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傳統文化的作文

關於傳統文化的作文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裡,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作文根據寫作時限的不同可以分為限時作文和非限時作文。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傳統文化的作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關於傳統文化的作文1

  在中韓端午節相爭韓國最終申遺成功後,舉國感到忿忿不平,國人們紛紛指責韓國卑鄙,,無恥,抄襲中國申遺專案的人各有人在。但是,又有多少國人能夠反思自身呢?與其說是韓國搶走中國的端午節,不如說是國人自己扔掉它罷。

  其實,韓國申報成功並非是壞事,恰恰相反,還是件好事。何解?中國民俗學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劉魁立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韓國申遺成功對我們的端午文化不會有什麼衝擊,無形文化遺產是全人類共享的財富,我們的文化傳統被別國認同,我個人認為不是一件壞事。”是的,正是因為這次事件,讓那些忽視中國傳統文化的國人們打響警鐘;給以那在背後罵罵咧咧,指責韓國過錯的無知國人們一記響亮的耳光;讓我們不得不對這件事件進行深刻反思。

  時常在一些電視節目中看見被歲月給塵封,被快速發展的經濟社會所掩蓋的傳統建築,傳統文藝,甚至傳統習俗。面對燈紅酒綠,層樓疊榭的摩天大樓,誰會甘願住在那破舊,老土的四合院,窯洞,吊腳樓,過著原始土著民般的生活呢?誰還會對那傳統的造物技術——簡單粗糙的物件和純手工高強度勞力而放棄學習更先進的機械製造技術從而獲得更好的物質生活?在眼球經濟,泡沫經濟盛行的今天又有多少人能夠保留住中國的國粹——京劇……少之又少罷。

  今天,大多數80後,90後,00後不過傳統節日而喜歡過洋節。在一次小學生問卷調查中,有專門“按重視程度,給傳統節日”排序的題目,結果幾乎所有學生都填寫“春節、中秋、清明、端午”的順序,端午竟成為孩子們眼裡最不受重視的傳統節日。和清明、端午、中秋等中國傳統節日相比,學生們更願意過聖誕節等洋節。“我最喜歡過聖誕節,能收禮物和賀卡,大家還能一起玩,很開心。端午節就很平淡,唯一盼頭就是放假,就連吃粽子也是平時就能吃到。”某小學生回答說。班上大部分學生都喜歡過聖誕節,覺得中國的傳統節日過於單調和嚴肅,都不如聖誕節般輕鬆有趣、充滿幻想。

  而當問到屈原是哪國人,是幹什麼的,學生回答的也是五花八門,離奇搞怪。而在幾十年前,即使目不識丁的老人們都能謹記屈原的生平事例和對國家君王的忠貞,還有每年的划龍舟是為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包粽子扔進河裡這是為紀念屈原,屈原投江自盡後,人們為使江魚不要吃屈原的身體,特包粽子投入江中餵魚後演變為吃粽子。

  何其悲哀,端午節竟成為學生眼裡最不重視的傳統節日,而吃粽子竟是大多數學生們的唯一專案,端午節難道就將成為粽子節嗎?最後只能用吃粽子來苟且地維持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嗎?

  為何我們就不能夠直視韓國申遺成功背後的默默付出呢?其實韓國端午節跟我國的端午節大相徑庭,甚至起源和各種專案都無一相同。我們輸就輸在沒有象韓國一樣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形式主義的東西有一個共同特徵,就是重形式輕內容,重口號輕行動,重數量輕質量,重眼前輕長遠。何其相似,與當今被我們罵罵咧咧的政府官員那樣只注重面子工程,表面說的冠冕堂皇,而實際做的卻不盡如人意,其實我們又好到哪兒去呢?

  不要讓眼淚成為地球的最後一滴水。同樣,不要讓傳統文化過許多年後只能成為我們腦海裡僅存的模糊的記憶啊。韓國申遺端午節成功這不是一件小事,不能在我們罵罵咧咧之後逐漸淡忘,消失。我們應該進行深刻反思,畢竟這件事不僅折射出國人對傳統文化的忽視,還反映深藏在我們骨子裡對自身文化的傲慢和不屑及崇洋的劣根品性。

關於傳統文化的作文2

  武,止戈為武;術,思通造化、隨通而行為術。武術,是我心靈的根,更是我中華文化的根。

  小的時候,第一次接觸到武術,是在廣場上看到的表演。那個年輕的小夥子神氣地擺弄著手中的器械,空翻,360度轉體,旋子這樣高難度的動作信手拈來,令人眼花繚亂,心中不禁暗暗驚歎這個小夥子的功夫。自那起,我的心裡就埋下了一個女俠夢。對於武術,我也有了一些神秘的想象與嚮往。

  再長大一點,我極其挑食,小小的個子老是不見長,父母常常為我的身體狀況擔憂。偶然,父母聽說練習武術可以強身健體,便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將我送去習武。

  武術教練第一天就告訴我,習武,不是為了日後打架鬥毆,而是為了強身健體,磨練意志,絕不可半途而廢。我點點頭,眼裡卻只有師兄師姐那一個個標準的動作,一段段漂亮的拳法和一套套一氣呵成的套路。那時的我,從沒想過那標準的動作背後,要付出那麼多的汗水。

  練習武術最重要的是基礎,只有基礎紮實了,動作到位了,連起來的套路才會優美靈動。但是起步總是困難的,毫無基礎的我更是吃力,總是無法兼顧手上與腳上的動作,不是馬步沒蹲夠,就是弓步出拳出錯了。看著身邊的師兄師姐,甚至是比我年齡小的小朋友做出來的動作都比我標準,我的心裡總是有著淡淡的憂傷和沮喪。再加上我在家中就很懶散,不愛運動,以前也從來沒有過每天長達兩個半小時的訓練,身體肌肉出現了痠痛的反應。連著去了幾天之後,心中便打起了退堂鼓,想要放棄。

  父親對於我的想法沒有多說什麼,只是讓我自己去跟教練說。

  我拖著步子走到教練身邊,正在回憶自己之前措好的辭,教練就先開口說話了。你看,師兄師姐們練得多好啊。恩。我悶悶地答道。他們啊,都是你這樣過來的,你也可以的。他的目光依舊停留在刻苦練習的師兄師姐身上。我很驚訝,一想到自己日後也可以成為那樣厲害的人,變得那樣耀眼,就抑制不住的激動,想要放棄的念頭也被拋到腦後。現在想來,教練那時恐怕早已看穿了我的想法,卻未點破,只是言語之間告訴我,不要放棄,堅持下去會有所收穫的。

  後來,度過了艱難而漫長的起步期,基礎打的紮實了,教練開始教我入門的套路。那個時候,我的動作規範了很多,學起來也很快,偶爾還能得到教練的表揚。儘管每次回家,身上的衣服都像水洗了一樣,但是我卻再也沒有過想要放棄的念頭,甚至還會為我每天取得的小小進步而高興。

  兩年之後,我已經可以去參加比賽了。那是我第一次接觸到團體賽,一次比賽大約有七八分鐘,既有最基礎的動作,也有些有點小難度的動作,但對於我們最大的難題是,如果做的整齊和連續七八分鐘高強度的過程。為此,我們進行了集訓。集訓的確可以大大提高我們的整齊度,但無疑過程是艱辛的。我在那時有一次感受到了剛入門時的痛苦。但與剛入門時不同的是,我沒有想要放棄。因為,我想要變得更好,而堅持,是可以讓我變得更好的捷徑。

  比賽前夕,我們都甚是緊張,教練把我們集中在一起,他說:那麼艱苦的集訓你們都堅持下來了,還有什麼好怕的呢?只要堅持下去,你們就贏了。那番話,對我來說,無疑是最好的鼓勵,刻在我心中很久很久。

  最後,因為上學住校的緣故,武術也被慢慢擱置了。即使武術套路我會慢慢遺忘,但武術精神我永遠也不會忘懷。

  武術,它承載著堅持二字的含義,更承載著我中華文化之魂,是我中華文化的根!

關於傳統文化的作文3

  引言:中國上下五千年文明使中國有了深厚的歷史底蘊,各朝各代都創設出了無數璀璨的文化瑰寶,這都是中國最為寶貴的財富.作為中國人,我們深感自豪.然而,如何使這些文化瑰寶得到最好的傳承和發展,散發出耀眼的光芒,是我們每個人都肩負的責任,應當認真思考的問題.

  一

  新春再度來臨,與往年一樣的熱鬧喜慶,但有一樣傳統事項發生了變化,沒錯,是放鞭炮.今年放鞭炮的數量明顯少了很多,院子中不再像往年一樣誇張的滿地炮紙.這是因為中國大多數地區面臨著嚴重的汙染問題,汙濁的空氣威脅著人們的健康,而鞭炮的燃放會加劇大氣汙染程度.因此,大家開始重新審視放鞭炮這一傳統習俗.

  放鞭炮的習俗代代流傳至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發生改變的.這同樣是我們的寶貴文化,也不應該放棄.所以我們應該合理燃放,適量燃放,做到綠色、科學,比如購買正規廠家的低汙染鞭炮,遠離易燃易爆地區和居民區,少量購買等.鞭炮聲少了,不意味著年味就會有所減弱.

  傳統文化也會有不合理之處,所以發展的趨勢應該變得越來越文明,越來越適應我們現在的社會形勢.

  二

  經常會獲知這樣的資訊:中國各個年齡階段的人對漢字的掌握水平,包括正確書寫,美觀書寫等都大幅降低.反映出這樣一個問題:隨著現代高科技的飛速發展,人們對漢字越來越不注重.越來越多的人使用鍵盤書寫,“提筆忘字”現象越發嚴重.針對漢字手寫危機,為了喚醒更多的人對文字基本功的掌握和對漢字文化的學習,拯救中華文化,中央電視臺播出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節目播出後收視率很高,這個節目讓觀眾也單純的參與其中,在比賽遊戲中學習,領略漢字的美.

  我的學校也開展了《漢字聽寫大會》的活動,我有幸成為了一名選手,代表班級參賽.準備期間,同學們的熱情很高,重新拿出很久不用的《新華字典》學習漢字.在感受漢字的神奇與美時,我們也深深意識到自己對漢字的掌握程度還很不足.

  漢字不僅僅是表意符號和交流工具,還蘊藏著的豐富的中華文化與藝術.漢字手寫的普及程度,直接關係到中國書法藝術乃至中華文化未來的命運.作為青少年,我認為我們有責任學好漢字,傳承中華文化.這樣,才是當之無愧的中國人.

  三

  與漢字聽寫大會類似的,中央臺也推出了《中華好詩詞》節目.相比漢字,很多人會認為詩詞要高深複雜得多,只有在學生時代才需要背幾首.很多人也會疑惑,在現代忙碌的生活中詩對我們中國人來說,到底是必需品,還是奢侈品?或許它比起房貸、車貸、子女學費來說真的成了一種奢侈品,但我想,只要我們真的願意相信詩是生活中的必需品,我們真的就可以活的詩意盎然.

  有人說,沒有宗教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然而詩就可以作為我們的宗教,詩教會我們一種生活觀念,一種悲天憫人的意識,對大自然寄予無限深情,並用一種藝術的眼光看待人生.

  可見,中國詩歌在中國人生命中獲得瞭如此重要的地位,是中國人心靈的託付.那麼就讓我們喚醒自己心中的詩意,傳承詩文化吧!

  結束語:傳承與發展中華文化的重任在我們青少年,讓我們行動起來,體會中華文化的魅力,將傳統文化融入我們的生命,使之代代相傳.

關於傳統文化的作文4

  說起中國的傳統文化,我覺得它很美。比起受《聖經》影響其政治經濟的其他國家來說,中國的文化不受任何古籍的左右,是一種在生存的歲月長河裡自己形成一種最美的文化。

  中國文化很美,美的不予言說,只可自己在這個國家裡生活,自己用心去體會。中國人古代一直存在著以民為本的思想。商周時代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說法。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荀子說:“水則載舟,水則覆舟。”這些思想本身,是進步的。但是也會在發展的過程中被經歷其他東西,將固做過而抑制發展。就比如明清的閉關鎖國,自以為自己的國家是天朝,固如金湯疏不知太堅固的城門會抑制城內百姓思想的太過禁錮而不敢輕易變法。就以小見大來說,不賦予女人的生命價值,只是將其作為男人的附庸,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女人卻不去否認,只是接受。

  擴大來說,講男人比作皇權,男人比作女人,可以看出不但女人如此,男人也沒有獨立生命價值。一個個大大小小的官僚,以及無數蒼生,都在皇權高壓下匍匐。他們或許渺茫過,懷疑過,反對過,但後來,他們再也不曾有過這個念頭,是在高高在上的皇權下不敢揭竿變革,因為綱常和科考制度和祖訓已經禁錮了他們的頭腦,甚至以高呼“吾皇萬歲”為終身榮耀。疏不知他們仰望的皇權在糜爛的生活中窮奢極欲,常常有事沒事對它們欺壓、掠奪。馬克思曾經把這種中國特色的社會現象,蔑視地稱之為普遍奴隸制。不是崇高創新,不是倡導一代勝過一代,而是推崇守舊,人民永久的是那些所謂“真命天子”的奴隸,“天可變,地可變,祖宗之法不可變”。使幾千年期間,政治體制、思想觀念、科學文化,一直壓制在皇權貴族之下。一直難以進步,到最後皇權置頂的明清讓人們脫離世界的學術思想,讓國里人民永久的在三綱五常間穿梭,終於在近代社會不可避免地落後於國際社會。

  文化總是糟粕與精華共進的,所以在這個皇權至上的國度裡,有著一大段魅力的瑰寶,物質的,非物質的。諸子百家的爭鳴,如一聲春雷驚雨,給華夏大地一場潤澤。而後自春秋《詩經》開始,先秦散文、魏晉文學、唐詩、宋詞、元曲,品讀時給人以美的享受,不叫人感慨古文學的博大精深,佔列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位卑不肯忘憂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便可以看出其高尚無塵的精神世界。如撇開這些,只一首《春江花月夜》可知古人柔美。

  文化是優是劣,孤立地看,是難以得出正確的結論。應該把中國傳統文化,與其它國家、民族的文化進行比較。廬山真面,很難描繪,只因為我們都在此山之中。如果將其與西方文化相比較,我們可以看出的是我們有很多東西是西方國家難以比較的。面對生活中種種挑戰,中國人並不屈服,而始終保持一種信心、鬥志,一種不屈不撓的精神,在日本鐵蹄滾滾如烏雲壓境之時,所當時內戰紛擾,但是中國萬萬眾依舊如虎齊撲,用人肉也要把住祖國。也是歷史下的中國傳統。

  世界文化時代的到來,終將是任何保守力量所難以阻擋的。而中國傳統文化的這些長處,必將成為世界文化的極其珍貴部分。中國的文化,是5000年來封建社會積累下的,數一數西方文化也就文藝復興之時碩果累累,當然相比與現在社會,我們的文化糟粕之多,但不能一葉遮目,我們要好好對待呢些美好的詩歌聲樂禮儀孝道。

  我眼中的中國傳統文化,糟粕與精華齊有。我們只是要取其會抑制現在發展的糟粕即可。

關於傳統文化的作文5

  道可道,非常道,中庸之道,大道也。仲尼曰:“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中庸甚至矣乎!”

  觀中國泱泱五千年歲月長河,你會發現,古代建築常常具有高度和諧統一的對稱性。如故宮以中軸線為準的雙側對稱格局,氣勢恢宏;又如孔廟兩旁耳房對稱,頗顯文化中正之風。和諧統一的對稱性體現了古人對完美的追求。而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即提出透過不偏不倚,無過而不及的原則與方法達到的最合適,最恰當的完美狀態,此即為中庸也。

  但在當下,提到中庸,人們往往會誤解為毫無追求的中庸,而談及中庸之道,人們則常貶指為庸碌無為的生活狀態。更有甚者,將中庸之道這一中國傳統文化批駁為傳統文化中的落後思想,只從字面上曲解中庸之道的含義,可笑,可嘆,可悲!

  中庸之道作為一種思想方法,對中華民族整體的精神面貌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孔子曾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同時,孔子本人即是“中庸”的典範:“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這樣德才兼備的型別是中國人時至今日心目中評價機制的最高標準。譬如法國總統奧朗德緋聞纏身,花名在外,中國老百姓心中或不齒,但畢竟是國外的總統,大可一笑置之;可若換做是中國的主席,國人心中的標準形象則為德才兼備,中正平和,既不失領袖風範,又不乏文雅氣質,與孔子所述文質彬彬君子者何其相似。可以說,我們每個人的價值天平中,或多或少都會以中庸的砝碼為稱量標準;耳濡目染,深受薰陶,又不知不覺,在血液中流淌著中正平和的中庸思想。

  中庸之道同時還是一種處世哲學,深刻反映在中國人的為人處事,待人接物上。國人對“不卑不亢”這四個字尤為推崇,受了屈辱要不卑,受了讚譽要不亢,如韓信之於胯下之辱,孔子之於聖人之稱。孫文先生當年設計中山裝時,便以四方袋錶示禮義廉恥,衣領緊閉表示嚴謹治國,而中山裝更是風靡一時。在當下,西裝革履,舉止優雅又成為了辦公,商業之間與人交際的良好開端。尤其是在大都市,更有不惜重金者參加禮儀培訓,只為待人得體有禮。一切的一切,無一不將中國傳統文化的中庸之道在國人的處世哲學中深刻地折射出來。

  中庸之道還是中華民族頗具特色的傳統文化,在社會政治中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極左”思潮佔據主導地位,引發了一場動盪的十年浩劫。改革開放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成為時代主旋律,同時實行穩健篤行的政策,才有了這近四十年的國泰民安。凡事無過無不及,方可使中國成為世界浪潮下的中流砥柱,穩健前行。

  但不可否認的是儘管中庸思想深入國人骨髓,但對中庸之道的看法卻隨著時代推移與社會發展出現了不同的聲音。新一代的80後90後,開始追求自己的個性,挑戰傳統文化中公認的中正平和,希望創造屬於自己的時代。相較上一代人的安土重遷的故鄉情懷,他們更願意外出闖蕩;相較上一代人的結婚生子的家庭觀念,他們更希求浪漫的愛情。有人說中庸思想的傳承受到了挑戰。但是我認為,無論時代如何變化,國人對於道德底線的標準是千百年來統一相承的,只不過,在新時代,中庸之道不應成為束縛人們張揚個性,發展自我,創造事物,改造社會的桎梏,而是指導人們在無過無不及,即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下追求與眾不同的價值觀標準。如此,中庸之道這一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方能源遠流長,迸發出新的活力,為新時代注入改變與創新的新鮮血液。

關於傳統文化的作文6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澱物。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中國傳統文化燦若星空,有無窮的底蘊。她源遠流長,即從中國產生人類起就有了中國歷史,也有了中國文化。中國文化是迄今世界上最久遠、最穩定、最輝煌、最豐富、最發達的文化之一。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悠悠五千載,經歷了萌生期、形成期、確立期、繁盛期和總結轉型期幾大時期。在中國文化的形成期,春秋時代,出現了諸子蜂起、百家爭鳴的千古思想文化大景觀,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浪潮。按照兩漢司馬談和劉歆的劃分,諸子主要為儒、墨、道、法、農、雜、縱橫、名家等,成為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理論的奠基石,深遠地影響著後來中國文化的發展。

  學習傳統文化可以培養文化氣質,開拓我們的人生境界,並能啟悟生命的智慧,發揮理性的功能。我們學習唐詩宋詞,我們誦讀名家經典,最重要的是我們要領悟這其中的民族精神。我最喜歡的莫過於源自《周易》的一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中化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神特質由此可見一斑。其大意是天體執行體現剛健精神,人亦效法天地而自強不息;君子的胸懷像大地一樣寬廣,德行像大地一樣深厚,所以能滋長萬物,承載萬物,容受萬物。

  在當今世界,無論是經濟發達的西方社會,還是正在崛起的中國,社會生活都面臨著過度物質化功利化的問題。作為社會精神支柱的人生理想,價值觀發生了偏差。然而人作為人的存在,還應是以智慧、德行和審美情趣為表現形式的文化存在。從這個意義上看,以注重心性,長於倫理為基礎特徵的中國傳統文化能為現代人的迷失提供多方面的理性啟迪。

  在對待思想文化上,中國傳統文化,是千方百計限制思想自由,搞一言堂。要求民眾的思想,與官方的思想,保持高度一致。否則,則視為離經叛道。這使各種新思想新觀點難以發展。在社會矛盾的處理上,中國傳統文化崇高人治。以權力代替法律。司法不公的現象十分普遍。

  在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我還深深的感受到忠孝禮儀這四個字的重要性,最近北京電視臺的一檔節目吸引了我的眼球,叫做幸福秀,昨天播出的家庭故事叫家有四鳳。幾個兒女為了爭奪老人的財產來到了這個節目,老人已經是中重度的老年痴呆。目光呆滯的老人看著幾個兒女在臺上唇槍舌劍,自己全然不知。在陌生人看來,老人是特別可憐的,可是老人的幾個兒女臉上冷漠的表情,真是讓人們寒心。難道現實的社會真的事利字當頭嗎?你有沒有想過你在和誰談利益,是你至親至愛的娘啊,你有沒有想過,你的娘是怎麼把你們四個人拉扯大的?孝順孝順,在孝順之前,是不是應該先做到順呢?

  我聽過一句話,自古忠孝不能兩全,忠是捨棄小家顧大家的大無畏精神。這個固然重要,但是,世界一直像現在一樣和平,不用我們拋頭顱、灑熱血,我們就多關心關心我們的親人吧。

  我們都知道,老人老了,是沒有多大的用處了。但是咱們不能把它們當做累贅,他們是我們的寶貝。最值得珍惜的寶貝。中國傳統文化50字

關於傳統文化的作文7

  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每到農曆新年的30天晚上,村子裡到處都是鼓聲。那時,村裡的街道上擠滿了人。有些人在敲鑼打鼓,有些人在跳秧歌,有些人在踩高蹺,有些人在玩龍。村子裡非常熱鬧。穿著棉衣的孩子們在街上互相追逐。他們不時地放槍。老人們正聚在一起聊天。年輕人和漂亮的女孩正在為人們表演節目。

  在清明節,人們總是把綠色的柳枝掛在門上;在端午節,奶奶總是為我們系五根繩子,煮雞蛋,煮大蒜,包餃子。當中秋節來的'時候,我們一家人坐在院子裡,抬頭看明月,吃月餅。這是世界上最大的快樂。

  但此時此刻,“洋節”即將來臨,西方的情人節已經取代了我們中國的情人節。作為一箇中國人,難道你不應該做點什麼嗎

  現在,人們總是出去吃一頓大餐,透過電視看春節聯歡晚會。許多人嘆息著說:“沒有所謂的新年。”他們不知道如何跳秧歌,打鼓和其他文化習俗正在向我們揮手告別。

  人們怎麼能在清明節的時候在家門口種一棵柳樹呢?他們只是去掃墓。這是所有。在端午節,還有誰會在中秋之夜安全地在家包粽子呢?還有誰會舒舒服服地坐在院子裡,和家人一起捧著月餅,抬頭賞月呢

  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逐漸被人們遺忘。在當今社會,傳統節日變得越來越冷。我們怎麼能不擔心它,不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呢

  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先人留給我們的無形財富。傳統節日蘊含著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因素,是中華民族優秀勞動成果和智慧的結晶。

  作為一名中學生,我建議你為弘揚傳統文化做點貢獻。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屬於這個民族,它屬於世界。我們應該盡我們最大的努力向世界推廣我們的傳統節日,使世界更加豐富多彩。保護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你還能做什麼!

  弘揚中華美德,建設和諧校園

  中華民族有著5000年的悠久歷史,是艱苦奮鬥的結果。聰明的中國人創造了光明的禮貌。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作為21世紀的青年先鋒隊和新世紀的接班人,我們應該珍惜我們的祖先留下的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繼承優良傳統,讓禮儀滲透校園有很多書籍,讓禮儀成為永久儲存在中國的土地。

  現在,有很多學生追求名牌。高檔。華麗的衣服。在我的課堂上,有許多學生穿著名牌衣服向學生炫耀,或比較一些不時髦的學生,以滿足他們的虛榮心。但是我認為對小學生來說最重要的是快樂地學習,而不是與他們的同學比較。只要我們的小學生穿著得體,符合他們的身份,我們就可以用禮儀和知識來提升我們的形象,而不是用時尚華麗的衣服來衡量我們的形象。

  我們應該互相尊重,互相幫助,互相愛護。如果學生之間有矛盾,應該進行更多的自省,不要把錯誤推給別人。它就像潤滑油,使粗糙的摩擦軌跡消失。相互理解和寬容可以使班級更加團結,友誼更加深厚。我們應該尊重每一個學生,與我們周圍的學生相處融洽。

  讓我們秉承傳承禮儀的使命,走向未來,教育我們美麗的校園。讓我們以“弘揚中華美德,構建和諧社會”為宗旨,追上大潮的意象,沐浴禮儀的陽光!

  另一個清明節。“在清明節,有很多雨,路上的行人想打破他們的靈魂。”清明節並不熱鬧,只是有點傷感。革命烈士們,你們犧牲了多少!

關於傳統文化的作文8

  王開嶺曾經提到:文化就是萬變不離其宗的“宗”,正是這個宗,給我們提供了一種身份的認同。想來的確是這樣,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從未間斷過,因此文化成為每個時代的“宗”,成為人們奉行的事物,成為永恆。

  縱觀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歷程,大致可分為三段時期。第一段時期是從天地初開到19世紀初,在此期間,歷史舞臺上有過百家爭鳴,有過焚書坑儒,有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最終,儒家作為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成為中國影響最大的學派。儒學的核心“仁”和“禮”成為維繫社會安定和諧的“工具”,也鑄造了無數英雄氣節。

  第二段時期是19世紀40年代到20世紀末期,列強的入侵,帝制政治的腐敗,使中國文化日益暴露出不能與時俱進的窘迫,不少思想家宣告西方文化優於中國傳統文化,全面否定中國傳統文化並要求全盤西化,但時間證明這種觀點的錯誤性,在此期間,中國傳統文化雖停滯不前,但從未間斷,並將最珍貴的部分保留下來。

  第三段時期是20世紀末至今,我們如今擁有的文化稱作現代文明,它將傳統文化再次煥發出新的光芒,時間濾去了傳統文化中陳舊的積習,對那些精粹思想加以發揚,融合形成現代文明,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是繼承和發展的關係,而現代文明隨著時間的流逝終將會成為傳統文化。

  在社會中生活,因此我對於古時與當今社會生活方面的文化感觸較深,首先是衣著方面。中國傳統的服飾帶有明顯的階級色彩,衣服的面料、顏色、款式、圖案都成為區別貴賤尊卑的標誌,其中以皇帝的龍袍為最高階,黃色是土地的顏色,象徵著佔有天下的統治者,因此皇帝的一切服飾幾乎都是黃色的。而平民只能穿不著一色的白衣。反觀如今,人潮中有著無數種色彩、樣式,顏色用來襯托人的美,用來顯露人的心情,每個人都可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顏色,穿著任何顏色都與身份、地位、階級無關,色彩的禁錮被打破,因此我認為服飾文化的發展是進步的。

  快與慢也是深刻的體會。古代社會是慢的,而現代社會卻是快的。古時寫一封信、等一封信是慢的,卻也存在著等待中想象的幸福,而現代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卻使一封e-mail在兩三秒內穿越大洋、越過山巔來到地球的另一端,極速卻少了等待的幸福。古時的饅頭是手工製作的,慢工出細活,嚼在口中是溫暖的味道,具有人情味,而現代卻出現了大機器生產下三秒製作一隻灌湯包的極速,但每每看到那從同一個模具中製造出的食物,總是容易失去食慾。中國傳統文化是需要泡一杯茶,靜下心去體驗去感受的,靜心養神,樂亦在其中矣,而現代文明更像是一杯速溶咖啡,快節奏的生活有些浮躁,但不是全部的浮躁。

  慢給予人感受的時間,快給予人感受的東西,前者要求質,後者要求量,說不上誰好誰壞,就全都交付時間去過濾、去積澱吧,留下來的就是最好的。

  在傳統社會沒有新航路,沒有麥哲倫,有的只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節奏,那時的文化安靜又古老;現代的社會有計算機,有汽車,各國文化思潮迅速衝擊、交融,卻失去了慢生活的悠閒。我們需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下來,這裡的繼承是指整個社會的精神氣質的繼承,而不是將文化典籍束之高閣或封藏在計算機的某一角落,繼承也是一門學問。當然我們也需要發展,發展需要一個方向,發展才是硬道理。

  萬變不離其宗,縱使世界如何變化,文化始終是不變的東西,它如同夜空中的北極星,是我們的信仰,也是我們引以為傲的東西。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