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志敏老師教孩子寫作文的方法

賈志敏老師教孩子寫作文的方法

  有一位作家,一生著作頗豐,擁有的讀者也相當不少。當有人向其討教寫作之竅門時,他直言相告:“我從不沿用旁人慣用的寫法,我不過是換一種說法而已。”

  乍聽此話,似乎不得其要領,然而,仔細想來,終能悟出一些道理來。“不過是換一種說法而已”,正是這位作家獲得成功之捷徑。

  比如,我們說:“小明哭了。”如若換一種說法,變成:“小明眼睛一閉,擠出幾顆銀豆豆。”假如再變換一種說法,就成了下面一段話:

  “小明站在屋子中間。他望望爺爺,爺爺不理他,瞅瞅奶奶,奶奶不吭聲,再看看爸爸、媽媽。他們各忙各的,似乎什麼事也沒有發生過。此時的小明傷心極了,他眨巴著眼睛,漸漸的,眼圈紅了,淚水在眼眶裡直打轉。突然,他的一雙小手往臉上一按,嘴一張,‘哇’的哭出聲來。淚水向斷了線的.珍珠,順著臉頰往下掛。他一屁股坐在地上,扭動著身子,擺動著雙腿,邊哭邊一個勁地嚷著:‘爺爺壞,奶奶壞,爸爸、媽媽都是大壞蛋。’”

  這三種說法講的都是一個意思。如果要問,哪一種寫法好,你一定會脫口而出:“當然是第三種寫法好!”不錯,第三種寫法把小明哭的原因、哭的模樣,以及他哭的時候所說的話都寫出來了,形象具體,活靈活現,讀了之後,真有一種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的感覺。正由於描寫得如此惟妙惟肖,所以人們獲得的印象也特別深刻。

  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而否定前兩種表述的方式呀!第一種說法簡潔、明瞭,直截了當;第二種寫法比較生動、活潑。這三種寫法,各有千秋長短,各有利弊與得失。不能一概而論,籠而統之去評論哪一種方法最佳,哪一種方法次之,哪一種方法不好,一切要視表達的需要來決定。

  在我們的生活中,也不乏這樣的語言現象。

  四個孩子相約十時整在學校門口會面,再一起去拜訪老師。甲、乙、丙三人均按時抵達,可是左等右等仍不見丁的蹤影。正當他們三個人剛要離開時,丁氣喘吁吁的趕來了。於是,三個人紛紛責怪起丁來了:

  甲:你怎麼這個時候才來呀!

  乙:你如果再晚來一步,就見不到我們了。

  丙:你呀,讓我們乾等了多少時間,你來的未免太早了點吧!

  不難看出,儘管三個人說話的內容不盡相同,可是他們焦急的心情是一樣的,其表達的意思也都是毫無二致的,即:你來得太晚了!

  用詞可以“換一種說法”:

  “我把事情的經過,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媽媽。”

  “我把事情的經過,原原本本地告訴了媽媽。”

  “我把事情的經過,從頭到尾地告訴了媽媽。”

  句子可以“換一種形式”:

  “以後,我再也不吵著要跟在爸爸、媽媽後面了。”

  “以後,我再也不做爸爸、***小尾巴了。”

  一段話可以“換一種形式”:

  “我十分喜愛集郵。在我的集郵冊裡珍藏著許多珍貴的紀念郵票。家信的信封上貼著我喜愛的紀念郵票,在徵得家長同意之後,我就用剪刀把他剪下,然後小心翼翼地用鑷子插入我的紀念郵冊裡。有時,我連做夢也夢見我的郵票。”

  “我是個集郵迷。聽說郵局要發行一套新的紀念郵票,我便取出平時積攢的零花錢去郵局排隊購買。一天中午,我發現一個黑咕隆咚的洞裡放著好多郵票,我樂不可支,便伸手去掏,掏呀掏……突然,我捱了爸爸一個巴掌。我捂著嘴,呆呆地望著爸爸。只見他怒氣衝衝地指著我罵道:‘你這小子,不好好午睡,卻把手伸到我的嘴裡來掏,掏掏掏,掏什麼來著?”

  “換一種說法”,可以讓我們另闢蹊徑,開拓思路,不落俗套,寫得跟別人不盡雷同,有新意,有見地。你若想經常“換一種說法”,就必須多讀書,勤思考,打下紮實的基礎。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便是仔細觀察生活,對生活有一定的瞭解,“勤思多想”,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家說的“我從不沿用旁人慣用的寫法,我不過是換一種說法而已”這一句話,也許對你學寫有所啟迪,也許能幫助你提高作文能力。我想。

最近訪問