創新,他還善於作詩,工書法,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長於臨摹古人書法,達到亂真程度。他與蘇軾、黃庭堅、蔡襄並稱宋代“四大書法家”。

  就連大書法家都刻苦學習,作為文化的接棒人的我們怎能有理由放鬆。或許我們一生都不能創新,但我們的精神可以傳承。世人們的奮鬥,古人的經驗,這些使得我們創造出了許許多多的新字型。如今,根據古人的字型我們創造出了許多好看的字型:楷體、仿宋體、行楷、隸體、魏體、舒體、顏體、瘦金體以及鋼筆書寫的字型......還有許許多多的字型,數不勝數。

  創新是重要的,但是繼承同樣是重要的。“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如果只有繼承,沒有創新,那便是無源之水;如果只有創新,沒有傳承,那邊是一潭死水。所以說創新等於最好的傳承!

  傳承與創新的作文 篇12

  說起家鄉杭州,人們最先想到,往往是聞名中外的西湖、古色古香的江南建築、清香沁人的龍井,或是秋天開遍大街小巷、香氣撲鼻的桂花。但我卻與別人不同,對於我這個從小愛好歷史的孩子來說,記憶中最深刻的還 是那杭州城裡一座座形形色色、記錄著歷史的博物館。

  從小,我就喜歡去媽媽單位附近的杭州歷史博物館轉轉。坐落在熱鬧的吳山廣場旁,杭州歷史博物館的整棟建築卻樸實無華,並不顯眼,沒有絡繹不絕的遊人,也多了幾分清靜,就像一位淳樸的農婦在靜靜等待她的客人。一走進門廳就能看見原始社會時期的展廳,展廳裡放滿了原始社會時期的器一具,有捕獵用的箭、叉,有用於生活居住的,比如做飯的勺、盛水的碗瓢之類。一想到在沒有水沒有電的惡劣環境裡,原始人竟能製作出這樣的工具來,不得不叫人心生敬佩。

  一直往裡走,你會看到左右兩側豁然開朗,這裡是南北朝時期的展廳。這裡收藏著國家一級保護文物、被譽為“鎮館之寶”的戰國水晶杯!乍看之下,這隻水晶杯一點兒都不起眼,幾乎跟家裡用的玻璃杯沒什麼區別,表面還 有很多咖啡色、髒髒的痕跡。可聽講解員介紹,這水晶杯是在1990年杭州半山鎮石塘村戰國墓出土的,是用優質天然水晶製成的寶用器皿,在國內十分罕見。戰國水晶杯的製作技巧和工藝水平在當時來說的確令人驚歎,怪不得被視作“鎮館之寶”呢。

  伴隨著一陣優美的音樂,拐個彎便來到了隋唐五代展廳。這裡陳列著隋朝時期杭州出土的文物,一旁電子螢幕中正演繹著隋朝時“燈火家家市,笙歌處處樓”的場景。順著樓梯往上走,號稱宋代“百事繁庶”的天上地宮、元清時富庶熱鬧的大都市映入眼簾,都在悄悄向我們述說著杭州當年的繁華景象。

  每次離開杭州歷史博物館,我總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心裡還 在杭州古老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暢遊。媽媽告訴我,我們杭州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歷史文化名城,這其中少不了先人們的勤勞和智慧。他們代代相傳,將杭州建設得美麗而富饒,讓我們子孫後代可以安居樂業。我想,我們作為二十一世紀的少年,更應該努力學習,傳承歷史,不斷創新,將杭州打造成的未來的一流世界名城!

  傳承與創新的作文 篇13

  西方文學大師托爾斯泰曾說過:“正確的道路是這樣,吸取你的前輩所做的一切,然後再往前走。”在我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不乏各種推陳致新的藝術作品,亦有很多吸取前人知識精華,銳意創新的歷史人物及其流芳百世的經典作品。

  我國獨特的書法藝術就是在歷代書法大家學習與借鑑前人經驗的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創造出富有時代精神的新作品,而逐漸形成的一門藝術形態。晉代的王羲之,被譽為“書聖”。他學習書法時,不但刻苦認真,而且博採眾長,不斷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據說他起初向衛夫人學習書法,後來又借鑑秦漢以來眾多的書法佳作,像秦代大書法家李斯,漢代大書法家蔡邕,三國大書法家鍾繇,以及被稱為“草聖”的張芝等許多名家作品,他都泛覽博識,然後才獨創出一種俊逸妍美的新書體。前人高度評價他的書法如“龍躍天門,虎臥鳳闕”。他的代表作品《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楷書《樂毅論》則被譽為“千世楷法之祖”。

  書法藝術從晉代至唐初一直是繼承“二王”的傳統,追求姿媚瘦硬的書風。盛唐的顏真卿,獨樹一幟,開創了渾厚雄強、剛勁肥壯的新書體,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顏體”。自唐以後,許多著名的書法家都從他那兒吸取過營養。據說他曾經跟張旭學習筆法並且向“二王”、褚遂良以及當時民間的書法作品多方面借鑑,才能承前啟後,開創一代書風。

  近代文學大師李可染先生也曾說過:“踩著前人的腳印,最佳的結果也只能是亞軍”。米芾是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年輕時學習書法很刻苦,他借了很多晉代和唐代名家真跡來臨摹,當他把古人的真跡和自己臨摹的作品一道歸還原主時,連主人也分別不出真假來。別人對他說:“你寫字太像古代的人,惟獨沒有自己的面貌,這樣是不會有成就的,希望你要發揮自己的特長,不能食古不化。”他聽後慢慢衝破古人的束縛,發揚自己的長處,到晚年終於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歷史的車輪行駛至今日,書法藝術成為了中華民族獨有的藝術形式。在經歷了五千的歲月洗滌後,逐漸沉澱凝實成為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創新基於前人傳承的基礎之上,而傳承又依賴於創新而不斷汲取營養,二者相輔相成。

  傳承與創新的作文 篇14

  風起雲湧的動盪時代,縱使是文人志士也在新文化運動中迷失方向,於“拋棄舊文學”中走向極端,甚至郭沫若大師亦公開批判國學大師陳寅恪,似乎要將傳承千年的文化均付之一炬,依其所見,似乎創新便是“不破不立”,便與傳承相對立,但我以為,創新自寓於傳承。

  傳承,並非狹義上的繼承,其本就蘊含了揚棄的智慧。孔夫子“述而不作”,其所傳述的先人的智慧,同時棄其糟粕,此等選擇過程本就是一種再加工,並加之以自己的思考,又何嘗不是一種創新?所謂創新,本就是厚積之後的薄發,本就是薪火相傳之後的水到渠成,二者從未對立,相反,創新始終寓於傳承之中。

  漫漫歷史長河中,無數文人大家於傳承的瀚海中披沙揀金,而同時孕養於傳承之中的創新之思想終得以璀璨於人類群星。艾略特訴諸古典,傳承從但丁到德萊頓的傳統,他的次次創作都是對古典文化的再致敬,營造出陌生的美感,如晨鐘暮鼓般喚醒人們內心“沒有雨只有雷電”的荒原;木心遠赴異國卻仍凝古典文化於心,於傳承中融匯中西,其“文學嘉年華”之創新思想便於傳承中應運而生……當傳承的文化弦誦不絕,寓於傳承中的創新自然會從一代代人追本溯源的思索中、孜孜不倦的完善中噴薄而出,創新方成為其創新。

  然而,厚黑學和致富秘籍暢銷的當下,無數人急功近利,無數拋棄傳承的“標新立異”堂而皇之戴上“創新”的面具,進入公眾視野。君不見,各種架空文學橫空出世,“創作鬼才”層出不窮,然而,未經傳承孕育的“偽創新”,帶來的雷點頻出,以致貽笑大方。更有甚者,假借傳承的包裝,如“氣功大師”王林,欺騙乃至危害大眾,不僅可笑,更為可怕,是為荼毒社會之蛆蟲。由此可見,一旦失去傳承的文脈滋養,所謂創新,不過是跳樑小醜,既不可取,也不可能。

  因此,當我們真正意識到創新寓於傳承,我們將拒絕拋下一切的天馬行空,也不再會有“焚書坑儒”“打倒孔家店”如此摒棄傳承的悲劇。我們將有更多的白先勇,於對崑曲的深刻傳承與解讀中,方迸發出藝術創新的靈感,使“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餘音繞樑;我們將有更多人於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章中窺見人性的淵藪,從傳承之泉中採擷寓於其中的創新。

  “我們都是歷史中的人”,卡爾維諾如是說道。我們本身處傳承之中,讓我們於傳承中創新出自己的歷史。

  傳承與創新的作文 篇15

  “碧艾香滿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細纏五色臂絲長,空惆悵,誰復吊湘,往事莫論量,千年忠義氣,日星光,離騷讀罷總堪傷,無人解,樹轉午陰涼。”長眠於大地的詩人啊,你是否也預料到現今端午的荒涼呢?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臥獨醒。”的屈原,已不再是那樣光耀後世,他的清高不願與世皆濁的在歲月的長河中漸漸湮沒了,不少人開始不斷追求物質的享受,生活的,在燈紅酒綠中浪費青春,在紙醉金迷中虛度年華,又有多少人解《離騷》之苦,又有多少人會屈原之意?端午節的背後成了是人們玩樂的假期,其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傳承早已消彌殆盡,有的只不過是閒餘飯後的談資罷了。

  在漫漫華夏幾千年文化中,中國文化的傳承竟也會斷流,是文化的缺失嗎?沒錯,先是端午節被韓國申遺,;接著清明時節議紛紛,國人庸俗,難道還要讓中國的文化從此消失嗎?雖說早將傳統節日定為國假,但對其重視程度卻僅僅停留在物質之上,文化的缺失尤為重要。清明節的接踵不正是人們庸俗的體現嗎?親人時無暇多盡孝心,天人相隔後,花費無謂的錢財,對逝者價值何在?掩藏背後的不正是拜金主義、攀比之風嗎?更讓痛的是,造,造名車後有掀起了紙糊蘋果成祭品的潮流,這些都折射出了的病態,難道不正與屈原正直的背道而馳,難道還想再上演一次悲劇嗎?

  文化的傳承早已刻不容緩,對文化的關心與重視不能只是在表面上,要有意地去創新,去培育。當然,創新是以文化內涵為基礎,像紙糊蘋果成祭品,這種行為萬萬不可取,這種所謂的創新更要嚴厲地打擊。其實韓國能夠成功申報江陵端午節成無形文化遺產,其背後也對它進行了很多地創造性發揮,將它所包含的不斷地拓展,為國人所吸收接納,相比之下的我們難道不該慚愧嗎?自己明明不去好好地珍惜愛護自己的文化,當他人成功申遺時再去爭執,一切又有何意義,難道不覺得羞愧嗎?難道我們不該好好地反思自己的文化缺失嗎?難道還要讓春節,元宵等傳統節日都被他國搶去嗎?不!對自己的文化我們要去繼承,但同樣我們也要創新,將與現代文化中的多元融入其中,把文化中的意義傳承下去,這才能有效地我們的文化。

  我相信,不,我,中國的文化不斷地傳承與創新中,定會在歷史的中綻放,睡在水中的屈原也會會心一笑吧!

  傳承與創新的作文 篇16

  “碧艾香滿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細纏五色臂絲長,空惆悵,誰復吊湘,往事莫論量,千年忠義氣,日星光,離騷讀罷總堪傷,無人解,樹轉午陰涼。”長眠於大地的詩人啊,你是否也預料到現今端午的荒涼呢?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屈原,已不再是那樣光耀後世,他的清高不願與世皆濁的精神在歲月的長河中漸漸湮沒了,不少人開始不斷追求物質的享受,生活的刺激,在燈紅酒綠中浪費青春,在紙醉金迷中虛度年華,又有多少人解《離騷》之苦,又有多少人會屈原之意?端午節的背後成了是人們玩樂的假期,其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傳承早已消彌殆盡,有的只不過是閒餘飯後的談資罷了。

  在漫漫華夏幾千年文化中,中國文化的傳承竟也會斷流,是文化的缺失嗎?沒錯,先是端午節被韓國申遺,主權受辱;接著清明時節議紛紛,國人庸俗,難道還要讓中國的文化從此消失嗎?雖說早將傳統節日定為國假,但對其重視程度卻僅僅停留在物質之上,文化的缺失尤為重要。清明節的接踵不正是人們庸俗的體現嗎?親人在世時無暇多盡孝心,天人相隔後,花費無謂的錢財,對逝者價值何在?掩藏背後的不正是拜金主義、攀比之風嗎?更讓人心痛的是,造別墅,造名車後又掀起了紙糊蘋果成祭品的潮流,這些都折射出了社會的病態,難道不正與屈原正直的精神背道而馳,難道還想再上演一次悲劇嗎?

  文化的傳承早已刻不容緩,對文化的關心與重視不能只是在表面上,要有意地去創新,去培育。當然,創新是以文化內涵為基礎,像紙糊蘋果成祭品,這種行為萬萬不可取,這種所謂的創新更要嚴厲地打擊。其實韓國能夠成功申報江陵端午節成聯合國無形文化遺產,其背後也對它進行了很多的創造性發揮,將它所包含的精神不斷地拓展,為國人所吸收接納,相比之下的我們難道不該慚愧嗎?自己明明不去好好地珍惜愛護自己的文化,當他人成功申遺時再去爭執,一切又有何意義,難道不覺得羞愧嗎?難道我們不該好好地反思自己的文化缺失嗎?難道還要讓春節,元宵等傳統節日都被他國搶去嗎?不!對自己的文化我們要去繼承,但同樣我們也要創新,將現代文化中的多元融入其中,把文化中的意義傳承下去,這才能有效地保護我們的文化。

  我相信,不,我堅信,中國的文化在不斷地傳承與創新中,定會在歷史的蒼穹中綻放光輝,睡在水中的屈原也會會心一笑吧!

  傳承與創新的作文 篇17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江澤民的這句話鼓勵我們在傳承的基礎上勇於創新。

  藝術需要傳承。

  在中國的相聲演員中,子承父業的有很多。馬三立出生於曲藝世家,祖父馬誠方是有名的評書藝人,以擅說《水滸》著稱。父親馬德祿是著名的“相聲八德”之一,而且是相聲名家恩緒的愛徒與門婿,馬三立初中畢業後就子承父業說起相聲,成為一代相聲大師。而他的二兒子馬志明又子承父業,在馬三立的言傳身教之下,學會了大量的傳統相聲段子,並在海內外演出中獲得了好評。侯耀文繼承了父親相聲藝術大師侯寶林先生的事業。楊議繼承了父親楊少華的事業,並且和父親一起同臺表演,成為一對有名的父子搭檔。

  創新需要勇於探索的精神。

  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學金獲得者楊振寧教授在做報告時評價他的導師泰勒的成功時,有過這樣一段耐人尋味的描述:泰勒幾乎每天都有十個想法,其中有九個半是錯的,但他不在乎。然而,他就憑著每天半個對的新思想的積累,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楊振寧說:“創新有兩點:一是不要固於前人的成就,二是不要怕錯誤,這兩點都需要膽量。”

  創新是人類所特有的創造性勞動的體現,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核心動力和源泉。創新是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對原有理論、觀點的突破和對過去實踐的超越。

  傳承是對舊事物的或是傳統的事物中的優良的事物進行繼承,創新則是在對傳統的事物中的好事物進行發展

  繼承傳統、推成出新始終是我們成功的無上訣竅。

  傳承與創新的作文 篇18

  在生活中,要想獲得成功,創新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缺少了繼承,創新便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樣,便難以成功。只有既懂得發揚自己的特色,勇於創新,又善於繼承前人的傳統,才會更易成功。

  創新,並不是所謂的閉門造車,不是靠自己的主觀臆造去隨意地瞎編亂造,而是要注意繼承前人優秀的成果,在別人正確的理論指導下創新才會顯得更有意義。英國17世紀的科學巨匠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和運動的三大定律,創新不可謂不豐富。可當別人問及他為什麼會取得如此的成績時,他說:“如果說我看得更遠一些,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雖然這只是一時謙虛之詞,但細細想來,如果沒有伽利略夜觀星空,如果沒有第谷數十年如一日研究天體的執行規律,那麼牛頓想要總結出物體執行的三大定律,似乎要大費周折了。可見,繼承和創新是不可分的,只有在取得其精髓去其糟粕的繼承中創新才是可取的。

  馬克思作為世界無產階級的革命導師,用畢生的心血寫成了光輝鉅著《資本論》,他的創新精神鼓舞和造就了一大批的仁人志士為社會的進步而奮鬥。誠然,大英博物館的一桌一椅見證了他的冥思苦想之後的豁然開朗,之後的奮筆疾書,見證了他那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理論。但是如果沒有他翻前人之作時的專注,摘抄資料時的認真,聖西門、傅立葉他們的空想理論,他也不會成功的。甚至可以斷言,如果沒有他們,《資本論》也許不會這麼快地完成,我們也許還要在黑暗中摸索著前進。可見,在繼承中創新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其實不用

  文章開頭以簡潔的語言闡明觀點,既要勇於創新,同時又要善於繼承前人的傳統。選擇了最佳的立意。然後以典型事例來具體論述“繼承”與“創新”的辯證統一關係,同時指出如何進行創新,提醒我們千萬不要陷入“創新”的誤區。文章結尾以凝練的語言進一步強調“繼承”與“創新”的關係。全文舉例精當,結構緊湊,思路清晰,是一篇難得的佳作。

  傳承與創新的作文 篇19

  遙遠的東方有個美麗而古老的國家——中國。她有著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有著數不盡的神話傳說;有著文明而古樸的民風;有著燦爛無盡的民族文化。世上最雄偉、壯觀、迷人的山,世上最沸騰、氣派、醉人的河,滋養著她勤勞、堅韌、可愛的兒女。她善良、多情、博愛、深沉、又充滿智慧,是地球媽媽幾百個孩子中的一個。你看,她開放了,漸漸朝著富裕接近,明天的她一定更強大。這就是我的祖國,我深愛的祖國,我是中國人,愛說中國話。

  從漢語誕生的第一天起,已經和中華民族的歷史緊緊相連。五千年的歲月積累,早已像高山一樣博大雄偉,似海洋一般廣闊無垠。獨特的四聲,有著音樂般的聲調,配合我國特有的詩詞歌賦,即可終日吟唱世代相傳。這種世界上使用最廣泛、最有活力的語言,生生不息、蓬蓬勃勃,它包含了多少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修築萬里長城是為了保護它不受傷害,英雄兒女為了捍衛它的尊嚴浴血奮戰抵禦外強,正是他們撐起了我們民族的脊樑,祖國的希望,是他們用滿腔的熱血,譜寫了無愧於時代的凱歌,才使得我們的母語響徹神州,那麼氣勢磅礴,那麼雄壯嘹亮。這是一種多麼美麗的語言啊!

  正是會說這美麗語言的民族,創造了世界上最偉大的漢字——方塊字。它以平凡的一筆一畫組成了不平凡的統一體,以其獨特的結構向世人展示中華民族傳統的悠久,展示歷史的浩蕩、曲折,和中華民族的與眾不同。它的魅力是任何別種文字所無法企及的。它是一首古老的情歌,深情、纏綿;它是一首精闢的詩,刻骨、醉人;更是一篇抒情散文,向人訴說著滿腔激情,令人隨之起伏、盪漾,大有與之同生死、共命運之勢。

  課堂上,老師帶領我們走進文學的殿堂,盡情地在古詩美文中流連忘返。同學們一起欣賞“漢字宮”,領略古人造字的偉大;一起翻閱背誦古典詩歌,與詩人一同感受祖國大好河山的壯麗;一起品詞析句,體會漢語的精華。點點滴滴使我們愛上了語文,愛上了文學,愛上了我們偉大的祖國。

  多彩的語言,豐厚的人文,綿綿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啟心智,長知識,令我們愛上了漢語,瞭解了民族文化,感嘆著祖國的偉大。

  是啊,漢語是熱血一般黃河的波濤,是群星一般祖先的謎,是春蠶口中吐出的絲綢古道。它是遨遊太空時發出的問候,是奧運升旗時奏響的國歌,是每次放飛白鴿時祖國的生日。

  讓我們在這一句句韻文偶句中,一聲聲快樂誦讀中,品讀普通話的韻味,繼承她的精華;

  讓我們為中華民族而榮耀,因為她頑強不屈、堅韌不拔、光榮偉大;

  讓我們為中國話而驕傲,因為她字正腔圓,落地有聲,說話最算話;

  讓我們為這個大家庭而自豪,因為她擁有五十六個民族,是我們共同的家!

  傳承與創新的作文 篇20

  我認為真正的創新並不是在一樣簡單的事物上做出改變,真正的創新是對傳承的一種繼承與發展。手藝人的手藝也絕對不會是一成不變的。他們在接受這個世界的改變從而改變自己,可是即使他們的手藝改變了那份心也將源遠流傳下去。傳承與創新是表裡關係,它們互相依存。所以創新是從傳承中來的。

  隨著時代的改變,那些傳承也在不斷的改變。

  安小小是湯麵世家的最新一代的傳人,她有著很好的制面天賦,也有一個創新的大腦,可是她的創新在她爺爺看來是對傳統的褻瀆。她的爺爺是她們家老一代的傳人,可是因為他的古板,導致在這個新時代湯麵世家面臨倒閉。可是他只能研究古籍中面的製法來解決問題。總的說他只能乾著急,卻什麼忙也幫不上。

  小小自然不是這樣,她一天到晚的在廚房裡倒弄做面,她不斷實驗,一次次的失敗一次次的打擊並沒有使她放棄,反而使她越挫越勇。她做出了五花八門的味道,只為找到那一份最好的。

  爺爺看著小小那忙碌在廚房裡的身影,搖搖頭嘆了一口濁氣。“要是你們還在,她也不用那麼辛苦了,要是你們還在……唉,怎麼只剩下我們倆了呢?”任由水汽迷了雙眸,轉身無力地走開了。他的背影又蒼老了幾分。

  院子裡面有一棵花樹,每到夏天就會開出雪白的小花,那時候,院子裡面總有一股淡淡的花香。一絲絲花香伴著青草的味道,被風吹走。這美妙的味道,讓小小想起了小時候的自己。像花香一樣的童年,和親人朋友一起度過的美妙的日子。那時她的父母爺爺奶奶還都在,她還可以在他們的懷裡撒嬌無賴,那時候她多麼快樂呀。可是自從那一場車禍後一切都變了,她永遠都忘不了爸爸媽媽倒在血泊裡的樣子,那麼那麼的孤獨與冰冷。自那之後她就堅強起來了,把自己隱藏在堅強的外殼下。把心中最寶貴的與最痛苦的記憶永遠的封在小盒子裡,藏於內心。不去想,也不會忘。它們就那麼永遠的存在著。在她每每回憶時,心口就會微微的疼痛。思念是一種病,是會使人肝腸寸斷的不治之症。

  對於爺爺,這花香也勾起了他的回憶。小時候父親總是說他太過固執,不懂變通。但事實上並不是如此,因為他認為傳承是一樣很高尚的東西,是不允許褻瀆的。所以他不敢,也不想去改變。

  在這個花開的季節裡,小小終於的做出了心儀的面——帶著回憶的面。她揹著爺爺偷偷的去參加拉全國美食大賽中湯麵組的比賽。一路上很順利的過去了個個關卡即使在其中有一些困難她也挺了過去,她最終進了絕賽。可是當她看見評委席上坐著的人時她不淡定了,那是她的老古板爺爺。她撥出一口濁氣,揉了揉太陽穴後努力的投身於比賽之中,當評委們低頭吃麵的時候她仔細的觀察著爺爺。她看見他的眉頭微皺,她的手心沁出了一層薄薄的汗。他仔細的嘗著,雖然面做出了改變,可是他還是能吃出面的本味來。對於小小的面大家都很喜歡,所以結果在人們的意料之中。她成功了,後來湯麵世家在她手中成功的被複興了。

  那天他還是和往常一樣的早早的回了家對著全家福照片。他一個人呆坐著,用手指慢慢的摸著照片,自言自語著。突然門口響起了聲音,隨後小小就躡手躡腳的從門口進來了,她本想在這樣偷偷的上樓的。可一道聲音止住了她的腳步。

  “站住。這麼輕手輕腳的是想幹什麼呀?”爺爺對著全家福背對著她說到“不想和爺爺我解釋解釋?”

  她尷尬的笑著“那個……那個。”她說了老半天卻什麼也說不出來。

  “小小呀!不是爺爺說你,這麼大的事你都不和爺爺我商量。怎麼呀,翅膀硬了。”說著就抹抹眼底那看不見的眼淚。假哭這招對小小是屢試不爽的,百分百有效。

  小小嘆了一口氣無奈的說到“爺爺,你怎麼又這樣呀。這次不告訴你是怕你不同意怕你擔心,怎麼就變成我翅膀硬了呢。好了,別抹了根本就什麼也沒有,你也不怕把厚臉皮擦破了。”

  他停下了手中的動作上一秒還有些尷尬,下一秒就嚴肅了起來說到“小小,你是家族裡的繼承人你有使命,你要帶領家族復興。我老了不行了,你爸爸媽媽也早早地就去了,要是……要是他們還在你也不要那麼辛苦了。所以這一切都得還靠你。”說著他的眼底溼潤了“爺爺知道自己很固執,也知道現在是你們年輕人的時代。可是爺爺怕咱們家的手藝傳承不下去。要是這樣你要我怎樣去面見祖宗。”

  “爺爺,你放心吧,即使我現在創新也一定會把手藝傳下去的,我會把咱們家的老手藝傳承下去。”她眼眶微紅,心想原來塵封的記憶被碰觸一下也會那麼疼。她表面上還是一副堅定地樣子。

  “好……好呀。家族有望了。有望了呀。”爺爺一連說了幾聲。一滴眼淚從他的眼角滑落。他只是看著小小,就那麼一直看著她。

  那天后爺爺總喜歡一個人看著院子裡的花樹,看著一樹花朵綻放又凋落;看著天上的雲捲雲收;看著小小在廚房裡忙碌的身影。他感覺心中的什麼東西在動搖。他一個人自嘲的笑笑,嘆了一口氣說到“真是個老頑固呀!年輕真好呀。”

  如果說創新是草木,那傳承就是草木的根基,沒有根基一切繁華從何說起;如果說創新是河水那傳承就是古老的河床,沒有河床一切文明從何說起;如果創新是海上的浪花,那傳承就是那廣闊無垠的大海,它包容著每一朵浪花。古人云“問渠那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沒有源頭哪來的水呢?所以說創新重要繼承也萬分重要。

  隨著時代的改變傳承或多或少的也在改變,可是手工藝人傳承的東西不只是手藝,還有他們的一份心意。無論時代如何改變總有什麼在不斷的傳承下去。我們即是這個時代的繼承人,同樣也是這個時代的傳承者。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