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羊年春節手抄報文字資料大全

2015羊年春節手抄報文字資料大全

  春節春節,即農曆新年,俗稱過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春節歷史悠久,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節日起源

  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很多說法,但其中為公眾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興起。

  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春節過去也叫元旦,春節所在的這一月叫元月。

  中國曆代元旦的日期並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為正月,商朝用臘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以十月為正月,漢朝初期沿用秦歷。漢武帝劉徹感到曆紀太亂,就命令大臣公孫卿和司馬遷造“太陽曆”,規定以農曆正月為一歲之首,以正月初一為一年的第一天,就是元旦。此後中國一直沿用夏曆(即農曆)紀年,直到清朝未年,長達2080年。

  春節不同時代有不同名稱。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叫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 “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元 ”、“歲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發展歷程

  上古:有說法說堯舜時期已有類似新春的慶祝活動,但是未成規模。

  殷商:新春起源於殷商時期祭神、祭祖活動。

  西周:新春期間開始有農業慶祝活動。

  漢朝:形成正式新春禮儀;開始有爆竹(燒竹子);團拜禮儀,官員朝賀天子。

  魏晉:開始有鞭炮,有守歲習俗。

  五代後蜀:開始有春聯。後蜀太子題寫的“天地納餘慶,佳節號長春”是中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宋朝:開始使用火藥製成的鞭炮。

  民國:將元旦定義為西曆1月1日,將春節定義為農曆正月初一,又曾試圖禁止人民慶祝農曆新年。

  民間習俗

  1.開門炮仗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2.拜年

  新年的初一,男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3.佔歲

  舊時民間以進入新正初幾日的天氣陰晴來佔本年年成。其說始於漢東方朔的《歲佔》,謂歲後八日,一日為雞日,二日為犬,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八日為谷。如果當日晴朗,則所主之物繁育,當日陰,所主之日不昌。後代沿其習,認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氣清朗,無風無雪為吉。後代由佔歲發展成一系列的祭祀、慶祝活動。

  4.飲屠蘇酒

  屠蘇酒是一種藥酒。在古代習俗中,元日全家飲屠蘇酒,以祛不正之氣。製作屠蘇酒的方法是:用大黃一錢,桔梗,川椒各一錢五分,桂心一錢八分,茱萸一錢二分,防風一兩,以絳囊盛之懸於井中,至元日寅時取起,以酒煎四五沸。古時飲屠蘇酒,方法很別緻。一般人飲酒,總是從年長者飲起;但是飲屠蘇酒卻正好相反,是從最年少的飲起。宋朝文學家蘇轍的《除日》詩道“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餘”,說的就是這種風俗。這種別開生面的飲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產生種種感慨,所以給人留有深刻的印象。

  5.聚財

  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黴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裡邊。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今天許多地方還儲存著一習俗,大年夜掃除乾淨,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各地特色

  1.中國北方地區

  初一:早晨包餃子。傳統上北京(基本上是北方地區的傳統)老人初一是不出門的,親友、同事互相拜年。長江流域一帶有年初一早餐吃湯圓的習俗,寓意團團圓圓,甜甜蜜蜜。

  初二:要祭財神,要喝“元寶湯”(餛飩)。北方一般習慣是回孃家拜年團聚。

  初三:祭祖,一般父母一方已經去世的已婚女性,會在這一天回孃家祭祖,並順帶拜年。跟清明的“上墳”不同,祭祖只是祭拜祖宗牌位。但在河北等地的農村,這一天同樣是要上墳的。一般都要帶上點心、酒等祭品給已故祖先進行祭祀,並且放鞭炮讓祖先“過年”。一般上墳只允許兒女等進行,嫁入本家的外姓人則不參與祭祖。

  初四:一般新婚或者父母均健在的已婚女性,會在這一天回孃家拜年。

  初五:窮日,在中國北方,這一天一般沒有人出門拜年,因為這一天是“黑道日”,一般從春節開始直到這一天才能把家裡的垃圾掃出門,然後放鞭炮慶祝,希望迎來下凡的五路財神;有一副“一腳踢出窮鬼去,雙手迎進財神來”即為對此風俗的描述。一般只有一些年輕人會在這一天舉行朋友或同學聚會。亦稱“破五”,是要在家包餃子吃。

  初六:開市。

  初七:過人勝節。

  初八:祭星。

  現在北京的各個廟會活動通常從初一開始,到初七或者初八結束。

  2.雲南白族習俗

  雲南白族朋友過年時,要進行“放高升”的慶祝活動,即是在整棵的大竹子的竹節裡裝上火藥,點燃以後可以將整個竹子崩上高空數十丈。有的地區還進行“拋繡球”的活動。

  3.中國東北鄂倫春族習俗

  中國東北的鄂倫春族,在初一的早晨,在家族中依輩份大小互相斟酒,晚輩給長輩叩頭,平輩互相請安。

  初二、初三舉行賽馬活動。

  正月十五全家人一起品嚐美味佳餚。

  正月十六的早上,鄂倫春族人會進行互相抹黑臉的'活動。晚輩給長輩抹黑臉之前要先叩頭。

  4.臺灣

  冬至:臺灣漢人舊俗,冬至已開始有年節氣氛,當天祭祖,稱為祭冬,部分宗親組織也會於當天集會聚餐。當天可以開啟祖宗牌位清理,所以許多家族亦藉由此日檢視神主,抄錄資料作為族譜依據。

  尾禡:俗寫為“尾牙”,於農歷十二月十六日祭祀土地公,各公司行號則藉此聚餐,酬謝員工辛勞。早期尾牙聚餐有避開雞頭之習俗,避免有開除的暗示。近年來,臺灣大企業尾牙聚餐則聘請影視歌星演出,並有高額獎金、股票摸彩,成為臺灣媒體矚目焦點。

  送神:農曆十二月廿四日清早祭祀送神,焚燒雲馬紙為神祇坐騎,返天過年,依例會準備果實甜湯。送神之後,方能打掃神明廳,清理神案、神像、祖宗牌位、香爐、除去舊門神,準備換新。香爐中的香灰須於當日重新篩濾過,門神畫像則隨送神焚燒金紙時焚去。而舊日臺灣本地傳說,送神之後,廿五日玉帝會遣神下凡,代替已經上天述職的神祇巡視人間,所以當日不可當天曝曬褻衣、內褲。

  除夕:依農曆十二月大小月,臺灣話稱為二九暝或三十暝。過年前數日,各家便開始蒸年糕,俗諺稱“吃甜甜,好過年”;鹹粿則以在來米制成,如前一年家中曾有喪事者則不做年糕,由親友鄰朋致贈。除夕當天需祭拜地基主,又稱“拜門口”,而後祭祀神明及祭祖。祭神後,會於神明像上貼上春花;祭祖之後,則會擺上發糕及米飯各一,插上紙作的紅花,稱為“飯春仔”。當晚則圍爐,並吃長年菜。所謂長年菜一般是帶根的菠菜,也有用芥菜者。依舊俗,農業社會中一年的欠債,須於除夕前還清。

  初一:祭拜天地祖先,稱為“賀正”。出門拜年,稱為“行春”,正月初一至初五,稱為“新正”或“新正年頭”,所以出門拜年也稱“賀正”;一般而言都會依農民曆決定出行方向及開門、關門的時辰。當天臺灣人通常會前往廟宇、佛寺燒香,祈求新年吉祥。

  初二:為回孃家之日,依舊俗,初二之前,已出嫁之女子不得回孃家,據稱會分掉孃家之福。然隨時代進步,近年來臺灣婦女團體努力推展女兒回家過年的新觀念。

  初三:“初三困飽”,赤狗日,慣例出行不利,須在家孝親,共度天倫之樂。無年俗活動。

  初四:接神。接神的祭典,慣例選在近傍晚之時,俗諺有“送神早,接神晚”之說。接神之後,當年生肖衝犯太歲星君者,則安上太歲符或神位祭祀。

  初五:據說是玄壇真君等五路財神巡遊人間之日,故商家此日開市,各行各業開張營業,可掃地、倒垃圾。

  初六:肥,清除水肥,可略整理家庭,尤其廁所,把初一以來的垃圾、穢物清除乾淨。

  初七:七元,人日,準備豬腳麵線,據說食用可消除楣運,以保長壽。

  初八:完全,新春的玩樂到今天為止,故曰“完全”。恢復平常的生活,並把過年祭拜的食物全部吃完。

  初九:天公生,傳說為道教玉皇大帝聖誕,稱為“天公生”,當天凌晨或者初八夜晚子時後,各家便開始祭祀,一夜之中,各地鞭炮聲連綿不斷。

  初十:有食食,拜完天公的供品餅果,又有得吃一頓了。

  十五:元宵節,臺灣元宵舉行觀光燈會已成風尚,每年依生肖製成巨型主燈,成為焦點。各地尚有臺北縣平溪放天燈、野柳王爺洗港祭儀、苗栗市苗栗火旁龍、臺東市炸玄壇爺(炸寒單爺)、臺南縣鹽水蜂炮等活動。

  5.馬來西亞、新加坡

  馬來西亞、新加坡華人眾多,亦有華人過春節之風俗。

  初一前:購買賀年物品,俗稱“辦年貨”。

  年三十晚:吃團圓飯。初一:到廟宇上頭香、出門拜年。

  初二:出門拜年,回孃家之日。

  初三: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若有親朋好友尚未互相拜年,便會在年初四繼續。

  初七: 人日, 撈魚生,是新馬一帶獨有的年菜。把食材準備好後要站起來,用筷子把魚片和其他配料配料拌勻,邊說:“撈起,撈起,撈個風生水起!”而且要越撈越高,以示步步高昇。

  初九:如果是福建人後裔則有天公誕,當天凌晨或者初八夜晚子時後,各家便開始祭祀。

  十五:元宵節。新馬一帶的元宵節和七夕一樣被稱為“中國情人節”,慶祝方式也有所不同:未婚女性會結伴到河邊拋柑祈求姻緣,而且普遍上沒有提燈籠或賞燈等習俗。

  相關傳說

  萬年建立曆法說

  相傳,在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有了想把節令定準的打算,但是苦於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

  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測定一天的時間,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啟發了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輪迴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複一遍。

  當時的國君叫祖乙,也常為天氣風雲的不測感到苦惱。萬年知道後,就帶著日晷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執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悅,感到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臺和漏壺亭。並希望能測準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建立曆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萬年測試曆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刻著一首詩:

  “日出日落三百六,週而復始從頭來。

  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

  知道萬年建立曆法已成,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著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據說這就是春節的來歷。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準確的太陽曆,當他把太陽曆呈奉給繼任的國君時,已是滿面銀鬚。國君深為感動,為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曆命名為“萬年曆”,封萬年為日月壽星。以後,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說就是為了紀念德高望重的萬年。

更多熱門相關文章推薦閱讀:

1.文字資料大全

2.

3.

4.

5.

6.

7.

8.

9.

10.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